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墨鄂州

    端午節即農曆五月初五,又叫五月節,是一個流傳較廣的民俗性節日。相傳愛國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投江殞身,端午節便被染上了愛國主義的色彩,有了紀念的意味。實際上,端午節的起源比我們能夠想象的時間要早得多,不僅可以追溯到三代時的禊禮,甚至是更古老的先民生殖習俗。關於禊禮,應劭認為:“禊,謹按《周禮》:‘男巫掌望祀望衍,旁招以茅’,‘女巫掌歲時以祓除、釁浴’。禊者,潔也。春者,蠢也,蠢蠢搖動也。《尚書》‘以殷仲春,厥民析’,言人解析也。療生疾之時,故於水上釁潔之也。巳者,祉也。邪疾已去,祈分祉也。”(《風俗通義》卷八)這樣看來,褉禮是在“蠢蠢搖動”的春天的水邊進行的一種洗浴活動。仲春之月,萬物萌動之際,人們來到河邊,洗滌一個冬天累積的塵垢,以及過往的積惡,使自己能夠以潔淨的軀體和爽利的精神,迎接春天的到來,從而獲得福祉。《後漢書·禮儀志》頗為詳細地記載了漢代禊禮的盛況:“是月(三月)上巳,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潔。潔者,言陽氣布暢,萬物訖出,始潔之矣。”劉昭注:“謂之禊也”。從應劭和劉昭的解釋可以知道,禊禮即為《周禮》女巫所職的祓除禮。《周禮·春官·女巫》雲:“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賈公彥疏:“釋曰:‘歲時祓除’者,非謂歲之四時,惟謂歲之三月之時,故鄭君雲‘如今三月上巳’解之。一月有三巳,據上旬之巳而為祓除之事,見今三月三日水上戒浴是也。”(《周禮註疏》卷二六)古人以干支記年月日。一個月三十天,甲子為第一日,第六日為己巳,第十八日為辛巳,第三十日為癸巳,一個月有上、中、下三巳。三月上巳,又稱之為初巳、元巳,即三月的第六日。有關三月上巳習俗的描繪,最典型的莫過於春秋時期的鄭國。《詩經·鄭風·溱洧》雲:“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兮。……洧之外,洵籲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在春天的溱洧水濱,士與女秉蘭祓除,相與戲謔,摒除了禮制僵硬的束縛,完全體現了天人合一、性情合一的自然人生狀態的真詮。“當自然的生命從沉睡和封閉的冬季覺醒的時刻,人類自身的生命也投入了歡快舒暢的酒神懷抱中,連中國這最保守的民族也提倡‘仲春二月,奔者不禁’,人為的倫理阻止不了自然生命的衝動”(傅道彬《中國生殖崇拜文化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116頁),可謂一語中的。在鄭國,“秉蘭”或者說“佩蘭”傳遞的是求愛、求歡的資訊。《左傳》宣公三年(前606)記,鄭文公愛妾燕姞,夢見天使贈給她蘭花。不久,文公見到燕姞,真的給她一支蘭花並讓她侍寢,孕而生子,即名蘭,就是後來的鄭穆公。“燕姞夢蘭”系“執蘭”這一宗教性儀式最好的詮解。在傳統的古樸風俗潛移默化影響下的鄭國女性,對於愛情的追求卻既潑辣又大膽,絕不虛偽而是直奔主題。其率真的個性、熱烈的吟唱,在《鄭風》裡有著很好的表現:“琴瑟在御,莫不靜好”(《女曰雞鳴》)、“叔兮伯兮,倡予和女”(《蘀兮》)、“子不我思,豈無他人”(《褰裳》)、“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子衿》)、“邂逅相遇,適我願兮”(《野有蔓草》)。這種以宣誓情愛為色調的吟唱,產生了足以惑人心智的世俗化音樂,由於無法滿足孔子禮樂治世理想的需要,故被斥之為“淫聲”。唐代孔穎達認為:“鄭國淫風大行,述其為淫之事。言溱水與洧水,春冰既泮,方渙渙然流盛兮。於此之時,有士與女方適野田,執芳香之蘭草兮,既感春氣,託採香草,期于田野,共為淫泆。”(《毛詩正義》卷七)實際上,禊禮的真諦在於天地相感,萬物萌生,男女偶處,風雨行時,是傳統的自然觀、生命觀、情愛觀最好的體現。春天祓除,不僅在於洗滌宿垢,更是在向上天乞求生命。從求子的意義上說,就是“(簡狄)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玄鳥生商故事的宗教化、禮儀化。“禊”字是“示”和“潔”的組合,這恐怕不是一種巧合。

