回覆列表
  • 1 # 大仙zyr

    最近比較熱門的文藝片就是《悲傷逆流成河》吧,影片和電影名字差不多,整個片子看起來都很壓抑,最後易遙跳河的那一刻更是戳中了很多人的淚點。

    國內的文藝片大都喜歡走這個基調。

    大家有空不妨看看歐美的文藝片,比如我最近看的《begin again》就是講的音樂,整部片的基調都是很輕鬆的。敘述了喜歡音樂的格雷塔在美國遇到同樣熱愛搖滾的大叔的故事。

  • 2 # 佛系么仔

    首先要清楚文藝片的概念:它全稱是文學藝術影片,強調的是文學性和藝術性,從這個定義看,就把它與那些賀歲喜劇商業片區分開來了。喜劇片多是用最通俗甚至有時是惡俗的討巧表演方式來取悅觀眾,無論從表演方式,還是故事情節設計,都註定喜劇片的套路很難放在文藝片這個框架裡,二者就是兩張皮!

  • 3 # 六子醬丶

    文藝片的結局現在大多是悲劇 文藝片大多跟青春掛鉤 青春大多話題較為辛酸 根據近些年來的作品大多以開放式結局讓觀影者自己去思考了

  • 4 # 580設計網

    都是為了人們心中的遺憾而緬懷!太圓滿不被大眾所話題性!我個人是喜歡圓滿,快樂,正萌萌能量的結局,人生在世數十載,和身邊的親人朋友快樂開心很重要*^_^*。

  • 5 # 李愛冉1314

    首先文藝片不是悲劇片,不是一定要悲劇結尾!

    文藝片是文學藝術片的簡稱,具有文學藝術性,多是文學作品改編而成!

  • 6 # 幹事幹事

    文藝片,一定是悲劇嗎?很顯然它不是,主要還是要看是誰站在什麼角度去欣賞這部影片。比如我們來看馮小剛導演的《芳華》,影片講述了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軍隊文工團一群正值芳華的青春少年:渴望自由的不合群女子何小萍、擅長鋼琴的林丁丁、擅長手風琴的郝淑雯、擅長小號的陳燦、舞蹈隊成員小芭蕾等。講述他們的歲月變遷,與時代掛鉤的人生命運。質樸善良的劉峰(黃軒 飾)與文工團中因為農村身份遭到歧視的和小萍(苗苗 飾)因為某些原因不得已離開浪漫的文工團,與安逸的環境截然不同下一站,是殘酷的戰場,而他們將在這裡綻放血染的芳華。他們感受著集體生活的痛與暖、故人的分別與重逢,還有時代變革之下,每個人的渺小脆弱和無力招架。而昔日的文工團戰友蕭穗子(鍾楚曦 飾)、林丁丁(楊採鈺 飾)、郝淑雯(李曉峰 飾)、陳燦(王天辰 飾)等人,在大時代的背景之下,每個人的命運大相徑庭,擁有著出人意料的人生歸宿,在最壞的年代洗盡鉛華。

    真如影片中所訴:青春不是年華,是心境,是無邊的憧憬,是恢弘的想象,是生命的深泉在湧動,是熾熱的感情,是美麗的象徵,是無窮的希望,是力量的綻放,是勇氣的勳章。人們的認識追求不同,心境不同,對生活的感悟也不同。結局在外人確實是有些許憂傷,但不悲凉。

    文藝片確實不能拍成喜劇,喜劇片泛指以笑激發觀眾愛憎的影片。常用不同含義的笑聲,鞭笞社會上一切醜惡落後現象,歌頌現實生活中美好進步事物,能使觀眾在輕鬆愉快的笑聲中接受啟示和教育,以及得到愉悅的心情。多以巧妙的結構,誇張的手法,輕鬆風趣的情節和幽默詼諧的語言,著重刻畫喜劇性人物的獨特性格。文藝片可以加入一定的喜劇元素,來烘托劇情的發展。再比如黃渤的《一出好戲》,馬進欠下債務,與遠房表弟小興在底層社會摸爬滾打,習慣性的買彩票,企圖一夜爆富,並迎娶自己的同事姍姍。一日,公司全體員工出海團建,途中,馬進收到了彩票中頭獎的資訊,六千萬!就在馬進狂喜自己翻身的日子終於到來之際,一場突如其來的滔天巨浪打破了一切。甦醒過來的眾人發現身處荒島,喪失了一切與外界的聯絡,演繹了一部小型社會的發展史,充分的表現了人性的善惡美醜。

