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史回聲
-
2 # 古樓殘卷
所謂合縱,即是合眾弱以抗強!合縱連橫圍繞戰國列國爭霸而展開的鬥爭策略,也是戰國士子們奔走六國名揚天下的最好途徑!雖然多次合縱然而最終秦國還是滅了六國統一天下,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首先從合縱方面來看,因為合縱畢竟屬於多國之間的合作,這種合作比較鬆散,沒有很好的凝聚力,因此難以成勢,合作多次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呢?
一,諸侯各懷鬼胎
合縱即是合作,合作的基礎是大家有一個共同的目標,今天著重講一下抗秦的合縱!合縱抗秦目標明確,就是抵制秦國東出,然而每個國家利益不同,對合縱的積極性也是不同的。甚至有的國家可能是礙於面子參與,有的國家是怕不參與會遭到群毆被迫參與,因此這樣的合作是沒有凝聚力的!
這就導致了合縱失敗的必然性!而六國內部也是矛盾重重,相互之間彼此不信任,難以統一部署!比如三晉的恩怨,齊魏的糾葛,燕趙的仇恨等等,難以合作,即使短暫合作也必不長久!
二,中原是爭霸的中心
春秋戰國爭霸歷來以中原爭霸為中心,秦國變法之後國力增強,引起列國恐慌,在此之前基本上沒人把秦國放在眼裡,鬥爭的中心始終圍繞著中原進行,比如三晉爭奪,燕趙仇殺,齊國西進,楚國北上等等!
而縱觀歷次合縱,基本上是秦國東出勢頭強勁嚴重威脅六國的時候短暫的合作,如果秦國沒有動作,或者短暫性的經歷挫折被削弱,六國立刻又圍繞中原展開鬥爭。這就造成合縱的目的也只是短暫性的目的,並不是長久的目標,必然不能持久!
在這種情況下,六國難以凝聚力量,這就給了秦國機會,透過鑽六國之間矛盾的空子挑撥六國,從而使得秦國每次都能化險為夷。合縱之所以失敗,在於秦國朝堂超強的凝聚力以及豪華智囊團,逐一化解六國聯盟!
一,秦國朝堂
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連續六代明君,在明君的帶領下,秦國朝堂人才濟濟萬眾一心,文武兼備,透過分析形式,利用六國之間的矛盾逐步化解合縱,利用金錢買通六國官員,搞諜報工作等等,在秦國智囊團軟硬兼施的手段下,六國合縱不堪一擊!比如張儀逼楚絕齊,比如齊秦稱帝連橫等等!
二,秦國強大的國力支撐
秦國變法後國力增強,後來收服巴蜀,修都江堰,擁有天府之國強大的糧食後援基地,足以與六國拼國力相抗衡!
三,秦國上下團結
秦國一個國家,自上而下目標明確,就是東出,統一六國!因此不管是主動東出,還是六國合縱鎖秦,跟他們爭鬥始終是圍繞他們目標進行的!不管是主動出擊,還是破合縱,始終都在圍繞目標進行,沒有脫離軌道!
因此六國儘管多次合縱,但是失敗卻是必然的!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只要六國的政治利益不一致,那麼戰爭的目的就不可能一致,終究敗亡!
-
3 # 蟻史為諫
答:合縱並不是很高階的策略,他的基礎是六個不同的團體齊心協力。一旦各懷鬼胎合縱的基礎就會受到影響,甚至被瓦解。所以在戰國這個弱肉強食的時期,同心協力本來就是一種奢望。所以合縱失敗是必然的,秦滅六國時代的需求。
我們先來看看蘇秦合縱政策。蘇秦先來到了燕國,說服燕國聯合趙國對抗秦國,因為在此之前秦國的政策是遠交近攻。秦國攻打趙魏韓,穩住楚國、齊國,聯合燕國。
有了燕國的支援之後,蘇秦再次來到趙國。趙國當時是抗秦的主力,有實力同時又與秦國比鄰所以在得到燕國支援之後接著說服趙國合縱六國。趙國同意之後合縱就有了旗幟。
韓魏齊都在趙國的倡議下加入合縱聯盟,蘇秦將楚國作為最後一個說服的國家,因為楚國是軍隊最多的國家,也是秦國的主要敵人之一。
楚國同意加入,合縱之勢已成。我們可以看出蘇秦說服六國並不容易,跑便了六國口水都說幹了,還拉了趙國的虎皮才成功的掛了六國相印換一個人很難成功。
