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良人一品

    漢武帝劉徹

    漢初民生凋敝,與民休養生息

    經過秦末農民戰爭以及歷時四年之久的楚漢之爭,社會生產遭到了極大的破壞,老百姓為躲避戰禍都逃亡去了,民生凋敝地方十室九空。據《史記》記載,西漢剛建立時,漢高祖劉邦想巡視地方,卻找不到幾匹純色的馬來拉車,而大臣們只能乘坐牛車。可見戰爭對當時的社會造成了多麼大的破壞。

    漢高祖劉邦

    於是漢朝初年統治者均貫徹執行修養生息的政策,旨在恢復生產力。經過幾代皇帝的努力,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漢文帝(前180年—157年)在位期間,就曾免除全國十三年的農業稅,可見當時的統治者為了恢復生產力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漢書》:上覆從其言,乃下詔賜民十二年租稅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稅。後十三歲,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稅一也。

    之後即位的景帝繼續執行修養生息的國策,至漢武帝即位初年,國家可以說是比較富裕了。《史記》:至今上即位數歲,漢興七十餘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而乘字牝者儐而不得聚會。

    “文景之治”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

    府庫充盈,漢匈全面開戰

    元光二年(前133年),信心滿滿的漢武帝決定對匈奴開戰。儘管“馬邑之謀”沒有成功,但其標誌著漢朝與匈奴徹底決裂。公元前129年,也就是馬邑之謀五年後的秋天,漢武帝派遣四位將軍攻打匈奴,但戰爭的結果不盡人意。四位將軍中,公孫賀毫無所獲,公孫敖被擊敗,李廣更是被匈奴俘後趁機逃回,只有衛青小勝。第二年匈奴主動出擊,先是攻殺了漢朝的遼西太守,後又圍困了韓安國,撤退途中又在雁門殺掠了千餘人。可以說在最開始的漢匈戰爭中,匈奴是佔據上風的。

    匈奴騎兵

    公元前124年,車騎將軍衛青統領大軍兵分四路出擊匈奴,斬獲萬餘人;前123年衛青又領兵北進數百里攻擊匈奴,殲敵近兩萬人。這兩次戰役可以說使得衛青揚民立萬,也為漢朝出了一口惡氣。俗話說的好,打仗打的就是錢糧。我們來看看這兩場戰爭的消耗情況。首先漢軍損失的兵馬暫且不說,活下來計程車兵肯定是要獎賞的,為此大漢朝廷拿出了二十餘萬斤黃金。漢朝一斤黃金摺合一萬錢,那麼二十萬黃金就是二十億錢。同一時期每年維持朝廷正常開支需要多少錢呢?答案是三千萬錢。兩次戰爭的賞賜就是朝廷年開支的數十倍,可見戰爭的消耗是多麼巨大。當年“文景之治”積累下來的家底已經完全耗空了,但戰爭還在繼續。

    漢朝騎兵

    如何才能繼續維持戰爭的運轉呢?下面我們來看看漢武帝增加收入的幾種主要方法。

    賣爵

    公元前12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連續兩次進攻匈奴,不但打得匈奴的渾邪王投降,而且還繳獲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可以說這是對匈奴開戰以來的巨大勝利,那麼此時朝廷的開支情況如何呢?《史記》:是歲費凡百餘鉅萬。也就是說當年的財政支出達到了驚人的百億,遠遠超出了之前幾次戰爭的支出。為此漢武帝下令賣爵來增加財政收入。具體就是朝廷設立十一級武功爵,每一級都有售價,朝廷曾一次性賣爵收入達三十萬斤黃金。武功爵除了可以免除賦稅和徭役之外,還可以抵罪甚至能夠當官,所以還是有很多人樂意出錢買。武功爵政策出臺後,朝廷財政確實增加不少,但出錢買爵的人魚龍混雜什麼人都有。這些人一旦進入官場,勢必會攪亂國家的官場體系,最終受害的還是百姓。

    霍去病雕像

    鹽鐵官營

    公元前119年,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領軍直搗漠北,完成了對匈奴的致命一擊,霍去病更是深入其腹地完成“封狼居胥”壯舉。此次皇帝的賞賜高達五十萬黃金,超過朝廷一年的財政收入。開銷如此巨大,皇帝開啟了他另一種籌款方法—鹽鐵官營。漢朝前期是允許私人參與鹽鐵經營的,因此民間參與鹽鐵業的人有的已積累了鉅額的財富。

