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碼星文史趣談

    《山海經》是古代怪志類神話書籍,並不是必讀之書。《山海經》雖然介紹了生物、地理、歷史、科技、宗教、民俗等多個方面,但其敘述方式是已神話形式進行,所以其客觀真實性的成分非常少。

    如果《山海經》拋開客觀真實這個限制,其研究價值就在文學和神話之上了。它可以作為後世文學創作中的有力素材。像"夸父逐日"、"精衛填海"、“后羿射日”等都是民間流傳甚旺的傳說,其取材都來自《山海經》。

    《山海經》中各種妖獸,在後世被民間製成圖騰拜祭,也是影響了古代文化的一部分,比如四大凶獸、五大瑞獸等,如果要研究古代民俗,《山海經》中的妖獸還是有必要研究下的。

    除此之外,其他的價值並不明顯,還未達到“必讀之書”這個程度。 充其量可以跟古希臘的神話故事一比。但個人覺得古希臘神話的文學價值更高,因為古希臘神話故事的人物性格鮮明,而且很多故事都能算的上寓言故事,這一點上《山海經》顯得單薄了點。

  • 2 # 緣話

    這個問題,提的有點怪——我找不到主語和定語,搞不清你想問的究竟是什麼——可能是我語文不夠好的緣故吧,我猜著回答一下:

    如果你想研究神話學,或者探究中國文化的源頭,《山海經》絕對是必讀書目;如果是要研究其他古文化,《山海經》也是一個重要的比較素材。

    《山海經》是中國現存記錄原始神話傳說最多的古籍,是中國的文化藝術寶藏。如果硬要分類,我覺得《山海經》應該是一部旅遊生存指南。

    在文字發明之前,人類分享這個世界的主要方式,就是“說”——向同胞們分享自己的生存知識和技巧,哪邊有什麼山水,那裡有什麼特產或禁忌。人們將這些見聞,透過口耳相傳的形式,確切的說,透過講故事的方式傳播開來。可以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

    先秦時代,一些有錢有閒的人,主要是巫師群體,逐漸將這些原本只存在於人們口頭的知識記錄成冊,便有了《山海經》。

    有人說《山海經》的內容十分龐雜,涉及地理、神話、歷史、巫術等等諸多學科。其實只要歸類一下就會發現,《山海經》寫的內容看似龐雜,其實主要就是那個地方的背景、特產和禁忌這三個方面。為的是能讓自己的同胞更好的入鄉隨俗,免得剛接觸就被打死。

    為什麼涉及的內容範圍那麼廣博?

    因為知道越多,越好和陌生的對方打交道。如果你手頭有旅行指南,比較一下就會發現,書中介紹旅遊目的地的內容性質,其實和《山海經》差不多,特產、禁忌一個不少,如果篇幅充裕,還會把當地的地理、歷史、人文、神話、宗教、民俗等等交代個遍。

    所以說山海經是我們瞭解遠古時代的重要切口,作用和旅遊生存指南差不多。

    如果只是出於好奇,就沒必要閱讀《山海經》原本了。《山海經》原書語言簡短樸實,缺少我們現代人習慣的語言裝飾,理解起來比大部分文言文都難。所以只要閱讀研究《山海經》的老師們的解讀版本,就可以了。

    比如,王紅旗.孫曉琴老師的《全本繪圖山海經》,趙俊波,趙小山老師的《玩·山海:69個你所不知道的山海經之謎》,李豐楙老師的《神話的故鄉——山海經》等等,我都很喜歡。

  • 3 # 微洪範

    其是上古三玄經典之一,另兩本是易經與道德經。相傳魯迅先生童年時對山海經尤其是痴迷,也許每個孩子心中都有個對魔幻世界的瑕想吧!