    端午節吃粽子估計是現在人們喜歡端午節的重要原因。粽子又叫“角黍”、“筒粽”,不同的地區名字不同,樣式也是千奇百怪,但是吃粽子的時間千百年來一直是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民間都傳說吃粽子是為紀念屈原,不過其實早在春秋時期以前就有了關於粽子的記載,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賽龍舟

    在端午節的時候賽龍舟也是一個傳統活動,在一些靠近河流的地區經常會舉行賽龍舟活動。相傳屈原投河自盡後,漁夫划船在江中打撈屈原的身體,然而依然沒有找到,因此,人們為了紀念屈原,會在每年的五月五號划龍舟以表示對屈原的哀思。

    佩香囊

    古時候人們認為給小孩子佩戴香囊具有避邪驅瘟的效果,甚至會在香囊內部裝上一些艾草、硃砂、香藥等,然後再縫起來,再用一些五彩線扣在香囊的頭部,結成一串。有些地區的男女會互相送香囊以表示愛意,不過現在已經很少有人會佩戴香囊了。

    懸掛艾葉

    在端午節這一天,人們會在門眉歘懸掛一串艾葉,表示驅除瘟疫和瘴氣。艾葉有一股清香,能夠驅趕蚊蟲,具有淨化空氣、殺菌消毒的作用,因此,古代人們會在門眉處插上艾葉以防止疾病傳播。在端午節的時候插艾葉的習俗也一直流傳下來。

    紀念屈原

    傳說屈原因壯志難酬、報國無門,加上祖國被侵略,從而投河自盡。當時的人們知道屈原死了之後,非常哀痛,很多人去汨羅江悼念屈原,甚至有些漁夫會將食物投入汨羅江,希望這些魚蝦吃飽了之後,不要去啃咬屈原的身體,這一舉動被很多人效仿,有些人還會使用葉子將飯包起來放入河裡。這一習俗也一直流傳下來,因此,人們會在五月五號端午節這一天吃粽子,以此舉來紀念屈原。

    雄黃酒

    端午時節及節後,天氣炎熱,蠅蟲滋生,毒氣上升,疫病萌發。古人認為人是吃五穀雜糧生百病的,而病從口入,多為邪雜之氣,經口鼻吸入。古人在長期同各種病魔鬥爭過程中,發現飲雄黃酒能殺百毒,在傳統節日端午節這天人們會把雄黃倒入酒中飲用,並把雄黃酒塗在小孩兒的耳、鼻、額頭、手、足等處,特別是會在額頭上畫個王,希望如此能夠使孩子們不受蛇蟲的傷害。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這首詩的情感表達就是更加的直接。不同於其他詩歌對於屈原的懷念,這首詩的立意非常獨特。詩人表達的不僅僅是對屈原的懷念,還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即使每一年的端午節,我們都說是在紀念屈原。但是屈原的悲劇故事已經發生,即使後世的人們祭祀、懷念,屈原的冤屈就能洗刷了嗎?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都知道,屈原的悲劇無法再重來。但是這首詩言語簡單,表達的意思令人深思。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多種傳說,但是在漫長的選擇淘汰中,紀念屈原的傳說流傳最廣,最得人心。“其志潔,其行廉”,從司馬遷對屈原飽含深情的敘述開始,屈原忠貞愛國的形象在歷代文人的敘述中越發高大。漢代以降,人們就認為端午節是因屈原而起的。

    郭沫若的歷史劇《屈原》以古喻今,激起廣大民眾的愛國熱情,更讓屈原的愛國形象深入人心。1954年,屈原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名錄。