    霍去病“封狼居胥”

    當一個國家財政入不敷出時,而民間商人有錢時,朝廷肯定會想辦法收錢的。漢武帝先是提高商業稅,希望商人們多出錢。隨著戰爭的規模不斷擴大,僅靠商業稅已經無法滿足開支要求了。這時朝廷主管鹽業的東郭咸陽和主管鐵業的孔僅,以及掌管財政的桑弘羊在這關鍵時刻就派上用場了。他們幾個是商人出身,知道命門在哪裡。於是向皇帝建議將鹽鐵業國有化,民間私人不許經營違者重罰。《史記》:敢私鑄鐵器煮鹽者,釱左趾,沒入其器物。當一個行業形成壟斷的時候,利潤可想而知了。

    鹽鐵官營增加了財政收入

    打了一輩子仗,漢武帝在晚年終於有所反思。徵和四年(前89年),桑弘羊等人向皇帝建議在西域輪臺地區進行屯田,建立軍事基地。但經過深思熟慮後的漢武帝否決了該提議併發布了一道詔書,史稱《輪臺罪己詔》。詔書總結了之前戰爭的得與失,並認為“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在罪己詔釋出兩年後漢武帝去世,留下的的是一個征戰了幾十年終於乏力且危機重重的帝國。

  • 2 # 講理

    這個問題可以分成兩步來說:前期有文景之治支撐,後期有輪臺之詔謝罪

    時間充裕的朋友請繼續看下去。

    前期有文景之治支撐

    稍微學過歷史的都知道,漢朝前期多位皇帝勵精圖治,特別是文景二帝採取黃老無為而治的手段,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使人民負擔得到減輕,也恢復了多年戰爭帶來的巨大破壞,開創了中國大一統王朝的第一個治世——文景之治。所謂文景掙錢,武帝花錢,漢武帝雄才大略開始銳意改革,同時對少數民族主要是匈奴進行反擊。這段時間,文景之治積累的家底給了漢武帝對外征戰很大的支援。

    後期有輪臺之詔謝罪

    所謂崽賣爺田不心疼,漢武帝這個富二代花錢的時候眼都不咋一下,多年征戰下來,他爹的遺產很快撐不下去了。但是漢武帝畢竟是一個紈絝子弟,想出了兩個妙招:算緡和告緡。何為“算緡”呢?就是對商人、手工業者、高利貸者以及車船所徵收的賦稅。物件為商品或是資產。但是如果他們隱瞞身份怎麼辦呢?“告緡”就出現了,鼓勵知情者進行揭發檢舉。雖然有了錢的來路,但是畢竟戰爭耗資太大,對經濟產生巨大沖擊,直接導致國力衰退。為此,漢武帝晚年曾發表著名的“輪臺之詔”,不再窮兵黷武了,同時開始採取政策休養生息一番。

    結論:帝國財政並沒有支撐住漢武帝的窮兵黷武,後來實在打不動了,就不再對外征戰了。

  • 3 # sl87143

    民窮財盡!所以後來不得不下了一道輪臺罪已詔,知道自己錯了!比黨誠實多了!黨從來不承認自己的錯誤,死認黨永遠是對的,如果永遠是對的,那還搞什麼改革開放?黨對自己的認識還不如漢武帝,漢武帝還敢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

  • 4 # 歷史戰爭

    中國古代有許多帝王立志橫掃寰宇、氣吞八方,而漢武帝無疑是其中的代表,這一點從他諡號中的“武”字就可以看出。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世人皆知他橫掃匈奴的壯舉,併為他“氣吞萬里如虎”的霸氣所折服。不過,歷史除了記載那段令人心潮澎湃的時代以外,還為後人留下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漢武帝橫掃寰宇的底氣是什麼?

