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掃地僧
-
2 # 敏哥說歷史
據清宮檔案記載,清廷視總理衙門為軍國要地。為了保證國家機密不被洩露,籌建總理衙門時,曾一度在紫禁城內選址。由於考慮到署內的外事往來頻繁,讓外華人出入於宮禁之地,顯然不合體統,後決定選址在離皇宮不遠的東堂子衚衕,由皇帝身邊派出軍機章京到總理衙門兼職,往返於宮內軍機處與城東東堂子之間,定期將機密檔案轉送宮中。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外交事務的專門機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在北京東堂子衚衕的一個鐵錢局舊址內宣告成立

近代以前,閉關自守的清政府從沒有專門的外交機構,涉外活動主要限於接待貢使和商貿往來,分別由中央的禮部、理藩院,以及地方的督撫大員等兼管。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清政府被迫允許外國公使常駐北京,並進行一系列的商約談判,中外交涉事件日見紛繁。為了專一其事,協調與各國的關係,清廷辦理戰後“撫夷局”的恭親王奕訁斤等上書,提議創設一個專辦“夷務”的外事機構,名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並請“另給公所,以便辦公”。
正在熱河避暑山莊避難的咸豐皇帝將該奏摺批交議政王大臣討論,並於1861年1月20日密諭批准。咸豐帝在關於設立總理衙門的諭旨中,指派恭親王奕訁斤、大學士桂良、戶部左侍郎文祥管理衙門事務,由禮部頒給欽命關防,並通令選拔西語人才入署當差,獎勵八旗子弟學習外語。1861年3月11日,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外交事務的專門機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在北京東堂子衚衕的一個鐵錢局舊址內宣告成立。
總理衙門從籌備人到正式辦公僅用了50天時間,在內憂外患國用拮据的條件下,這個昭示中外的國家機構,其門庭已遠不及以往各衙署那樣鋪張奢華,整個籌建過程體現了簡樸與高效。
除將大門酌加修改,其餘則因陋就簡稍做整理,較各衙門舊例大為裁減
恭親王奕訁斤在向皇帝報告工作進展情況的奏摺中寫到,東堂子衚衕舊有鐵錢局公所,分設大堂、司堂等,其大門是舊式住宅結構,如不改成衙門形式,外華人往來會晤,形象不夠壯觀,且有失尊嚴。除將大門酌加修改,其餘則因陋就簡稍做整理,較各衙門舊例大為裁減。據記載,衙署全部職員80餘人,每月的辦公經費僅有300兩白銀,院內門窗全是自己動手糊飾,這裡的辦事效率超過當時輔佐皇帝的中樞機構軍機處。
在籌議機構職能時,恭親王等主張
地方要務可一面奏報皇帝,一面報告總理衙門,咸豐帝則最後決定,各省外交機密仍先報告軍機處,然後錄送總理衙門,從而保證了軍機處的絕對地位。這是咸豐藉口舊制,有意限制總理衙門許可權,不讓其與各省直接發生聯絡,以防侵越皇權的策略。
總理衙門因外華人入侵而設,其建立之初,實際是一個應付時局的臨時機構,朝野內外無不確信國家富強即會裁撤,甚至認為“一日衙門尚存,即一日國光不復”,顯然當時的華人並不懂得什麼是外交。實際上,隨著中外交涉事件的增多,總理衙門作為當時惟一的對外機構,除辦理外交與通商事務外,職權範圍很快擴充套件到鐵路、礦產、郵電、海防、關稅、製造、傳教、學校等各項新興領域,變成了一個包羅永珍的“洋務衙門”,其在清政府中的作用越發舉足輕重。
就在東堂子衚衕的旁邊,有一條名為外交部街的衚衕,它曾是新中國外交部的所在地
1862年,專門傳授外國文化和科學的同文館在京師正式開辦。這是中國最早的外國語學校,直接隸屬於總理衙門,後併入京師大學堂,在北河沿一帶買房建舍。1875年8月28日,總理衙門派出清政府第一個駐外使臣———駐英公使郭嵩燾,由此,郭氏成為中國駐外使領第一人。其後所派駐使逐年增加,直至清末達到15個國家、10個使臣。
