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兔哥哨位
-
2 # 兵器世界
錐膛炮其實就是德國工業精益求精的體現,也是反坦克武器“小型化”催生出來的產物!在不增加發射藥和火炮口徑的前提下,錐膛炮的反坦克效果是非常好的。(錐膛炮的炮管與普通炮管對比)
傳統的火炮多以口徑決定威力,口徑越大威力越強、火炮重量也就越大!對於傘兵和裝甲兵來講,火炮太重會嚴重限制機動性,這是二戰德軍閃電戰模式不會允許的,也是反裝甲作戰的一大禁忌。如何在確保火炮體重不變的情況下提高穿甲能力和機動性,成為德國軍工的第一大課題,錐膛炮就在這種背景下誕生了。
錐膛炮的原理其實很簡單,就是利用炮口逐漸收細的結構,保證炮彈與炮管之間的密封,儘可能的將火藥爆炸產生的燃氣轉變為炮彈的動能。也因此炮彈需要專門設計,這種口徑不斷縮小的炮彈,有一層軟金屬製作的外殼,隨著彈頭運動而不斷變形,直到彈頭離開炮管,這有些類似脫殼穿甲彈的彈拖。(德軍錐膛炮所使用的幾種炮彈)
我們都知道,對於穿甲彈來將,動能越大、威力就會越大。而相比同口徑的反坦克炮,錐膛炮對火藥爆炸能量的利用效率更高、彈頭的初速度更大、穿甲能力也就更大,同時火炮體積和重量沒有變化,大大方便了部隊使用。
舉例說明,德國的sPZB.41式28mm輕型錐膛反坦克炮,火炮重量只有230千克不到,是傘兵和山地兵們最喜歡的裝備(傘兵版的其實更輕)。在錐膛炮管的幫助之下,它的膛壓特別高,火藥爆炸後產生的能量轉化為炮彈動能的轉化值更高,在1000米距離內可擊穿94mm對均質裝甲,而同時期的PaK35/36型37mm反坦克炮的穿甲能力只有約40毫米!而重量卻高達432千克,錐膛炮的優勢立見分曉。(sPZB.41式28mm輕型錐膛反坦克炮)
錐膛炮的成功給德軍反坦克部隊帶來信心,比如在T-34危機橫行的1941年,德軍新裝Pak41型75/65mm反坦克炮,它的炮膛口徑75毫米而炮口僅有65毫米,整整壓縮了10毫米!其炮彈初速度之高遠超同類火炮。在實戰中,Pak41在1000米距離內可擊穿30度傾角/140毫米均質裝甲,這足夠對付T-34了!
但是,錐膛炮也有自己的缺點,由於炮彈和炮管之間存在劇烈摩擦,炮管壽命相當有限而且非常耗費稀有金屬,比如鎢金屬,這是德國沒有的礦產。因此到1941年9月,在研發重型坦克期間希特勒下令,所有坦克不能再使用錐膛炮。因此,亨舍爾公司無奈放棄了VK3601(H)坦克方案,因為它的主炮是一門KwKL/60型75mmWaffe0725錐膛炮,最後定型的是安裝88mmKwK36L/56炮的VK4501(H1)型,也就是我們熟知虎式坦克了。
取消錐膛炮後,德華人轉而延長主炮長度來提高對發射藥爆炸燃氣的利用效率,比如豹式坦克的KwK 42型75mm71倍徑火炮,它在2000米範圍內還能打穿132毫米裝甲,把節省下來的金屬鎢做成穿甲彈供給這種坦克炮,足夠對付盟軍任何一種坦克。
由此可見,錐膛炮的效能確實一流,對盟軍坦克構成了極大威脅,但它同時也是加工費時費力、對金屬材料和彈藥效能要求極高的昂貴裝備,並不符合戰時需要,因此在1942年往後就停止發展了,產量不多的Pak41型75/65mm反坦克炮耗盡炮管壽命之後也全部被捨棄,換裝普通炮管後繼續作戰!
