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蘑菇雅說

    這是個有趣而且值得探討的問題。在戰國後期,秦國不斷兼併其他國家,勢不可擋。但這個過程中秦軍倒也並非是完全無敵的,他們還是遇到了一些麻煩的對手,比如趙國。

    趙國硬骨頭

    雖然長平之戰是徹底把趙的兵力給消耗差不多了,可是這個時候趙國還是有著不錯的軍事底子,畢竟武靈王深化的改革就是針對軍事層面,因此當秦軍來打的時候,趙國就立馬拿出了他們最強的北部軍隊,尤其是這裡面有著和王翦等人齊名的李牧。但是面對這樣一個好對手的時候,為什麼一代名將王翦要用卑鄙的反間計除掉對手呢?

    能贏就行

    兩個國家的戰爭,主帥的任何一個輕微決定,都可能會對整個戰局乃至國家造成巨大的影響,輕則戰局失利,重則國破家亡,在這樣的形勢下,王翦還遇上了同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俗話說:高手過招,招招致命。而且秦國的目標是鯨吞天下,在這樣的環境下,秦國要的是勝利,何須在乎道義呢?

    棋逢敵手,戰局壓力大

    李牧,王翦,廉頗,白起被後世稱為戰國四大名將,那可以說明他們都是能人強將,即使不是實力相當,那也是相差不大的,所以當王翦遇上李牧,雙方的軍隊也是旗鼓相當的時候,為了穩妥起見,使用一些不道德的手段也是沒有辦法了,而且在戰國後期,天下兼併,戰亂頻繁,周禮蕩然無存,此時能活到最後就是王了。

    穩妥起見

    秦趙雙方當時處於對峙階段,雙方都在尋找對方弱點,那麼如果是面對面衝鋒作戰,可以說是雙方都不討好的,如果現在有一計策,使對方主帥可以身死,不用避免硬碰硬的局面,何樂而不為呢?而且即使該計策失誤,不過也就是雙方繼續對峙罷了,這麼穩妥的計策,為何不試呢?

    趙國君臣猜忌

    在趙國的這些部隊裡面,此時用的都是在北部的邊軍,這些部隊一直都是掌握在李牧的手裡,後來抵抗秦軍的時候也是又調給了李牧其他的軍隊,等於全國的這些部隊都在李牧的手裡,說白了他要抵抗就是你的長城,可是他要掉過頭來就是你最大的敵人,畢竟要是李牧有了別的心思,趙王是沒有任何能夠抵抗的能力的。所以此時的趙王也非常擔心,他的意志是不堅定的,而此時被王翦獲知利用,這更加激發了趙王猜忌,不得不換下李牧了。

  • 2 # 結了冰的藍

    秦使王翦、楊端和分道伐趙。趙武安君李牧,大軍屯於灰泉山,聯營數十里。秦軍兩路,皆不敢進。不得不講李牧太屌了

  • 3 # 葛生先

    杜甫有一句詩“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大家一定都聽過,但是下一句“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可能聽過的相對要少一些,意思是說不要濫殺無辜,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疆土,出兵是為了以戰止戰,秦國最終一統六國,結束了戰國時代,在這個大的歷史環境之下,以最快的速度結束戰亂,是秦國的所希望看到的,也是歷史的必然程序,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當然,以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最高境界,人們常說的兵不血刃。但是對於大部分國家之間的戰爭來說,顯而是不可能的,再者,李牧一代名將,號稱不敗戰神,想在戰局上一舉打敗李牧,那真是太難了,雙方都在尋找對方的弱點,戰場局勢瞬息萬變,只要能快速拿下對手,反間計又能怎樣呢。比起白起在長平之戰上,坑殺趙國40萬俘虜,這真是小巫見大巫了。

    說到反間計,先是廉頗,後是李牧,同樣的計謀,卻屢屢得手,只能說是趙王自食其果罷了。細節我就不講了,大家查一下資料都能知道。

    我想說的是,這不光是歷史,也是現實的寫照,君臣不和,才是兵家大忌。王翦也知道不可能在排兵佈陣上贏的了李牧,前幾次秦趙交手,只要趙國主帥是李牧,秦國就幾乎沒贏過,而且李牧打仗很謹慎,王翦的壓力也很大啊,所以只要能贏,其他的都無所謂了,大一統才能帶來大和平。一招反間計,輕而易舉讓趙王換掉了趙軍主帥李牧,只是可惜了一代名將,沒有戰死沙場,卻讓自己的君主給逼死了。

  • 4 # 初心如舊

    一代名將王剪為何要用鄙劣手段,除掉趙將李牧?

