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怪軟體管家

    大家好,這裡是小青春,一個熱愛歷史的小青年!

    我們都知道函谷關被稱為天下第一關,對於古代王朝意義非同一般!漢代以後,函谷關由於地理環境的變化,軍事防禦作用下降,而相距不遠的潼關就成為關中的東大門了,繼承了函谷關的地位,尤其是在唐代之後,潼關地位一直相當重要。

    潼關是關中的門戶,連線著關中和中原,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南面黃河在這裡流過,北面是陝北高原,秦嶺高山險峻,這麼好的地形優勢就是大家所說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地,誰要是佔領了潼關,則進可以打入關中平原,退可以阻攔敵軍,自然是兵家必爭之地。

    有一個典型的軍事案例,唐朝安史之亂爆發後,安祿山攻佔洛陽,安祿山想要進入關中,潼關是他的必經之路,在安祿山進逼潼關時,哥舒翰等一些久經沙場的老將主張依靠潼關之險,堅守不出,等到安祿山的氣焰逐漸消退,然後再一舉平定叛亂。這樣的舉措沒有錯,可以說很適合當時的形勢,哥舒翰憑藉著一群傷殘老兵硬生生的攔住了安祿山的軍隊!可惜昏庸的唐玄宗根本聽不進去,一直催促決戰,無奈之下,哥舒翰出潼關與安祿山決戰,結果被安祿山使用誘敵深入計,殲滅哥舒翰所轄近二十萬唐軍,佔據了潼關,此時長安無險可守,唐玄宗只得倉皇西逃!還有一件事,在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妄圖自華北進入關中,潼關當然也是必經之地,於是中國軍隊調集精銳死守潼關,憑藉天時地利,擊退了日軍的進攻,最終保住了關中的安寧。由此可見,潼關對於我們中原國家的重要性!

  • 2 # Crazy灬歷史

    歷史上的潼關,扼西北咽喉,掌京帝門戶,是關中的東大門,是漢代以來東入中原,西出關中、西域的必經之地。

    從地圖上看,潼關的城市佈局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潼關之南,有秦嶺雄峙,分佈著深達數十米乃至上百米、寬數十米的禁溝,同時為增強禁溝的防禦功能,設十二連城關,以防秦嶺諸谷之險,舊時各關均駐重兵把守;附近有渭水匯入黃河東下,是天然屏障;西側有太華山,重巒疊嶂,高聳入雲;城東的金陡關,依託絕壁築關,用以抵禦東來的侵擾。此種形勢,確是“三秦鎖鑰,四鎮咽喉”之地。險要的地形、重要的戰略地位使古潼關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潼關位於西安和洛陽中間,是陝西等地區通往中原的交通要道,因為陝西和河南在歷史上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而西安和洛陽在歷史上長時間是首都,所以潼關的地理位置十分的重要,由此我們可以看見,不管是從東面打西面,還是西面打東面,進入了潼關,基本上就打開了通往中央地區的通道。

  • 3 # 藍色的小男孩

    潼關是關中的東大門,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居中華十大名關第二位,素有“第一關”的美譽,乾隆皇帝遊歷帝國大好河山,行至於此,也不免感慨潼關之險峻,並於城樓外橫額上留下“第一關”的鎏金御書。 潼關設於東漢末,當時關城建在黃土塬上,隋代南移數里,唐武則天時北遷塬下,形成今日潼關城舊址。唐置潼津縣,明設潼關衛,清為潼關縣,民國時襲之。因為潼關地處黃河渡口,位居晉、陝、豫三省要衝,扼長安至洛陽驛道的要衝,是進出三秦之鎖鑰,所以成為漢末以來東入中原和西進關中、西域的必經之地及關防要隘,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畿內首險”、“四鎮咽喉”、“百二重關”之譽。 潼關位於關中平原東部,雄踞秦、晉、豫三省要衝之地。潼關的形勢非常險要,南有秦嶺,東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連城;北有渭、洛二川會黃河抱關而下,西近華嶽。周圍山連山,峰連峰,谷深崖絕,山高路狹,中通一條狹窄的羊腸小道,往來僅容一車一馬。過去人們常以“細路險與猿猴爭”、“人間路止潼關險”來比擬這裡形勢的隆要。杜甫遊此後也有“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的詩句。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潼關的地位。

