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甜兒說當媽

    其實從小寶寶的心智發育角度來看,2歲的寶寶還分不清打人和被打背後代表的真實意義。也就是說,什麼樣的舉動他會判定為是你打了我,是你欺負我!孩子的世界跟我們成人眼中的世界是不同的,並且2歲的小寶寶也並不會有成人般的思考方式。

    我的寶寶三歲了,他在成長的過程中也經歷過被別的小寶寶打的經歷,只要不是特別嚴重的惡意舉動和傷害,我都不會刻意的去幹涉或者提要求,因為孩子有自我的行為方式,同時在他們小小的年紀裡也有屬於他們的社交。前一刻兩個人鬧彆扭後一刻可能又拉手在一起玩耍了,小寶寶的世界和腦回路真的不能和我們成人相比。

    即便很少願意還手,他也會在一次次的經歷中,找到自己處理問題的方式。

    都說每一個生命就是一次全新的成長,作為父母,我認為更多的應該是孩子人生的旁觀者而不是參與者,我站在你身後,你需要我的幫助時,我隨時都在,並且無條件的給予,但不能把我們的認知和生活經驗強塞給他,何況是一個還搞不清楚自我的2歲寶寶呢,可以放手在安全的情況下不過多幹預,讓他自由的自我的自然的去處理和成長,如果覺得被欺負了,需要我們安慰了,尋求成人的幫助了,我們再去介入或者指導他。

    人生只有一次,請給他綻放的自由!

  • 2 # 無名女學姐

    每個做父母的,都不願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受人欺負。當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發生肢體衝突時,很多家長可能認為當然要打回去,不能讓孩子受一點委屈,吃一點虧,然而,我作為一名帶三個娃的母親,並不支援這種以暴制暴的觀點。

    所謂有一句話“子不教父之過”,或許不還手的孩子不一定是軟弱,只是每個人的性格各不相同,而你的孩子可能不想成為像對方那樣“暴力”的人。這樣的孩子天生的善良,與其以暴制暴,不如教孩子自我保護。學會化解矛盾比“打”回去更重要。

  • 3 # 雲朵媽媽育兒

    小區公園有個叫小寶的男孩子特別喜歡打人,玩的開心要打人,不開心更要打人,話說來公園玩的小朋友都難逃他手,媽媽們也是抱怨連連,這個小寶打人沒有針對性,離誰近就打誰,一看見小寶十米開外過來,媽媽們趕緊把自己家孩子拉到身邊來,並告訴孩子離他遠遠的,不要和他一起玩,時間長了這個小寶幾乎沒有朋友,這樣說覺得小寶有點可憐有沒有,孩子沒有好壞,只是家教做的不到位。

    話說回來,現在我們做家長的都很重視孩子,也不希望遇到自己孩子被人打的情況,既然有時候沒辦法躲開這種糟心事,那我們就要積極的應對,以免給孩子造成身體傷害,留下心理陰影。

    這個大寶或輕或重打過我兒子三四次了,由於公園經常遇見,也算熟人,所以不好意思出口說什麼,後來有一次那孩子無緣無故一拳打在我兒子太陽穴,五個手印紅紅的刻在那裡兩個多小時沒下去,我兒子在那還傻傻的笑,不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當媽的我心疼的簡直要碎了,那家長輕描淡寫的對大寶說了一句不要打人哦,事情就算過了,我當時也我蒙了,什麼反應也沒有就拉我兒子回家了,回家越想越氣,就發微信給那家長說了幾句,後來那家長再看見我像仇人相見一樣,拉個臭臉,我想你打人打習慣了,說兩句還不願意聽了,我也不稀罕搭理你呢?什麼家長,只覺得自己孩子不吃虧什麼都好,完全不在乎別人家孩子,不知道別人家孩子也是別人家父母的寶貝呀。

    關於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的觀點,我是支援打回去的,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教授在《開講啦》節目中被問及這個話題,給出了肯定回答,“肯定會啊”,她拿自己孫女舉例說,她孫女在幼兒園被一個小男孩抱起又摔下,李玫瑾教授支招孫女,“可以揪住對方耳朵,直到對方放手”,她還指出為了防止孩子被欺負,一定要增強體育鍛煉,有運動,就有爆發力,學會自我保護,我兒子從小我就特別注重體育鍛煉,所以他的體格素質特別好,以至於那個大寶那麼重一拳打他,他也沒什麼反應,要是體格稍微差點,肯定直接倒地不起了,一開始別人打他他也是不還手,後來我就在家和他練習互打,我打他一下,讓他立馬還手,一段時間練習過後,出去玩再遇到那些喜歡打人的熊孩子,他就能第一反應打出去,杜絕二次被打。我還教育孩子如果遇到強大的對手,躲開也是一種聰明的辦法,孫子兵法中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就是這個意思。