合縱成功之後蘇秦在趙國任職,使秦國在短期沒不敢侵犯趙國。六國聯軍的合縱長楚懷王又是一個無能的人,錯失了打敗秦國的唯一機會。後來由於聯盟的內部矛盾被放大導致合縱被徹底瓦解。
合縱的失敗有很多原因,內部各國各懷鬼胎是根本。
秦滅六國除了合縱的失敗之外也有很多別的原因。秦國從商鞅變法以後的強大,重農桑獎勵軍功不僅提高了國內的經濟水平還提高了軍隊的作戰積極性。
司馬錯攻區巴蜀以後穩定了秦國西部。鄭國渠與都江堰的成功修建成就了秦國的的糧倉。在秦國逐鹿天下的時候,巴蜀供應的糧食就夠支援60萬的大軍。
樂毅與燕昭王合縱五國伐齊,從側面幫助秦國消滅一個強敵;齊國從此一蹶不振成為第二世界國家再無力與秦國對抗。
與趙國的長平之戰由於趙國用人不當,被白起一次性坑殺了40萬趙軍;趙國國立損失慘重,從此連自保也很困難。
楚國呢?空有軍隊百萬卻沒有一個有能力的君主,只能等著秦國來滅。
無論是內因還是外因,歷史就是這麼安排。秦國在幾代人的努力下成為了戰國時期的超級強國。而其他六國要不沒有雄才大略的君主,要不就是早已經淪為二等強國。
也就是說慢慢的秦國在國際上沒有了對手,六國又各懷鬼胎無法正真聯合起來。所以秦國統一六國成為歷史必然。
-
4 # 大秦鐵鷹劍士
蘇秦合縱六國抗秦,其本質是想給六國一次變法的時間,也就是利用六國的團結,阻止秦國的進攻,這樣各國就可以變法了。但是六國之中只有趙國理解了合縱抗秦的真義,因此趙國在合縱後就開始推行以胡服騎射為主的變法。其餘五國都把合縱抗秦當成單純的軍事行動,以為六人一定可以擊敗一人,雖不知六個小孩子怎麼能擊敗一個特種兵。再加上六國相互攻伐的次數較多,各國都有理不清,說不完的恩仇史,六國怎可親密無間的合作呢?
散六不敵混一,這是著名的真理。如果六個國家可以放下彼此的成見,精誠合作,渾如一體,那麼秦國必敗無疑!正所謂同心者難,同德者寡,三人不同心,十人不同德,要想把混戰了一百餘年的六個國家團結成一股繩,雖蘇秦、張儀合力也不能辦到。韓趙發起的瓜分魏國戰爭,魏國發起的三晉統一戰爭,齊國救趙救韓擊魏戰爭,趙、燕兩國爭奪中山國戰爭,燕、齊兩國互滅戰爭,齊、楚爭奪淮北戰爭,這不是一紙協議就可以解決的。
大家都知道,烏合之眾打仗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打贏了十分兇狠;打輸了逃得比誰都快,還會相互指責,最終一鬨而散。六國組成合縱聯軍攻秦,最終秦人開關延敵,六國之師逡巡不敢前,秦人雷霆一擊,六國作了鳥獸散,兵敗如山倒,那還有六國百萬之師的威嚴存在。合縱攻秦,最成功的一次就是趙、魏、韓、楚四國軍隊在魏無忌的領導下收復河東失地的戰爭,那還僅僅是因為秦國在長平之戰後屠殺了二十萬趙兵,引起了列國的震恐。
你有過河橋,我有翻山駒,六國合縱攻秦,秦國就連橫斗六國,採用遠交近攻的方式逐一瓦解合縱,蠶食三晉和楚國,交好燕國和齊國。十人栽樹,不如一人搖樹,秦國財大氣粗,兵精糧足,他要拉籠一個國家,打擊另外一個國家,這比六國合縱要容易得多。秦始皇滅六國之前,派秦國外交大臣攜百萬金銀去分化六國,收買六國權臣,讓六國無法形成合力,六國國內都有親秦派。最終大家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秦國一一攻滅六國,你喊再大聲,說得再有理,也無法讓六國真正融合為一體。
-
5 # 音樂小妖
所謂的合縱聽起來很是高大上,尤其是將這兩個詞連到一塊的時候就是合縱聯橫之術,並且還是道家的代表人物鬼谷子所創,可是真要細細的分析一下這些東西,會發現這就是一對一跟一對六的故事而已。
說白了就是秦國因為家境好吃的飽,所以長得人高馬大,而其他六個國家因為家境的原因,所以從小處於營養不良的地步,簡單來說就是長歪了。
然後這一群長歪的小夥伴被人高馬大的秦國天天欺負,於是這六個小夥伴就聯合到一起,事實證明一個打六個真心是個問題,雙拳難敵四手就是這麼一個道理。
可是很多事情並不是我們簡單的一加一等二,就好像六個一肯定比一個一要大,可是你怎麼能讓這六個一可以心甘情願的組合在一起呢?