    山海經的神話故事重要的體現在其記錄的不少神話故事都是中國自古以來的神話經典,尤其是故事中的人物,幾乎都是赫赫有名的上古神明。

    圍繞著這班古神,發生很多波瀾壯闊的諸神之事。這些很多的是曲折的反映上古華夏古民即我們的祖先諸多著名的歷史事實。

    比如著名的黃帝戰蚩尤、精衛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戈志復仇、上古大洪水等等。這些無不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創作湧湧不絕的原頭。

    眾所周知,中國現存的神話,沒有西方如古希臘那麼系統化。而山海經的神話諸事可以講是中國上古時期的神話的一個小結。

    而且山海經的神話故事很多具有很大的人文研究意義,比如史前大洪水。這是一個出奇地世界諸多古民族皆流傳的上古神話。

    由西方的柏拉圖《理想國》的那個一夜被海嘯洪水吞噬的遠古文明之邦-阿特蘭蒂斯,到聖經上帝懲罰人類所發動的絕世大洪澇。又到東方山海經中堯帝之時,由於共工與黃帝爭神權失利而怒觸不周山所引起的大洪水。他們之間不無關係,均是以神話的手段折射了發生在太古之時差點了結人類的那場毀天滅地的大洪濤。

    又比如“造人說”,西方的聖經講上帝用六日造人,第七天休息。東方山海經說:女媧七十變,而每一個變化就以此時所變的形象造出一個生靈,當第七個變化時就是“人”的形象,所以女媧就以此形象造了人。

    由此不論是上帝造人也好,女媧造人也罷,其中心神粹一樣,即都是神造人。這個也甚至汲予了不少科幻作家靈感也而創作了諸多外星高度智慧生命製造地球人的科幻作品。因此說山海經是本很為影響中華人文的經典了。

  • 4 # 雲隱追夢

    《山海經》是一部內容豐富、風貌獨特的古代著作,包含歷史、地理、民族、神話、宗教、生物、水利、礦產、醫學等諸方面。

    《山海經》的性質,歷代說法不盡相同。《漢書·藝文志》把它列入形法類,東漢班固則列入術數類,而劉秀歆則認為《山海經》是一部地理博物著作。西晉郭璞很推崇《山海經》,認為它是一部可信的地理文獻。至明代,胡應麟認為《山海經》為"古今語怪之祖",始將該書列入"語怪"之書。

    清《四庫全書》也把此書列入小說類。近代魯迅也認為此書是巫覡、方士之書。然而大多數論者認為《山海經》是一部早期有價值的地理著作,其中尤以《五藏山經》地理價值最高。

    歷代對《山海經》的地學價值的認識經歷著一個反覆曲折的過程。東漢時,著名的治水專家王景,從治卞入手治河,臨行,明帝贈送給他的參考書中就有《山海經》。北魏酈道元作《水經注》時,引用《山海經》達80餘處。以後《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及王堯臣《崇文總目》皆將其列入史部地理類書。明清時代是《山海經》地學價值被貶時期,被說成"多雜以神怪"、"道里山川難考據"。至近代,顧頡剛作《五藏山經試探》,發表了許多極為精闢的見解,使人們重新認識《山海經》的科學價值。其後,譚其驤又作《"山經"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利用《山海經》中豐富的河道資料,將《北山經》中注入河水下游的支流一條一條梳理,並加以排比,考證出一條最古的黃河故道。此文的發表,進一步確立了《山海經》尤其是《五藏山經》在地理學上的科學地位。

    《山海經》的作者與成書年代,眾說紛紜。東漢劉秀《上山海經表》中,主張該書出於唐虞之際,系禹、益所作。以後《爾雅》、《論衡》、《吳越春秋》皆從其說。此說比現最早,流傳時間也長。然而,北魏酈道先作《水經注》時已發現:

    《山海經》編書稀絕,書策落次,難以輯綴,後人又加以假合,與原意相差甚遠。開始懷疑此書非出於一人一時之手。北齊《顏氏家訓·書證篇》又據《山海經》文中有長沙、零陵、桂陽、諸暨等秦漢以後的地名,認為絕非是禹、益所作。《隋書·經籍志》亦云斷不作於三代以上。此後隨著考古學與弁偽學的發展,禹、益之說日趨被否定。

    當代學者較一致認為《山海經》是由幾個部分彙集而成,並非出於一人一時之手。但具體看法又不同,有學者認為《山海經》由三大部分組成,其中以《山經》成書年代最早,為戰國時作;《海經》為西漢所作;《大荒經》及《大荒海內經》為東漢至魏晉所作。有的學者從《山海經》中《山經》與《禹貢》作比較研究,結論是《山經》所載出川於周秦河漢間最詳最合,故作者當是這一地區的人。至於時代當在《禹貢》之後,戰國後期。

