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峽孬張

    嚴格說來,長江三峽地域劉皇叔兵敗夷陵,除在夔州(奉節)留下一座"永安宮"和"託孤"傳說之外,並未留下什麼地名。要說有,可謂三國戰事所致。較有名的為諸葛"八陣圖"、"孔明碑"、"兵書"、"寶劍"、"金盔銀甲峽"、"葫蘆城(秭歸老城)等。如此而已。

    三峽之外,雲陽尚存赫赫有名的"張飛廟"。

  • 2 # 社群小百科全書

    今天所謂“三峽地區”, 主要是指重慶市、 湖北宜昌市及其周邊部分地區,在漢末三國時期,由於戰略地位的至關重要性而成為三國英雄爭奪最激烈的戰場之一。 因此,三峽地區有許多地名與三國英雄、三國故事有著密切的關係, 我們不妨將它們稱之為“三國地名”。 這些三國地名 中, 一部分本屬舊 地名,因三華人物或三國曆史事件而聞名於世, 如“長坂坡”、“麥城”等;另一部分直接源於三華人物的取名和更名,屬於典型的三國地名, 如劉璋設立“固陵郡”、曹操設立“臨江郡”、 孫權改夷陵縣為“西陵縣”、吳景帝孫休設立“興山縣”等。 其中, 以劉備更名的三國地名為最多,也最富於歷史傳奇色彩,而劉備樂於更改地名,又多半源於其濃烈的迷信讖語的心理。

    《三國志》《三國志通俗演義》 都記述劉備家門外有棵大桑樹,枝繁葉茂形如車蓋,有人見此驚異不已,說這戶人家“當出貴人”。 少年劉備和小夥伴們在桑樹下玩耍, 指著桑樹說: “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 同族兄弟劉子敬臉色驟變, 罵道:“別信口開河, 你想株連九族嗎?” 原來羽葆蓋車就是天子乘坐之車,劉備想做天子,豈非圖謀不軌! 但族叔劉元起聽說後則 刮 目 相看, 以為劉 備“非常人”。 其實, 細細想來這不過是劉備的心態作怪。如果劉備對此少年往事秘而不宣, 則這種傳奇故事不會出現在史官和小說家筆下, 這多半是劉備迷信“當出貴人”的讖語, 向別人講述了一遍又一遍, 故而才流傳開來,也因此吸引了眾多豪傑的追隨。

    “世俗妄說”首先來自劉備妄說。正因為劉備喜歡讖語玄妙,喜歡裝神弄鬼,所以部下多投其所好, 連諸葛亮也不免俗。 《三國志·先主傳》記載: 建安二十五年( 220 年) , 以諸葛亮為首的蜀漢文武百官力勸劉備稱帝,主要理由有三: 一是西南方向有黃氣, 橫空直立數丈之高, 《河圖》、《洛書》曾預言“必有天子出其方”, 這恰好應在主公( 劉備) 身上; 二是高祖定國號為“漢”, 而主公現為“漢中王”,預兆“興於漢中也”;三是關羽圍襄陽, 襄陽人張嘉、王休進獻了天子玉璽。 這真是天命所歸,天意不可違! 《三國志通俗演義》寫劉備再三推辭,不肯稱帝,其實劉備內心比誰都興奮,比誰都想當皇帝! 《三國志· 費詩傳》 記蜀漢名士費詩上書反對劉備過早稱帝,結果“由是忤指, 左遷部永昌從事”。這便是一個明證。

    二與迷信圖讖的思想心理密切相關, 劉備還有一大嗜好,就是喜歡更改地名,以圖吉利。 三峽及其臨近地區,東臨江漢,西控巴蜀,地處險隘,乃兵家必爭之地。在劉備心中,地名是否吉利,往往會關係到自 身的安危和王業的成敗。

    “劉備在荊州所都, 改曰‘公安’

    劉備改為“公安”, 是取“左公平安”的意思。 劉備早年在北方被群雄們趕來趕去,難立安身之地, 後來逃到荊州襄陽, 好不容易安逸了一段時間,結果曹操大軍南下,又弄得東奔西顛惶惶如喪家之犬, 如果不是孫權、 周瑜出手抗曹, 劉備真不知如何亡命天涯呢! 孱陵雖小, 總歸有個落腳點,改稱“公安”, 圖個吉利吧! 劉備此時的心情倒也令人理解與同情。劉備自“公安”立足之後, 便開始將其勢力範圍向三峽地區延伸。

