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想哭又想笑y

    如果完成統一 劉禪估計會走解決諸葛亮 諸葛亮對蜀國的作用太大了 但諸葛亮肯定會料到這一點 所以最後的結局是肯定的 會自己篡權

  • 2 # 西門不帶刀

    如果諸葛亮真的率領蜀國一統三國了,他不會篡位。因為篡位是逼迫著當時的執政者下臺。但劉禪一定會禪讓(不管他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這下好了劉禪名字中的禪讓倒是名副其實的。

    在這裡我們不去論證蜀國是否能統一三國,我們只論證諸葛亮會不會在統一三國之後,謀朝篡位。

    1.我們要相信一點:人的野心總是會逐漸增大的

    魏武帝曹操,一直在將漢獻帝迎到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前,他的志向無非就是做一個割據一方的土皇帝,但凡漢獻帝能夠爭點氣,說不定真的成就了曹操忠臣的美名。

    明太祖朱元璋,一直到打敗張士誠,陳友諒之前,他的志向從來沒想過一統天下,在元朝末世能夠有一方根據地,他也就滿足了。後來力克張陳二人,他也便有了向北統一天下的決心與意志。

    千古大奸趙高,在秦始皇活著的時候,他兢兢業業,忠誠無比,而秦始皇死後,胡亥是這個草包上臺,這反倒長了趙高的野心,於是幾年將大秦的基業毀於一旦。

    同樣千古忠臣諸葛亮,在劉備活著的時候,他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在劉備死後,隨著他統一天下,人心軍心達到極點,我們不能保證諸葛亮不會生出謀朝篡位的心。

    因為人心這個東西永遠是最難測的。

    2.歷史上謀朝篡位的帝王,對於前朝的帝王貌似採取的都是懷柔政策,不殺。

    黃袍加身的宋太祖趙匡胤,對前朝皇族柴氏子孫用丹書鐵券的形式,進行儲存,不失為一代仁君;

    魏文帝曹丕,三推三讓逼迫漢獻帝下臺,完成了他爹一生都沒完成的心願,倒是賞了漢獻帝一個善終,也不失為一代仁君。

    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滅了他兄弟的滿門,讓唐高祖李淵這個老皇帝不得不將皇位傳給他這個僅剩的二兒子。一直到唐太宗做了9年的皇帝,李淵才壽終正寢。唐太宗李世民也不失為一代仁君。

    3.那諸葛亮真的一統三國,他一定會去劉禪而代之

    我們不得不承認諸葛亮雖然是一位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但他骨子裡是一位文人。文人士子的心,永遠心懷天下。

    同樣文人的心永遠是最狠的。將軍用刀劍殺人,文人用筆桿子殺人。從出師表中,可以看出諸葛亮對劉禪的教訓是以長輩教訓子侄這種口吻來說話的。

    從諸葛亮在蜀國實行的法治政策,從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我們都可以看出諸葛亮是一個心狠手辣(或者換成不惜一切代價維護國家利益)的人。一切以國家利益為上。

    當諸葛亮真的一統三國後,面對這麼大的一個國家,劉禪的能力能行嗎?

    當劉禪不能滿足一個帝王的要求時,當仁不讓便是諸葛亮唯一的選擇。畢竟劉備在白帝城託孤的時候,就曾經有這樣的話留給諸葛亮:劉禪能扶則扶,不能扶則取而代之。

    4.如果諸葛亮會怎麼逼迫劉禪禪讓?

    諸葛亮統一了三國,打的旗號是大漢而不是大蜀。

    而那時的大漢朝,唯一的正宗血脈就是劉禪。所以劉禪活著一日,諸葛亮則名不成名不正言不順,他就是蜀國的曹丕。

    這個時候筆桿子的用處就顯現出來了:劉禪名字中的禪字,便會被人大做文章。

    秦朝時候的:祖龍死而地分

    陳勝吳廣的:大楚興,陳勝王;

    元末農民起義: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明末農民起義:十八子主神器

    這些跡象便會層出不窮。

    說不定就會出一個:禪讓禪讓,諸葛重光;臥龍復生,大漢興盛。

    這樣的民間諺語。然後筆桿子們便會層出不窮的向當朝,要求按照天意做事。於是劉禪禪讓也成了鐵板釘釘的事

  • 3 # 北疆同心聊歷史

    在《三國演義》這部書中,諸葛亮是忠義的化身、賢臣的典範。如果這樣看來,即便是蜀漢政權最終能夠統一天下,諸葛亮也不可能像司馬懿那樣篡奪蜀漢政權。

    首先應該看到,諸葛亮和司馬懿是有很大不同的:諸葛亮起自基層,是受到劉備三顧矛廬的恩遇之後,才得以施展滿腹才華的,這種知遇之恩對於諸葛亮這樣重名節、守信義之人來說,是自當湧泉相報的。