    《山海經》的今傳本為18卷39篇,其中《山經》(又稱《五藏山經》)5卷,包括《南山經》、《北山經》、《東山經》、《中山經》共21000字,佔全書的2/3。《海內經》、《海外經》8卷,4200字。《大荒經》及《大荒海內經》5卷,5300字。

    晉郭璞作注,其後考證註釋者有清代畢沅《山海經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經箋疏》。

    《山海經》中最具有地理價值的部分《五藏山經》,是全書中最為平實雅正,從形式至內容都以敘述各地山川物產為主,儘管也雜有神話,比例不大,無疑是一部早期地理書。

    《山海經》記載的山川比早些時代《禹貢》豐富,其記載山嶽共15000字,其篇幅之長,相當《禹貢》導山部分的14倍。《禹貢》所記山嶽僅4列,而《山經》則發展成26列。

    《山經》以山為綱,分中、南、西、北、東五個山系,分敘時把有關地理知識附雨上去。全文以方向與道里互為經緯,有條不紊。在敘述每列山嶽時還記述山的位置、高度、走向、陡峭程度、形狀、谷穴及其面積大小,並注意兩山之間的相互關連,有的還涉及植被覆蓋密度、雨雪情況等,顯然已具備了山脈的初步概念,堪稱中國最早的山嶽地理書。在敘述河流時,必言其發源與流向,還注意到河流的支流或流進支流的水系,包括某些水流的伏流和潛流的情況以及鹽池、湖泊、井泉的記載。

    《山海經》的地域範圍:《南山經》東起浙江舟山群島,西抵湖南西部,南抵廣東南海,包括今浙、贛、閩、粵、湘5省。

    《西山經》東起山、陝間黃河,南起陝、甘秦嶺山脈,北抵寧夏鹽池西北,西北達新疆阿爾金山,《北山經》西起今內蒙、寧夏騰格裡沙漠賀蘭山,東抵河北太行山東麓,北至內蒙陰山以北。《東山經》包括今山東及蘇皖北境。《中山經》西達四川盆地西北邊緣。

    《山海經》記載眾多的原始地理知識,有如南方岩溶洞穴,北方河水季節性變化,不同氣候帶的地理景觀與動植物分佈的特點。

    《山海經》在物質資源分佈的篇幅中,對於礦產的記載尤其詳細,提及礦物產地300餘處,有用礦物達七八十種,並把它們分成金、玉、石、土四類。希臘學者喬菲司蒂斯在公元前371-前286年所著《石頭志》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地質文獻,但它記載的礦物僅16種,把這些礦物分成金、石、土三類。而與其同時代或稍晚的《山海經》所記的礦物種類是它的5倍,分類更細。《山海經》還注意到礦物的共生現象,並據其硬度、顏色、光澤、透明度、構造、敲擊聲、醫藥性等識別礦物的方法,及詳細記述動植物形態、效能和醫療功效,因此《山海經》在礦物學分類上有突出貢獻。撰寫《中國科學技術史》的英國李約瑟說:"《山海經》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寶庫,我們可以從中得到許多古人是怎樣認識礦物和藥物之類物質的知識。"

    《山海經》在地理學史上佔有一定的位置。作者以《中山經》所在地區為世界的中心,四周是《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構成大陸,大陸被海包圍著,四海之外又有陸地和國家,再外還有荒遠之地,這就是世界。《山海經》的結尾指出:"天地之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

    這在科學發展的今天來看似乎是天真可笑的,但在2000多年前《山海經》的作者已認為世界不是不可知的,而是可以認識的,世界是有極限的,是可以測量出的,這在研究地理學史上是極為珍貴的資料。

    但《山海經》也有其侷限性。《山經》記載447座山,據考證,其中見於漢晉以來記載並能實指方位者,約140餘座,不及總數1/3。而這140餘座山分佈極不平衡,其中半數屬《中山經》,另半分屬南、西、東山經。就所記山的方向而言,整個經講的大方向基本正確。在裡距方面,除《中山經》所在的晉南、陝中、豫西、河、渭、伊、洛地區所載較為詳細準確外,其他經中裡距差別很大,可信度差。《海經》中記了60餘個遠方異國,但除了天毒、北韓等少數名稱外,大都以當地人的形狀命名,如結胸國、大人國等,顯然不是真實國名。至於有關各國的形貌、起居與風俗,亦多傳聞之詞。《大荒經》中,詭譎荒誕成分更多,有地理價值的內容更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丹江到神農架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