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瑞雪豪風情

    關於李白為何稱為"詩仙",我想和他寫了多少首詩是沒有多少關係的。我想從兩個方面闡述這個問題:

    一、名氣的大小,和詩詞的數量並沒有多大關係。

    李白的詩歌今存詩歌近千首,題材也是多種多樣。家喻戶曉的《唐詩三百首》僅李白的詩詞就有27首。但是詩詞數量不代表質量,南宋愛國詩人陸游,今存詩詞九千餘首;傳說清朝皇帝乾隆,也是一日數詩,乾隆的御製詩集5集中,收詩41800首。然而這兩位“高產”詩人的名氣,與李白難以望其項背。

    二、李白為何稱為“詩仙”,而杜甫是“詩聖”

    我認為是和李白是寫詩風格分不開的。李白是浪漫詩人的代表,寫詩更是天馬行空,富有豐富幻想。例數從古至今,富有幻想的詩人,並有所成就的,屈原是第一個,李賀也算一個,不過李賀死的早,如果多活幾年可能名氣會更大,他的作品因為詭異晦澀,被稱為“詩鬼”。言歸正傳,李白是詩詞的"寵兒",有些極高的天賦,他的詩作是別人模仿不來的,也不是後天可以學成的,因此被稱為“嫡仙人”是有道理的。也因此李白給人的感覺是高高在上,不是人間煙火的。李白死的都是那麼浪漫。

    相比“詩聖”杜甫,自稱“詩詞吾家事”,祖父、父親都算是詩人,相比李白,是通過後天努力才成功的,杜甫嚐遍人間苦楚,生活顛沛流離,因此寫的詩大多貼近“基層”,貼近民眾,也被稱為“詩史”。

    總而言之,仙,是與生俱來的,仙本來就是仙,;聖,是後天形成的,人變成聖。

  • 2 # 敬翔通俗文化

    這個問題提得好!

    文學不同於醫學、機械製造等硬性可量化指標的行業,你要是把瀕死的人救活了,那是實打實的實力,人們就會封你為醫仙、醫聖、神醫,你要是把頭髮理得十分漂亮,那也是實打實的功夫,人們也會稱你為“頂尖高手”。可是,你要是嗓子很好,唱歌的功底深厚,卻不善於宣揚自己,那你也只能默默無聞。如果你的造詣很深,像哥白尼說地球是繞太陽公轉的,那麼,你能得到贊同的只有和你一樣高深的幾個專家,而說太陽是繞地球轉的人卻很有人氣市場,場場爆滿。

    從古至今到離不開這種定律:娛樂性的東西從來都不是按實力來排行的,而是按人氣!現在高人氣的明星哪個是靠演技、唱腔上位的?追捧他們的粉絲們並不懂藝術,他們談偶像的話題永遠都是明星的私生活,你聽見哪個追星族議論過他們的偶像的業務水平嗎?肯定沒有,因為評論他們業務水平的人根本不是追星族。

    現在回到李白這個問題上。你不妨看看李白所作的詩,其特點是通俗、不拘泥於韻律約束。

    以《靜夜思》為例,“疑是地上霜”兩個音節全仄,這在唐朝也就只有張打油才這個搞笑:江山一籠統,井上黑窟窿,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其餘詩人都正經八本地遵守韻律。

    除了格律上的胡來,李白在詩句上也是非常淺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首詩還不如“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呢!

    正因為李白這種不拘泥格律的打油作風,使得民間百姓聽得懂而且聽得有趣,於是名氣就上來了。

    我們可以看看現在,演技不怎樣的影星,搞個離婚事件出來,人氣就上來了,你開啟電腦,自動彈窗時不時彈出來的不是國計民生的政策,也不是衣食住行的公告,而是明星的戀愛、離婚、懷孕、偷情等。可見人們感興趣的是明星的緋聞,至於他們專業水平如何,你搜爛了百度都搜不出一條相關的資訊出來。

    雖然李白的詩淺白得像兒歌,而且還不是格律體,但沒念過書的百姓能聽懂,便大力相傳(高深的他們也聽不懂),這就有了人氣,後人的教科書便以那首兒歌不像兒歌,打油詩不像打油詩,更談不是格律體詩的《靜夜思》編入了課本。

    李白就這樣成了詩仙。

  • 3 # 根芥微塵

    安徽當塗李白墓 啟功先生手書“詩仙聖境”

    作為詩壇的兩大天王之一(另一位當然是杜甫)),李白在當時就被稱為“詩中謫仙人”,簡稱“詩仙”。當然,他能成為“詩仙”,也是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走過來的——假如,李白能夠穿越到千年之後的今天,保不準他也會吐槽一句:“我太難了”!