-
3 # 漩渦鳴人yy
其實這種武器的話,要說起來的話,應該是人類歷史上第一種反坦克武器,反坦克槍,園裡有些類似,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卻是兩種不同的操作理念。
大家知道,第一代的反坦克槍事實上是由中間一個鎢心,外圍包裹著一層較軟的金屬,等到子彈命中敵方坦克的時候,子彈中心物質,也就是硬度較大的金屬,會透過外圍質地較軟的金屬穿透出來,然後再穿透到坦克的裝甲上。
這樣的做法,事實上原理很簡單,也就是利用鎢強大的硬度去穿透敵方的裝甲,又為了減少子彈命中敵方裝甲的時候,正面的被彈面,所以,鎢金屬越細越好,但又害怕在空中極細鎢金屬的子彈會被影響,所以才採取了這種設計方式,而這種錐膛彈的事實上也是這種思想另類的體現。
其實錐膛彈他的炮彈的炮口和尾部的填裝口,口徑不一樣,一般來講,填裝的口子比炮口要大,這種設計不無道理,打了知道口徑越大的話,它裡面儲藏的底火越多,發射的時候產生的能量也就越大,但是與此同時,口徑越小,子彈或者是炮彈的穿甲能力也就越強,就是好像這幾年的錢塘江大潮一樣,但是知道錢塘江那個位置,整個就一個喇叭口,從出海口往內陸地區,整個海岸的長度會急劇地縮小,這就使得潮水在湧向錢塘江的時候,會急劇的聚集它的威力。
所以一開始的時候,這種設計思路也想帶入到反坦克槍的設計裡面,但是並不成功,整體來講子彈的口徑,說白了也就那超過1mm的事兒,真的要應用到步槍的設計裡面,首先製造的成本會增加,而且也沒有什麼實際效果。
這種設計卻意外的在火炮身上得到了應用,為什麼火炮的口徑大,所以能夠操作的空間也大,更加能夠應用這樣的技術,所以出現了一批優秀的錐膛炮。
炮彈的中心當然是一根鎢棒,在它的外圍是一層質地較軟的鋁合金,炮彈在發射出去的時候,鋁合金的外圍會被炮彈本身的糖線切割,這樣的話,炮彈發射出去以後,並不會因為口徑的減少而發生炸膛或者是炮彈不能夠發射成功這樣的窘境。
但是後來這種武器也慢慢被淘汰掉了,說起來原因的話,其實跟這武器本身的前天病有關,武器的口徑改變,還有炮彈本身材料的成本,這些東西都是需要錢的,除了那些能夠特種作戰的部隊以外,其他的不對,根本就沒有這個份享受這個東西,等到了戰爭後期,盟軍對德華人實施封鎖以後,德華人也沒有辦法正常的提供鎢,所以這種武器設計出來以後實屬雞肋。
與此同時,為了能夠提高火炮的穿甲能力和反坦克能力,德華人選擇將自己的火炮長度無限拉長,這也就是為什麼大家去看虎式坦克和虎王坦克對比,同樣是88mm高射炮,虎王坦克的長88穿甲能力更強。
這就是一種武器的設計思路,與此同時,這種武器的出現,也淘汰掉了這種錐膛炮,但是很快德華人連這種武器都已經開始負擔不起了,所以德華人搞出了一大批的鐵拳系列,這種無後坐力炮裝彈量足夠,而且生產簡便,更重要的是使用起來沒什麼技術限制,人手一個對準敵方坦克,對擼一通就行了。
也正是這種武器的出現,使得單兵攜帶的反坦克武器更加具有多樣化和選擇性,笨重,而且實際能力不如這些武器的錐膛炮,則成為了淘汰的目標。
-
4 # 小可愛老九
歸根結底還是當時的火藥技術不夠好,錐鏜可以最佳化內彈道,在炮口逐漸縮小口徑可以在火藥燃氣膨脹律不變的情況下增加速度,現在裝藥技術進步了,藥型可以解決後勁不足的問題了,錐鏜這種摩擦阻力巨大彈藥單一的技術就不需要了。
-
5 # 下雨啦16
錐膛炮是一種炮膛前後膛徑不一致的反坦克炮,炮管內膛口徑由後到前逐漸變小。
二戰前後德國研究錐膛炮比較領先,先後開發了41SFzb式28mm火炮、42/30式錐膛炮(或稱之謂41年式42mm反坦克炮)、28毫米Pak 41錐膛炮系列、SPzb41(SPzb通常用於命名反器材武器)等四種錐膛炮。
錐膛炮的原理就是改變炮膛形狀以期獲得更大膛壓,從而使彈丸獲得更高的初速及破甲穿透力。錐膛炮發射炮彈時,發射藥爆炸燃燒產生的高壓氣體迫使彈頭脫離彈殼向炮口運動,軟彈帶(彈裙)緊貼炮尾內膛,火藥爆炸氣體緊密壓迫彈丸前進。
受炮管逐漸變窄約束,炮彈從炮尾致炮口彈徑被擠壓的近貼炮管膛徑變小,膛線纏度越大,等於是把炮彈飛速旋轉著給擠壓出去。受擠壓的彈丸出膛前和出膛後的彈套發生顯著變化,出膛後的炮彈彈套部分被炮管被壓小了。
