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孤葉徐飛

    戰爭目的是:沙俄欲南下爭取出海口,而英、法、土三國全力要阻止、沙俄奪取出海口;克里米亞正是入海口的結點,結局是沙俄的失敗。

  • 2 # 小蟲讀史

    克里米亞戰爭實際上是俄國與英法瓜分和爭奪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鬥爭。當時的俄國一直竭力向南擴張,目標之一就是在南方獲得一個“不凍”的出海口。這場戰爭俄國投入兵力70萬,最終傷亡20萬而戰敗。從而引發了著名的俄國農奴制改革(1861年改革)。

  • 3 # 漂泊在外的樂樂

    公元1853年為了爭奪巴爾幹半島控制權,法國 英國 土耳其與俄羅斯開戰,戰爭持續三年之久,俄羅斯派出70萬大軍征戰,直到1856年俄羅斯以損失20萬軍隊代價戰敗。

    戰爭的起因是奧斯曼帝國有很多東正教徒,俄羅斯想以此為由在巴勒斯坦建立軍事據點來保護他們,這種莫名其妙在人家地盤建立根據地的想法。立馬被駁回,隨即俄羅斯以此為由發動戰爭。

    當時奧斯曼帝國衰落,俄羅斯認為這是絕佳的擴大領土機會,身為老鄰居的英國與法國肯定不想看到俄羅斯擴張。從而影響到自己在歐洲的勢力與利益,唇亡齒寒的道理大家都是懂得。

    1853年7月3日:俄軍開入多瑙國家。1853年10月16日,奧斯曼帝國向俄羅斯宣戰。1854年底英國和法國對俄羅斯宣戰,戰爭升級。1855年1月16日,皮德蒙特-薩丁尼亞加入戰爭。1855年9月3日,英法聯軍在圍攻349日後佔領塞瓦斯托波爾。俄軍戰敗。1856年3月30日,奧斯曼帝國、俄羅斯、薩丁尼亞、法國、英國、奧地利和普魯士簽署巴黎和約正式結束克里米亞戰爭。俄羅斯放棄所有佔領地區,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得到各國的保證,黑海內不得駐軍

  • 4 # 檀教授看天下

    英法支援土耳其,主要是與沙俄爭霸,被稱為牛車、帆航與蒸汽機的戰爭,英法經過工業革命,都是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俄國還是一個落後的封建農奴制國家,必然戰敗

  • 5 # 御前帶刀三阿哥

    眾所周知,俄土是世仇,兩國也早就對克里米亞地區展開了n次戰爭。而俄羅斯的窮兵黷武早就招致了英法等歐洲國家的反感,英法也對俄羅斯的強大感到很不安,於是當俄土再次爆發戰爭時英法毫不猶豫站到了奧斯曼土耳其的一邊。

  • 6 # 最遙遠的地方在雲上

     

    克里米亞戰爭,在當時的政治宗教環境中,可以說是一場相當奇怪的戰爭。19世紀時,歐洲的基督教國家與信奉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帝國已經打了幾百年的仗,是不共戴天的仇敵。然而在這場戰爭中,天主教國家法國和奧地利,聯合新教國家英國,與信奉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帝國攜手,共同對抗東正教國家俄羅斯,這在過去是難以想象的。俄羅斯一直以東正教領袖自居,認為自己擁有上天賦予的神聖宗教使命,要把巴爾幹地區同樣信奉東正教的斯拉夫人從奧斯曼帝國手中“解放”出來。而在歐洲列強看來,雖然同屬基督教家庭,一個野蠻、不開化、具有擴張性的俄羅斯所帶來的威脅,甚至超過了已是奄奄一息的奧斯曼帝國。

    克里米亞戰爭緣起於巴勒斯坦。19世紀時這裡是奧斯曼帝國的屬地,但是兩座被基督教徒視為聖地的教堂:伯利恆的聖誕教堂(Church of the Nativity)和耶路撒冷的聖墓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re),都是由基督教教士控制的。問題在於教士們分為兩派:由法國支援的拉丁人和由俄羅斯支援的希臘人教士,雙方各以自己為正統,長期以來為誰是聖地的真正守護者這一問題爭得不可開交,最終導致兩派的後臺捲入了一場直接對抗。而交戰的每一方在上戰場時,都認為自己別無選擇,只能發動這場捍衛信仰的正義之戰,而上帝在自己一邊。