    劉備向西發展的第一個重要據點便是宜都。

    “宜都”的來歷與劉備有著直接的關係。劉備改立“宜都郡”,又有什麼用意呢? 此地在兩漢時期稱“夷道縣”,夷道縣地處長江和清江( 古稱“夷水”)交匯處,交通便利,有著名的“夷道”, 即通往西南蠻夷之地的必經之道, 因而夷道縣既是荊州西南方向的交通樞紐,也是一處戰略重地。劉備佔據夷道縣後,立刻設立“宜都郡”, 任命大將兼兄弟張飛為宜都太守,轄夷陵、夷道、佷山等縣,郡治最初就設在夷道縣。 “宜都”與“夷道”諧音, 劉備改為“宜都”, 包含了“重鎮”、“宜居”、“昌大”、“適宜建都”等意義,既說明了劉備對夷道的戰略價值的高度重視, 也不難看出劉備改名“宜都”以圖吉利的迷信心理。

    劉備佔據益州後又改為“固陵郡”。 劉備之所以青睞“固陵”之名,是因為他見巴東之地( 今重慶奉節、 巫縣及湖北巴東一帶) 山高水險, 易守難攻, “固陵”含堅固、 穩固之義。

    《三國志? 先主傳》 直接記載了 一次劉備更改地MISTRA吉利的事情: “先主自 猇亭還秭歸, 收合離散兵,遂棄船舫, 由 步道還魚復, 改‘魚復縣’ 曰‘永安’ 。”

    劉備大軍東出秭歸,試圖奪回關羽丟失的荊州, 其第一步戰略目 標就是奪取當年由他更名的宜都。 結果在宜都境內的猇亭一帶被吳國陸遜打得慘敗,一路追殺下來,十多萬人馬回到魚復縣( 今重慶奉節) 所剩無幾, 驚魂未定的劉備覺得置身魚復( 與“魚腹”諧音) 應是安全穩妥的,索性改稱“永安縣” 吧! 其寢宮亦改為“永安宮”。 “永安”即永遠安全、永遠平安的意思。

    劉備的多次更名改號, 使我們聯想起了吳蜀夷陵之戰中的“猇亭”這個神秘無考而聞名後世的小地名。

    “猇亭”很有可能是劉備在前線所設定的一處驛站郵亭,更有可能是劉備對一處郵亭的更名。而更名“猇亭”, 既與老虎有關, 也同劉備喜歡圖吉利的心態有關: 他在宜都前線視察軍營時,見山上建有瞭望亭,而四周岩石上多有“虎像”、“虎跡”, 不免心血來潮將此處改為“猇亭”,取“猛虎下山”、“猛虎奪食”、“虎虎生風”等吉祥的含義以壯軍威。

    公安,宜都,固陵,猇亭,這四個地方是暫時能查到的,其他的沒有了

  • 3 # 西安保障性住房諮詢處

    這個還真不瞭解。不過劉備當年這樣做應該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就途個吉利。就像現在社會,有地位身份的人都比較相信風水和神學之類一樣。

  • 4 # 清風無級

    今三峽地區,多指重慶,湖北宜昌及周邊部分地區。在漢末三國時期因為其地理位置的重要而成為三國群雄逐鹿的戰場。因此三峽地名與三國英雄,三國故事有密切聯絡,我們可以給她成為三國地名。這些地名本屬舊地名因三華人物和歷史而聞名於世。如長坂坡和麥城等。

    另一部分源於三華人物的取名和更名,屬於典型的三國地名,如劉璋設立固陵郡,曹操設立臨江郡等,孫權改夷陵縣為西陵縣等。其中以劉備以劉備更名的三國地名最多,也最富有歷史傳奇色彩,而劉備樂於更改地名多半源於其濃烈的迷信譯語心理。兩漢時期人們特別迷信圖篆譯言的預示,已經做了皇帝的人尚且迷信圖譯之說,那些還不是皇帝的人更不用說了,況且劉備還有一個皇帝夢。

  • 5 # 佛玉花緣的情感世界

    劉備貴為蜀漢皇,在三峽久負盛名,也是說一不二的人物。單從他唯賢是用,能夠屈身三請諸葛亮,劉關張“桃源三結義”。足以看出他的胸懷寬廣,以及劉備卓爾不群的過人之處。

    所到之處,到處留名,也是作為“帝王”的雄心壯志,“天下者我的天下”。如同皇封、欽此、蓋印。將其納入自己的版圖,天上地下盡姓劉,所有地皮,皆數老子固有,歸我蜀漢帝劉備。

    這和繪製,自己國家的地圖一樣,有異曲同歸之妙,如同老子,給自己新生的親兒子取名,意義非凡。我們普通人,到了一個新的,從沒去過的地方,都想讓別人知道自己來過,會在樹上,牆上,竹子,石碑上,刻上某某到此一遊!

    這就是皇帝與民同心,一個最好的見證吧。我們不去經常說,皇帝能做到的,老子一樣可以,甚至做的更好:“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勝吳廣起義時,就呼“陳勝王”,替天行道,還魚腹錦書,證明給人們看,使其相信,這是天意,有“痣”為證!

