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橙子君17號
-
2 # 千騎絕
首先來說,百姓起義其實都是專制朝廷和民間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例如秦朝,歷史學者秦暉曾經把秦以後農民起義的原因歸納為六個方面,:
官府濫用民力,橫徵暴斂;官府實行嚴厲的經濟壟斷;官府進行嚴厲的戶口控制;官府吏治腐敗,法外敲詐;官府和民間對組織資源的爭奪;天災與外患等非社會因素;
這樣,我們就能看出,百姓起義並非因一件事就揭竿而起,而是一件件事情的堆積,只需等到一個爆發點。所以提問的朋友這個問題,從問法上是存在一定不合理的。
-
3 # 須臾成空
你提的這個問題太大,按照馬克思主義觀點來說,一是生產資料(物質)是社會存在的基礎。三個王朝過於使用民力,造成經濟下滑,最後肯定是人民忍飢挨餓吃不飽肚子,只有造反!二是社會物質不能滿足生產生活需要。窮兵黷武,戰爭週期長,造成民不聊生,只能鋌而走險,起義造反。三是上層建築腐朽。統治階級集團好大喜功、大搞土木、鋪張奢靡,激化官民矛易,最終逼上梁山!
辯證看,你所舉這三個王朝雖短命,但為促進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統中華民族做出了極大貢獻!
-
4 # 方誌
大家守於國 小家守於市 國雖保 市難存
長城雖然保家衛國守住大家卻造成數十萬人客死他鄉,所徵調地區十戶九空小家難存,秦朝法律細密嚴苛稍有不慎連坐鄰里,重壓之下物極必反。
隋朝三次征戰高麗,勞民傷財大業七年,山東 河南大水成災淹沒四十於郡,隋煬帝好大喜功濫用民力,激化社會矛盾,最後高麗戰敗引發民心不穩揭竿只事層出不窮,民不聊生揭竿而起。
元朝腐敗專至,皇宮貴族荒淫無度,視生命如草芥,皇宮內部爭權奪勢平均每三年就要大換血一次,殘酷的賦稅讓百姓舉步維艱,從未善待老百姓的朝代怎麼能長久,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封建統治之下朝代總會更替就看誰做的更接近公平,不保住小眾就沒有大家。
所以要安居樂業才能長治久安。
-
5 # 西方過客
秦朝修築長城,隋朝徵高麗,元朝治理黃河都是利國利民的好事,但從人力、物力和財力,都超出老百姓承受能力,這樣就會形成物極必反,打個比方就說你要投資實力以外的專案,最終搞的家人亡。在客觀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做出極端錯誤的決策,不是人性化決策,永遠不是好的決策。有好多的事情由統治階級確定的,目的是好的,卻違反人性化常理,百姓既然活不下去,所以揭竿而起來反抗。
長城的修築對冷兵器時代的軍事防禦有很重要的作用,不僅可以防止北方遊牧民族騎兵閃電式的襲擊,而且為關內各地軍隊馳援爭取了時間,延緩了和減弱了戰爭對內地的影響。也為後世戰爭防禦提供了良好的借鑑; 大規模的修築長城需要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這對於統一不久的秦王朝而言,雖然在軍事上取得了戰略的主動,但不利於統一初期的社會生產的恢復。加大了農民的負擔,造成了主要勞動力在農業生產的缺失,加劇了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為秦朝的短命統治埋下了隱患。
三徵高句麗給隋朝的統治帶來了十分負面的影響。三次大規模的征戰,不僅嚴重損耗了隋朝的國力,亦造成了百姓民不聊生,嚴重激發了階級矛盾,最終導致了隋末農民起義的爆發。
元朝末期的朝廷撥下180萬兩白銀治河,但在各級官員的層層剝削之下,真正用來治河的錢糧少得可憐。就在這時,工人們在河道中挖出了一個一隻眼睛的石人,背面還寫著:“莫道石人一隻眼,此物一出天下反”。再對應之前的那句童謠,民工們覺得元朝滅亡是天意,於是爆發了大規模起義。
每個朝代初期,統治吸取前朝經驗教訓,輕徭役,薄賦稅,國家政通仁和。中後期統治階級不管百姓死活大興土木,這樣官逼民反,老百姓會選擇起義來推翻統治階級。
-
6 # 大明十三
這三件事都是好事。
但凡事都有兩面性,尤其是歷史。
試問,但凡能吃飽住暖,誰願意冒著生命危險去造反!