    參加克里米亞戰爭的各方都有自己不同的動機,民族主義情緒、帝國間的紛爭與宗教勢力交織在了一起。對於土耳其人來說,參戰是為了保衛他們衰亡中的歐洲帝國。面對俄羅斯以保護奧斯曼帝國境內東正教徒為幌子而發動的侵略,他們必須予以反擊,同時還可以藉此壓制本國境內的伊斯蘭和民族主義革命。英國聲稱其參戰的目的是保護土耳其人免受俄羅斯的欺凌,但其實他們更關心的是打擊俄羅斯帝國,擔心以後雙方會在亞洲地區成為競爭對手,同時英華人還希望藉助這場戰爭推動其在奧斯曼帝國內的自由貿易和宗教影響力。對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Napoleon Ⅲ)來說,克里米亞戰爭給了他一個行動的機會,即使不能重拾他伯父拿破崙的輝煌,至少也可以讓法國在境外重新得到尊重、提升影響力,或許還能重繪歐洲版圖為一個自由主義國家的聯盟,實現拿破崙的理想。當然法國境內的天主教勢力出於宗教理由,也在鼓動法國與俄羅斯作戰。對於英國和法國來說,這是一場保衛歐洲自由與文明的戰爭。在他們眼中,俄羅斯野蠻殘暴、蠢蠢欲動,其擴張野心不僅針對西方,還威脅到整個基督教世界。沙皇尼古拉一世(Nicholas I)要對克里米亞戰爭負最大責任,而他發動這場戰爭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登基二十七年給他帶來了膨脹的虛榮與傲慢,在頭腦中形成了一套強國應該如何對付弱小鄰居的念頭,同時他還嚴重誤判了列強對俄羅斯舉動的反應;但最重要的是,他相信他發動的是一場宗教戰爭,一場聖戰,目的是保護奧斯曼帝國內的基督徒。沙皇把擴大俄羅斯版圖當作自己的天賦使命,即使要與全世界作戰,也要把自己的東正教帝國擴張到君士坦丁堡和耶路撒冷。

    克里米亞戰爭是一個關鍵的分水嶺,打破了長期以來維持歐洲秩序的俄羅斯—奧地利保守主義聯盟,讓一些新興國家,包括義大利、羅馬尼亞和德國得以誕生。這場戰爭讓俄羅斯對西方國家產生了深深的怨恨,覺得這些基督教國家竟然會背叛自己,與異教徒土耳其人站在一起;也讓巴爾幹地區人民的獨立期望受到打擊。從1870年代一直延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這裡一直成為破壞列強關係穩定的地區。如果不把土耳其人在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中的短暫露面計算在內的話,克里米亞戰爭是他們首次參加的歐洲戰爭。這場戰爭打開了奧斯曼帝國的大門,西方軍隊和技術的湧入,加快了這一地區融入全球資本主義經濟的步伐,同時也引發了伊斯蘭世界對西方持續至今的對立情緒。

    2014年發生在克里米亞的衝突,顯示出160多年前克里米亞戰爭中的一些關鍵因素,在當今依然在起作用。在歐洲和美國看來,21世紀的俄羅斯是一個具有擴張性的民族,還未擺脫其“野蠻“和不可理喻的特性,必須對其進行遏制,這一觀點和克里米亞戰爭時期歐洲對俄羅斯的認識驚人地相似。對於俄羅斯來說,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讓他們覺得被同屬基督教大家庭的西方列強背叛,這其中深深的傷害和敵意,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冷戰和蘇聯解體之後,依然存在。雖然東正教已不再擁有無上的權威,但是,在列強環伺下重現帝國昔日光輝的願景,對一些俄羅斯人來說依然具有強大的吸引力。

  • 7 # 銀杏文學經典

    1853年,發生了持續近三年的克里米亞戰爭。這場戰爭為什麼是英法土大戰沙俄?克里米亞戰爭的原因是什麼?始末過程是怎樣的呢?對世界有什麼影響?

    其實,無論是哪一場戰爭,都是利益的驅使。英法土大戰沙俄的這場克里米亞戰爭也是如此。起因就是沙俄的擴張。大家知道,沙俄的歷代沙皇都在不懈地為出海口而戰。彼得大帝雖然得到了聖彼得堡出海口,但是它離歐洲中心不遠,遇有情況極易遭到封鎖,最終找到克里米亞出海口,但是這一地區也是英法土利益所在,為此他們聯合共同對付沙俄,在此大動干戈。

    這樣說起來好像簡單,其實克里米亞戰爭始末過程也是比較複雜的。

    1815年9月,俄國、普魯士、奧地利簽訂了神聖同盟條約,這樣俄國就不可能向西方擴張版圖,只好轉向奧斯曼帝國。為此,沙皇尼古拉一世不止一次地聲稱,奧斯曼帝國不應該繼續存在。試圖聯合各方侵吞奧斯曼帝國,然而各國都瞭解俄國的為人,包括當時跟俄國關係較好的英國,也都謹慎行事。

    1829年,透過第八次俄土戰爭,俄國擁有了黑海兩海峽自由通行的權力,並簽訂了亞得里亞堡條約。但尼古拉一世借1831年第一次土埃戰爭,法國派軍幫助埃及取得戰爭勝利的好機會,以受邀保護奧斯曼帝國為由直接出兵參戰。這樣奧斯曼帝國和埃及只好同意坐下來和談。

