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落葉知秋5890477ab984

    研究中國之學,即是國學。國學一詞源自上世紀二十年代,目前國學已成專門之學問,國學研究物件主要是儒學,先秦時代的諸子百家思想也屬國學的研究物件,凡舉經史子集,都是國學的範疇。經過近100年的發展,國學的方向和研究方法得以拓展, 對中國的語言文化、文學、歷史和風俗習慣的研究都涵蓋其中。近年來,國學也成為弘揚民族精神,保護傳統文化精髓的思想武器,受到社會各階層的普遍關注。

    儒家學說,亦稱儒學,起源於東周春秋時期,和“道家”、“墨家”“法家”“陰陽家”等諸子百家之一,漢朝漢武帝時期起,成為中國社會的正統思想,從孔子算起,綿延至今已有兩千五百餘年的歷史了。隨著社會的變化與發展,儒家學說從內容、形式到社會功能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與發展。如果對儒家學說的內容、形式和社會功能等進行綜合的宏觀考察,有些人認為中國儒學有四個比較明顯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

    可以說儒學是國學的代表,國學涵蓋了儒學.

  • 2 # 大成哥g

    一、概念的主題與外延

    一般來說,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國學既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那麼無疑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雕塑、星相、數術等等,這些當然是屬於國學範疇,但也可以說是國學的外延了。國學是以精神和哲學為基礎的、以修身修心為手段的、以科舉制為制度保障的、以知識書籍為表象的一種能力、成就及學問的綜合體。精神是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代表口號的精神,哲學是以易經、道德經為根本的哲學,修身修心是以道家氣功、佛家修持為主要途徑,知識書籍則是在儒家獨大以後以四書五經、四庫全書等為代表的書籍 ,科舉制則建立起了以此為核心的涵蓋了階層、權力和利益等方面的穩定社會結構。

    二、國學興起與早期定義

    國學原指國家學府,如太學、國子監。國學指學問一說,產生於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它興起於20世紀初,1920年代始盛;在中國大陸,文革結束後思想學術自由逐步有所恢復,中華傳統文化學術的空間逐步擴大,1980年代後“國學”復起至今。

    “國學”一說,產生於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而關於國學的定義,嚴格意義上,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還沒有給我們做出統一明確的界定。名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普遍說法如國粹派鄧實在1906年撰文說:“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 (《國學講習記》,《國粹學報》第19期)

    三、一般意義上的國學指什麼

    1.國學是一個國家治國、齊家、修身的所有學術、文化的總和。它涵蓋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所有門類:數、理、化、天、地、生;文、史、哲、政、經、法,在國家的發展中是不可或缺的。不但不可缺,還要不斷創新,以便滿足國家發展的需要。

    2.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國學既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那麼無疑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

    3.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儒家貫穿並主導中國思想史,其它列從屬地位;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但以經、子部為重,尤傾向於經部。

    4.國學可稱中國傳統的學術文化,包括哲學,歷史學,考古學,文學,語言學等。古代指國家設立的學校,如太學,國子監。

    5.國學主幹枝葉以釋道儒三家學問為主幹、文學藝術戲劇音樂武術菜餚民俗婚喪禮儀等等為枝葉的傳統中國文化體系。

    6.狹義的國學主要指意識形態層面的傳統思想文化,它是國學的核心內涵,是國學本質屬性的集中體現,也是我們今天所要認識並抽象繼承、積極弘揚的重點之所在。

    7.國學大概是與“中文”相關的一個領域,比如儒、道、周易、八卦之類的東西,甚至包括古典文學如紅學、金學之類。

    8.國學內涵與外延及質的規定性。學界至今尚無統一意見。但普遍認為,國學,就是中國獨有的傳統學術;它是有別於西方學術,獨具特點且自成體系的文化形態;是中國固有的文化傳統、人文理念和認識方法

  • 3 # 農俗閒話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國學和儒學區別是什麼?

    儒學是國學一部分。

    國學包括很多東西,比如正在寫的漢字,就

    是國學。

    區別在於,這兩者並不是可以做對比的"同項"。

    儒學的同類項包括道家學說、法家學說、陰陽五行學說等等,諸子百家流派,春秋的時候許多學術流派都紛紛試圖傳播自己的學說,但是儒學最終在漢朝被確立為主要思想,並一直延續了兩千年。這也就造成了中國文化和古代知識分子們往往已經將儒學刻進了骨子裡,整個民族的性格特色都被儒家文化深深影響。而人們一提起國學,先想到的也是儒家典籍《論語》之類的。

    國學同類項,舉個例子,則是其他國家的傳統文化,比如:中國有茶文化、德國有酒文化、中國有水墨畫、歐洲有油畫。當然,啤酒和油畫對外華人來說未必就叫"國學"。可是傳承的文化含義是不一樣的。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4 # 思維能量學

    國學熱未必是好現象!