1901年7月24日,清政府明諭將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名列中央六部之首,管理大臣皆享有豐厚的俸祿。作為清末政治變革的重要標誌,外務部的地位比起當年的總理衙門更加顯赫一時,大量的洋務實業活動繼續從這裡發起。
1906年,外務部設立儲才館,這是培養外交人才的專門學校。1909年,外務部遊美學務處籌建的遊美肄業館,即是清華大學的前身。人們可以看到,就在東堂子衚衕的旁邊,有一條名為外交部街的衚衕,它曾是新中國外交部的所在地。兩條看似平常的街巷,一邊是民族磨難的歷史,一邊則是國之富強的起點。
-
3 # 非逼得蜀黍教育你
據清宮檔案記載,清廷視總理衙門為軍國要地。為了保證國家機密不被洩露,籌建總理衙門時,曾一度在紫禁城內選址。由於考慮到署內的外事往來頻繁,讓外華人出入於宮禁之地,顯然不合體統,後決定選址在離皇宮不遠的東堂子衚衕,由皇帝身邊派出軍機章京到總理衙門兼職,往返於宮內軍機處與城東東堂子之間,定期將機密檔案轉送宮中
-
4 # 野驢說
據清宮檔案記載,清廷視總理衙門為軍國要地。為了保證國家機密不被洩露,籌建總理衙門時,曾一度在紫禁城內選址。由於考慮到署內的外事往來頻繁,讓外華人出入於宮禁之地,顯然不合體統,後決定選址在離皇宮不遠的東堂子衚衕,由皇帝身邊派出軍機章京到總理衙門兼職,往返於宮內軍機處與城東東堂子之間,定期將機密檔案轉送宮中。
-
5 # 虛無縹緲
那時候清廷視總理衙門為軍國要地,為了保證國家機密不被洩露,籌建總理衙門時,曾一度在紫禁城內選址。由於考慮到署內的外事往來頻繁,讓外華人出入於宮禁之地,顯然不合體統,後決定選址在離皇宮不遠的東堂子衚衕,由皇帝身邊派出軍機章京到總理衙門兼職,往返於宮內軍機處與城東東堂子之間,定期將機密檔案轉送宮中。知道的就那麼多了。
-
6 # 歷史歎號
據清宮檔案記載,清廷視總理衙門為軍國要地。為了保證國家機密不被洩露,籌建總理衙門時,曾一度在紫禁城內選址。由於考慮到署內的外事往來頻繁,讓外華人出入於宮禁之地,顯然不合體統,後決定選址在離皇宮不遠的東堂子衚衕,由皇帝身邊派出軍機章京到總理衙門兼職,往返於宮內軍機處與城東東堂子之間,定期將機密檔案轉送宮中。
-
7 # 小奔說史
東堂子衚衕,如今屬於東城區建國門地區,是東單北大街路東從南往北數的第六條衚衕,自西向東溝通東單北大街與朝陽門南小街。
衚衕全長700多米,南側與協和衚衕相通,形成於元代興建大都時期,距今已有800多年曆史,是北京最老的衚衕之一。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一般簡稱為“總理衙門”,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迫於英法壓力而成立的部門,是滿清辦理外交事務而特設的中央機構,於咸豐十一年,即1861年由咸豐帝批准成立。
1901年,即清光緒二十七年,據《辛丑條約》第12款規定改為外務部。
那麼,一個是北京城最老的衚衕,一個是迫於列強壓力而誕生的衙門,兩者如何走到一起的呢?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具體地址位於北京市東堂子衚衕49號,這裡原來是大學士賽尚阿的宅邸。
賽尚阿是清朝中期名臣,字鶴汀,蒙古正藍旗人。他於1816年,即嘉慶二十一年中舉人,授理藩院筆帖式,後歷任內閣侍讀 學士、頭等侍衛、哈密辦事大臣 、督統、戶部尚書等職。
後一路官運亨通,授文華殿大學士、首席軍機大臣。
不過,賽尚阿擔任首輔大臣期間,卻碰上了幾乎推翻滿清的太平天國運動。
咸豐皇帝原本派林則徐前往剿辦,結果林則徐半途去世。其時,太平軍已經殺出廣西,進入湖南,咸豐皇帝急火攻心,任命賽尚阿為欽差大臣,赴湖南防堵太平軍。
結果賽尚阿出師不利,咸豐下詔斥責其排程無方,號令不明,賞罰失當,以致勞師糜餉,日久無功,褫職逮京治罪。
清朝,大臣犯罪,下面負責審理的判的越重越好,這樣好給皇帝下詔赦免,體現聖恩隆重。
因此,軍機處和刑部揣摩聖意提出判處賽尚阿死刑。不出意料,咸豐將其釋放。
不過,死罪可逃,活罪難逃。
賽尚阿被一抹到底,原本居住的東堂子衚衕49號也被沒收充公。最初,這裡成為清朝的錢鐵局公所所在地。
當初,清政府認為同外國關係僅是“理藩而已,無所謂外交也”。
俄國使臣通常由理藩院接待,其他各國均由禮部接待辦理。
