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刀三國
-
2 # 泊圖泊途
地位很高,作用很大。
東吳的文臣一直是“三國”歷史中最被忽略的存在,說來悲催,他們的能力真的那麼不堪嗎?
張昭大家熟悉一些,對孫氏兄弟做了很大貢獻,尤其對孫權,也算是元老級人物。但是就是因為張昭之前的主降,成了孫權心中抹不去的傷痕,孫權羽翼豐滿了,也用這件事挖苦 過張昭。
另一張叫張紘,和張昭列為一傳,文字排在張昭之前。
只能說孫策要是能聽張紘的話,也不至於橫死。一次孫策要去攻打丹揚,張紘說,為人主上,應該運籌帷幄,不應該親自赴險,三軍將士的命脈就是主公你,隨便出征會讓國內上上下下都擔心受怕。
孫策顯然沒有聽進去,如果聽進去的話也不至於被刺客刺死。
這樣的事情在孫權身上也發生了,但是孫權比較聽勸,年輕的孫權也是血氣方剛,想率兵突襲,此時張紘又說話了,表示主公你應該收斂一下勇氣,凡事要多想一些,刀劍無情,任性胡為,將士都會寒心。孫權才作罷。
張紘也曾阻止過曹操的行動,張紘被派到許昌參拜,孫策的死訊傳到,曹操蠢蠢欲動,張紘勸曹操不要此時進攻,這是趁人之外。曹操覺得有道理,當然了,其實他在北方的戰事也陷入泥潭,沒什麼經歷分兵。
張紘六十歲而亡,孫權如失去臂膀一樣痛苦。張紘的子孫也做到南郡太守和侍郎。
-
3 # 南門太守
孫吳除了有張昭,還有一位張紘,名氣也很大,論孫氏兄弟的信任程度,張紘甚至還重於張昭,只是張紘的名氣稍小一些。
孫吳版的“隆中對”張紘字子綱,徐州刺史部廣陵郡人,早年上過太學,拜名師韓宗專習經學,成為一名學者。但他不讀死書,喜歡把書本知識活學活用,視野開闊,看問題很有見解。
孫堅死後,孫策又帶著母親和兄弟們渡過長江,到了位於長江北岸的江都縣,周瑜曾向孫策推薦了張紘,周瑜說張紘很有眼光和頭腦,建議孫策向他多請教請教。
父親死後,正在上升的孫氏事業突然中斷,下一步何去何從,孫策還沒有明確的打算,不知道該怎麼辦,正好向張紘請教。
孫策大老遠跑去找張紘,正逢張紘因為母喪在家守孝,見到了張紘,說明來意後,卻被張紘婉言拒絕了。
孫策很著急,甚至流下了眼淚,對張紘說:“久聞您的大名,今天的事只有您能給拿個主意,請您務必給出個主意,以不副我對您的高山之望。如果我能微志得展,血仇得報,這是您的功績,也是我心中所望啊!”
孫策的真誠打動了張紘,張紘幫孫策對形勢進行了分析,指出了孫策下一步的行動方案。
張紘對孫策說:“從前周朝國運衰落,但是有齊國、晉國一起來光復它,這是諸侯王應盡的職責。現在您繼承了令尊的事業,又有驍勇善戰的名望,如果現在投奔丹陽郡,在江南的吳郡、會稽郡一帶發展,那麼揚州、荊州日後也不在話下,你的家仇也可以得報。之後據守長江,奮威德,誅除郡穢,匡輔漢室,功業豈不跟當年的齊桓公、晉文公一樣?如果是這樣,我願意結盟同好,渡江輔佐將軍!”