    近兩年來,國學越來越熱。但是,說實話,包括之前很火的于丹講論語,以及百家講壇其他好幾個很火的傳統文化節目。對於觀眾的真正自我提升,並沒有太大用處。

    第一:國學精華流傳太少

    五四打到孔家店之後,說實話,沒有幾個真正的國學大師出來。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起於伏羲畫八卦,易經,道家,法家,陰陽家,儒家等等流派,燦爛輝煌。五四運動提出德先生和賽先生,也就是民主和科學。

    確實,鴉片戰爭後,中國一下子被打醒,發現落後太多了。中國在獨尊儒術後,不管怎麼變,社會形態說白了都是一個模式,不過是你方唱罷我登場。這也是有文化基因決定的。但是就是守舊太久沒有前進,一下子被打趴,被戰爭席捲,就走入另外一個極端。

    所以現在,想要學到國學真正精華,其實挺難。于丹的論語,雖然符合以德治國,順應觀眾們熱衷人際關係,社會分析,成功學等等熱點。是變形的論語。

    第二:儒學是國學嗎

    這個問題又是牽扯太大,孔子是聖人,這個無可爭議,但儒學在發展中,越來越偏向於實際的社會穩定層面的用途。

    所以一般人讀論語根本讀不懂的,缺乏道的層面的修煉和體驗。論語本來是成為聖賢,君子,仁者的學說,最後變成了人際,道德條款。

    所以,一般人領悟到的儒學,不是國學。

    第三:當下的國學警示

    據我瞭解,陳安之有幾個學生,都在培訓國學,說白了就是嫁接一些國學的概念,讓自己的演講變得高大上,湊熱點。

    國學也是自我成功的學說,有這方面的內容,但與當下流行的成功學,不是同一高度。國學更不是裝點門面。

    總結

    儒學可以先看《大學》,個人體會,多看多領悟道德經。王陽明心學也很火,但我看到的,也多是理論家。

    所以,遠離流行的儒學,那不是國學的精華!

  • 5 # 梧桐語院

    一說起國學,看到很多人,特別是青年人對此不屑一顧,認為沒有實際意義!一說起國學的主要經典——“四書五經”更是大為反感,認為那些是糟粕,是愚弄老百姓的東西,是統治階級用來愚民的工具。

       看到我們的國學被我們自己如此輕視,令人萬分痛心。造成如今這種局面並不能怪我們的華人,最根本的原因還在於以“四書五經”為代表的孔孟思想在兩千多年間一直被歪曲,不客氣的說一直都講錯啦!這種錯誤最晚可以追溯到唐宋以後,但其實還可以往前推,至少可以向前推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儒家思想政治化的時候,甚至還可以繼續往前推!其中最主要的歪曲就是將儒、道分了家,本來在秦漢以前儒、道一體的,但到秦漢以後就被硬生生的分開了。   

      還有很多人把國學僅僅看做是孔孟思想,這也是錯的。孔孟思想只是國學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並非全部,國學還包括宗教學、文學等等很多方面,就算單從哲學角度來看這種理解也太狹隘啦。除此之外還有道家、墨家、法家等很多組成部分。在中國政治歷史上,其實歷代引用的更多的是道家思想,這一點請注意!並不是一般人認為的儒家思想。在中國歷史上,每逢變亂,最終撥亂反正所使用的都是道家思想;而天下太平了,就開始使用儒家思想治國了,這點十分關鍵,我們做為華人不可不知。對於我們個人來說,最好的為人之道無疑是“內修黃老外尊儒”, 所以我說,儒、道二家看似獨立,實際上是一體的。   

      中國哲學主要可以分為兩大歷史時期,在魏晉之前主要是先秦諸子百家,其中最主要的是儒、墨、道三家,從魏晉開始直至唐代逐步演變成了儒、釋、道三家。其中“釋”就是由印度傳來的佛學,它從東漢末年開始傳入中國,一直到宋代逐漸發展完善,自成體系。儒、釋、道不僅僅限於哲學範疇,在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有他們的影子。 

        佛學你可以不喜歡它,可以不去學它,但社會缺不了它。佛學如今已經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

       道家思想就好比是醫生,平時可以不去理他,但生了病就一定要去看醫生。在中國歷史的變亂時期,要撥亂反正就一定要用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縱橫家的思想,以及天文、地理、醫藥等,無所不包。 

      儒家思想則可以指導我們每個人的為人處事、待人接物,幫助我們更好地立足於這個社會之中。簡單來說,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道德修養(修身、養性、齊家、治天下),告訴你該如何為人處事;開拓自己的思維......

      我們現在倡導國學並不是要讓歷史倒退,而是以科學的方法、現實的觀點去重新認識它,重新審視它。在傳統文化中還是存有糟粕的,所以我們要學會“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為我所用,精進自身”,真正把我們的國學發揚光大!

    孔子在人類歷史上首創私人辦學,創造了完整的教育思想。“有教無類”的教育主張,開創了文化下移和普及教育的新道路,對推動社會發展具有巨大進步作用。“因材施教”不僅滿足了當時社會對各類人才的歷史需求,從現代教育學的觀點看,它建立在心理學、生理學和社會學基礎之上,是一種追求高效率的教學原則。         1988年,74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召開會議,探討和平、發展、環境、民族、宗教、信仰等一系列國際問題。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瑞典人漢內斯·阿爾文教授在發言中說:“人類要想在21世紀生存發展下去,就必須回到2000年前,從孔子那裡尋找智慧。”

       在人類進入21世紀的今天,民族矛盾、宗教衝突、戰爭、社會矛盾、環境汙染、生態惡化等等,幾乎均屬於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不和諧問題。《孔子研究》主編、山東大學教授蔡德貴認為,孔子提出“和為貴”,“和”的基礎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異,共生共長。這對於構建和諧社會乃至和諧世界的建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以儒學價值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重人倫、求和諧、盼安定,對於處於轉型時期的中國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它有利於營造學習中華文明的氛圍,從而使年輕一代領悟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為日後成長奠定好的行為規範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應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激烈市場競爭方面,深入發掘傳統文化中的精髓,應對新的機遇和挑戰很有必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運動量如果太大了,人會不會老的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