    最後,我希望每個孩子都有良好的家教,在成長的道路上沒有打人與被打這塊絆腳石,能夠健康快樂成長。

  • 4 # 育兒小課堂開講

    做好這五點,養出一個不被欺負的孩子,家長少擔心

    在孩子與其他小朋友相處時,絕大多數父母希望的都是孩子既不欺負別人,也不受人欺負,但是在孩子兩歲左右,有些孩子就開始表現出較強的佔有慾和攻擊性,而有些孩子則軟弱老實,被打了完全不知道如何應對。

    兩歲的孩子有著很強的可塑性,家長們可以透過自己的教養方式,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不受欺負。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家長的哪些教養方式,會導致孩子容易被欺負。

    第一,對孩子過度保護,會導致孩子膽小可欺。

    第二,對孩子過於溺愛,容易使孩子“家裡橫,外面慫”。

    第三,家長太強勢,會令孩子習慣服從,沒有主見。

    第四,忽略對孩子社交能力的培養。

    家長們做到這幾點,可以減少孩子被欺負的機率

    第一,營造和諧、民主的家庭氛圍,家庭和諧,孩子才會更有安全感,家庭民主,孩子才會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不軟弱不盲從。

    第二,不要為了自己的面子讓孩子忍受委屈。有些家長覺得小孩子打打鬧鬧很正常,即使自己孩子是被打的一方,家長也不好意思當面指責對方。被打後沒有得到父母的安慰和支援,會讓孩子留下心理陰影。

    第三,多讓孩子參加體育鍛煉,讓孩子強壯和勇敢,孩子大一些,可以去學習武術和跆拳道強身健體。

    第四,多讓孩子參加社交活動,多和同齡孩子交往,使孩子性格不孤僻。

    第五,在家裡和孩子演練,教會孩子在別人欺負自己時,怎樣應對和反擊。

  • 5 # 三位仙女

    不打人的孩子,大人很難教會她打人,我家大寶是讓二寶鍛煉出來的

    我家老大從小就是一個憨厚老實的孩子,不知道打人和被打是咋回事。

    那時候懷老二八個月,自己帶著老大實在吃不消了。婆婆過來,幫我帶了幾天老大,放心不下公公,我就帶著老大和婆婆一起回老家了。

    第一次捱打就在我們回老家之後,鄰居家有一個小寶寶比我們老大小六個多月。那個小朋友就喜歡打人,剛見面,直接給我們來了一巴掌。我家老大還在那裡傻樂,不知道幹嘛呢。婆婆氣的不行了,覺得孩子受了莫大的委屈。但是對於那隻不過是奶奶覺得我受了委屈。回家之後就是各種教她打回去,但是一點效果也沒有。

    再後來,我們不打人,碰到打人的孩子也比較少。我們家老二出生以後,老大一次都沒有打過。有一些小朋友會有那種沒有敵意的打人,跟小朋友玩,摸一摸,一會兒就開始打了那種也沒有。

    老二是一個佔有慾很強的寶寶。第一次表現出的時候,大概快一週歲的時候。

    那時候,我回老家考駕照。有一天我去考試,早上早早出發,晚上很晚才到家。婆婆跟我說到傍晚的時候,老二就不讓老大靠近婆婆了。

    一週三四個月,老二無敵意的攻擊階段就出現了。無緣無故的打我們老大,我和爸爸都很生氣。告訴老大,打她呀,她打你就打她。我們這個憨厚老實的孩子說:“我才不打呢,她是妹妹。”我和老公也很無奈,就告訴她,既然你不打回去,她如果再打你你就跑開,別讓她打到你了,保護好自己。

    說了很多次之後效果依然不明顯。兔子急了也咬人,老實人也有忍不了的時候。老大漸漸的也打老二了。漸漸達到了一個平衡。後來老二的攻擊階段也慢慢結束了。打架的次數越來越少了。