我們仔細把這三件事捋一捋。
秦長城。
公元214年,秦始皇遣大將蒙恬北逐匈奴,又西起甘肅臨洮、東至遼東築長城萬里。好處是抵禦匈奴南下,為河內的農業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使邊境穩定,恢復生產。
但從政治和經濟上來看,勞民傷財,政治經濟收支不平衡,嚴重激化社會矛盾。另外,消耗了大量國庫財富,動用大量勞力,阻礙生產。
另外,秦朝刑法嚴酷,修築長城的多是貧苦百姓,食不果腹,又要擔心殘酷刑法。後來的陳勝吳廣起義,也就引發了天下反秦。
隋朝徵高麗。
三徵高麗是因為高句麗多次小規模襲擊隋朝東北邊境。積極意義便是維護國家安定和主權的行為。
但三徵高麗使數十萬軍人喪生,大量民夫死亡,鉅額物資損失,引起國內人民對隋煬帝的極度不滿。隋煬帝又用殘酷刑法鎮壓人民的反抗怒火,最終導致隋朝的傾覆。
三徵高麗是隋煬帝楊廣從大業八年(612年)到大業十年(614年)對高句麗進行的三次戰爭。
第一次,612年,出兵130萬,運輸民夫是軍人的兩倍。但因隋煬帝指揮失誤,遭遇慘敗,損失慘重。國內開始發生農民起義。
第二年正月,就開始籌劃第二次東征,此次出兵至少60萬,但因楊玄感叛亂而退兵。
第三次是大業十年,出兵近百萬,高句麗國王遣使將判隋投高將領送還,隋煬帝班師回朝。
可以看出三次東征其實並未取的令人滿意的成果。而是拖垮了隋朝國內的經濟。
元朝治黃河。
治黃河實際是好事,可是人民對於元朝統治者的不滿早已存在。
元朝時期,蒙古統治者變本加厲向漢人收取各種賦稅。民族壓迫十分嚴重,漢人被掠更為常見。
元末,洪水氾濫,宰相脫脫主張治理。
但出乎他意料的是元朝統治階層的腐敗已經無藥可救。各級官員貪汙賑災糧草款項,盤剝老百姓,讓老百姓出力又出錢。
當時的百姓早已無法忍受各種苛捐雜稅,最終只能揭竿起義。
“黃河石人一隻眼,挑動兩岸天下反”。說的就是元末的農民起義。
其實,不論何時,記住一句話,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而老百姓就是這水!看似柔弱可欺,實則不然。
-
7 # 風正輕搖雨自飄
朝代的更替不外乎外族入侵、朝廷腐敗、內部爭鬥、酷法暴政、權臣篡權、武將奪位、民不聊生、權貴受損等原因造成。
我們不能單一的拿出秦朝修長城,隋朝徵高麗,元朝治黃河來證明這些朝代的滅亡與此有關。
雖然秦朝修長城,隋朝徵高麗,元朝治黃河有利於百姓,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勞民傷財勢必然會引起民眾的怨怒,但這些事情不足以導致朝代的更替,而恰恰是深深觸及了百姓或舊有勢力的利益等引起的。
秦朝滅亡與酷法暴政,天下初定,民心不穩,不以休養生息為策,卻急功近利於酷法,以至於二世而亡,興也酷法亡也酷法。
隋朝滅亡,不過是隋煬帝遷都洛陽與舊勢力的分道揚鑣,而一系列的政策,極大觸動了關隴集團等舊勢力的乳酪,引起舊勢力的極力反撲,隋煬帝因操之過於急切,最終引火燒身。
元朝之滅亡,朝廷腐敗、內部爭鬥、酷法暴政、民不聊生、民族歧視導致民族矛盾激化,這些集中在元朝一身,在“驅除韃虜“聲中倉皇被趕回了老家。
秦朝修長城,隋朝徵高麗,元朝治黃河有利於百姓的,為什還要反?就是這些朝代的統治者們動了天下人的乳酪了,你讓人家活不下去,別人不跟你拼命才怪呢。
