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
2 # 純鈞LHGR
如果是《三國演義》小說裡的原因,那就是因為諸葛亮給予了南人政治地位,寬厚待人,使多民族團結,所以順利平定了南方。
如果是歷史上的話……諸葛丞相其實算是失敗了。他一邊北伐,南境一邊造反。所以他之前平定南蠻,就是靠來硬的,暫時把南人打服了而已。
《三國演義》是故事,故事裡的事,反正諸葛丞相有主角光環罩著,怎麼說都有理,且不多提。說說真實歷史上。
公元225年,諸葛亮率軍南征,削除地方割據勢力,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漢族和西南少數民族的團結。
公元228年春,諸葛亮一出祁山。還沒等他走遠,文山郡羌族造反。諸葛亮沒時間,於是由馬忠帶著張嶷把南羌的這次造反平定了。之後諸葛亮撤回,南境少數民族因為實在惹不起諸葛亮這頭大老虎,呈現出一派安寧和平的景象。
公元229年,諸葛亮再次出征。諸葛丞相前腳剛走,牂牁郡出丹、毋單、鐔封、進乘、西隨等少數民族地區再次起兵造反,將軍句扶率兵平叛。之後諸葛亮退兵回蜀,南境又變得安定起來。
公元231年,諸葛亮又出兵,因越巂郡守將張嶷撤走,南境烽煙再起。諸葛亮回來後,南境又安穩下來。
公元223年,還沒等諸葛亮出征,南夷劉胄造反,守將張翼不敵而被召回,馬忠、張嶷前往平亂。
公元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兵發祁山。蘇祁郡繼冬逢後再次造反,馬忠、句孝興平叛。同年,諸葛亮歸天。
從這些歷史事件看來,料想,諸葛丞相能順利平定南境,靠的應該是“肝”這個字吧。南人造反造不膩,諸葛丞相平叛也平不膩,那他們就一塊兒玩唄。
“報!秉丞相,南人又雙叒叕造反啦!”
-
3 # 完顏佚名
南境乃是不服王化的蠻荒之地,各部落的生存生產狀態極其落後,而中原之地早已進入了文明社會。強大的漢王朝無論政治、經濟、軍事和科技文化在世界也是領先的。剛剛建立的蜀國雖然不能同漢王朝相比,但它的實力遠勝於蠻荒部落,孟獲同諸葛亮相比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上。再者各部落之間缺少統一的指揮和協調,諸葛亮採取恩威並用的懷柔政策,七擒七縱孟獲使其心服,南境得以順利平定。
-
4 # 那一曲花瓣雨
從三國志來看,幾乎都是諸葛亮在,就沒事,一旦不在,立馬鬧事。
諸葛亮對於少數民族的政策主要還是兩個手段,能談就談、談貿易談地位都可以談,談不攏或者不願意談就打。
主要問題在於少數民族的地盤遠小於漢人,實際上在經濟貿易上經常處於弱勢,儘管這裡的少數民族不像塞外的遊牧民族,但是在物資上確實沒法和漢人達成對等交易。
諸葛亮對於可以談且願意融合的少數民族採取接納的態度,甚至參軍、做官都可以。
但是,問題在於大多數少數民族並不願意這樣,他們寧願處於相對落後、閉塞的環境,可是擁有自己的獨立王國,這是諸葛亮不希望看到的失控局面,換句話說諸葛亮不允許國中有國。
所以,畏於諸葛亮的存在,少數民族即使不服也只能忍著。一旦諸葛亮北伐了,立馬就不安分了。
因此,不能說完全成功,只是確實比之前的失控要好很多很多。
-
5 # 蕭湘居士__
多次擒縱孟獲,企可稱為順利。這是孔明殺一族藤甲兵,服一族的方法。可惜冤了藤甲從此滅種,諸葛到死自己罪孽深重,難以借壽保命。又故意栽冤魏延,排除異己
-
6 # 小毅說歷史
關於諸葛亮為何可以順利平定南境這個問題。
我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想先提一下關於平定南境的一些背景。諸葛亮是在227年的春天上書當時的皇帝劉禪決定北伐,南征勝利是在兩年之前,也就是225年,若要北伐,必要先平定南境這個後顧之憂。哪當時南境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況呢?
