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鳶飛九天2018

    中法戰爭,是由法國意圖侵佔越南,擴大殖民地引起的戰爭。越南面對法國的進攻,無力抵抗,隨即向宗主國清政府求援。中法戰爭中,黑旗軍多次擊敗法軍,老將馮子材更取得鎮南關大捷,導致法國費儒內閣倒臺。

    面對勝利,以李鴻章為首的清政府主張乘勝求和,導致法國徹底佔領了越南,並將廣西等西南地區劃為自己的勢力範圍。因此,有“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的說法。

    面對少有的對列強戰爭的勝利,為什麼李鴻章卻會主張乘勝求和,而並未擴大戰果呢?

    第一,李鴻章認為中法武器裝備差距太大。曾國、藩李鴻章等人倡導的洋務運動,主張師夷技長以制夷,李鴻章非常清晰的認識到列強工業和武器裝備方面的優勢。因此,他認為以清政府落後的工業和武器很難戰勝列強。

    第二,中法戰爭時,分為陸戰和海戰,陸戰取得了鎮南關大捷,沉重打擊的法國的侵略,但法國在越南的主力仍在。陸戰並未取得決定性優勢,而海上戰爭,則敗多勝少,馬尾海戰,福建水師損失慘重。同時,法國艦隊進攻臺灣,孤懸海外的臺灣被包圍隔斷交通,李鴻章認為:清政府面臨的局面是保越南還是保臺灣。而李鴻章則選取了保住臺灣,放棄越南。

    第三,取得鎮南關大捷後,黑旗軍以及豐子愷所部損失巨大,已無力再戰。面對已經在越南站穩腳跟的法軍,李鴻章認為無法擊敗法軍,不如乘勝求和。

    第四,李鴻章擔心持久的戰爭,會增加百姓負擔,士兵厭戰,導致“民變”、“兵變”。為防止此類事故發生,應該及時結束戰爭,乘勝求和。

  • 2 # 歷史三日談

    李鴻章,包括與他齊名的曾國藩、左宗棠和張之洞,晚清四大名臣,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在滿清的統治下,他們就是一股清流,在清政府的最高層翻江倒海,能夠在嚴格滿漢差別的晚清政局,取得一般人可望不可及的成就,簡直就是一個奇蹟。

    因為他們都面臨著一個問題,那就是漢臣被猜忌,不被完全信任的困境,雖然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和張之洞,都算是漢族地主的優秀代表,性格天賦迥異,但在識人斷事方面、為官做人方面,那都是人精,是儒家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榜樣。

    但他們不得不解決做官和自保之間的矛盾,至少要二者平衡,不至於愣頭青一樣做事,卻被當成異端分子被剷除,又不能太過強調自保,就晚清來說,不堪大用的人太多了,到處都是投機鑽營、沽名釣譽者,這樣的好事滿臣尚自顧不暇,自然不可能分一杯羹給李鴻章這些人。

    就中法戰爭李鴻章為什麼避戰求和,困擾著很多人,其實說白了也是這種思維作怪。

    中法戰爭一旦打起來,李鴻章的北洋海軍勢必會成為抵禦外侮的排頭兵,晚清政局下拼的不是誰能幹,真的是出頭的椽子先爛,甭管好事壞事,誰要出頭,就有辦法讓他惹一身騷。

    李鴻章深知其中道理,不是他一定要主和,如果這事不管他的事,主和或者抵抗,恐怕都不是他關心的問題。

    但是落到他身上了,他就必須主和,當所有的矛盾都對準他李鴻章的時候,李鴻章知道,結果絕對是自己最不願看到的那一個多少人盯著自己,盯著北洋海軍呢!

    而且,打起來就有死傷,甚至全軍覆沒的風險,這些都是李鴻章的家底,看熱鬧自然不嫌事大,但作為當事人來說,其實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

    特別是李鴻章還需要海軍維持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一旦打起來,那就是扒祖墳的事,早晚要完。

    如此分析下來,李鴻章主和並不是讓人意外的事情,自保和做事,中間隔著個晚清,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

  • 3 # 傅邑

    “法國不勝而勝,吾國不敗而敗”這是很長時間,甚至現在很多人都這樣認為的。但是有沒有想過,清末四大水師“北洋水師,南洋水師,福建水師和廣州水師”,那時候只建成了三支艦隊,而且大多是鐵殼木肋軍艦,甚至是全木頭的軍艦,中法戰爭一開始福建水師和南洋水師就被法國艦隊打的幾乎全軍覆沒,馬尾軍港被毀。但是北洋艦隊還沒有成立,而廣東水師那是八旗水師,戰力就不用多說,清政府在海上完全沒有還手之力。