    再者說,諸葛亮並沒有司馬懿那樣的世家大族背景,也沒有在長期的執政過程中,培養自己的私黨——諸葛亮所用之人,都是任人唯賢、量才取用的。而非司馬懿那樣精心培養私人勢力,為日後實現野心打下了基礎。

    諸葛亮不僅在劉備生前受到重用,而且在其託孤白帝城時,也得到了重託——劉備不僅將輔政大權完全託付給了諸葛亮,甚至還令後主劉禪將其視同為父!這樣的厚遇已經是人臣之極,諸葛亮也不可能不加以珍惜。況且興復漢室江山,也是諸葛亮的畢生追求與人生理想。在這一點上諸葛亮和劉備、劉禪等人的目的是一致的。既然目的一致,而且又大權在握,更兼身居丞相重位,可以盡力施展自己的抱負,那麼諸葛亮又何必另起爐灶,頂著叛臣的罵名去自立為帝呢?

    而且即便是蜀漢政權統一了天下,那也是仍然是在名義上承續兩漢的,天下人也自會認同漢政權的統治。假如諸葛亮冒險奪權(當然這不大可能)的話,休說劉備留下的蜀漢大臣們會反對,就是天下人也會愕然!那樣一來,且不說諸葛亮能否成功,至少他的忠義形像會徹底顛覆!所以對於諸葛亮這樣重名義、重氣節的忠臣來說,即便是在天下歸一之後,也是絕無可能去篡奪劉氏父子的江山的!

  • 4 # 歷史評說

    如果在三國中實力最弱的蜀漢最終完成了統一,為統一事業鞠躬盡瘁,立下汗馬功勞的諸葛亮會不會篡位稱帝呢?我想這應該是不可能的。

    志向遠大,自比管仲樂毅

    首先,從文化上說,諸葛亮是一個深受儒家學說薰陶的人,他所受的教育不允許他做這種事情。同樣,我們再看一看他的志向,他經常自比管,樂,管仲,樂毅這兩個人物都是對主公忠心耿耿的人物。

    尤其是這個樂毅,這個人最大的成就就是在燕昭王,奪取了王位之後,幫助弱勢的燕國,實現了對強大的齊國的軍事報復,打的偌大的齊國只剩下兩座城池,這一點其實和諸葛亮他所效力的蜀漢帝國頗有幾分相似,蜀漢實力在三國中居於末流,諸葛亮自比樂毅正是有為劉備報復曹魏的寓意在其中。當然,他藉此也表明了對蜀漢帝國忠心耿耿的態度。

    不具備篡位的土壤與輿論環境

    另外一方面,如果蜀漢帝國統一了中國的話,他諸葛亮不具備篡位的土壤與輿論環境。其實在歷史上沒有一個叫做蜀漢的國家,劉備的國家旗號仍然為漢,就是大漢帝國的意思,如果這個漢統一了天下,我們應該認為是漢朝又中興了。這也是劉備,諸葛亮等人北伐所打的旗號,他們的目標就是興復漢室。

    我想如果他們能夠實現統一,在這一路上肯定有不少人是因為同情漢朝而向他們效忠的,這些人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可以說是大有人在,別忘了,曹操身邊的首席內政專家荀彧就是一個興漢派。他幫曹操做事,他可以自我麻痺是為大漢朝廷辦事,相信在統一的過程中,這些人出力將會是相當大,這些人應該都是帶路黨。

    隨著軍事上不斷的勝利,地盤的擴大,這些人很有可能被授予一些新佔領地區的行政軍事主官的位置。如果一旦諸葛亮篡位,這些曾經支援他的基本盤,都會翻臉,成為他的反對者,這和諸葛亮能力有多強,功勞有多大,對老百姓有多好,沒有關係。

    只要他反對漢朝推翻漢朝,這些人一定都會反對他。失去了這些人的支援,剛剛統一的國家,肯定將會再次陷入戰火之中,諸葛亮沒有了忠於漢室這個人設,號召力將急劇下降,有可能再次變成割據狀態,所以與其如此還不如做一個真真正正的權臣來的舒坦!