  • 6 # 而知而行的歷史

    夷陵之戰,劉備失敗了,傾國之力8萬精銳,一朝盡墨,不僅劉備這個皇帝面上掛不住,蜀漢政權也開始不穩,南中地區發生了多起叛亂。

    劉備在四川剛剛立住腳,漢中之戰剛剛打完,蜀中經濟還沒有恢復,之前為打曹操橫徵暴斂,大失蜀中人心,所以,劉備這次打夷陵不得已還要留下諸葛亮鎮守成都。

    (劉備東征)

    所以,劉備發兵攻打東吳,實際上打的是不能失敗的戰爭。劉備也確實沒有想過自己會失敗,尤其是孫權示弱,接連派了兩波使者,希望劉備別打自己,曹丕篡奪漢室,勸說劉備去打曹魏。後來陸遜這個白面書生當前敵總指揮,劉備更是以世之驍將的傲嬌,輕視這個初出茅廬的小子。

    可是,竟然失敗了。

    劉備不是敗不起,劉備在50歲之前經常失敗,而是這次敗的太慘,敗的太沒有面子。

    在趙雲待著援軍接到劉備,又陸續收攏了一些潰敗的兵卒,得兵2萬,終於穩住了陣腳後,劉備陷入了深深地反思。

    劉備想,這次本來局面大好的情況輸掉戰爭,實在不應該啊,難道是天意?我在當皇帝的時候沒有祭祀天地,所以上天給予了這樣的懲罰?不然沒有道理啊,不管兵力、經驗、將士勇猛程度,我大漢哪兒會比不上東吳?於是劉備就立刻發了詔書,讓在成都的諸葛亮修高臺祭天,在郊外築地壇祀地。

    在東漢的時候,人們特別相信鬼神,神秘主義的說法很有市場,連漢光武皇帝劉秀都認可那句讖語“代漢者,當塗高也”。由於“天人感應”的思想深入人心,所以人們經常反思自己是不是得罪了老天爺。以至於王充都看不下去了,寫了一本書專門批判這種迷信思想。可是就是因為這樣,王充反而被世人認為是離經叛道。

    所以,東漢末年黃巾起義那麼大規模,其實不是沒有原因的。

    辦完這件事,劉備還在反思其他事。這次他是從魚腹縣發兵攻吳的,這個魚腹縣壞了大事。為什麼呢?魚復魚腹,葬身魚腹,多不吉利呀!劉備立刻改魚復縣為永安縣,他所在的行宮稱作永安宮。

    其實,劉備是特別迷信的,因此而改地名的事在之前也做過不少。比如,赤壁之戰後,劉備出了力,也佔了南四郡,可是南邊地方荒僻,劉備就想在北邊弄一個辦公室,畢竟是大舅哥,孫權就把孱陵縣給了他。劉備一聽,孱陵縣,不行不行,這個名字不吉利,他就給改成了公安縣。

    (夷陵之戰)

    原來劉備當時的官方身份是左將軍(曹操待劉備不薄啊),時稱“左公”,公安,意思就是左公在此得安。聯想到劉備半生漂泊,這個名字取得真是讓人心生憐憫。

    劉備在公安待了沒多久,就開始往三峽西部擴張勢力,於是,這地名是一路改過去了。宜都縣,原來是夷道縣,劉備佔了後,立刻給改了名,還專門劃了一個郡,就叫宜都郡,充分提現了劉備的想建都稱帝的願望。

    除此之外,劉備還把巴東縣改成固陵縣,取其固若金湯之意,不過當地士紳聯名上書,請求恢復原名,劉備這才同意。

    夷陵之戰在蜀漢的史書中,被稱為猇亭之戰。這個猇亭,在吳國、魏國的史書中都沒見記載,以後的地誌裡也沒有,因此十有八九又是劉備為了圖吉利,改了一個地名。後來,由於這個地方被東吳佔了,又被恢復了原名。所以,猇亭在哪兒到現在也不清楚。

    劉備改名永安宮,其心境已經與一年前當皇帝時不同了。可能劉備此後纏綿病榻,自己英雄一生到頭來也不過黃土覆身。所謂王圖霸業,也不外乎是。

    想他年少時,意氣風發,說要傘蓋的車子,被叔父認為是神童,供應他上學識字,於此進入了名利場。一輩子走遍了中國,可算是功成名就了嗎?

    (曹公也早就走了)

    劉禪才17歲,如何能守住這岌岌可危的江山?劉備自感時間無多,這才有了臨終託孤。他給劉禪寫的遺詔,哪兒有什麼皇帝所說的要勤政愛民什麼的,不過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樣的家訓。

    劉備的心思已經從王侯將相回覆到了平淡是真。劉禪後來投降,被封安樂公,也是一個“安”字,最終得以善終。

    從另外一個角度說,三國亂世,生民百不餘一,這個“安”字,也算是一種奢求了吧。劉備一輩子爭的,也不過一個“安”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奧拉朱旺擔稱得上是最完美的中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