    為此俄國從奧斯曼帝國獲得不少好處,簽訂了《溫卡爾-伊斯凱萊西條約》。但是條約內容很快讓英法兩國知道了,英法十分來氣。1839年,在英國的鼓搗下,奧斯曼帝國發動了第二次土埃戰爭,並在奧斯曼帝國戰敗後,出兵干涉,並唆使簽訂了《海峽公約》,這樣任何國家軍艦都不得透過奧斯曼帝國海峽。讓俄國的《溫卡爾-伊斯凱萊西條約》成為廢紙,這樣一來英俄矛盾開始加劇。

    其實,英國早就知道跟俄國的關係是靠不住的,所以就尋求與法國結盟。兩國為了各自的利益,決定聯手製止俄國的擴張。1853年,俄國派親王前往奧斯曼帝國君士坦丁堡參加談判,因各國親王要求過於苛刻,奧斯曼帝國無法接受,便轉向英法。

    這樣為了共同的利益,英法土走到一起共同制約俄國擴張。

    戰爭於1853年7月爆發,11月打敗俄軍的奧斯曼帝國軍隊,給養一度困難,俄軍同時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恰好戰場奧爾特里查離多瑙河不遠,這樣多瑙河就成了雙方的爭奪目標,也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於是,爭奪多瑙河戰爭一場接著一場激烈。11月底,俄國黑海艦隊把土耳其的木質風帆戰列艦打得落花流水,擊傷7搜護衛艦和2艘輕巡洋艦。這時正是帆船艦隊淘汰的時刻,也是蒸汽動力船艦剛剛出現之際。英法得知土耳其在多瑙河戰役慘敗後,即刻命令軍隊開入黑海,保護土耳其運輸船的安全。

    俄國一看英法支援土耳其,就在1854年宣佈與英法斷交。但英國還是派出使臣希望與俄國恢復友好。而尼古拉一世不僅拒絕還威脅英國,此時神聖同盟已經走向崩潰。在1854年2月23日和3月19日,英法陸軍先後進駐土耳其。兩國並同時警告俄國,如果不在4月30日前撤軍,兩國將合力對其作戰。

    1854年4月5日,英法聯軍在俄國沒把他們的警告當回事的情況下,又發出對其作戰宣告。英法聯軍經過緊張準備後,利用新式武器裝備,在一個半月的時間裡,破壞了俄國的海軍基地,使俄國面臨開戰以來最大的危機。此時的神聖同盟瓦解,普奧兩國宣佈中立,並秘密結盟,這讓希望得到神聖同盟支援的俄國十分沮喪和惱怒。

    這樣在1854年到1855年期間,俄國在奧斯曼帝國遭受到以一國對抗四國聯軍困境,最終戰敗。在1856年2月簽訂了《巴黎和約》。這是俄國擴張史少有的慘敗,是俄國的奇恥大辱,但只能認命。

    就是這場讓俄國慘敗的克里米亞戰爭,與以往歷次戰爭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世界上首次現代化戰爭,影響既廣泛又深遠。

    這次戰爭是世界戰爭中,第一次運用新式線膛步槍,蒸汽動力戰艦、鐵路、無線通訊等當時最為先進的科技,因為有了無線通訊,大本營可以實時掌握戰場戰況,而且當時的攝影技術剛剛成熟,所以也可以說是一場現場直播的戰爭,戰地記者這一職業第一次產生,天氣預報也首次運用到戰爭中。這場戰爭是兵力與兵器、軍事學術與海軍學術發展歷史上一個重要階段,對火器槍械和水雷等現代武器的進一步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這場戰爭死亡約50萬人,法軍傷亡最多,但大多數士兵不是因作戰死亡,而是因飢餓、缺乏營養、醫療條件差而死。當時在野戰醫院有一個被稱為“克里米亞的天使”叫南丁格爾的英國女護士,想法設法改善了野戰醫院的衛生醫療條件,救了很多受傷計程車兵。戰後她創辦了第一所護士學校,為了紀念這位近代護理事業的創始人,5.12國際護士節就設立在南丁格爾的生日這一天。

    再順便說一下克里米亞的歷史沿革。其實,克里米亞一直是奧斯曼土耳其的。從1478年至1777年,克里米亞汗國是奧斯曼帝國的附屬國,因擁有黑海出海口並扼守南方不凍港的重要位置,讓沙俄覬覦。於是,打了6次俄土戰爭,在1792年,透過俄國《雅西和約》把克里米亞奪為已有。1918年至1954年,克里米亞一直是蘇聯的。1991年蘇聯解體後,克里米亞成為烏克蘭的一部分。2014年3月6日,因為烏克蘭局勢動盪,克里米亞議會經過全國公投一致同意克里米亞“脫烏入俄”,但至今沒有得到國際社會普遍承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認為名字只是一個符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