南境是如今的四川南部和雲南以及貴州一帶,居住著大量的少數民族,當然肯定是有內地遷去南中的漢人大族,但其實這些漢人也已差不多被同化。這些人世擁有武裝部隊的,在經濟、軍事等各各方面都有很強的實力。蜀漢政權建立之後在南中四郡設立了都督,以在軍事方面壓制他們,但是效果並不明顯,特別是在劉備逝世之後,叛亂呼聲越來越大,這為諸葛亮南征埋下了伏筆。
諸葛亮順利平定南境,我認為主要有兩點。
第一點,南境內部出現分化。當時並不是南境所有人都反對蜀漢,主要有兩派,親蜀派和反蜀派。親蜀派主要有永昌郡不韋縣人、郡功曹呂凱等,反蜀派主要包括、高定、朱褒和“夷帥”孟獲等。正是由於敵人內部主要勢力的不團結,為諸葛亮在短短六個月時間完成從出征到班師回成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點,善用心理戰術。這個“心戰”最早的提出者並非是諸葛亮自己,而是他的參軍馬謖,這個有明確的史料記載,他們深知,對於南境如果用武力強制征服,以後叛亂聲勢會更大,對於北伐勢必會造成大的麻煩。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在諸葛亮出征之前,對於南境人的特點了如指掌。在出徵後沒多久,便利用他們信奉鬼神的特點,用各種方式進行恐嚇,之後又恩威並重,使其徹底臣服。
-
7 # 四十五度說
要想知道南征為什麼進展順利,就必須要了解諸葛亮為什麼要南征。
建興元年(223年),益州郡(今雲南晉寧)大姓雍闓,殺太守正昂,又縛送繼任太守張裔到東吳,以換取孫權的支援。孫權即任命雍闓為永昌太守,互為聲援。雍闓又誘永昌郡人孟獲,使之煽動各族群眾叛蜀。緊接著,越靣郡(今四川西昌)的叟族首領高定元、牂牁郡(今貴州西部)太守(一說郡丞)朱褒,並皆響應,相繼叛亂。
這時候南中叛亂,十分要命。劉備剛剛去世,劉禪繼位政權不穩。孫吳和曹魏的威脅在外,朝廷內有人心動盪。這是一件相當棘手的問題,不過還好劉備去世前有先見之明將劉禪託孤給了負責任有才能的諸葛亮。面對如此棘手的問題,諸葛亮不慌不忙,沒有倉促前往南中平叛亂。
為了防止叛亂的進一步擴充套件,他選擇了“撫而不討”,命令各地閉關嚴守,息民殖穀。與此同時,為了穩定人心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整頓朝廷政治,其中包括改革官制修訂法律。為了在南征中佔據有利的地位,他親自寫信給書雍闓,爭取和平解決,別人既然都已經舉旗叛亂了怎麼可能輕而易舉的投降。諸葛亮也不對這封信包有太大期望,急遣能言善辯的鄧芝兩次赴吳,說孫權重建孫劉聯盟。
這招釜底抽薪,不僅減輕了外部壓力而且孤立了叛亂分子。蜀國的政權獲得了整頓的時機,等到形式趨於穩定諸葛亮開始籌備平定南中的戰爭。參軍馬謖獻策:“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公服其心而已。”兵分三路,由於戰前做過充分的準備,士兵氣勢高昂,加上諸葛亮七擒孟獲從內心瓦解叛軍的陣線聯盟。