    王剪,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人,公元前229年(秦始皇18年),嬴政令老將王剪為大將,帶兵攻打趙國,趙王遷派李牧、司馬尚為將,領兵抵擋。這李牧和王剪齊名,是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剪、廉頗、李牧)之一,李牧也知道秦國王剪的厲害,名將對名將,關鍵看大王。王剪身後--雄才大略的嬴政;李牧身後--昏聵無能的趙王。李牧不輕易出戰,深溝高壘、堅壁清野,長期熬耗,王剪無可奈何,只有派出間諜,攜帶重禮,賄賂趙王寵幸的郭開,這郭開就是,三國時蜀國末期的黃皓,別的本事沒有,但唯一本事---趙王只聽郭開的,別人誰也沒脾氣。

    按提問的意思,戰場上光明正大拼殺,打贏封侯拜將,蔭及子孫;打輸了承擔責任,總結、改進、提高,不應採用那種下三爛手段,但戰場上很難講這些,達到政治目的,完成軍事目標,才是最高選項。桌面上的、光鮮亮麗的,都是虛的,和生死選擇比,就都顧不上,先賭一把,把對手搞掉,至於手段嘛,只好損一點。事實上,這只是反間計的一種形式而已,不是啥鄙劣手段,而是常用策略。其中不乏大名鼎鼎的將軍、豪傑人物。比如 :

    景耀五年(262),姜維與鄧艾戰於祁山,鄧艾屢敗,眼看就陷入絕境,苦思冥想,終於有了條絕後計,派黨均帶上金銀珠寶,前往成都,透過關係,賄賂黃皓,讓黃皓派人在外面造謠,說姜維壞話,這一招十分湊效,時間不長,劉禪就問黃皓咋辦?黃皓說趕快把姜維召回,就沒啥事情了。結果,垂死的鄧艾,又活蹦亂跳,恢復生機,還在次年參加了滅蜀之戰,直接攻破成都,逼降劉禪,害得姜維也落個投降名。這個就是賄賂,但並沒影響鄧艾是三國名將。再看一個造假像迷惑對方的反間計 :

    諸葛亮北伐前,顧慮司馬懿厲害,聽馬謖進計,先派出間諜,張貼布告,製造謠言,形成司馬懿圖謀造反架勢,魏明帝曹睿驚慌,親自駕臨,司馬懿本想顯示軍訓成績,反倒弄巧成拙,被免去軍職,賦閒在家修養。當然,這段故事,是羅貫中先生演繹,非真實歷史。實際歷史上,這段時間,司馬懿在魏國中部戰區,擔任曹魏驃騎大將軍,都督荊豫二州諸軍事,職位很高很牛逼,對付的是孫權。後來由於諸葛亮在西線動作過猛,曹真也死了,才調司馬懿專門對付諸葛亮。

    類似例子很多,鑑於篇幅,不再列舉。這說明戰場上,沒有鄙劣手段這個詞,只有戰勝敵人,達到作戰目的,才能體現將軍武力、能力。兩個高手對峙,誰笑到最後,就看身後大王。昏庸的趙王,被自己寵臣郭開,迷惑的暈暈乎乎,相信李牧要造反,覺得比起王剪秦軍,李牧太可怕,於是,趙王趕緊派趙蔥、顏聚,前去接替李牧,但李牧豈能輕易就範,很機智地拒絕了命令,但趙王作死,又再次派人在暗中,乘李牧不備,逮捕李牧,並很快殺掉。並撤了副手司馬尚的職,至此,趙國徹底沒救了。三個月後,王剪大敗趙軍,殺死趙蔥,活捉趙王遷,將軍顏聚,趙國就從戰國曆史上抹去了。(943)

  • 5 # 方圓論壇

    “反間計”出自於《三十六計》也叫《三十六策》,它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以及鬥爭經驗集合之大成之作。也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遺產。這種上千年的文化精髓能算卑鄙嗎?

    當年秦國滅掉南韓之後,趙國就是戰國後期唯一能和秦國對抗的國家了。秦國自然不會留著趙國繼續存在,所以秦國派大將王翦和楊端兵分兩路進攻趙國。而這個時候的趙國正是它有史以來最巔峰的時期,此時趙國廉頗和趙奢都尚在。藺相如掌管趙國政事,李牧又鋒芒必露,樂毅也投奔了趙國做出和秦國最後的搏鬥。可以說這個時候的趙國在陣容上絲毫不遜色於秦國。但滑稽的是,如此巔峰強大的趙國卻是滅亡最快的國家之一。

    李牧是戰果後期趙國的傳奇名將,李牧職業生涯戰爭中取得了一連串的勝利。北方遊牧民族被李牧打的膽寒。趙國北方之所以能夠安定繁榮的發展李牧居功至偉。此時的李牧名揚天下,可以說李牧是和王翦並稱的當世名將。在趙國面對王翦大軍壓境之際,趙王趕緊起用李牧對抗王翦。果然李牧在對抗王翦過程中可以說是防守的固若金湯。王翦沒有佔到一絲便宜。反而憑白消耗無數。正在王翦發愁的時候,部下給王翦出主意當年長平之戰趙孝成王中了范雎的反間計導致趙國大敗,您為什麼不效仿范雎離間趙王和李牧呢?王翦覺得有道理所以開始實行反間計。

