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嫻妹談兵

    因為軍部的頂頭上司是天皇。

    實際上,日本近代史,特別是裕仁天皇在位時期,所謂的日本的政黨鬥爭,政軍鬥爭實際上本質是裕仁天皇與政黨的政治鬥爭。天皇一手扶持的軍部最終幫他推翻了政黨,而此時軍部這一票身居要職者恰恰也是天皇一手扶持的。

    此中關係得從日俄戰爭說起。

    日俄戰爭時的天皇是明治天皇,是日本近代公認最有才華的天皇。明治天皇時期,天皇的權力達到了頂峰,對軍隊擁有絕對的控制權。

    日俄戰爭之後,聯合艦隊司令東鄉平八郎被塑造為一代軍神,他也是明治天皇最得力的助手。

    但是明治天皇不久後也就死了,繼任的大正天皇沒什麼能力,甚至大正天皇晚年的時候已經幾乎失去了對軍隊的控制,甚至被人說成是有智力障礙。

    而大正天皇這段時期也是近代日本民主思潮流行的時期。

    東鄉平八郎很清楚,大正天皇沒有什麼能力,日本皇室得指望天皇的兒子,即後來的裕仁天皇。所以東鄉平八郎很早就建議裕仁去歐洲留學,去看看歐洲國家的風貌,順便也避開國內的政治鬥爭。裕仁天皇去往歐洲之前就接見了一批以永田鐵山,石原莞爾,土肥原賢二等人為代表的出自日本陸軍大學的精英青年軍官,這批人日後將掌控日本陸軍各個要職。

    等到後來裕仁回國之後,與這批人有著親密的關係,宮中府中遙相呼應,一邊排擠異己,一邊對內推動法西斯獨裁製度的建立。

    所以並不是說裕仁天皇沒有實權,裕仁是日本發動戰爭背後最大的幕後主使,最有權力的人,要推翻裕仁也是不可能的。

  • 2 # 來自中國的阿拉丁

    忠君是軍部的基本立場,皇軍,哦不,鬼子,從小接受的也是忠於天皇的教育。而且要承認,日軍單兵素質很強,說明平均智商不低,你軍部頭頭真要架空天皇,白痴都能看出來。然後大家再發動一次有廣泛群眾基礎的二二六,把你們這些奸臣反賊全部突突了。軍部架空天皇就是造自己的反,老壽星嗨砒霜。

  • 3 # 馬Dame

    軍部不可能架空天皇,第一,裕仁是一個野心家,他不會允許這種事情發生,山縣有朋曾經想架空天皇,結果被裕仁透過手段趕下臺!第二,裕仁為防止這種事情發生,網羅了一批親信,這些親信包括永田鐵山,東條英機,岡村寧次等人!第三,軍部如果架空天皇,不僅不會發動戰爭,還將會被民眾和軍隊推翻!第四,裕仁名義上是天皇,實際上是軍部的最高首腦,軍部只有制定作戰計劃的權力,而兵權在裕仁手中掌握,只有地方兵力掌握在當局手中,比如關東軍!但是關東軍的歷屆司令官和參謀長卻是裕仁的嫡系。第五,忠君愛國在明治維新後已成為一種習慣,任何對天皇不忠的行為或言語將被視為叛國!因此,軍部是不可能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過去在中國的一些人認為裕仁無實權是受一些不負責任書籍的蠱惑,實際上真實歷史絕非這樣!

  • 4 # 蕭欽鈞

    因為軍部沒了天皇兼職,就等於不存在了。陸軍省,海軍省,陸軍參謀本部,海軍軍令部在法理和實際組織上各自獨立,互不統屬。四個部門領導誰也命令不了誰,往往公開互唱反調,各行其是,這該如何獨裁?把這四個部門串聯在一起,讓他們能在一起共同工作的線,是軍部一把手陸海軍大元帥,歷來由天皇兼職。

  • 5 # 張傑談史

    我們先聊一下日本天皇在日本普通人民心中的地位,雖然二戰後,在美國麥克阿瑟的催促之下,天皇發表了宣言,說明自己不是神,也是和廣大日本人一樣的人,這才讓不少日本人幡然醒悟。但即便如此,直至今日,日本的政黨內閣制度相當完善,國民中對天皇的崇敬和尊崇依然沒有多少變化。

    換而言之,在二戰進行中,確實日本內閣被軍部推翻了,但是天皇依然是高高在上的那個人。軍部其實並不敢架空天皇,因為真這樣做了,後果難以預料,因為軍部的實力其實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強大。

