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世界史圖鑑
-
2 # 漩渦鳴人yy
這件事情必須得結合當時戰國所發生的一些其他事情來看。
首先第一點,秦武烈王是怎麼死的?大家都知道秦武烈王東出洛陽到達,周王氏跟人家比舉鼎,想要學著其他有實力的諸侯王一舉問鼎天下。不是,問題也就來了,秦武烈王那個時期的秦國真的有能力一舉將使其他所有的國家全部移平嗎?
秦國雖然拿下了南韓重鎮宜陽,可是對於秦國來講,此時他們所要做的事情,可不僅僅只是對付一個南韓,還有趙國,還有齊國,還有楚國!經過這幾年的折騰,雖然齊國和楚國的實力被秦惠文王削弱了,但是兩個國家基本的國力基礎還在,尤其是齊國!
秦武烈王這個時候估計也看到了更多的東西,比如說自己當初父親的無奈,對於秦武烈,王來強此時此刻要選的另外一位王,肯定不是那種愣頭青了,秦國需要的王,並不是一個一心只靠武力相統一六國的人,更是要依靠著耐心,依靠著計謀,依靠著外交策略去拿下整個天下。
秦武烈,王明白自己這個弟弟雖然登上皇位以後會不會有什麼過激的反應,這一點不得而知,但是起碼他知道他身邊有一個母親,有一個叔叔在教這個秦昭襄王做事情,我不需要擔心這個弟弟做出任何過激反應,這也是對於秦國國運的一種保障。
當然這個時候趙武靈王也要開始動手了,趙武靈王想要拿下中山國,就必須得解決,燕國,齊國,秦國這三個國家對於自己的阻撓,可以,此時他罕見地直接表態,說我把公子嬴稷從燕國令到秦國去,我要的承諾就是我在進攻中三國的時候,你請過不能夠出兵打擾我的後方!
同時,遠在燕國的秦國公主也支援秦武烈王最後的遺願,讓這個公子嬴稷登上秦王的寶座。
支援地利,人和全部掌握在公子嬴稷得手裡面,再加上趙武靈王這樣一個後盾,那公子嬴稷不想登上這個位置,也會被其他人硬逼著登上這個位置!
-
3 # 一哥於一
一哥“俗人讀史記”之——
秦昭襄王繼位是內外勢力角力的結果
較之其祖父孝公、其老爸惠文王、老哥武王,秦昭王不是正常繼位,其王位繼承是內外勢力角力平衡的結果。
《史記-秦本紀》載,秦武王死後,“立異母弟,是為昭襄王。昭襄母楚人,姓琇氏,號宣太后。武王死時,昭襄王為質於燕,燕人送歸,得立”。年輕的武王死了,無子,誰來繼承王位?有可能的是——嫡二子、庶長子、其他兄弟、世族子侄等等。誰能主持?惠文後、武王妃、秦世族掌管庶長、惠文王兄弟公子疾、朝中權臣、外來勢力等等。看來不是太史公一個簡單的“立”啊,其後定有隱情。
雞蛋剝皮,從與之有關的外部國家看看,先說送公子稷回國繼任的兩個國家,燕國,本與秦國有姻親關係,秦惠文王女(公子稷的異母姐姐)嫁燕昭王祖父易王,但歷經內亂幾盡滅國的燕國在燕昭王繼位後發奮圖強,一時崛起、國力昌盛,此時正在對仇家齊國用兵,對於遠隔魏韓趙的秦國採取連橫之策,在燕國的想象之中,秦國不是最重要的敵人,起碼現在不是,這樣一來最好是擁立一個親燕的君主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因而在公子稷返秦的道路上是盡心而為的。至於趙國。此時與燕國類似,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後發展勢頭正猛,正在全力滅中山國,對於秦亦採取和解外交,擁立一個新君為已所用當然是最好的選擇(不知卻選擇了一個掘墓人啊)。於是趙武靈王“十八年,秦武王與孟說舉龍文赤鼎,絕臏而死。趙王使代相趙固迎公子稷於燕,送歸,立為秦王,是為昭王”。至於魏國正在被姻親維繫不了的秦國打得首尾難顧,楚國也是在秦齊之間搖擺不定,對於新君的擁立,魏國想立魏女之後、楚國想立楚女之後是在情理之中,但不象文學作品說的那樣有力。