    我認為這是一部文藝片,透過幽默夾雜著荒誕諷刺的手法反映人性的進階,表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三個階段:生存、物質、精神文明。

  • 7 # 塔舶社群

    文藝片其實也有喜劇結尾。

    文藝片不是藝術片。更多的文藝片,是需要引起人們共鳴的,以表達人類的情感的影片。它透過導演的藝術拍攝手法和演員的藝術表演,使觀眾深刻的感受人類的美好情感,引起情感上的共鳴,從而達到影片拍攝的最終目的。文藝片同時又是集文學與藝術於一體的。

    即使作為普通人我們,也感覺生活如此艱難。所以悲劇比喜劇更能引起共鳴。而使人感覺到美好的卻是美好的結局。那麼文藝片為什麼還用悲劇的結局來詮釋人性呢?

    相比之下文藝片中結局確實是悲劇居多。

    感人的永遠不是喜劇··因為喜劇永遠都是開心的結尾··感人的只有悲劇··從觀眾心理層面來說,悲劇更能引起觀眾共鳴。

    眾所周知,文藝片的票房一直是導演們心痛的一個點。相比商業大片,文藝片的看點少了特效、大牌明星、鋪天蓋地的宣傳這些因素,文藝片基本沒有流量可言。加之文藝片需要觀眾本人的評價,口碑在上映前就近乎流產。

    記得這部片嗎?

    郭敬明的電影已經被冠以‘爛片’之名。一聽這名字,一看這海報,大部分沒有關注郭敬明小說的人都會浮現這樣的劇情:爛大街的青春校園劇?青澀的愛情?高考?拼搏?

    很多人拒絕為這種普通的校園劇情買單,卻在各影視APP觀看後給了很高的評價。

    這部電影確實是以悲劇結尾,相比小說而言,這部電影裡的悲劇元素實在少了太多了。

    那麼為什麼看完之後大家深深被打動,甚至入了小說的坑呢?

    影片結尾的真實採訪。 校園欺凌,從精神上從身體上,我們大部分人或多或少的都經歷過。所以我們產生了共鳴。而《前任》這部電影本身沒什麼太多的亮點,卻因前任二字引起了大部分人的共鳴。我們會想起刻骨銘心的初戀,想起了那種普通卻撕心裂肺的愛錢。在電影院哭的,不是被劇情感動的觀眾,而是對前任留有懷念的回憶者。憐憫情懷。 當我們被某個情節所感動,往往只是有一部分會產生共鳴,更多情況下是對主人公們的憐憫。仙人掌做不了花,沒辦法被人捧在手心上

    其實主人公的家庭一團糟,原著中女主人的爸爸新組成了家庭,媽媽是妓女,齊銘的媽媽及其他街坊都看不起她們娘倆,貧窮,疾病,種種不幸圍繞著女主發生。

    這部影片的受眾是青年,這種感性的他們,怎麼會不給好口碑?

    從導演構思層面來講標準的王家衛式的電影,淡淡的旁白,灰暗的畫面。愛上一個人,拋棄一個人,拿自己缺失的母愛做藉口遊戲人生,放蕩不羈。你是我的小阿飛,我卻不是你的小蝴蝶,我們只是1分鐘朋友,卻銘記了永恆。

    悲劇,從來就是拿獎的前提。

    任何悲劇的結尾,都有未完待續的感覺。

    “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只存在於童話。

    文藝片的緩慢節奏非常適合悲劇元素,這樣觀眾更容易被代入,鏡頭的運用,故事的發展,臺詞等都會被放大。在結尾,所有被積攢的情緒被放大,終於在演員表列出前逬出兩股斷斷續續的淚來,走後覺得,嗯,拍得真好。

    從現場效果來看

    大團圓結局總是在電影幾分鐘前就會被觀眾知曉。而悲劇結尾就等於有了轉折,使影片跌宕起伏。

    若不是對結局的議論,也不會有那麼大的口碑。

    其實在我們與朋友對結局的探討中,我們已經無意中對這部電影進行了宣傳。

  • 8 # wo是玲玲呀

    先說說文藝片,文藝片簡單來說就是藝術性和文學性並存的片子。

    在中國電影中,文藝片就是類似於比較早的電影《霸王別姬》、《甜蜜蜜》、《十七歲的單車》等等的,還有我們九零後都印象深刻的《山楂樹之戀》,還有最近上映的《悲傷逆流成河》等等的。說起文藝片的結局它確實大多是以悲劇收尾的,也有些以喜劇收尾,但是這樣的不多,總體來說文藝片還是比較悲傷的。