  • 2 # 使用者4492306944540

    說的是,每當大家都沉浸在節日和假期的喜悅中時,不少人又要互祝“端午節快樂”了,不過民俗專家說,這端午節互祝安康更為合適。端午節的祝福語是什麼?(端午)說快樂我覺得不太合適吧,畢竟它原本是為了紀念屈原。”民俗專家說,因為端午節是一個祭祀的節日,並且五月五在古時候是一個惡日,因此用“快樂”來作為端午節的祝福是不恰當的。 安康與快樂都是表情達意,原本不必細究。但隨著某些“民俗專家”的解讀和朋友圈的熱傳,很多人生怕說錯話、不討喜,紛紛將“端午節快樂”改為“端午節安康”。客觀上講,這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尊崇。 端午節的起源,跟屈原投江是分不開的,也正因如此,端午節就和紀念、憂傷等字眼聯絡在了一起。據史料記載,端午這一天,伍子胥投錢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羅江。 在很多人看來,端午節是祭日,便不能太過於歡慶,因此互道“快樂”,顯得很不合時宜。 就像是清明節一樣,不會有人說清明快樂吧。 時令節氣來說,端午節即農曆五月初五,是夏季(午月)開端,古人形容此間“惡月惡日”“五毒盡出”,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 這樣來說安康,確實是恰如其分的,安康方能快樂嘛。 端午節可能大家都沒有怎麼在意這些,但是總還是有人會注意,中國自古就有避諱的意識,在這個闔家團圓的重要節日,說話還是小心為妙。說端午快樂,並沒有什麼錯誤,只是就傳統文化來說,總有些不舒服。 華人在節日裡一般會說些祝福的話,新年快樂,新的一年裡要快快樂樂,端午安康,端午之後安安康康,既然是祝福還是安康更合適,對吧?

  • 3 # 止極古藝

    第一、端午不是為了紀念屈原,或者說不只是為了紀念屈原,或者說端午的起源和屈原沒有任何關係。

    第三、端是開頭的意思,午是“五”的通字,“端午”意思就是五月的開端,同時,五月在夏至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疾病和五毒(毒蛇、蠍子、蜈蚣、蟾蜍、壁虎)出沒最平凡的時候,所以人們在這段時間喜歡飲雄黃酒、帶菖蒲、香草沐浴等辦法以避蟲防病,加上離夏至比較近,再吃上兩個角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習慣。

    第四,端午節紀念的人很多,但是因為屈原很愛國,詩又寫的好,所以久而久之就成了端午節的代表,加上好像以前課本里也是這麼說的,所以大家都覺得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

    第五,怎麼說都不重要,反正有三天假,你就樂呵樂呵吧。

  • 4 # 黑赤鱬牙

    端午節快樂,是節日祝福語,端午節設立初衷是一個歡樂的節日,在端午節互道“端午節快樂”是一直以來的傳統。[1]但自2015年來的端午節網路和微信圈裡瘋傳說,端午節是個祭祀節日,傳說這天伍子胥自刎、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羅水—總之,五月初五是個悲壯的日子,是後人祭祀先人的日子。非遺專家楊廣宇教授表示,要掃掃盲了,不是所有節日都可以互祝快樂,如清明節、端午節!只能互送“安康”。近年每到臨近端午節,該所謂提醒得到不少網民轉發。

    關於端午節的祝福語,大部分民俗學家認為,是先有端午節日之後,才將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附著在節日上,賦予節日以其它意義,但這些意義也只是端午節其中的一部分。端午節設立初衷就是一個歡樂的節日。端午雖然有紀念屈原、伍子胥等歷史人物的成分,但其最原始意義是古人龍圖騰崇拜與祈福,也有祛病祝吉祥、讓大家快樂的意義。“端午節安康”在史籍上並無相關記載,古人不道“端午節安康”,祝“端午節快樂”才是傳統[4]。"安康"一詞,在生活慣用上,一般用於祝福老年人的慣用語;而用於節日不分物件不論男女老幼,對普羅大眾均祝安康,顯得不倫不類。中國很多傳統的民俗大節多數都與祭祀有關,例如春節、中秋節、冬至等等歡樂節日。端午節因賦予有祭祀內容而不能互道"快樂",是對中國文化缺乏基本瞭解的說法,它還窄化了端午節的形式和內容,並且無助於端午文化的傳播。古代端午節時熱鬧的龍舟表演,歡樂的美食宴會,都是慶賀佳節的體現。有學者引用唐玄宗《端午殿宴君臣》詩的序,其中寫到:“嘆節氣之迴圈,美君臣之相樂。”這是表明古人也在道一聲“端午節快樂”。

  • 5 # 雲鶴166082174

    謝邀,是與不是紀念屈原故且不論。在這裡就說是紀念屈原,又有什麼不開心呢?屈原如果不被排擠罷黜朝政他能寫出如此恢宏瑰麗的騷體詩嗎?說明屈原是幸運的,因一部《離騷》而萬古留名,他泉下當是快樂的,他的《離騷》開了詞賦詞宗,對後來的影響深遠,這也許他本人當時也沒料到會如此受後人尊重,不然他會多活兩年的。我們高興屈原也會高興的。

    好了就侃到這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姚孟起算是清朝歐楷第一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