南中叛亂本來也沒有群眾基礎,平亂工作進展順利,春天出兵秋天順利班師回朝。
-
8 # 豪門夜宴加勒比
諸葛亮往返行程數千裡,戰事頻仍,然而獲勝神速。史書記載 說:“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也就是說,南征前後耗時僅半 年。為什麼呢,原因何在?第一,有對少數民族“和、撫”的指導思想。諸葛亮在《隆中對》裡 就提出:“西和諸戎,南撫夷、越”。要求對西邊的少數民族和平相處, 對南面的夷人越人實施安撫,不要一味鎮壓、屠殺。因有這一指導思想, 諸葛亮對南中叛亂沒有立即用兵,而是“遣使聘吳” “務農殖穀”安定內 部,等待觀察。第二,南征前先禮後兵。雍_叛亂之初,他令李嚴寫信規勸。李嚴的 信長達六頁,曉以利害,而雍圍卻只回復一頁說:天無二曰,地無二主;如今天下鼎立,我們不知道該歸順誰。如此傲慢的態度,顯然勸說已無濟 於事,南征勢在必行。第三,接納馬謖的建議,運用“攻心”戰術。領兵出發前,詢問曾在 南中任職的馬謖,以“服其心”之戰術,“七擒七縱孟獲”。戰事得以順 利,“遂至滇池”。第四,順應各族和睦相處的潮流,得到南中民族的支援。長期以來, 南中與內地“犬牙相入,聲息相通,物產相資”,各族人民之間有著密切 的經濟文化往來。所以,“益州夷復不從闔,闔使建寧孟獲說夷叟”。南 中的一些民族頭領不願反叛,雍閨就指使孟獲去造謠,誆騙他們參加。不 過,還是有的頭領不僅不參與叛亂,反而加入諸葛亮的平叛。文獻記載, 胖舸夷帥濟火,“聞諸葛武侯南征,積糧通道以迎師,遂佐武侯平西南夷,擒孟獲”。濟火率領族人,伐木開道,獻糧帶路,對於深入不毛的蜀 軍圍攻叛軍、擒拿孟獲,幫助無疑很大。事後,濟火被諸葛亮“封為羅甸 國王,世掌其土”。第五,得到派駐南中地區蜀漢官員的支援。在南中叛亂時,蜀漢派駐 南中地區的很多官員,如康降都督李恢、徉舸太守馬忠,都能忠於職守。 後來他們在平叛中分別率領中路、東路軍,協同諸葛亮的西路軍,迅速戰 勝叛軍。又如,永昌郡丞呂凱和府丞王伉等,拒不參與叛亂。雍闔曾多次 下令呂凱,要他反叛。呂凱義正詞嚴地斷然回絕,還反過來勸雍圏1 “幡然 改圖”,改邪歸正。得道者多助。南征,是反對地方割據的行動,符合國家統一的歷史趨 勢和各族人民和睦相處的願望,因此得到方方面面的支援幫助。諸葛亮對 待少數民族的仁德觀念,他施政行軍時的謹嚴謙遜,這些對南征的迅速取 勝都起了推動作用。
-
9 # CLaimm
首先你得看看諸葛亮的南征的目標是誰了,目標的規模大不大。你見過他打魏國有那麼順利嗎。
南征的目標都是一些蠻夷,一些類似的部落組織,人家諸葛亮是正規軍,再說了諸葛亮出征之前也得到了內部軍團的支援!
蠻夷被擊垮後連後面的退路都沒有。全都是一些人煙稀少,深山老林的的後方。連支援都沒有,恐怕想出來給魏國報信都出不來(題外話),簡直被包了粽子。不然諸葛亮哪有那麼多的時間“七擒七縱”。
我們都知道戰爭需要消耗大量的糧才和人,諸葛亮後方是大量的廣袤的土地資源,後方人口方面也不少,光耗就能耗死你。
不打就已經勝出一半了!