    一、修成“詩仙”的根基,出身、年少時的勤奮學習和不凡的志向抱負。

    1.李白的出身,有很多種說法。但比較靠譜的應該是他的祖叔李陽冰,李白臨死前囑託其為自己保全詩稿的人,也是有唐一代的篆書大家。

    李陽冰在《草堂集序》中說:“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人,涼武昭王暠九世孫。”《舊唐史》裡迴避了李白出身的問題,只是說他是“山東人”。

    後來,歐陽修、宋祁等人編撰的《新唐史》採用了李陽冰的說法:“李白,字太白,興聖皇帝九世孫。”這裡的“興盛皇帝”就是李陽冰所說的,五胡十六國時期西涼政權的締造者李暠(hào),也是大唐締造者自己承認的遠祖。

    這樣說來,李白應該出身於天子之家、皇室貴胄。但李白自己和家人都對家族的出身諱莫如深,有專家還考證出李白應是高祖太子李建成之後。

    2.少年勤奮好學。

    不管實際情況怎樣,李白出身非布衣之家似乎可以肯定。所以,從小他就受到了比較良好的教育,他後來在一首詩裡回憶說,自己"五歲誦六甲(一種詩體選本),十歲觀百家"。

    四川江油青年李白塑像

    再加上勤奮刻苦,少年時代的李白已經小有詩名。在蜀中讀書學習的同時,他還練習劍術、喜好任俠、交遊道士,很快開闊了視野,迅速積攢了人氣。

    3.自小胸懷磊落不凡之志

    《舊唐書·李白傳》:

    (李白)少有逸才,志氣宏放,飄然有超世之心。

    可以說,早年在蜀中的學習、積累、磨礪,使李白才情橫溢、意氣縱橫、氣概豪邁,渾似藏在匣中的寶劍,只待風雲際會,就劍氣沖天、激盪塵寰!——這可以稱之為積蓄“仙氣”的階段。

    二、修成“詩仙”的鋪墊,出蜀遊歷,廣交朋友,探索抱負施展之路。

    1.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二十多歲的李白開始了“仗劍去國,辭親遠遊”、遊歷天下、結交形形色色的朋友的歷程。他探索的足跡遍佈祖國的大江南北,一路上,他用天馬行空的如椽巨筆,讚美山水勝蹟,留下了許多佳話佳作。

    我們來看一下有心之人制作的李白遊覽地的圖表:

    有很多地方,比如安陸、襄陽、南陽、洛陽、岳陽等,李白在後半生中竟多次遊歷、拜訪,原因除了當地的山水風景美麗之外,更重要的恐怕還是與人交往交遊的因素吧。

    比如安陸,估計主要是因為李白曾在這裡成婚安家、娶親生子,襄陽主要是見好友孟浩然,洛陽是繁華的東都,他在這裡與大唐詩壇另一位天王杜甫相遇相惜、相交相知,結成深厚的友誼。

    杜甫草堂中李白與杜甫蠟像

    2.有意走“終南捷徑”

    自比管晏之才,性格不羈的李白不願亦步亦趨走明經科舉之路,他要效法前輩盧藏用,走另外一條路——終南捷徑:

    在長安期間,李白四處活動,干謁權貴,甚至還拜會了玄宗皇帝的妹妹玉真公主,向一心求道的玉真公主獻上詩作,以渴望得到她的引薦:

    玉真公主覽詩大悅,很是欣賞他的詩才,對他好吃好喝地招待一番,但最終,他記掛於心的薦舉一事遲遲沒有下落。

    終南捷徑看來也不太好走。

    三、修成“詩仙”開花結果,得遇貴人賞識

    前期的路途探索雖然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也是很有意義的,李白的名字在達官貴人中間流傳。

    主要有幾方面表現:

    1.李白曾經在吳越結交的道士吳筠,在長安、終南山附近攀附的玉真公主,向玄宗推薦了李白。

    2.李白拿著自己的詩去拜見賀知章,賀知章一氣讀完,大為歎服。特別是對他的《蜀道難》、《烏棲曲》很是稱賞,說:“您真是被貶下人間的仙人啊!”還要解下自己佩戴金龜換酒,要和李白痛飲一番。