    綜上所述,諸葛亮是不可能篡位的,手握大權,有功勞自己領,有黑鍋阿斗背豈不妙哉。

  • 5 # 小小小百科全書

    除此之外,為什麼劉備在白帝城生命的最後一刻,在託孤之際還要屢屢試探諸葛亮呢?《三國志》記載,劉備曾哭泣著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句話意思就是對諸葛亮說劉禪你能輔佐就輔佐。不能輔佐就自立。這話聽上去是那麼回事。但仔細想想劉備的為人和劉備的奮鬥史。劉備能走到最後可是拼了老命的。以他梟雄的性格怎麼可能給別人做嫁衣呢?白白把天下讓給諸葛亮?根本不可能。所以劉備對諸葛亮說這些話的目的就是試探諸葛亮。如果諸葛亮敢有絲毫興趣都難逃一死。索性諸葛亮也聰明,一頓猛發誓混了過去。但劉備死後立馬就獨掌了大權。

    我們再從諸葛亮家族的佈局來看。諸葛亮三兄弟分別效力於魏蜀吳三國。諸葛瑾就不說,畢竟他早出仕於東吳。但為什麼諸葛亮在投靠了劉備後,他明知道自己弟弟諸葛誕很有才能。為什麼不讓諸葛誕來效力蜀漢呢?而偏偏讓諸葛誕去了曹魏。其目的就是“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裡”。諸葛三兄弟分事於三大陣營。也就意味著最後不管哪一陣營奪得天下。他諸葛家族都可以屹立不倒。從這裡足見諸葛亮的小心思。

    當然了,東漢末年時期世家大族都是這麼一個辦事方法。荀彧家族也同樣如此。只不過佈局沒有諸葛家族好。被他們押注的袁紹早早滅亡了。索性最後押在曹操身上的寶押對了。實際上諸葛亮和司馬懿很像。各個方面都像。司馬懿最開始也沒有篡位的野心。但隨著權利的增長野心也隨之變大。蜀漢如果真能再去諸葛亮的帶領下一統三國。那諸葛亮的權勢得大到什麼地步。到時候很難說諸葛亮還會不會保持平常心。畢竟權利誘人。

  • 6 # 哇哦歷史

    換別人,很可能篡位。但諸葛亮,不會。

    因為在用人這一塊,劉備已經將諸葛亮拿捏的死死的。

    三顧茅廬,劉備已經讓諸葛亮死心塌地。

    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對於胸懷大志的諸葛亮,像荊州牧劉表這樣的人,是完全不放在眼裡的。儘管當時他就在劉表的地面生活,而且叔叔就和劉表有舊交,但是諸葛亮寧可在家種地也不去給劉表幹。

    換句話說,諸葛亮不是為那種五斗米折腰的人,他就算出道,也不是為了錢,否則跟著劉表就是。錢和權其實是一體的,因此也可以合理的推論,他對權力本身也沒有興趣。

    他真正感興趣的,是自己的才能得到最大的施展,所以才在村裡常常自比“管、樂”,即管仲、樂毅的水平。

    由此可見,諸葛亮的志向,在三國範圍內,很少有人人能出其右。別人武功再高,都是跑出去找東家,謀個亂世安穩,求個榮華富貴。只有諸葛亮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待在家裡只等有眼緣、能識貨的豪傑。

    直到劉備三顧茅廬,雙方交談甚歡,相見恨晚,諸葛亮終於找到了能肯定他的才華、願意給他一個大平臺發展的、而且是有大志的人了。

    所以,三顧茅廬這一件事情,就決定了以諸葛亮的性格,不會背叛劉備。

    臨終託孤,更讓諸葛亮無謀反之心

    劉備在白帝城臨死託付後事,對諸葛亮說了這樣的話,阿斗這孩子“能輔輔之,不能輔,君可自取”。

    意思讓諸葛亮看情況,阿斗不行你就親自上吧。

    這樣的託孤遺言,我們在歷史上還沒有聽說過第二遍。古往今來絕對不會有一個皇帝對大臣說你自己想當皇帝當就是了。

    諸葛亮當時聽了立刻表明忠心,說一定盡肱骨之力,輔佐劉禪。

    那麼是當時劉備糊塗了嗎,萬一對方不客氣,真的接盤,而且這是先帝親口說的,一點毛病沒有。

    當然不是。其實,劉備並非真心想讓諸葛亮上位,他只是臨死前,測一測這位老部下的忠誠度而已。雖然是測試,但也冒了很大風險,當然,諸葛亮的表現,也絕對讓劉備放心歸天了。

    同時這也表明,諸葛亮並不是像世俗對皇位流口水的營營之輩。他的人生目標,就是發揮自己的才華,而不是坐在一把龍椅上享受榮華富貴,這是諸葛亮不同於任何一個三國英雄的最大特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機密》是根據真實歷史拍攝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