回覆列表
雲南地區為多民族雜居之地,在歷史上存在過一些相對獨立政權,例如以洱海為中心的南詔國、滇池為中心的滇國和大理國等。元朝以後,雲南一直是中國版圖內牢不可分的一部分。公元223年,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蜀國南方反叛,面臨分裂的危機。此時又遭遇對吳戰爭的失敗,奉“託孤”遺命主持政務的丞相諸葛孔明,必須處理這些難題。
一、“隆中對”的戰略部署,因失荊州,被徹底打亂。
大家熟知的“隆中對”,他向劉備詳細分析當時局勢,並提出暫時不能與曹操、孫權爭鋒;但需把握時機奪取劉表的荊州與劉璋的益州,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再利用皇家後代的名分,處理好與周邊少數民族的關係;聯合孫權,北伐曹操,復興漢朝。後來的歷史程序基本按照“隆中對”的戰略設計發展,但在北伐的過程中戰略執行出了問題,沒能最終實現最初構想。
按他當初的設計,三國局面形成後,蜀國應兵分兩路,從湖北和四川北伐曹操,但有一前提,一定要與孫權結好。偏偏蜀國大將關羽在從湖北出兵時沒有重視鞏固與孫權的聯盟,反而採取傲慢的敵視態度,以致在蜀魏相爭的關鍵時刻,孫吳軍隊襲取關羽後方,導致關羽北伐失敗。荊州一失,徹底打亂他的部署。
劉備不甘心失去荊州的失敗,傾巢出動,採取先伐吳後伐魏的策略,完全違背了原來“聯吳伐魏”方針,在作戰時又犯了戰術僵化的錯誤,面對孫吳的堅守戰術,沒有尋求運動中殲敵,反而連營七百里大打陣地戰和消耗戰,被吳國的陸遜用火攻擊敗。夷陵之戰失敗後,不僅劉備命喪白帝城,蜀國也面臨內憂外患的崩潰危險:外有大軍壓境,內有各地叛亂,當前最急迫的問題是如何維持本國的統一安定局面。
二、一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的“和撫”政策,一邊準備打仗。
劉備死後,這些豪強認為獨立的時機到了,於是興兵作亂。最早舉兵反叛的是蜀人雍闓,他請孟獲幫助遊說各部族酋長。孟獲是彝族人(一說是漢族人),是當時的大姓豪強,在當地較有名氣,在他的煽動下,參與叛亂的人越來越多。南方叛軍勢大,造成邊境不寧,人心浮動。諸葛孔明冷靜應對:
1.具體做法:一是繼續堅持其在“隆中對”中提出的“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的“和撫”政策,不急於派兵平亂;二是派人到南方實地調查事件原委,弄清叛軍的反叛原因及意圖;三是力爭以和平手段維護國家統一;四是全力做好軍事平叛準備。為此,他前後給叛軍首領雍闓六封書信,曉以統獨利害,但雍闓只回了一封信,說:“當今天下三國鼎立,魏蜀吳都自稱正朔( “正統”的意思,象徵著一個王朝統治、的合法性與唯一性),我們地處偏遠的人就感到惶惑,不知該歸屬哪個政權。這封信的言外之意,是既然你們沒有能力統一天下,也不見得能讓我們臣服。”
2.出兵的理由:一是政治上需要保持政權的統一安定,而和平統一的嘗試又未能成功,為避免出現分裂勢力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必須武力平叛;二是經濟上南中地區物產豐富,是國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蜀漢與魏、吳政權相比,本就國力最弱,民丁最少,再失去大後方就更無法爭雄天下;三是社會穩定需要平息叛軍的挑戰,並給予該地區那些願意接受領導的各族人民以支援。