    由於賀知章的地位、身份重要顯赫,至此,“詩仙”之稱正式定名。

    3、賀知章也向皇帝大力推薦李白。

    天寶元年,玄宗總算召李白進宮供奉翰林。李白的“終南捷徑”雖然走得曲折點兒,但總算獲得了成功。

    四、“詩仙”之名擴大鞏固。

    1.醉使力士脫靴

    《新唐書·李白傳》:

    白嘗侍帝,醉,使高力士脫靴。力士素貴,恥之,擿(tī,指摘)其詩以激楊貴妃,帝欲官白,妃輒沮止。

    2.“飲中八仙”

    雖供奉翰林,無奈只是用來粉飾太平的御用文人罷了;即使這樣,還還少不了被高力士、楊玉環等人挖暗坑、穿小鞋、上眼藥,面對日益腐敗的朝政,想要進言做事,無奈卻無人聽從採納!

    鬱悶至極的李白,於是就有點放浪形骸,經常與與賀知章、李適之、汝陽王璡、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八人在長安集市上酣暢痛飲,世人稱之為“酒八仙人”。

    杜甫後來聽說此等樂事,欣然寫就《飲中八仙歌》,其中名句“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千古傳誦。

    明代《飲中八仙圖》區域性

    3.後來不管境況如何,不管際遇窮通如何,不管是被賜金放還,還是被召入永王幕府、出謀劃策、一展抱負,還是被肅宗、永王兄弟二人爭奪權力的爭鬥牽連入獄,“詩仙”豪放飄逸的詩風已經名聞天下!

    正如好友杜甫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一詩中所說:“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五、小結(啟迪)

    在燦若星河的大唐詩壇,“詩仙”僅有獨特的一個。李白的成“仙”之路有其自身獨特的性格、條件、人生際遇限制,不是誰都能實現做到的。李白的成“仙”歷程可以啟迪我們今人——在紛亂喧囂的塵世,堅守自身的品格、追求、興趣(愛好),或許不是沒有意義的。

  • 4 # 筱原123

    嚴羽說“太白天仙之詞”,沈德潛說: “太白想落天外,局自變生,大江無風,濤浪自湧,白雲卷舒,從風變滅,此殆天授,非人力也。”(《說詩晬語》) 劉熙載說: “太白詩言在口頭,想出天外。” (《藝概》) 方東樹說: 太白時作仙語,意亦超曠,亦時造快語。”(《昭昧詹言》) 。李白詩歌之高妙,人們覺得只有用“仙”才能配得上,因此,“詩仙”李白流傳千古。

    一代詩仙是怎樣煉成呢?

    李白的童年,很多人會想到“鐵杵磨成針”故事,講的是李白小時候不認真讀書,路遇執意要將一根大鐵棒磨成繡花針的老婆婆,被她的精神感動,從此不再貪玩、發奮苦讀的故事, 這只是一個傳說。真實的小李白是什麼樣的呢? 李白《上安州裴長史書》說自己“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軒轅以來,頗得聞矣”。“十五觀奇書”,“頗嘗覽千載、觀百家,至於聖賢,相似闕眾”,意思是他文史、諸子、儒家無所不讀,從他詩中自由自在地應用各種人物典故來看,此言絕非大話。他在《秋於敬亭送從侄聑遊廬山序》中:“餘小時,大人令誦‘子虛賦’,私心慕之。”在父親李客指導下,5歲的李白就開始誦讀司馬相如的辭賦,對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很是羨慕,立志誓必超過司馬相如。10歲那年,李白就開始動筆仿寫辭賦,不滿意的都付之一炬。正是這些深厚的積澱,勤奮的創作練習培養出李白的“”天才”!

    李白的詩,雄奇豪放,語言流暢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賀知章看到李白的《蜀道難》,“讀未竟,稱歎者數四”,認為此詩只有神仙才寫得出來,直呼李白為“天上謫仙人”。從此,“謫仙”之名譽滿長安城。杜甫有詩讚雲:“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方東樹所說:“太白當希其發想超曠,落筆天縱,章法承接,變化無端,不可以尋常胸臆摸測;如列子御風而行,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閣,威鳳九苞,祥麟獨角,日五彩,月重華,瑤臺絳闕,有非尋常地上凡民所能夢想及者。”

    李白的詩,不是凡人所能學來,李白本人又放蕩不羈、愛求仙問道,飄逸脫俗。傳說李白媽媽生李白時曾夢長庚星入懷,莫非真的是神仙下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用代步,標誌408 1.2T和速騰1.2T哪款更值得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