孫策聽後如夢方醒,激動不已。如同後來劉備在隆中的草廬向諸葛亮求教一樣,孫策與張弘的這次談話同樣極為重要,有人認為是孫吳版的“隆中對”,因為這次談話的地點在廣陵郡的江都縣,所以這次談話也被稱為“江都對”。
差點兒被曹操扣留張紘告訴孫策,不要在袁術跟前耽誤時間了,應該儘早脫離袁術,向長江以南發展,孫策照做,這才有了後面的席捲江東。
就在孫策去世的前一年,孫策派張紘出使許縣,因為孫策當時名義上服從朝廷,按制度應當定時貢獻,張紘就是做這件事的。
但是,張紘到了北方就被曹操留了下來,曹操聽說張紘很有名氣,又有戰略眼光,就想收為已用,曹操以朝廷的名義任命張紘為侍御史,還讓張紘兼任九江郡太守,但不讓他回揚州赴任,希望張紘留下來幫自己,被張紘以身體有病拒絕。
孫策死後,張紘要求回江東,經過一番努力,曹操還是把他放了回來。張紘回來後,有些人勸孫權說他曾經接受過曹操的任命,“嫌其志趣不止於此”,也就是不一定可靠,但孫權對此毫不介意。
孫權無比信任張紘回來後,擔任的職務是會稽郡東部尉,上任不久便被孫權召回,孫權認為會稽郡東部沒有多少事,張紘在那裡純屬浪費,於是讓他回來協助自己處理軍政事務,會稽郡東部事務採取遠端辦公的方式解決。
孫權剛剛接班,年齡還小,而外方多難,母親吳夫人感到很憂心,她多次以謙遜、感激的言辭囑咐張紘對孫權盡心輔佐,張紘每次都以書面形式給予答謝回覆,並不斷反省自己。
張紘參與孫權的重要決策,遇到特殊事情和秘密決議,需要章表信函,或者與四方人士交結,孫權都讓張紘和張昭來撰寫。
孫權稱張昭為張公,稱部下其他人都呼其字,對張紘則是另一個例外,每次稱呼他都叫東部,顯示出親切和尊重。
“小巫見大巫”張紘的文章寫得很好,當時天下有幾位大筆桿子,“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算一位,但陳琳看了張紘寫的文章,也欽佩不已。
《吳書》中有一段記載:
陳琳在北見之(注:指張紘),以示人曰:“此吾鄉里張子綱所作也。”後紘見陳琳作武庫賦、應機論,與琳書深嘆美之。琳答曰:“自僕在河北,與天下隔,此間率少於文章,易為雄伯,故使僕受此過差之譚,非其實也。今景興在此,足下與子布在彼,所謂小巫見大巫,神氣盡矣。”紘既好文學,又善楷篆,與孔融書,自書。融遺紘書曰:“前勞手筆,多篆書。每舉篇見字,欣然獨笑,如復睹其人也。在上面這段記載中,有“小巫見大巫”的說法,正是該典故的出處。
一向直言敢諫張紘後來擔任孫權的長史,相當於秘書長,是孫權的“大秘”。
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率軍進攻合肥,為了速戰速決,孫權準備親自率突擊敵人進攻,把大家嚇傻了,但誰勸孫權都不聽。
隨軍行動的張秘書長勸諫說:“您依恃旺盛的氣勢,輕視強大凶暴的敵人,即便奪旗斬將,威震敵軍,也只是偏將軍乾的事,不是主帥應該乾的。”孫權聽了,這才放棄打算。
次年,孫權準備再次出兵合肥,張紘又勸諫道:“如今的形勢,應當暫且隱伏偃息軍隊,廣泛開墾農耕,任賢使能,務須崇尚寬和仁惠政策,順應天命來施行誅討,這樣就可以不勞師動眾而天下平定。”孫權聽了,又停止了行動。
建議“遷都”南京都知道孫吳的首都是南京,這其實是張紘的建議。
孫吳的大本營最早是吳縣,也就是蘇州,後來遷到京口,也就是鎮江。為了爭奪荊州,孫權一度將大本營遷到鄂縣,也就是今湖北鄂州,孫權改其名為武昌,孫吳立國,武昌是第一個首都。
後來孫權與蜀漢盟誓和好,為了讓蜀漢方面放心,孫權決定將首都遷回江東,張紘建議說,秣陵是最佳選址,這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張紘對孫權說:
秣陵,楚武王所置,名為金陵。地勢岡阜連石頭,訪問故老,雲昔秦始皇東巡會稽經此縣,望氣者雲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氣,故掘斷連岡,改名秣陵。今處所具存,地有其氣,天之所命,宜為都邑。
孫權後來就將都城定在了秣陵,將其改名為建業。遷都完成後,孫權讓張紘回吳郡接家眷,走在半路上張紘病逝了,時年60歲,孫權聞訊痛哭。
回覆列表
張昭張子步,作為江東文臣之首,在東吳群臣中地位頗高,然而,還有一人比他的資格還老,他是孫策遇見的第一位“高人”,往往容易被小夥伴們忽略,此人便是張紘(hóng)。
關於張紘,你瞭解多少呢?