    但是,臺灣卻孤懸海外沒有海軍的保護,雖然島上軍民激烈的反抗,取得了保島的勝利,但是這只是被動的,不是良久之策,因此李鴻章在取得勝利的情況下,趁勢和法國進行和談,以此來減少損耗。

  • 4 # 端木賜香

    中法爭端是由越南問題引起的。

    越南在古代為中國藩屬,18世紀開始,法國就透過傳教、經商等方式開始了對越南的滲透。19世紀中後期,法國不斷蠶食越南,逼迫越南王朝於1862年、1874年兩次與其簽訂了《西貢條約》,迫使越南政府放棄與中國之間的宗藩關係。

    清政府雖然早已預感到了威脅,可國內危機重重,無暇顧及,直到1881年9月,駐法公使曾紀澤才正式向法國政府表明,中國不承認1874年法越雙方簽訂的第二次《西貢條約》。同年12月,清政府就越南問題向疆臣問策。

    面對慈禧的命題作文,疆臣的意見分為“戰”、“和”兩種。

    地方督撫中,左宗棠、張之洞等主戰,認為越南是中國的藩邦,坐視不管,一則情理上說不過去,再則法侵越南,圖謀的是中國的西南,援越抗法,保藩固邊,勢不容辭。他們認為,法國已不是拿破崙時代的法國,國內朋黨紛爭,財政不佳,不具備長期作戰的兵力和糧餉,與法開戰,即使初戰失利,但只要打持久戰,就能把對方拖垮:“持之以年,彼必自餒”。

    在主戰派看來,大清經過二十多年的洋務運動,經濟、軍事實力明顯提高,況且我們是在家門口打仗,法國則是“勞兵數萬裡之外”,難以適應“煙瘴異常”的自然環境,必將“死亡踵接”、“勢難持久”。我們的海軍也已初具規模,保衛東南海疆不成問題。

    總之一句話,我們完全有能力禦敵於國門之外,大清或將全贏。

    李鴻章當然主和了。只不過這安徽老俵,會表達,應然實然、理與勢都分得清。他考慮的是兩個問題,第一個,理論上應該不應該戰。第二個,實際上能不能戰。第一個,當然應該戰了,初步的地緣政治觀,他還是有的。他知道,越南乃我滇、粵遮蔽。越如為法所並,滇、粵頓失遮蔽不說,紅江為滇越相共,礦務乃法人所涎,將來紛爭必多,邊患無窮矣。還有,越南被法侵佔,在國際上也會起到一個很不好的示範作用,其它藩邦會小瞧我們這個老大的。總之,理論上該戰。

    關鍵是第二個問題,實際上能不能戰?從現實考量、從全域性來看,李鴻章又認為不能戰。

    首先,中國對於屬邦,從不干預政事、侵佔土地,越南現在“頗欲依附法人”,況且已經和法國簽約了,“雖由逼脅而成”,但畢竟是其君、相所同意的,不是中國說毀約就能代為改毀的,況且越南與法國訂約時,沒有“先行奏聞”, 被法國割據南圻六省時,也沒有“具報有案”,說白了,人家分明就沒把我們這個老大放在眼裡。如果真要聲討,改毀此約,則必須考慮我們的兵力、餉力能不能趕走河內、西貢等處的法華人,能不能更換越主,能不能誅殺訂約之奸臣……如果做不到,就沒多大意義。以華人才、兵餉,上述三項“萬萬辦不到”。因此,為今之計,只能是“固我邊防,徐觀其變,再作區處”。

    其次,我們在武器裝備、組織技術上遠遠落後於法軍。一時戰勝,未必歷久不敗;一處戰勝,未必各口皆守;法人長於水戰,又多淺水輪船,水陸相依,最為穩固,華兵僅賴營壘炮臺,無得力兵船,無善用水雷;法兵人持一後膛槍,操練熟悉,藥彈備齊,兼有輕炮隊相輔而行,離水近處,兵輪大炮又可夾擊,我滇、桂各營後膛快槍既少,或有槍而缺子彈,操練又素未講求,輕重炮位更少,圖以肉博挺擊取勝……一句話,即使僥倖取得一些區域性勝利,也決定不了戰局,只會招來更大規模的報復。在目前“各省海防兵單餉匱,水師又未練成”的情況下,“未可與歐洲強國輕言戰事”。一旦開戰,極可能形成兵連禍結之勢。一句話,你本是擔心唇亡齒寒,但實力不行的話,你就不怕引火燒身?甚至李鴻章還考慮了,即使我們戰勝了,你最後不還是得撤兵?那你忙活啥哩?