    而更為重要的是,其實,二戰前後,天皇並不是很喜歡政黨內閣,而是傾向於軍部。所以,軍部推翻日本的政黨內閣,是在天皇的支援下成行的。沒有天皇的默許,軍部其實也沒有可能去對付政黨內閣。所以說,天皇是實權在握的,因此二戰後天皇沒有受到懲處,是二戰戰後審判的一個遺憾。

    當然,二戰後和二戰前的情況並不相同,現在天皇已沒有任何實際權力,只擁有名義上的尊重地位,所以很多人會以為軍部要比天皇更有力,這其實是一個錯覺。

  • 6 # 元和拾一年

    這個題目有問題,二戰時日本內閣並沒有推翻,內閣一直存在。以1932年五一五事件中,首相犬養毅被殺為標誌,自1920年代就開始的政黨政治結束,軍方抬頭,此後直至戰敗的11任首相中,有8人是軍人出身。

    至於軍人為何不架空天皇,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看:

    首先,天皇是軍人權力合法性、正統性的來源。1930年代,軍人之所以能夠抬頭,與日本人中央政治架構有關。日本自明治時期以來,就是統帥權獨立,也就是說軍部並不歸內閣管,而是歸天皇管,對天皇有帷幄上奏之權。過去,軍部與內閣的上面,還有山縣有朋等元老調停,等山縣有朋一死,就沒人能控制軍部了。

    其次,關於皇道派與統制派的鬥爭。皇道派的主要標誌就是尊皇反蘇,皇道派在與統制派的鬥爭中失敗後,尊皇這一點被統制派吸收了。並用尊皇、思想鉗制來清除自由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思想。天皇的地位進一步提高,天皇說話還是算數的,軍部是不敢架空他的。

    最後,是天皇本人的意願如何。天皇在戰爭中作用,現在還是爭論的焦點。但至少,天皇沒有反對戰爭,進一步,有可能贊成和參與戰爭,也就是說,天皇和軍部是同路人。這種情況下,軍部為何要架空天皇。

  • 7 # 度度狼gg

    看來題主沒有搞清楚日本天皇、軍部和內閣之間的關係,二戰時期的日本天皇是實際掌握權力的,軍部以及少壯派昭和軍閥想操縱政府的國策,需要裕仁的支援;政府的內閣想與逐漸暴走的軍部對抗,同樣需要裕仁的支援,裕仁不過是在他們之間玩弄平衡而已,何談被架空一說?

    從軍隊體制上說,日本天皇在當時是陸海軍大元帥,是武裝部隊的最高領導人,實際上陸海軍之間的矛盾也是裕仁樂於看到的,為的就是平衡和控制。從政治體制上說,負責組閣的首相是由天皇指定而非民選的,天皇一樣擁有絕對權力。

    並且,出於對陸軍的不太放心,裕仁派出不少皇族成員進入軍隊系統,把持著軍隊重要崗位。比如他的叔祖載仁親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擔任著參謀總長的職務,這是陸軍的最高指揮官,其它如東久邇鳩彥王曾任“上海派遣軍司令”,是南京大屠殺的元兇,後來差點成為“中國派遣軍”總司令。

    (陸軍參謀總長載仁親王)

    海軍也不例外,伏見宮博恭王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一直擔任海軍“軍令部長”,大大小小的皇族男丁基本都在軍隊中服役和鍍金,小日本的“皇軍”不是白叫的,因為天皇確實控制著軍隊實權,不僅是實際統帥,還是精神領袖。日本的少壯派軍官若想搞事情,必須取得裕仁的首肯或默許才行,否則就跟“二二六兵變”軍官的下場相同,死路一條。

    內閣不是被軍部“推翻”,而是軍部一旦發現政府不能配合他們擴大侵略時,在天皇的背後支援下進行“倒閣”,意思是換個能聽話會來事的首相,因為從法理上講,軍隊應該受文官政府的領導,是軍隊的上級。所採用的辦法就是讓陸相辭職,同時不提供新的陸相人選,因為陸相是現役軍人,跟軍部是一夥的。

    (海軍軍令部長伏見宮親王)

    舉個例子說明具體的“倒閣”操作辦法:軍部決定跟內閣翻臉了,參謀次長澤田茂找到陸相畑俊六,向他出示蓋有“總長宮殿下”(載仁親王)印章的檔案,通知撤夥,然後畑俊六向首相辭職,但不推薦繼任人選,如此內閣就不完整,只能宣佈倒臺,集體辭職。

    然後天皇再指定村裡的新人重新組閣,這倒閣背後的推手本就是天皇和親王,無非想換個跟裕仁和軍部保持一致的政府首腦而已,根本不影響天皇的權力,想架空他更無從談起,總不能“自己推翻自己”吧?