    今年春天,快六歲的老大有了一次突出的表現。和妹妹在公園裡玩,有一個小朋友搶了妹妹的玩具,姐姐跑著追著那個小朋友,搶回來了妹妹的玩具,還反擊了那個小朋友。

    前幾天在兒童水上樂園玩,我家老大拿了兩個游泳圈,有一個小朋友搶了一個,說一人拿一個就行了。我看這樣也沒說什麼,後來她又走過來,一個人抱了四個,我才發現我的孩子被欺負了。然而我沒有站在孩子一邊,孩子也看到了,還是想要之前的那個泳圈,我就鼓勵她搶過來了。

    在孩子受欺負的時候,我們家長要站在她的身後,給她力量,給她自信。

    我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欺負別人,但是也要不被欺負,在受到欺負的時候我們要學會反擊。

  • 6 # 小布兜媽媽育兒經

    孩子兩歲了,在外面經常被其他孩子打,教他還手他也不肯,怎麼辦?

    這其實是很多家長都會有的困惑,因為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或多或少地被別的孩子打過。叫孩子自己打回去好像在教孩子使壞,自己打又顯得大人沒教養,不打又覺得自己孩子吃虧了,我們都替孩子感到憋屈。

    在說怎麼辦之前,我們先了解孩子打人的一些常識

    1、打人行為不受控制。

    以前看《媽媽是超人》時,賈靜雯的女兒咘咘冷不丁就打了妹妹,當被問“為什麼打妹妹”時,咘咘就說“我想抱妹妹”。

    2、3歲的孩子,還不懂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有時候生氣了打你一下,開心了也打你一下;有時是出於好奇也打一下,看看你的反應。

    孩子這種打人的行為,更多的是一種情緒的表達,並不是他們心裡多麼想打人。

    2、不知道怎麼處理衝突

    在幼兒園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景:

    亮亮和寧寧玩積木玩得好好的,亮亮突然拿了寧寧一塊積木,寧寧一拳就打下去了,亮亮捂著被打的手臂哭哇哇地找老師,老師還沒開口,寧寧也哇地哭起來。

    當孩子心智發展還不成熟的時候,他們是不知道怎麼去處理與人之間發生的一些衝突的,“打”是他們唯一能想到的辦法,並沒有惡意。

    孩子被打我們要怎麼做?

    ◆孩子被打,首先關注孩子的感受

    孩子被打了,可以平靜地問孩子“痛嗎”“有沒有受傷”“是不是很難過”,孩子的感受比我們的憤怒更重要。因為面對同件事,孩子的感受和大人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有時候我們覺得孩子“受委屈”了,但是孩子卻覺得無所謂,拍拍手又跑去玩了。

    ◆家長的態度特別重要

    上次帶孩子去遊樂場,一個小女孩被其他孩子推到了,本來孩子都沒有什麼,小女孩媽媽卻氣勢洶洶地吼了那個推人的孩子,小女孩反倒被嚇得大哭起來。

    孩子跟小朋友玩起了衝突,父母的態度很關鍵。父母可以表現得平靜一點,讓孩子感受到這是人際交往中再平常不過的事情。

    有時候父母緊張,孩子也會跟著緊張,覺得被打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孩子在與別人起衝突的時候,最需要的不是解決問題和衝突,而是面對問題和衝突時的態度和方法。

    教孩子一些“自我保護”的措施

    ◆教孩子勇敢地說“不”

    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感受,要讓孩子敢於說“不”:

    “你不能打人,打人是不對的”

    “這是我的玩具,你把玩具還給我”

    並且表情要堅定,讓別人感受到孩子的立場。

    如果有必要,可以教孩子“打回去”,但這不是“長久之計”。

    ◆父母做好示範

    父母做好示範並不是說讓大人打給孩子看,而是大人在處理衝突時,一定要做好正確的示範。特別是孩子年齡還比較小,大人可以幫助孩子維護好自己的權利。

    像題主說的,教孩子還手他不肯,可能2歲的孩子他還不懂被打了是怎麼回事,如果家長覺得真的太過分,可以代替孩子說“不”,讓孩子看到父母對這樣的事情的處理方式,並告訴孩子,以後你也可以像媽媽一樣這樣去保護自己。

    最後

    作為父母,都想時時刻刻能夠保護孩子不受到傷害,但是無論怎樣,孩子有一天終要自己面對。與其什麼事都幫孩子擋著,不如讓孩子有自我保護和獨立解決的能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龍蝦明明營養價值豐富,為何卻屢屢有人造謠小龍蝦所謂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