錐膛炮雖然有一些速度上得優勢,但由於技術要求高、材料限制大等,影響了繼續發展。 而且由於摩擦劇烈導致一般錐膛炮炮管的壽命只有500發,口徑也受到諸多限制,不適合發射破片、高爆彈等。
椎管炮的主要耗材金屬德國也極度缺乏,極度影響彈丸的生產。因此德國的錐膛炮並沒有發揮更大作用,當新式火箭桶等反坦克武器開發出來後,使用單一、效果不佳的錐膛炮很快就徹底成為歷史。
回覆列表
兔哥回答,歡迎關注兔哥;所謂的“錐膛炮”顧名思義就是炮膛膛徑不是一致的,而是炮管內膛的後面口徑大,然後越往前逐漸的變小,例如,德國的在二次大戰中的sPZB.41式28/20口徑炮,它就是炮膛尾部的口徑28mm而炮口處則只有20mm,整整差了8毫米。二戰中只有德國把這種火炮用在了戰場上,這個並不奇怪,錐膛炮的設計嘗試並不晚,早期是由步槍來嘗試,但都沒有成功。二戰時德華人格里什把這種原理用在火炮上結果成功了,所以德國裝備這款炮就不奇怪了。
二戰中德國發明瞭錐膛炮,並用在反坦克作戰中,二戰結束前錐膛炮就已經走向沒落,屬於曇花一現的錐膛炮;二戰中反坦克是各國所面對的主要課題,正是二戰促進了反坦克彈藥的發展,二戰中坦克裝甲與反坦克彈藥的較量,反坦克彈藥走在了裝甲前面,二戰中反坦克炮,火箭筒,蘇聯的14.5毫米反坦克步槍等等。二戰坦克只是加厚鋼裝甲的厚度,德國二戰中的武器裝備發展最好,坦克裝甲採用了冷軋鍛造技術。反坦克裝甲是二戰中必須要面對的,錐膛炮的主要的優點就是同口徑的反坦克炮,錐膛炮的穿甲深度大,彈丸飛行平穩,初速高,正是這個原因錐膛炮出現後就被用在了反坦克作戰中,自二戰結束前錐膛炮也就消失了,可謂是曇花一現。
錐膛炮的射擊原理,錐膛炮的優點,缺點;錐膛炮的炮管內膛直徑由炮尾到炮口的內徑由大到小均勻過度,我們還用格里什發明的第一款錐膛炮舉例,口徑28/20毫米錐膛炮,炮尾內臟徑為28毫米,炮口內膛徑20毫米。怎麼發射出去,不炸膛嗎?懸念就在炮彈上,炮彈有一個小於炮口膛徑的硬質圓柱形彈芯,這個彈芯必須是碳化鎢的,硬度非常高,屬於動能彈,彈芯是實心的,在碳化鎢彈芯外面有兩道輕鋁合金的彈帶和彈裙,炮彈的直徑和炮管尾內徑相同,28毫米弱。輕鋁合金比較軟,現在也被用在鋼廠,碼頭吊勾鋼卷的C型鉤上用作保護層。錐膛炮彈,見下圖↓
發射炮彈時,發射藥爆炸燃燒產生的高壓氣體迫使彈頭脫離彈殼向炮口運動,軟彈帶(彈裙)緊貼炮尾內膛,這樣火藥氣體就壓迫彈丸前進,而炮管內膛越來越小,就擠壓鋁合金彈帶向後緊貼彈芯,當炮彈出膛時把28毫米的炮彈擠壓的就剩下20毫米了,說到這大家明白了嗎?炮彈從炮尾致炮口彈徑被擠壓的近貼炮管膛徑變小,沒有火藥氣體的一點損失,全部用來做功。注意一點,錐膛炮也是有膛線的,越往跑口處,膛線纏度越大,也就是旋轉越來越快。從上圖也能看出來,發射藥筒非常大,所以膛壓是很高的,而且越到炮口口徑越小,等於是把炮彈硬生生的給擠壓了出去,所以初速達到了1400米/秒,這個初速就是今天也是高的。火炮就是這樣,初速大彈道直,穿甲深,這就是為什麼用碳化鎢做彈芯的原因,靠它出擊穿裝甲。
德國二戰中有數個錐膛炮型號,但數量都不大。德國二戰中先後研製出了數個型號,例如,sPZB.41式28/20毫米錐膛炮,41年式42/30毫米錐膛炮,Pak 41型75/65毫米錐膛炮系列,這個系列的錐膛炮能在1000米距離上以30°角打穿95毫米的裝甲板,角度越大穿深越大,也就是說它能打穿二戰時所有坦克的裝甲,這個口徑的穿深度在六七十年代都是領先的。錐膛炮的缺點;武器就是這樣有優點就必定有缺點,最先進的武器就是在優點和缺點之間找一個有利的平衡。錐膛炮也一樣,實現了用小口徑實現大穿深,但卻點也是致命的,首先彈種單一,只能發射穿甲彈,第二個要了它的命,鎢,沒錯就是這個燈泡鎢絲所用的鎢,這個金屬屬於貴重金屬,二戰時德國很難搞到鎢金屬,屬於用錢解決不了的問題。現在坦克炮可以用新型火藥提高膛壓實現大穿深,二戰時錐膛炮是解決初速的一個途徑。二戰結束前德國的資源匱乏,也就無法支援錐膛炮的發展了,這是一個主要原因。還有就是炮管的加工難度和高磨損率。戰爭是打錢,最好的也是最貴的,凡是最貴的也是最不適合戰爭的,所以錐膛炮誕生於二戰,消失於二戰,可謂是曇花一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