    (東久邇宮鳩彥王)

    文官政治家總是謹慎的,換了誰也不可能完全順從軍國主義的瘋狂,因此到了1940年前後,裕仁和軍部連倒閣都嫌麻煩了,直接任命現役軍人東條英機組閣,既當首相又兼陸相,東條還兼著好幾個大臣職務,這已經是標準的“軍政府”了。

    當日本這個國家乾脆由軍人主政時,那侵略的馬車就徹底失控了,完全是軍隊操控國策和政策,上帝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也因此可以認定,裕仁天皇才是二戰日本的最大戰犯,只可惜美國出於自身利益放棄了對裕仁和皇族的責任追究,東條英機就是個最大的“背鍋俠”。

    日本宣佈投降後東條就想自殺,一群重臣勸他:你死了誰來替陛下承擔責任呢?日本侵華的罪魁禍首是誰,一目瞭然。
  • 8 # 川菜大師大呲花

    自有天皇以來上至原平時代下至江戶幕府時代只可以玩天皇,但不能取代天皇,權傾一時足利義滿都未能廢了天皇這個老犢子!

  • 9 # 袁載譽

    二戰時,日本軍人已經控制內閣,卻為何不順勢拿下天皇?

    1941年7月2日,由於日本近衛文麿內閣代表的日本政府,始終無法在跟美國的談判中,消除美國對日本在包括橡膠、石油等戰爭必要原料上的禁運。受到日本軍方無休止的指責,一些極端的軍國主義分子甚至大罵日本內閣為廢物。

    近衛文麿

    而在軍人大罵的同時,基於拳頭才是硬道理的軍人思維,日本軍方給出了自己解決“日美關係”的辦法,即揮舞起自身拳頭,狠狠的給傲慢的美華人一拳頭,打到它主動向日本求饒。

    基於日本綜合國力跟美國相比相差甚遠的考慮(美日二戰前工業總產值對比:美國2千億美元,日本90億美元),時任日本近衛文麿內閣在1941年10月16日選擇集體辭職。

    次日作為軍國主義代表的東條英機組閣,日本軍人在太平洋戰爭前夕,完成了對內閣的控制,日本政府逐漸成為軍方的“附屬品”。

    由於此時的東條英機,一手握著政府、一手抓著軍隊,很多網友紛紛疑惑道,他完全可以像遠在歐洲的盟友希特勒一樣,順勢拿下天皇搞個“元首”當,而不是僅僅當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東條英機

    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要從日本重新崛起的明治維新開始說起。1867年12月8日由於架空天皇,控制全日本的德川幕府,在面對美國為代表的歐美勢力攻擊之時,表現的無能為力,甚至選擇“美國求榮”,極大的傷害了日本百姓對幕府的信任。

    日本天皇看到了重新掌權的機會,於是拉攏被幕府視為非嫡系的薩摩、長州、安藝等地的地方軍閥,組成討幕聯盟,向德川幕府發動衝擊。

    與此同時日本天皇開始再一次神化自己,邊指責幕府賣國,邊大肆給自己配上“救世主”的頭銜。也正是因為天皇這“賣乖”的人設,原本勢力相對幕府方較弱的薩摩、長州、安藝等地方軍閥,硬是在民意的支援下於1867年10月幹掉了德川幕府。

    由於天皇在倒幕運動中起了決定性重用,幕府倒臺後的新日本政體,幾乎完全是以天皇為中心,在天皇實權後頒佈的施政綱領《五條誓文》中的最後一條明確寫道“求知識於世界,大振皇基”,乾淨直接的強調日本的變法除了強國,還要鞏固天皇地位。

    明治天皇

    1890年(明治二十三年)11月29日實行的《大日本帝國憲法》中將這個“鞏固”完美詮釋,天皇被法定為國家元首,總攬統治權,陸海軍也皆歸他統率。同時日本雖有議會,但是被明確規定為,輔助天皇行使立法權的機關,天皇有權憑藉主觀意識召開和關閉,自己的命令也等同於法律。

    簡單的說就是在當時的日本,天皇手握幾乎等同於中國封建帝王的權力,那些披著議會、法院外衣的西方範實權機構,並沒有像西方那樣是權力的擁有者,僅是輔助天皇執行權力的輔助而已。

    當東條英機以軍人身份,當上首相組閣之後,看似擁有軍隊和政府2個權力,實則在法律上沒有擁有任何的權力,他的一切行為均要獲得天皇的首肯。若東條英機出現不軌行為,天皇可以分分鐘動用政體將其幹掉。

    所以二戰時,日本軍人已經控制內閣,不是不順勢拿下天皇,而是沒這權力,軍權、政權都在天皇手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夫妻生活中,“賢惠”的女人真的會被丈夫心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