    要知道,在漢朝初期,可謂百廢待興、國力衰弱,《漢書·食貨志》記載:“漢興,接秦之弊,諸侯並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可是在漢武帝初期,漢朝國力就已經非常鼎盛,《漢書·食貨志》雲:“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同樣是《漢書》當中的記載,但在兩個相距不甚遠的時期竟相差如此巨大,那麼,在漢初到漢武帝時期這短短的數十年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其實嚴格意義上講,從漢文帝到漢景帝統治時期,才是漢朝真正的盛世,因為他們締造出大漢王朝最堅實的基礎:文景之治。漢初社會動亂,經濟凋敝,民不聊生,漢朝統治者吸取秦朝覆滅教訓,尊崇“黃老之學”,推行“無為而治”的統治思想。無為而治的思想真正被髮揚光大是在漢文帝以後,他作為偶然登上帝位的皇帝,卻比大多數皇帝都要表現的更好。針對漢初的諸多問題,漢文帝作出一系列舉措,在宮中他倡導節儉,杜絕奢侈;政治上他虛懷納諫,廣開言路,政治清明;經濟上他推行“無為”,減少苛政,減輕賦稅,與民休養生息,極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而漢文帝死後,他的兒子劉啟繼位,是為漢景帝。漢景帝在繼續推行無為而治的基礎上進行改革,進一步促進了漢朝的發展。

    文景之治時期的重臣晁錯曾提出過在後世頗受詬病的政策:重農抑商。不過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在後世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重農抑商,在漢朝時卻發揮出重要的作用。賈誼提出農業是國家根基,應該把糧食貯存起來,因而為漢武帝留下“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的盛景,而這便是他們為漢武帝所做的戰略儲備。

    可以說,文景之治為漢武帝征討匈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讓漢武帝有了打仗的底氣,不過,光有文景之治卻是不夠的。文景之治的確為漢武帝締造出一個富足而強大的帝國,但漢武帝時期的戰爭頻率實在高的驚人。從公元前135年到公元前89年,漢朝從未斷過戰爭,尤其是對匈奴的征討,僅大規模戰爭就多達十五次,小規模戰事更是不計其數。戰爭背後是高額的財政支出,僅是戰後漢武帝對功臣的賞賜就用去黃金數十萬斤,更不用說戰爭當中的龐大的支出,《史記》載:“是歲費凡百餘鉅萬”。連年的戰爭將文景之治所積累下的財富消耗殆盡,而就在漢朝對匈奴戰役進行到緊要關頭的時候,漢朝卻面臨巨大的危機,國家財政入不敷出,“是時財匱,戰士頗不得祿矣”。

    為了擊敗匈奴,漢武帝只能進行改革,集中社會財富,補充軍費。不過改革並不容易,“無為而治”為漢武帝留下一個富足的帝國,但也隱藏著諸多深入骨髓的致命隱患。漢初由於無為,與民休養生息,導致商品經濟迅速發展,而地方豪強也趁機崛起,他們大肆斂財,兼併土地,許多農民被迫淪為流民或奴婢。晁錯在他的《論貴粟疏》中就揭露道:“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勤苦如此,尚覆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賦,賦斂不時,朝令而暮當具。有者半賈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於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責者矣。”除了地方豪強,漢武帝還面臨著強大的諸侯勢力的威脅。針對諸侯割據的問題,文景二帝已經開始進行舉措,文帝不斷削弱諸侯權力,景帝更是聽取晁錯建議進行削蕃,並鎮壓了七國之亂。不過諸侯勢大的問題並沒有徹底得到解決,漢武帝時期諸侯依舊掌控著地方財政,嚴重影響了中央的財政收入。

    漢武帝為解決諸多問題,籌集軍費而焦頭爛額,而就在此時,一位神童卻橫空出世,為漢武帝改革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而這位神童,就是桑弘羊。桑弘羊出身商人家庭,他年少時聰慧機敏,十三歲時就入侍宮中,深受漢武帝重用。桑弘羊在漢武帝的支援下,推出一系列經濟政策,而在這諸多政策當中,對漢朝影響最大的就是“鹽鐵官營”。所謂鹽鐵官營,就是指官府對包括鹽鐵在內的諸多領域實施壟斷經營,並設定行政機構專門進行管理。透過鹽鐵官營,官府壟斷了當時利潤最大的幾個領域,極大提高了財政收入。除鹽鐵官營以後,漢武帝還不斷增加賦稅,並新增算緡、告緡等針對商人的財產稅,《史記·平準書》中記載:“楊可告緡遍天下,中家以上大抵皆遇告……得民財物以億計,奴婢以千萬數,田大縣數百頃,小縣百餘頃,宅亦如之。”

    透過上述舉措以及改革幣制等方式,漢武帝將國家的財富集中起來,這才支撐起他橫掃匈奴。因此,與其說是國家財政支援了漢武帝時期漢朝的對外戰爭,不如說是百姓支撐起了帝國連年的戰爭。

    參考資料:

    《漢書》班固

    《史記》司馬遷

    《論貴粟疏》晁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約在冬季那本書上寫的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