一個老闆帶五個員工去跟對方幹仗,肯定能打過對方單槍匹馬一個人,這是因為有一個領頭人,而其他人都比較信服他。
可這一切到了戰國時期就變了味,這六個國家趙、燕、魏、楚、齊、韓幾大國家,誰是那個領頭人呀,雖然最開始的時候是蘇秦。
不過時間久了之後大家就對他有了種種不滿,畢竟大家都是一國之君,憑什麼就要聽你的,如果長時間這麼執行下去,是不是你蘇秦就可以直接代替周王室了。
趙國跟魏國還有南韓離秦國比較近一些,而燕國跟楚國和齊國又比較遠,那麼大家又該怎麼分配資源,比如說燕國出兵幫趙國的時候,趙國會不會放心這些兵馬直接從趙國境內行走,如果到了都城不走了怎麼辦。
雖然有蘇秦打包票,可是很多事情不怕一萬就怕萬一,要是出現問題的話,下場可是將自己整個國家都葬送了,說白了就是防人之心不可無,雖說秦國的壓力擺在那裡,可是這幾個國家之間也是矛盾不斷,誰都不放心誰。
可以說這六個國家充分的演繹了一把什麼叫群龍無首,就跟九頭蛇一樣,九個腦袋都有著自己獨立的思想,每個人又都認為自己是對的,一個向東一個向西,一個坐在原地不動,而另一個想上天。
說實話正常人如果有這麼多想法,可能早就崩潰了,所以這六國能維持一段時間才讓整個聯盟破裂已經很說明蘇秦的實力了。
只是這個方針從最一開始就是錯誤的,雖然蘇秦用盡了全力,可是一個錯誤的計劃不論他做的再好,其結果卻早已經註定。
而且還會因為在合縱其間的種種問題,把大家的矛盾進一步擴大,畢竟人只有與人相處的多了,才會產生更多的矛盾,沒有交集何來矛盾。
所以說蘇秦的合縱之術看起來很是高大上的樣子,實際上卻相當於投到油鍋中的沸水,讓原本還可以和平相處的六個國家直接進入到了老死不相往來的地步。
回覆列表
合縱,就是聯合弱國一起抵抗強國。提倡者主要是縱橫家公孫衍和蘇秦。由這些縱橫家遊說崤山以東六國諸侯(指的是齊楚燕韓趙魏),來一起抵抗強大的秦國。此計策就是合縱。
當時在戰國時期,一共有四次六國合縱攻秦:第一次是魏華人公孫衍倡導、楚懷王為盟主的五國(楚燕韓趙魏)攻秦之戰,公孫衍本來是效力秦國秦惠文王手下,後來遭到張儀排擠,回到了母國魏國,這才提出了合縱之策;第二次是齊國孟嘗君倡導、齊湣王為盟主的齊魏韓三國攻秦;第三次是魏國信陵君倡導的楚燕韓趙攻秦之戰;第四次則是趙國將軍龐煖倡導的楚燕趙魏攻秦之戰。雖然這四次聲勢浩大,可無一例外,全部都失敗了。
後來蘇秦遊說六國聯合攻秦,鼎盛之時,蘇秦執掌六國相印。可是後來蘇秦因故被齊華人刺殺,六國合縱隨之瓦解。
那麼合縱之策為何失敗了?最終秦國最終也一統六國。原因何在?其一,在於秦國實行了遠交近攻之策。這個計策是秦國宰相范雎提出來的。“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而王之寸,得尺而王之尺也”。這句話出自於《戰國策·秦策》。當時秦昭王提出要伐齊,這時范雎獻上遠交近攻之策,打消了秦國攻齊念頭。齊國強大,又離秦國遠,即使打下了齊國,也不能奪其土地和人口,到時候只能便宜其他諸侯國,得不償失。我們應該主動向齊國結盟,修其好。遠交齊楚,近攻韓趙魏,此乃秦國霸業之策。也因此,到了秦始皇時期,秦國最終橫掃六國、一統天下。其二,在於六國心不齊。六國看似合縱,但是六國之間各有各的矛盾。比如三晉(魏韓趙)之間的百年宿怨,齊魏之間的兩次戰爭、還有後來的齊燕滅國之戰,這些都是六國合縱的潛在矛盾。而且每次組成盟軍,要麼五國、要麼四國,六國聯軍幾乎沒有,聯軍之間各顧各的,沒有一個統一的指揮,到最後只能被秦國各個擊破。當然了,合縱也不是隻針對秦國,有時候還合縱針對齊國。公元前288年,齊秦兩國東西稱帝。當時蘇秦遊說齊楚韓趙魏五國攻秦,可是因齊國齊湣王不顧盟約,發兵滅了宋國,引起了其他五國不滿。於是趙魏韓燕楚將矛頭轉向了齊國,齊國因此差點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