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儒姐在北京
-
2 # 夏瞄淺談
我身處江浙地區,就講講江南的黃酒吧。
黃酒是用穀物作原料,用麥曲或小曲做糖化發酵劑製成的釀造酒。在歷史上,黃酒的生產原料在北方為粟(學名:Setaria italica,在古代,是秫、粱、稷、黍的總稱,有時也稱為粱,現在也稱為穀子,去殼後的叫小米);在南方,普遍用稻米(糯米為最佳材料)為原料釀造黃酒。
從宋代開始,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南移,黃酒的生產侷限於南方數省,南宋時期,燒酒開始生產,元朝開始在北方得到普及,北方的黃酒生產逐漸萎縮,南方人飲燒酒者不如北方普遍,在南方,黃酒生產得以保留,在清朝時期,南方紹興一帶的黃酒稱雄國內外。目前黃酒生產集中於浙江、江蘇、上海、福建、江西和廣東、安微等地,山東、陝西、大連等地也有少量生產。
而黃酒最有名的產地,自然是紹興了。紹興黃酒最早的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公元前770-476),戰國時期(公元前475-221)。
說越王勾踐,越國的國王,在公元前496年來的寶座。他對吳王夫差,吳國的國王霸權的鬥爭中,酒似乎成為一個重要的工具,它與政治,外交和軍事緊密連線。越王勾踐在戰敗後,受到自己各種困難,並導致他的人聚集力量。這樣,他設法贏得最後的勝利。在史料記載,越王勾踐的故事,“酒”字被多次提及,尤其是指紹興市黃酒生產。
當然說起紹興黃酒,就少不了女兒紅的故事。
說從前,紹興有個裁縫師傅,取了妻子就想著要兒子。一天,他發現妻子懷孕了,高興極了,興沖沖地趕回家去,釀了幾壇酒,準備將來兒子出生時款待親朋好友。不料,他妻子生了個女兒。當時,社會上的人都重男輕女,裁縫師傅也不例外,他氣惱萬分,就將幾壇酒埋在後院桂花樹底下了。
光陰似箭,女兒長大成人,生得聰明伶俐,居然把裁縫的手藝都學得非常精通,還習得一手好繡花,裁縫店的生意也因此越來越旺。裁縫一看,生個女兒還不真不錯嘛!於是決定把十八歲的女兒嫁給了自己最得意的徒弟,高高興興地給女兒辦婚事。成親之日擺酒請客,裁縫師傅喝酒喝得很高興,忽然想起了十幾年前埋在桂花樹底下的幾壇酒,便挖出來請客,結果,一開啟酒罈,香氣撲鼻,色濃味醇,極為好喝。於是,大家就把這種酒叫為“女兒紅”酒,又稱“女兒酒”。
此後,隔壁鄰居,遠遠近近的人家生了女兒時,就釀酒埋藏,嫁女時就掘酒請客,形成了風俗。後來,連生男孩子時,也依照著釀酒、埋酒,盼兒子中狀元時慶賀飲用,所以,這酒又叫“狀元紅”。
黃酒不止有文化和故事,它的人們生活中可以說是不可分離的。江浙一帶家常燒葷菜都會放點黃酒,俗稱老酒,家裡父輩都喜歡抱炒著菜,就偷偷抱著酒瓶眯一口,然後被管家的母輩甩上一臉白眼,生活的情趣就在這一瓶黃酒中慢慢衍生開來。
-
3 # 漢語的呼喚
華人喜歡吃吃喝喝,你們也一定有過請客或被別人請客的經歷,晏席上最不可或缺的就是酒。
據《說文解字》記載:“杜康始作秫酒……”因杜康善釀酒,所以後世將杜康尊為酒神,制酒業則奉杜康為酒的祖師爺。
推杯換盞之間,演繹多少風情!從古人到現在,從情場到職場,處處閃耀著中國酒文化的風采。
李白借酒可以寫出千古絕句,張旭借酒書出傳世狂草作品。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當下現代華人依舊傳承著酒文化的芬芳,流傳的酒桌名言主要有:
1.一人不飲酒
2.感情深,一口悶
3.五花八門行酒令
4.喝酒不開車
請您補充接龍……
-
4 # 老商頭子
我山東的,說幾個我比較常見的
1、上桌要排座次雖然這不是喝酒才幹的,但是隻要上桌就不能不喝酒。先是主陪、復陪,用來陪酒的,對應的是主賓、復賓,人多的話還有二陪、三陪等。
2、必須逼酒,必須讓別人喝的難受之所以用逼酒而不是勸酒,是因為勸酒這個詞太文明瞭,詞不達意。如果你病了,就會說“喝點酒病就好了”。如果你說自己開著車來的,就擅自做決定讓你打車或者代駕。如果是女士,甚至在生理期的女士,都要灌,說的話有多噁心就不說了。山東喝死人的事件絕對全國前列,但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都已經文明瞭,但每回都能在酒桌上看到逼酒的人,以及那副自以為聰明的臉。