再看三個女人,惠文後此時應該是有話語權的,但喪子之痛或許衝擊著這個老女人的心,也或許優柔寡斷的女人性情使得其瞻前顧後,總而言之其應該是有行動的,但沒有成功,要不然不會有“及惠文後皆不得良死”。至於武王妃,恐怕尚未成年,對於王位繼承事宜恐難以插手,落了個“悼武王后出歸魏”。最後說後來被稱為宣太后的強勢女人羋月,“昭襄母楚人,姓琇氏,號宣太后。武王死時,昭襄王為質於燕,燕人送歸,得立”。這個楚國女人,其實是惠文王的較低等級的妃子,武王死時其在秦國、還是在燕國,太史公語焉不詳,不過從一般的皇宮常識分析,羋月不可能象小說和影視作品描述的那樣隨贏稷去燕國做人質的。然而,此時在皇宮中的羋月肯定是不消停的,與其兩個兄弟勾結活動中是沒有停止的。
三看世族當中,最有權的是公子疾,此人是王室又有戰功,是武王任命的左丞相,掌控軍政大權,與右丞相甘茂形成內外權臣的制衡,但其對於立君之事態度不明,不知何因?但從昭襄王繼位後對其仍委以重任來看,其是不反對贏稷繼位的。而甘茂此人是外臣,從秦昭襄王上位後“昭襄王元年,嚴君疾為相。甘茂出之魏”的情況看,其有可能參與立君活動。那麼積極參與王位爭奪的當然只剩下羋月的異父弟弟魏冉、同胞弟弟羋戎了,尤其是魏冉,此時掌控著部分軍隊,且有一定的個人威望,“而魏厓最賢,自惠王、武王時任職用事。武王卒,諸弟爭立,唯魏厓力為能立昭王”。(《史記-穰侯列傳》)為贏稷力爭,成功上位。
那麼,在王位爭奪中都有哪些公子參加了呢?“庶長壯與大臣、諸侯、公子為逆,皆誅”。看來,庶長壯是首當其衝的,這個庶長壯是惠文王的庶長子?是公族世家?太史公沒有交待,但從季君之亂這個定性而言,其是惠文王的庶長子或次子的說法亦有可能。另外的大臣、諸侯、公子應當是一些贏氏宗親、庶子或是嫡幼子吧,當然只是猜測。
殘酷的王位爭奪以魏冉等人的強權勝出,宣太后、秦昭襄王、魏冉等領銜主演起秦國大劇,幸運的是一路凱歌啊。
-
4 # 史論縱橫
秦武王嬴蕩去世的時候,因為太年輕而且沒有子嗣,就只能從他的兄弟裡面找一個人繼承王位了,秦惠文王的兒子還挺多,一共有九個兒子,這也造成一個麻煩,就是爭王位的人太多了。
表面上最有機會的是秦惠文王的二兒子贏壯,也是嬴蕩的嫡出兄弟,都是惠文後所生,性格和嬴蕩也很相似,當時已經26歲,最主要的是贏壯得到了惠文後以及武王后的支援。
縱橫認為,恰恰是年齡限制了贏壯繼承王位,對於任何一個大臣來說,他們都不希望看到一個和嬴蕩一樣熱衷武力的君主登基,而且不便於控制,正是因為太瞭解,所以才不希望支援。
在立嬴稷為王的秦國內部因素來看,最主要的還是嬴稷的舅舅的支援,《史記》中記載:“武王卒,諸弟爭立,唯魏冉力為能立昭王。”
很多人都以為當時宣太后和魏冉都有勢力,並且也都支援嬴稷繼位,實際上支援嬴稷的還真就是魏冉堅持的,嬴稷雖然也是宣太后生的,但是宣太后當時並不是只有嬴稷一個兒子,當時宣太后想立公子嬴芾繼承王位。
但是魏冉決定擁立嬴稷為秦王,原因就是,魏冉早在秦惠文王時期就已經擔任職務,屢建功勳得到了秦惠文王的賞識,再憑藉其與宣太后的姐弟關係,在秦國發展的很好。
實際上,魏冉當時的權力也是有限的,真正能夠讓魏冉和宣太后最終選擇擁立嬴稷為秦王,實際上跟趙武靈王有著巨大的關係。
趙武靈王透過胡服騎射改革使得趙國國力快速增強,所以也有意染指他國勢力,在這樣的情況下正值秦武王去世,趙國當然希望自己的勢力影響到秦國。
當時秦國與燕國聯盟,嬴稷在燕國作為人質,因此趙武靈王“十八年,秦武王與孟說舉龍文赤鼎,絕臏而死。趙王使代相趙固迎公子稷於燕,送歸,立為秦王,是為昭王。”
在秦武王死後,趙武靈王是派宰相趙固到燕國將嬴稷迎入趙國,進而送到秦國去,趙武靈王的本意是扶持一個親趙的秦政權,有了趙武靈王的支援,魏冉和宣太后最終改變了主意,決議立嬴稷為秦王。
在《戰國策》裡面有一個名篇《觸龍說趙太后》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趙國的趙威後溺愛自己的兒子長安君,因為秦國來攻打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的條件是一定要讓趙威後的小兒子長安君為人質才肯出兵。