3.平叛前的準備工作:一是恢復“聯吳”戰略,派“名嘴”鄧芝帶蜀錦、名馬等禮品去與孫吳政權和好,簽署和平協議,吳蜀聯盟得以恢復,蜀漢東部威脅得以解除;二是派遣趙雲和馬超分別堅守北部和西部邊境,防範魏國和西戎的侵襲;三是穩定農業生產,增加糧食儲備,用兩年時間完成軍糧囤積;四是訓練軍隊,休養民生,養精蓄銳,鞏固後方。
三、“七擒孟獲”,攻心為上,平定南方叛亂。
公元225年春,諸葛亮率軍南征。但其戰略方針依然是“和撫”政策。蜀將馬謖對該政策有較透徹的解釋:用兵的辦法,最好是攻心,攻城則是下策。因為城雖攻下來,如果當地人心不服,蜀軍一撤可能又反叛了。如果殺光叛軍以絕後患,短時間內難以做到,而且也不是仁義之師的作為。因此平叛的關鍵是令他們心服。
除此而外,還預先考慮了取得軍事勝利後,如何維持戰後統一安定局面的問題。取得軍事勝利的同時,必然帶來當地人的死傷,如果派兵駐守維持安定,地遠路險,糧食供應困難;如果派官而不駐兵,他們可能因戰爭遺留創傷,找委派的官員尋仇,從而再次引發叛亂。因此,他認為最好的解決辦法,不從成都派官,而是任用當地精英治理該地區,並建立起當地精英對國家統一的認同,這才是維持統一安定的長久之道。
為確保武力統一的同時能夠切實執行“和撫”政策,他親自帶兵南征。蜀軍兵分三路,諸葛亮率西路軍,李恢率中路軍,馬忠率東路軍,分進合擊,斬殺雍闓等人,平息各處叛亂,三軍會合時只剩孟獲率雍闓餘部負隅頑抗。他利用南人的仇漢心理及雲南山地的有利地形和蜀軍打起游擊戰。諸葛亮認為可以為己所用,就下令蜀軍不得殺害孟獲,而將其作為未來管理南部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才加以引導和培養。在戰術上採取誘敵出戰的圍殲策略,活捉孟獲。由於屢戰屢敗,七縱七擒(“七”泛指其多),終於心服口服,當年秋天,肅清所有叛亂。孟獲等人也被委任地方長官,管理南方地區。後來,他官至御史中丞(相當於副部級官員)。
四、發展經濟,穩定蜀漢後方,增進民眾福祉。
平定南方叛亂後,繼續貫徹“攻心為上”,為該地區長治久安打下堅實基礎。
一是重新劃分行政區域,進行政治改革。他將原來的南中四郡重新劃分為六郡,分別任命在南征中立有顯著戰功的李恢、呂凱、馬忠為建寧太守、雲南太守和牂柯太守,並大量起用少數民族上層分子,留用董萘那、渠帥、爨習、孟琰等當地將領,一起授予官職,基本實現“以夷治夷”。
二是引進先進生產技術,恢復經濟發展。該地區因交通閉塞而生產落後,於是他推廣內地已普遍採用的鐵犁牛耕等先進農業技術,並派匠人教織錦的方法,並興修水利。雲南保山縣至今有三個能灌溉幾千畝農田的堤堰,名為“諸葛堰”。
三是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維護社會安定。按照習俗,設香案,鋪祭物,列燈四十九盞,親自臨祭瀘水,平息在戰爭中喪失親友的當地民眾的情緒。此舉令蠻人感動,甚至為其立有生祠,四時享祭,皆呼之為“慈父”。
結語
平叛後重用地方勢力,保障他們的利益,一反過去委官統治、遣兵屯守的政策,既不用留人,又不留兵,贏得了當地民眾的支援,獲得了地方首領的真心效力,維持了蜀國統一,鞏固了蜀漢後方,為日後北伐奠定了基礎。同時,可以從該地區得到了金、銀、丹、漆、耕牛、戰馬等特產,軍資所出,國以富饒,為以後的北伐提供了大量物資。他還在該地選拔優秀士卒參加蜀軍,號為“飛軍”,非常勇猛,是蜀軍中很有戰鬥力的一支隊伍。
歷史證明,南征治亂是成功的,其攻心戰略是有效的,政治經濟效果是顯著的。直到諸葛亮辭世,南夷始終未再叛亂,維護了蜀國統一,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和蜀國南北的經濟交流,有利於增進當地民眾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