3、層出不窮的喝酒玩法划拳什麼的就不說了,在酒桌上的任何東西都能讓你動起來喝酒。比如上來一條完整的魚,如果魚尾巴對著你,喝八杯;如果魚頭對著你,喝七杯,這叫“七上八下”;再比如有花生米的,吃到還有5顆的時候,誰吃第一顆,就喝五杯,再吃一顆,四杯,依次遞減。總之很多喝酒玩法,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其實,這些喝酒的規矩,從本質上講,一是讓被喝的人屈服,體現一種權威感,二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變態取樂(但在古代並不是)。在古代,酒很稀有,是極少數貴族和平民都能嚐到的東西,因此誕生了很多喝酒的規矩和玩法。上桌要排座次是為了明確天人合一的價值觀,勸酒、逼酒是因為那個時候酒很珍貴,怕客人放不開,層出不窮的喝酒玩法更是在娛樂極其匱乏的時代的一種消遣,本就無可厚非。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讓這些規矩和玩法存在的土壤已經消失,原本充滿人情味的規矩變得讓人難以忍受。那些已經徹底沒有人情味的糟粕應該像人殉一樣,徹底取締。
-
5 #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身在家鄉洋河,對家鄉老酒也是比較關注,它代表著洋河的文化。
洋河鎮自古水網密佈,交通發達,聚集著南來北往客,四面八方人,買賣興隆,市井繁華,積澱了深厚的人文歷史底蘊。
明清時期,洋河鎮已成為釀酒中心,槽坊(釀酒)業十分發達,“廣泉聚”“廣全泰”“廣慶德”“廣豐源”“祥泰”“全泰”“康泰”等釀酒槽坊林立,酒幌飄展,四季酒香繚繞不絕,一時文人騷客詩酒流連,吟詠不絕。明代詩人鄒緝在《詠白洋河》中寫道:“白洋河下春水碧,白洋河中多沽客……行客年年任往來,居人自在洋河曲”;清代大家曹雪芹信筆直書“清風明月酒一船”,“飛鳥聞香化鳳,游魚得味成龍”也是洋河酒在當時的真實寫照。
到清雍正年間,洋河鎮釀酒業空前繁榮,有“福泉酒海清香美,味佔江淮第一家”之譽,並被列為清皇室貢品。據《江蘇地名溯源》中介紹,清康熙皇帝在第五次南巡時,曾兩次在洋河酒坊駐驊。清乾隆皇帝第二次下江南在宿遷建有行宮,留住7日,品嚐了洋河酒後,揮毫留下了“酒味香醇,真佳酒也”的讚語。
-
6 # 酒味沖天飛鳥聞香化鳳
其實酒文化 大多是是代表著當地文化的,人們透過釀酒,飲酒,處朋友,交好友,吸引很多人駐足,都是酒帶動當地發展,酒是影響了方方面面,家在宿遷,雖然不在洋河鎮上,但是洋河酒確實影響了我們當地各領域,說起洋河我得娓娓道來,洋河酒起源於隋唐,隆盛於明清,在民國時候飄香海外。
1915年洋河大麴獲“全國名酒展覽會”一等獎:巴拿馬國際博覽會“國際名酒”稱號及金質獎章
1923年南洋國際名酒賽會上獲“國際名酒”稱號
1979年全國第三屆評酒會上,洋河大麴榮獲“中國名酒”稱號,躋身於全國八大名酒之列
1984年在全國第四屆評酒會上,55度洋河大麴蟬聯“中國名酒”稱號,榮獲國家質量獎金牌,38度洋河大麴榮獲國家質量獎銀牌
1989年在全國第五屆評酒會上,洋河大麴蟬聯“中國名酒”三連冠,55度、48度、38度洋河大麴榮獲國家質量獎三塊金牌,28度洋河大麴榮獲國家質量獎銀牌。
如今的洋河酒已經飄香世界很多國家了,這也是我們家鄉酒的驕傲。
回覆列表
在中國古代,酒被視為神聖的物質,酒的使用,更是莊嚴之事,非祀天地、祭宗廟、奉佳賓而不用。形成遠古酒事活動的俗尚和風格。隨釀酒業的普遍興起,酒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用物,酒事活動也隨之廣泛,並經人們思想文化意識的觀照,使之程式化,形成較為系統的酒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內容涉及人們生產、生活的許多方面,?其形式生動活潑、姿態萬千。中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分佈各地的眾多民族,醞釀了豐富多姿的民間酒俗。有的酒俗留傳至今。
一、傳統的飲酒文化根基──酒德和酒禮:
歷史上,儒家的學說被奉為治國安邦的正統觀點,酒的習俗同樣也受儒家酒文化觀點的影響。儒家講究"酒德"兩字。
