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健康守護神阿波羅

    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改變是顱內動脈狹窄的病理基礎,顱內動脈狹窄是華人卒中的主要病因

    根據大樣本人口學調查,約10%~29%的腦缺血事件是由顱內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總之,顱內動脈狹窄在中國是高發區,非常常見,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約是顱外動脈狹窄的2倍)。

    其他亞洲國家如泰國、南韓和新加坡的腦卒中病例中,sICAS的比例也分別高達47%、28%~60%和48%。

    顱內動脈狹窄引起缺血性卒中,較少出現警兆症狀,多數患者不出現短暫缺血性腦卒中而直接造成完全性卒中(偏癱、失語、昏迷等),尤其是位於遠端的血管,側枝迴圈少而不完全,卒中發生率更高,更易出現明顯臨床症狀。

    顱內動脈狹窄,主要由顱內動脈粥樣硬化引起

    篩查顱內動脈狹窄,分析顱內動脈斑塊時,尤其要注意以下幾點:

    1、高分辨MR的重要價值,可顯示脂質和間質,纖維組織、鈣化。

    2、穩定性評估:斑塊表面不規則(斑塊表面邊緣不連續或斑塊內壁破裂),管腔的正性重構(內多見出血及炎症反應,而負性重構意味著斑塊纖維癒合反應)、斑塊內出血,斑塊強化(新生血管的形成,管壁通透性增加)。

    3、管腔狹窄: 管腔狹窄與缺血性卒中並不完全相關。不能僅關注管腔的狹窄程度,同時應關注管壁斑塊的情況。

    顱內動脈狹窄,如何處理?

    造成顱內動脈狹窄的傳統危險因素包括:年齡、性別、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

    目前對於顱內動脈狹窄的藥物治療未能達到理想的療效。

    所以,處理重點依然是預防為主,預防第一(包括相關危險因素的處理,飲食控制、加強運動等生活方式干預)。

    推薦儘早啟動他汀類藥物治療,建議目標LDL-C降至1.8mmol/L以下或使LDL-C下降幅度>50%,並長期維持。針對膽固醇升高的治療都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預和降脂藥物的使用。抗血小板藥物也常被推薦。

    隨著技術的進步,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術因其安全、可靠、損傷小、療效肯定的優點,成為治療顱內動脈狹窄的有效手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幼、小“銜接”火爆異常,家長該如何撫平自己的教育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