趙威後不肯,後來觸龍說說了一句“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其實在秦武王死後,贏壯沒能夠繼承王位就是因為“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嬴稷因為到燕國去做人質,才有了趙武靈王支援其繼位的因緣,也算是於國有功了,包括秦國後來的子楚能夠繼承王位,也是因為早年被當作人質留在趙國,於秦國有功。
秦昭襄王繼位後,贏壯不服,聯合各路勢力決定取代嬴稷,最終被宣太后和魏冉平定,贏壯和其他反對昭襄王的兄弟都被殺死。
-
5 # 不書公子
秦武王嬴蕩舉鼎絕臏身亡後,未留子嗣,乃於逝世之前密令由贏稷繼承王位。
此時的贏稷,年紀尚輕,且遠在燕國做人質。政局不穩之下,秦惠文王嫡次子嬴壯聯合親信,欲取贏稷而代之。於是,秦國自商鞅變法到統一華夏期間唯一的一場宮廷政變——“季君之亂”爆發了:
嬴壯此時正值青年,身居要職,且有惠文後(嬴壯生母,秦惠文王贏駟正妻)、武王后(秦武王正妻)及部分宗室子弟的支援,有很高的威望。
另一方面,羋八子作為秦惠文王的寵妃,為秦惠文王生了公子稷、公子悝和公子芾三個兒子。雖然秦武王遺命贏稷繼位,但秦燕兩國相隔千山萬水,所以羋八子想立公子芾或公子悝為王,結果遭到趙國趙武靈王的干涉,只好答應將贏稷接回秦國繼位。
雄才大略的趙武靈王之所以會這麼做,應該是趁此機會,緩和趙國與秦國的外交關係——擁戴之恩非同小可。正常情況下,得到其他國家扶持的新君會在繼位之後積極與此國交好。但諸國爭霸,勢必弱肉強食,贏稷親政後的最大功績,就是將趙國打得大傷元氣!
至於燕國,也希望與秦國交好,原因是燕國弱小,此時正摩拳擦掌對付夙敵齊國。若能以擁戴之功與秦國結盟,以後對付齊國也會輕鬆一點!
贏稷回國後,迅速坐上了秦國國王寶座。不甘示弱的嬴壯亦登基稱王,號為“季君”。贏稷的舅舅魏冉與羋戎,此時在秦國政壇權傾一時,且握有軍權。嬴壯雖“根正苗紅”,但“槍桿子裡出政權”才是亙古真理,嬴壯一黨歷經三年,最終被魏冉剿滅,嬴壯、惠文後等核心人物悉數被魏冉屠戮!
回覆列表
秦惠文王的死其實就是一個謎,這個殺商鞅,合縱連橫的帝王,其死因到現在也無法有確切的解釋。秦武王實際上也是宮廷內部各勢力鬥爭的結果。秦武王並非一介猛夫,只不過他的國政實行的更猛烈,更張揚一些,與之前自己的父親秦惠文王和之後,自己的弟弟做秦王時的一些國家政策有著明顯的風格上的不同而已。秦武王崇尚武力與毅力征服天下,強化身體素質,因此也選擇武力強的人作為下屬,訓練士兵。但是在周王畿炫耀武力時一時興起,不勝舉鼎而亡。
秦武王密令自己的弟弟嬴稷回國繼承秦王之位。而這場,秦國曆史上比較著名的一次公族之間的王位爭奪戰就此打響。隨之也引發了一系列的政治和外交上的危機,給當時的秦國帶來舉步維艱的艱難處境。當時秦國宮廷主要有兩大勢力,第一排是惠文後為代表支援公子壯。這一派除了有惠文後所代表的魏國實力,還有秦國老氏族的勢力。另一派主要是羋八子為代表的楚國勢力。其實當時羋八子的實力並不弱。秦國公族也並非完全倒向了惠文太后。
遠在燕國的秦國公主也站在羋八子的一邊兒,當時的趙武靈王也積極的參與到了秦國的內鬥當中。希望透過利嬴稷為秦王以緩解趙國在四戰之地的軍事壓力,事後趙武靈王等目標也算達到,羋八子掌權之後,20多年,沒有與趙國發生大規模的戰爭。而當時羋八子的弟弟魏冉在軍中也有一定支援。這一場繼承人的鬥爭使當時盤踞在惠文太后和公子壯周邊的秦國公族屠殺殆盡。其血腥程度絲毫不亞於歷史上任何一場兵變。其實秦昭王也並非是一個傀儡。
在其繼位初年的20多年時間當中,雖然魏冉和宣太后把持國政,獨斷專行。但每一次朝會和國家重大事件嬴稷都可以有參與,並且做出決斷的權利。否則秦昭王再奪回大權之時,也不會如此輕鬆。在之後所發動的一系列大戰當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秦昭王做了20幾年的傀儡,其實並沒有我們想象當中的完全被宣太后所把持的樣子。而嬴稷被立為秦王,秦武王和得力戰將甘茂的拼死保護也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