酒德兩字,最早見於《尚書》和《詩經》,其含義是說飲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夏紂王那樣,"顛覆厥德,荒湛於酒",《尚書酒誥》中集?中體現了儒家的酒德,這就是:"飲惟祀"(只有在祭祀時才能飲酒);"無彝酒"(不要經常飲酒,平常少飲酒,以節約糧食,只有在有病時才宜飲酒);"執群飲"(?禁止民從聚眾飲酒);"禁沉湎"(禁止飲酒過度)。儒家並不反對飲酒,用酒祭祀敬神,養老奉賓,都是德行。
飲酒作為一種食的文化,在遠古時代就形成了一很大家必須遵守的禮節。有時這種禮節還非常繁瑣。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場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亂的嫌疑。又因為飲酒過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亂,制定飲酒禮節就很重要。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飲酒時不遵守酒禮,深感長輩有責任,於是從古代的書籍中?採集了大量的資料,專門寫了一篇《觴政》。這雖然是為飲酒行令者寫的,但對於一般的飲酒者也有一定的意義。中國古代飲酒有以下一些禮節:
主人和賓客一起飲酒時,要相互跪拜。晚輩在長輩面前飲酒,叫侍飲,通常要先行跪拜禮,然後坐入次席。長輩命晚輩飲酒,晚輩才可舉杯;長輩酒杯中的酒尚未飲完,晚輩也不能先飲盡。
古代飲酒的禮儀約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動作,表示敬意,接著把酒倒出一點在地上,祭謝大地生養之德;然後嚐嚐酒味,並加以讚揚令主人高興;?最後仰杯而盡。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時還有說上幾句敬酒辭。客人之間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時還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時,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為度。
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五十六個民族中,除了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一般不飲酒外,其它民族都是飲酒的。飲酒的習俗各民族都有獨特的風格。
二、原始宗教、祭祀、喪葬與酒:
從遠古以來,酒是祭祀時的必備用品之一。
原始宗教起源於巫術,在中國古代,巫師利用所謂的"超自然力量",進行
各種活動,都要用酒。巫和醫在遠古時代是沒有區別的,酒作為藥,是巫醫的常備藥之一。在古代,統治者認為:"國之大事,在祀在戎"。祭祀活動中,酒作為美好的東?西,首先要奉獻給上天、神明和祖先享用。戰爭決定一個部落或國家的生死存亡,出征的勇士,在出發之前,更要用酒來激勵鬥志。酒與國家大事的關係由此可見一斑。反映周王朝及戰國時代制度的《周禮》中,對祭祀用酒有明確的規定。如祭祀時,用"齊"、"三酒"共八種酒。主持祭祀活動的人,在古代是權力很大的,原始社會是巫師,巫師的主要職責是奉祀天帝鬼神,併為人祈福禳災。後來又有了"祭酒"主持饗宴中的酹酒祭神活動。
中國各民族普遍都有用酒祭祀祖先,在喪葬時用酒舉行一些儀式的習俗。人死後,親朋好友都要來弔祭死者,漢族的習俗是"吃齋飯",也有的地方稱為吃"豆腐飯",這就是葬禮期間的舉辦的酒席。雖然都是吃素,但酒還是必不可少的。有的少數民族則在弔喪時持酒肉前往,如苗族人家聽到喪信後,同寨的人一般都?要贈送喪家幾斤酒及其大米,香燭等物,親戚送的酒物則更多些,如女婿要送二十來斤白酒,一頭豬。喪家則要設酒宴招待吊者。雲南怒江地區的怒族,村中若有人病亡,?各戶帶酒前來弔喪,巫師灌酒於死者嘴內,眾人各飲一杯酒,稱此為"離別酒"。死者入葬後,古代的習俗還有在墓穴內放入酒,為的是死者在陰間也能享受到人間飲酒的樂趣。漢族人在清明節為死者上墳,必帶酒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