    文藝片相對來說就是藝術元素更多一些,而商業元素就比較少一些。文藝片就是一種氣氛和情境,更是脫離現實的情節,可能是小小的幸福,也可能是深深的無奈。大多文藝片就是透過它來表述一些社會現象,或者是透過它來讓人們更加去懂得,去珍惜,去尊重某一些東西,再或者就是用它去映射出一些東西。反正它是非常有意義的,它是區別於一些商業電影的。

    文藝片確實大多是以悲劇收場的,因為它不同於喜劇電影。喜劇電影中有些情節甚至比較惡俗,因為它只是單純的想逗觀眾開心,但是因為文藝片它有它所要表達的意義,所以它多數是以悲劇收場,因為這樣也是讓人們印象比較深刻。

    還有就是因為文藝片,它的題材是比較敏感的,比如像《山楂樹之戀》它講述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被人們稱為史上最乾淨的愛情故事,它所表達的愛情乾淨,美好,深刻,令人嚮往……而且正是因為以悲劇收場,所以人們才會對它念念不忘,假設如果是以喜劇收尾的話觀眾看的時候都會一笑而過,也就不會讓它成為經典了。

    還有一部電影《藍風箏》,它以悲哀,灰暗的基調講述幾十年的故土舊事,透視著埋在歷史灰燼下的人的命運。因為它所表達的意義的限制,它也是不適合用喜劇收尾的。

    所以文藝片之所以大多以悲劇收場,還是因為它的題材的限制。因為它不同於商業片,它不是更注重票房的收益,它是以表達表達人類的情感的影片。它透過導演的藝術拍攝手法和演員的藝術表演,使觀眾深刻的感受人類的美好情感,引起情感上的共鳴,從而達到影片拍攝的最終目的。所以它往往就是以悲劇結尾的。

  • 9 # 姚毛仔

    電影中含有的元素很多,我們只是按照電影中元素的比例去劃分類別,文藝元素較為濃重就定義為文藝片,但其中也是可以夾雜著喜劇的元素。喜劇片也是一樣的。

  • 10 # 袖子看娛樂

    文藝片並非都是悲劇。比如《活著》,餘華的原著裡,結局是富貴僅剩的唯一的親人:孫子苦根吃豆子撐死了,富貴孑然一身,唯有一頭暮年老牛相伴:道不盡的淒涼和哀愁;而張藝謀的電影《活著》結局卻給人以希望:女婿二喜幫著富貴伺候家珍躺上床,然後去做飯了,孫子饅頭則抱著紙箱裡的小雞問富貴放到哪裡,由此引出影片最富內涵的一段臺詞:

    饅頭:“姥爺,小雞什麼時候長大呀?”家珍:“小雞很快就長大了。”饅頭:“長大以後呢?”富貴:“長大以後啊。。。雞長大了就變成了鵝、鵝長大了就變成了羊、羊長大了就變成了牛。”饅頭:“牛以後呢?”富貴不知如何回答,家珍笑著說:“牛以後啊,饅頭就長大了。”富貴:“饅頭長大了就不騎牛了,就坐火車、坐飛機,那個時候啊,日子就越來越好。”

    伴隨著片尾曲和字幕,二喜端著饅頭和做好的飯菜,一家人搬桌挪椅、其樂融融的吃起了團圓飯。影片結束。

    希望。無論劇中情節多麼虐心,電影版《活著》的結局卻給人帶來一種平靜、柔和的光明之感。真正的文藝片佳作啊。

    無論張藝謀、姜文、王小帥、婁燁、賈樟柯、張元還是執導風格已傾向文藝的徐靜蕾(比如《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知道》),都是在用自己的拍攝風格和藝術語言表達著自己的情愫、探尋獲取觀眾情感的共鳴:所以,文藝片並不都是悲劇,更多層面上講,是導演在藉助劇本、影片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點“小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藝術家》四對舞由哪些樂曲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