    王翦派人聯絡了趙國貪婪的國相郭開,重金收買郭開讓他替秦軍效力並且離間趙王和李牧。郭開在投靠了秦軍後果然不斷的在趙王面前詆譭李牧。一會說李牧要擁兵自立。一會又說李牧要投降秦國然後自立稱王。趙王本來就是一個無能的人,所以聽信讒言撤掉了李牧統帥的職位。李牧內心倍感焦憤。他一心為國卻被奸臣陷害,而李牧又不願意造反。所以李牧準備逃到魏國伺機東山再起對抗秦國。但李牧逃跑途中被郭開手下發現,並且殺掉了李牧。李牧一死趙國再無能和王翦對抗之敵,而趙國士兵也因為李牧的死軍心大亂,而後趙國滅亡。

    反間計之所以能夠成功都是因為中計一方對自己人的不信任。俗話說“堡壘都是從內部攻破的”。王翦略施小計就除掉了李牧。也多虧了無能的趙王。而歷史上趙國也成了兩次中秦國“反間計”的國家。第一次趙國元氣大傷。第二次則徹底國家滅亡。

  • 6 # 天天故史匯

    王翦使用反間計除掉李牧只是秦國當時慣用的策略,這也是秦趙兩國綜合國力的切實碰撞。

    反間是秦國的一項既定國策

    秦國使用反間計是尉繚來到秦國後為秦王嬴政獻上的計策,當時的情況是秦國對上任何一個單一的國家都能夠獲勝,但如果其他國家聯合起來,那麼秦國也是吃不了兜著走,畢竟春申君組織的最後一次合縱伐秦也打到了函谷關。秦國想要兼併六國,那麼就不能讓六國合縱成功,這就需要拉攏六國,尉繚正是出於這種考慮才向秦王建議用重金拉攏六國內部親近秦國的重臣,甚至刺殺其中堅定的反秦派。

    秦滅趙使用反間計的必要性

    王翦作為戰國四大將之一併不是浪得虛名,他不僅僅是一個將領,而且在政治上也看的十分通透。他明白秦國的戰略是兼併六國,那麼秦國勢必不能在某一個國家身上耗費過多的實力,所以秦國在前期消滅一個國家時必須速勝,否則被拖住之後秦國的戰略意圖就有可能失敗。到了後期滅楚之時,基本上只剩下殘燕和齊國了,秦國已經不懼怕他們的聯合了,所以王翦可以耗費一年時間仔細準備一舉滅掉楚國。在秦國最後一次滅趙大戰開始前,南韓已經滅亡了,但此時魏國、燕國、楚國、齊國還存在,趙國在長平之戰時也是打的長期對抗戰,當時趙國因為沒有做好外交工作沒能拉來外援導致長平之戰的慘敗,這次趙國一定會吸取教訓,如果秦國和趙國長期拉鋸下去,夜長夢多,保不齊趙國從其他國家那裡拉來支援,到那個時候這次的滅趙之戰就會再度失敗,所以秦國滅趙一定要快,不管用什麼手段。秦趙兩國再度開戰了,像以前一樣李牧再度力挽狂瀾,王翦帶領大軍被李牧給堵住了,二人同為戰國四大將,王翦並沒有辦法依靠軍事鬥爭在短時間內獲得戰爭的勝利,鑑於此前李牧已經三番兩次的抵擋住秦國的進攻步伐,而且這次看上去李牧又想打這種長期的對抗戰,王翦知道秦國要想速勝趙國,純粹依靠戰爭是無法達成目標的,於是王翦向秦王建議使用反間計。

    反間計也是國家實力的對抗

    秦國滅趙其實就是兩個國家之間綜合實力的碰撞,這其中看的不僅僅是軍事實力,還有外交,內政等等。趙王遷寵信奸臣郭開,不信任李牧,那麼這就是趙國相比較秦國的一大短處,有了這麼一個弱點,秦國必然要加以利用,能夠花點金錢除掉李牧這對秦國來說再划算不過了。如果不是趙王昏庸,不能查明實情偏聽偏信,秦國的反間計也無法奏效,所以當秦國看到趙國內部混亂時,利用反間計除掉李牧,獲取戰爭勝利就只是一種高性價比的必選項了,這在後來秦滅齊時再度上演。秦國使用反間計既是秦國需要速勝趙國的現實需要,也是秦國從趙國這個蛋上找到的一條裂縫,只是這條裂縫太過讓人惋惜了。

  • 7 # 筠州先生

    非常簡單

    一是王剪覺得正常手段贏不了李牧

    而是王翦覺得即使能贏也要付出極大的代價

    所以 出此下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討論:如果巴薩下一場比賽再輸,巴爾韋德能否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