鴉片戰爭後,由兩廣總督專辦與英法美等國的交涉,特加欽差大臣頭銜,稱“五口通商大臣”。
不過,英法等國逐漸瞭解中國國情後,不願意以“蠻夷”的身份同清政府打交道,同時認為地方總督無權處理涉外事務,多次要求建立專門機構。
因此,第二次鴉片戰爭之所以爆發,其訴求之一就是要求設立專門的外交機構。
當1860年11月,英法聯軍依約從北京撤走後。奕訢於1861年1月上《統籌洋務全域性酌擬章程六條》,請求建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以有效地辦理洋務和外交事務,並於1861年1月20日得到咸豐帝批准。
最初在籌建總理衙門時,曾一度打算設立在紫禁城內。
不過咸豐皇帝當初就是因為不願意見外國使臣而引發的鴉片戰爭,所以根本不予考慮這個提議。
最後,東堂子衚衕由於距離紫禁城較近而入選。由皇帝身邊派出軍機章京到總理衙門兼職,往返於宮內軍機處與城東東堂子之間,定期將機密檔案轉送宮中。
迫於列強壓力,總理衙門的組建體現出了極高的效率,從籌備人到正式辦公僅用了50天時間。
恭親王奕訢在報告進展的奏摺中寫到:東堂子衚衕舊有鐵錢局公所,分設大堂、司堂等,其大門是舊式住宅結構,如不改成衙門形式,外華人往來會晤,形象不夠壯觀,且有失尊嚴。
據記載,衙署全部職員80餘人,每月的辦公經費僅有300兩白銀,院內門窗全是自己動手糊飾。
總理衙門成立後,處理了一系列外交事務,包括處理《北京條約》之後的善後事宜,1866年接見斌樁、蒲安臣等使團,1868年的《天津條約》修約相關問題,以及海關事務的處理等。
1870年代以後,由於奕訢的權力因慈禧的排擠而下降,加上李鴻章的崛起,位於天津的北洋通商衙門成為事實上的外交部。
-
8 # 遊趣學
總理各國事物衙門的設立,使清政府有一一批專業從事外交工作的群體,他們翻譯外國法律,科技,軍事,培養大批西學人才。開創了近代睜眼看世界的第一批有識之士。
回覆列表
在元朝和明朝,東交民巷叫做江米巷。明成祖朱棣篡奪皇位後,將都城由南京遷往北京。江米巷此後逐漸成為各衙門的聚集地。明朝六部中除刑部外均設在東江米巷,此外還設有欽天監、詹事府、翰林院、會同館等部門。其中會同館隸屬禮部,是明朝接待外國使臣的場所,此即為晚清東交民巷成為使館區的濫觴。
清朝基本上延續明朝的建制,會同館仍然作為招待貢使的場所。康熙年間,根據中俄《尼布楚條約》,俄國使臣來到北京要求進行通商。清政府劃定東江米巷距離會同館不遠的一處地方作為俄國貿易駐地,被稱為俄羅斯館。俄羅斯館成為第一個在東交民巷設立的西方國家常駐北京機構。
鴉片戰爭後,英國與美國、法國等國家都提出在北京設立使館以建立外交關係的要求,但道光帝仍在天朝上國的迷夢中,拒絕與“蠻夷”平起平坐,因而嚴詞拒絕。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逃往承德的咸豐帝被迫接受了英法在北京設立使館的要求,《天津條約》與《北京條約》都對此做出了明確規定。英國首先提出在怡親王府和肅親王府建立使館,這一帶有羞辱意味的請求當然被清政府拒絕,英國又提出在東江米巷的淳親王府設立使館,這一請求得到了清政府的同意。法國則在東江米巷慶公府建立使館。此後,美國、西班牙、比利時、日本、德國、荷蘭等國紛紛在東江米巷建立使館,東江米巷也改名為東交民巷。
咸豐十年(1860)清政府與英、法等國簽訂《北京條約》後,對外交涉事務增多。次年1月,恭親王奕訢、 大學士桂良、戶部左侍郎文祥奏請在京師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接管以往禮部和理藩院所執掌的對外事務。經咸豐帝批准,於同治元年二月(1862年3月)成立。
1900年,義和團圍攻北京東交民巷,各國藉口保護使館出兵,此即八國聯軍侵華。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後,迫使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將東交民巷化為使館區,各國可以派兵駐紮,並禁止華人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