    潼關,在古代一直被人們譽為天下第一關!潼關是連線西北與中原的重要節點!是連線關中平原於中原的重要節點!如果王朝定都關中。那麼潼關是加強中央對地方控制的重要支點。如果中原發生叛亂,或者是其他的地方發生叛亂,潼關就是中央向其他地區派出大軍的重要出口。如果中央對地方的叛亂進行打擊的時候,潼關就是中央政府的盾牌!潼關地勢險要,素有一人當關,萬夫莫開的名稱!在歷史上定都。長安,洛陽的王朝,對於潼關他們是十分看重!並且都是派出心腹重臣和大軍駐守。可是隨著後世王朝不在定都長安和洛陽,潼關的地位也就急轉直下!如果在古代攻佔了潼關,潼關的作用是,向西可以取廣袤富饒的關中平原!向東則可以,奪得中原,中原地區物產豐富,人口眾多,地勢平坦!潼關是中原與關中的分界點,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我認為可以與荊州的地位可以相提並論。取潼關者,可擁北方半天下。潼關地勢險要在正常情況下即使潼關的守軍,面對幾十倍的敵軍,也是可以守住的!其軍事意義也非常的重要。但是由於政治的不斷變化,潼關的地位也在不斷的下降!

    到了漢朝的時候,因為黃河水下移,導致稠桑原頂端的森林植被破壞,所以函谷關的重要性就下降了,而取而代之的就是新建的潼關了,在三國演義中,馬超和曹操在這裡發生過一次大戰。潼關和函谷關不同的地方是,函谷關位於稠桑塬之中,是平坦的地方,而潼關位於稠桑塬之上,海拔550米左右,而且兩邊都是深溝,所以就使得潼關更加易守難攻。 潼關有四道門戶,其中一道是金斗關,而過了金斗關就是一條狹窄的路,被稱為黃巷坂,也就是”五里暗門“,這裡十分的適合打伏擊,而過了五里暗門就來到了潼關,但是在潼關之後還有一個防禦點,那即是禁溝,我們上面說到的兩條深溝之一,這裡長期受到雨水和喝水的沖刷,直通秦嶺,直達武關。 所以說禁溝就是潼關防守的重中之重,一旦奪取了禁溝,潼關就不攻而破。隋朝的時候,因為雨水的沖刷,所以在潼關以南4公里的地方,出現了一條新道,而這條新道可以支取潼關,所以隋朝在這裡建立了新潼關,武則天時期,潼關受到了和函谷關一樣的問題,那就是黃河的下移,使得潼關不再需要從麟趾塬上透過,而是可以從旁邊的河床穿過。這個時候麟趾塬就成為了擺設,唐朝政府將潼關移到了河灘上,新修建的唐潼關位於黃河河谷南側一個形成不久且海波在400米左右的低臺地(麒麟山高阜)上,南距漢潼關約2公里,同時原來經漢潼關走禁溝的舊路也不廢而廢了。因為這些原因,潼關者地位不斷下滑。但是這不妨礙它具有極高的特殊意義!

    潼關位於陝西省潼關縣,因臨近潼水而得名,古稱桃林塞。它南依秦嶺,有禁溝深谷之險;北有渭、洛,匯黃河抱關而下之要;西有華山之屏障;東面山峰連線,谷深崖絕,中通羊腸小道,僅容一車一騎,人行其間,俯察黃河,險厄峻極。正如詩人所描述那樣:“山勢雄三輔,關門扼九州”。潼關創建於何時,歷史文獻沒有具體說明,據《三國志·武帝紀》記載,211年,曹操曾於潼關破馬超,由此可知潼關在這之前已開始建置了。後經唐、宋、明、清乃至民國的修葺,儲存基本完好。關城周長約5公里,北面與東北,為板築土牆,外包青磚高16米,寬8米;南與東南,順山勢削成垛口,高達30米。除開門6處外,留有南北二水門。潼關東約3公里,有一禁溝,自唐至明、清,為了潼關的安全,沿禁溝兩岸,夯築方形土臺12個,是防禦性的軍事堡壘。由於土臺與潼關城基本連線,故稱“十二連城”。潼關作為關中的東大門,它經歷過大小戰役數十次。東漢末年,曹操與馬超戰於潼關,馬超據關抗曹師,後曹操憑其智謀巧妙地奪取了潼關。北周末年,楊堅在長安篡位立隋時,曾密遣楊尚希扼守潼關,以解其東顧之憂。唐中葉安祿山攻佔洛陽,進逼潼關,使用誘敵深入計,殲滅哥舒翰所轄近二十萬唐軍,佔據了潼關,震動京師,唐玄宗倉皇西逃。唐末黃巢起義軍攻取潼關直搗長安。宋代“靖康之變”後,潼關為金所得,金朝後來為蒙古軍隊逼迫,遷都汴京。將兵力完全集中潼關附近。有人曾對蒙古鐵木真說:“金廷居汴將二十年,所持以安者,唯潼關、黃河耳”。所以公元1233年當蒙軍包圍汴京時,首先奪取潼關當時的蒙古軍隊並不是從西面攻下的潼關,而是從東面攻下了潼關屬於突然襲擊蒙古軍隊之所以能滅掉金國,就是從南宋實施的戰略大迂迴。也就是從金國的後方發動了進攻!早在成吉思汗去世之前,他就已經策劃好了滅掉金國的戰術。那就是借道南宋從金國的後方發的攻擊實現戰略大迂迴。元末,朱元璋也是先破潼關,整個關陝地區才迅速得到平定。解放戰爭時人民解放軍陳賡、謝富治兵團乘陝南、豫西地區空虛之機,南渡黃河,在潼關洛陽段機動作戰,尋機殲敵,開闢了豫陝鄂根據地,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創造了有利局面。我們可以看出潼關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它具有重要的軍事意義!