張紘
一、拒絕朝廷的徵召,和孫策“一見鍾情”
張紘是廣陵郡人,年少時曾在京城遊學,跟老師學了禮記、左氏春秋等等書籍,其學問絕對不賴。迴歸故里後,張紘被郡裡舉薦為茂才(即秀才),當時,朝廷正是需要人才的時候,大將軍何進多次徵辟張紘入朝為官,他都很高冷地拒絕了。
就在張紘到江東避難期間,和小霸王孫策“一見鍾情”了。孫策正是創業初期,虛心向學者張紘請教如何才能成就一番霸業,張紘也很樂意和這個年輕人交流,兩人具體交流的內容在《三國志·孫策傳》注引《吳歷》中有記載,簡單來說,張紘給孫策出的主意是:佔據揚州荊州,建立功業,匡扶漢室。
毫無疑問,張紘是孫策遇見的第一盞“指路燈”。
張昭和張紘
二、輔助孫策定江東,怎奈忠言不入耳
在孫策伐山賊嚴白虎、對戰會稽太守王朗、滅吳郡太守許貢、單挑太史慈等等“平定江東”的過程中,張紘和張昭作為孫策的左右參謀,時常給孫策出主意想點子。
面對主公孫策每每都親臨戰場的情況,張紘勸諫說:夫主將乃籌謨之所自出,三軍之所繫命也,不宜輕脫。自敵小寇,願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無令國內上下危懼。(據《三國志》記載)
意思就是說,主公啊,有些小戰役讓手下將領去去就行,你在後方指揮。
顯然,張紘已經看出了孫策的一個缺點:好殺戮。
張昭
三、身在曹營心在吳
你可能只知道“身在曹營心在漢”,卻不知道“身在曹營心在吳”哈!
建安四年,即公元199年,孫策派遣張紘去許昌奉獻奏章,被留在曹營擔任侍御史,表面為曹操辦事,其實心是向著孫策的。
可惜在公元200年,孫策遇害了,此時江東上下一片混亂,據《三國志·張紘》記載:曹公聞策薨,欲因喪伐吳。紘諫,以為乘人之喪。既非古義,若其不克,成仇棄好,不如因而厚之。曹公從其言,即表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
就是說,曹操聽說孫策死掉了,想趁機攻打江東。張紘阻止曹操說:“他們在辦喪事,你這樣趁人之危不道德啊,還不如優待他們,讓他們感恩於你。”
曹操還真聽了張紘的話,上表孫權為討虜將軍,兼會稽太守。
(PS:如果張紘在江東,孫策會不會託孤給他呢?)
曹操
四、兩次諫少主孫權
曹操擔心江東發展的勢頭有點不可遏制,便派張紘回去勸諫孫權歸降,沒想到張紘和孫權穿一條褲子。
張紘對孫氏家族算是有恩的,曾幫孫策照顧其家眷。孫權對張紘尊稱為東部,對張昭尊稱為張公,兩人又能同心協力輔佐孫權成就霸業。
一次諫言:紘諫曰:“夫兵者兇器,戰者危事也。今麾下恃盛壯之氣,忽強暴之虜,三軍之眾,莫不寒心,雖斬將搴旗,威震敵場,此乃偏將之任,非主將之宜也。願抑賁、育之勇,懷霸王之計。”
即孫權欲攻打合肥,親自帶著輕騎突擊敵人,張紘勸諫他不要這樣做,征戰是將領乾的事,不是主帥該乾的,孫權聽話了。
二次諫言:紘又諫曰:“自古帝王受命之君,雖有皇靈佐於上,文德播於下,亦賴武功以昭其勳。然而貴於時動,乃後為威耳。今麾下值四百之厄,有扶危之功,宜且隱息師徒,廣開播殖,任賢使能,務祟寬惠,順天命以行誅,可不勞而定也。”
即孫權又想要動兵,張紘勸諫他說應該要休養生息,施行仁政,以靜制動,安定天下,孫權又聽話了哈哈。
孫權
五、留下了一封遺書,讓孫權淚崩
孫權遷都金陵,即現今的南京,命張紘去吳郡接家眷,半路上張紘病逝了,留下了遺書一封:
(節選)故明君悟之,求賢如飢渴。受諫而不厭,抑情損欲,以義割恩,上無偏謬之授,下無希冀之望。宜加三思,含垢藏疾,以成仁覆之大。
主公啊,自古以來,每個國家並非沒有能臣良將,而是一國之君不知道聽取意見。所以啊,主公你要如飢似渴地尋求賢才,不厭其煩地接受忠諫,剋制感情、減抑情慾,如此便可成就天下大業。
句句都是對孫權掏心窩的話,孫權看後痛哭了一場。
張紘
這便是張紘的一生,其地位可以和張昭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