-
8 # 向陽花開7290
不管哪個朝代,統治者對外征戰用兵,搞大工程建設,雖然有些從長遠角度看是有利於百姓的,但是做這些事情,受苦受累的都是普通老百姓。和平年代,百姓務農的務農,經商的經商,井然有序。一旦要有國家大事情,就開始加收賦稅,兵役徭役加重,田地荒廢,家破人亡的不在少數,底層人民為了活命只好起來造反。
-
9 # 看不見的角落
一項大規模的建設工程從長遠上來看是有利於國家民生,但在當代很有可能是廣受百姓詬病,民眾叫苦連天的勞民傷財之舉。秦代的長城,隋代的大運河,還有歷朝歷代的治黃工程都是如此,根本得不到民眾的支援。甚至秦代、隋代的滅亡都直接與這樣大規模的建築工程有關。
在電力沒有普及的古代中國,這樣大規模的工程所依靠的就是民眾的雙手一磚一瓦建立起來的。秦朝建立後,秦始皇加大了民眾的徭役程度,修長城、建阿房宮、築驪山陵都是非常巨大的工程。使用的民夫以數十萬計,累死餓斃者不可勝數,民力幾乎已經乾涸。在古代中國,服徭役是每個成年男性必須盡的義務。國家在徵發徭役時,也會經過很精確的計算,以達到保護民力的效果。
秦始皇、隋煬帝出於好大喜功的心理目的,將原本合理的徭役分配量集中在了一起,這就使得民眾苦不堪言。隋代時期,民眾為了逃避徭役不惜自殘身體,有些人為了逃避兵役委身於地方豪強之下得到庇護。這也是隋代地方勢力強於中央,最終導致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從長遠的角度看來,長城是防範少數民族進攻的重要屏障,大運河溝通南北水系成為未來重要的南北大動脈。可問題是這些原本應當耗時數十年、近百年的大專案,秦國僅僅用了十幾年就建立了秦長城,隋朝又是僅用了數年時間就聯通了原本的運河水道。其中的勞動量可想而知,這樣竭澤而漁式的消耗民力自然無法贏得百姓擁護。
此外還有政策引導的問題,秦代、隋代在對待基層百姓的問題上都存在苛求過甚的情況。秦代的多項工程相互聯絡,一項接著一項,百姓根本得不到休息。隋代除了徭役之外還有繁重的兵役,三徵高句麗的軍事行動致使大量人口死於戰爭。以至於當時有“勿向遼東浪死歌”流傳於世,就是為了抵制兵役活動。多重負擔累計在一起,超過了百姓能夠承擔的最高負荷。秦末的陳勝吳廣起義,隋末的王薄起義大多都是為了抵抗中央的苛政賦役。所以說“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工程建設也要量力而行,如果沒有合理分配民力,這些工程積累的民怨很有可能化為雙刃劍反噬自己,就是得不償失了。
文:經典守望者
-
10 # 貓姐閒說歷史
因為濫用民力!古代中國是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徵用民力的原則是不要違背農業生產的需求,不違農時,濫用民力的結果是徵用大量的勞動力,造成土地無人耕種,老百姓吃不飽飯,自然民怨四起了。
回覆列表
只能說罪在當代,功在千秋! 這些工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而百姓是背後的承擔者,必然帶來十分大的負擔。就像漢武帝雄才大略一掃匈奴但仍有爭議,因為窮兵黷武帶來的國力消耗而被後人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