  • 4 # 94310417小云

    歷史上的潼關乃兵家必爭要衝,多次大規模的戰役發生於此處,大秦帝國岀函谷關奪河西之地也賴此關。歷史上最明的莫過於安史之亂時的潼關保衛戰了。封常青由於河南戰敗,被老眼昏花,亂成一團的唐玄宗處斬,令老將哥適汗領十餘萬大軍據險而守,潼關乃險關要道,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但唐玄宗不顧哥適汗的對應策略,以蛋擊石,自喪天朝百餘年的大好河山,主動岀擊大敗而退,以至長安失守,真乃禍國殃民之罪槐禍首。抗日戰爭時日本帝國主義也多次岀擊潼關要塞,被胡宗南的幾十萬河防部隊打敗。確保了西北一隅據險而安。

  • 5 # 折緣

    潼關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並在中國的諸多名關中佔據一定的地位,有謂之天下第一雄關,中華第二名關,不論第一還是第二也好,足以證明它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潼關城應該建於東漢末年,但也有考證出“潼關城建於東漢安帝永初三年”(公元109),而文獻最早關於潼關的記載是東漢獻帝十六年(211)“超等屯潼關”。潼關就是為戰爭準備的。

    東漢建安十六年可以說曹操為穩定大後方,明則伐張魯,實則是為了逼反馬超、韓遂。馬超、韓遂於建安十六年三月合兵十萬據潼關,七月曹操進潼關,八月主力逼近潼關與馬韓聯軍,隔關對峙。這場戰役可謂是驚心動魄,而後曹操因離間計,挑撥馬超和韓遂之間的關係,抓住時機一仗打敗馬超、韓遂。

    潼關之所以重要,是在於,它是關中與中原聯絡的門戶。它本身的存在,就是為了防守中原,以此險關衛天下。

    要理解突破潼關便可圖謀天下,就首先要明白一個很基本的東西,潼關,它守衛的是關中,更精確點說是長安。

    我們知道秦王朝一統天下,大部分人眼中秦統一天下是因為變法,軍功爵制度,軍事強盛。然而,卻忽略了一個最本質的因素,那就是經濟。秦朝的變法,是一整套政治經濟軍事相配合的制度,而這一套制度設計,實際上是遵循了歷史發展的結果。

    戰國以來,隨著鐵器、耕牛、壟作的出現,農業生產有了跨越式發展,本來需要十幾個人耕作的農田,現在只需要幾個人加耕牛就完成,解放了生產力,擴大了生產規模,可以開墾的土地更多。而秦變法就是在這種基礎上,使得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相契合,由此以來,秦國成為了七國之中,第一經濟強國,而關中也從此成為了整個天下最大的糧倉和經濟區域。

    秦立足關中而治天下,漢承秦制,依然立足關中,是故秦漢兩百年來,關中都是全國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到了東漢,隨著潼關以東的中原地區快速發展起來,主要也是東漢政權的政治中心東移的緣故。

    但總體上而言,在大運河沒有開鑿之前,北方無論是經濟還是人口都要強於南方很多,而從西漢到東漢,潼關是一道分水嶺,東西政治經濟之間的競爭關係,使得兩個區域之間如果一邊不穩,勢必會影響整個政權的統治。

    而關中地區,一直到唐朝,都是全國最主要的經濟政治中心,如果作為軍事屏障的潼關失守,那麼整個政權勢必會造成難以估量的影響,安史之亂安祿山、史思明攻破潼關,雖然最終沒有得天下,但大唐王朝由盛轉衰,關中政治地位極具下降,中央權威不在。

    但潼關的作用,從唐以後就不再重要了,原因也很簡單,統一政權的政治中心不斷由西向東移動,而經濟中心由北向南遷移,當然潼關也並不是沒有作用了。北方政權自唐以後大多來自河南河北地區,攻克潼關之後,就能佔據關中,從而獲得一個穩定的大後方,然後再下荊襄,即可沿江而下直抵南方政治經濟中心江南,整個天下自然可以傳檄而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聯儲官員稱,美國未來資產負債表的任何擴張並非QE。啥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