    三者,日本當時正在圖謀高麗,並竭力策動與法國合作,對中國進行南北夾擊,一旦南北兩面受敵,朝廷很難兼顧。相較於越南,高麗對我們更關鍵,所以李鴻章認為在當時情勢下,應“棄越固韓”、“緩法抗日”。況且,俄、英、德、葡等列強也都想順勢撈一把,所以李鴻章權衡來權衡去,還是得主和。

    某些論者喜歡把主和等同於賣國,主戰等同於愛國,實在是大腦積水。不管是主戰還是主和,這些清朝大吏的目標總是一致的:最大程度的保全清政府的統治與利益!統治永遠是第一位的,有統治,才有利益;喪失了統治,那就一點利益都沒了。所以主戰主和,頂多是策略上的差別,跟個人道德與品性沒有任何關係!

    還有,自鴉片戰爭到清室退位,所謂的主戰主和,分以下四種:始終主戰;始終主和;始戰終和;始和終戰。當然還有一種,假裝戰,實則為和。比如曾國藩長子曾紀澤。

    中法戰爭前,時為駐法公使的曾紀澤在致李鴻章的信中說:“中堂任重鈞衡,智周全域性,綜計各省兵勇,訓練未成,驟御勁敵,尚無把握,是以不欲輕啟釁端,此老成持重之見……某前欲實力備戰以保和局,至於不欲啟釁之心,未始不同。”在致李香嚴的信中說:“傳聞異詞,乃有李主和、曾主戰之說。夫紀澤所謂備戰者,特欲吾華實籌戰備,示以形勢。令彼族知難而退……至於不欲啟釁之心,未始不與合肥同也”。此外他還在致左宗棠的信中也表達過類似觀點。翻譯成普通話,曾紀澤的意思很簡單:打不過法國,咱也得作出戰的姿態來呀。咱不是嚇大的,咱也能嚇人呀。特別是這個法國,也有它的軟肋,咱就咋唬打唄。

    李鴻章認為咋唬都懸——麥秸稈打狼,唬誰呢?唬多了先把己方唬傻了咋辦?他說,南宋之後計程車大夫們就有個毛病,無事時是憤青,一味叫戰;一敗就嚇傻,怯懦和議,最後把朝廷都給弄沒了。這種賭徒般的孤注一擲,咱不能幹。舍卒保車,越南咱就棄子了,咱這個泥菩薩還是專心自保吧。

  • 5 # 密探零零發

    紙糊大清朝,不堪一擊,李鴻章知道自己的斤兩,見好就收,否則就會損失更大。鑑於清政府的腐朽無能,見好就收你,何嘗不是一種無奈之中的選擇呢?而且還有英美等國的壓力,逼著清政府和談,擔心中國會勝利,從而掀起一場反帝運動。

    外國的壓力,是清政府和談的外部原因。1883年,發動了中法戰爭,在前期清軍是海陸慘敗,法軍一路高歌,隨後老將馮子材力挽狂瀾,在鎮南關重傷法軍,導致法國的費裡內閣倒臺,但是法國政府立馬向在越南的法軍支付了5千萬法郎,法國國內一片要向法國宣戰之聲。而此時,英美等國坐不住了,他們擔心中國取得全面對法戰爭的勝利,增強清政府反對外國侵略者的信心,從而變得不再聽話,損害他們的在華利益。

    清政府和談的內部原因是實力不濟,再打不一定能夠勝利,反而損失更大。雖然清軍取得了鎮南關大捷,但法軍畢竟不是吃素的,如果再戰,法軍可能不在越南跟你玩了,而是利用自己海軍的優勢來逼迫清政府屈辱求和,這是近代外國侵略者的一貫做法。有網友說中國不是有北洋水師嗎,不是號稱亞洲第一嗎?但現實是殘酷的,在中法戰爭的前期,中國近代第一支海軍艦隊福建水師已經在馬尾海戰中,幾乎全軍覆沒。而北洋水師還沒有成立(北洋水師是1888年成立),此時的清政府海軍又幾乎為零,一旦法軍直逼天津,清軍就只剩下可憐的大沽炮臺,根據清軍的一貫表現,又是一場敗仗,最後清政府還是屈辱求和,清政府不行,難以取勝呀!

    綜上所述,清政府或者說李鴻章主和是在英美等國的壓力以及自身實力不濟的情況下,做出的無奈選擇。

  • 6 # 田白魚

    中法戰爭李鴻章為什麼主和。

    李鴻章是從戰場上,一步步被提拔起來的。他明確的知道中國在武器上與外國列強的差距。前期李鴻章舉行洋務運動。就是為了學習西方列強先進的技術。為中國的發展軍事發展規劃吃的路線。在中法戰爭時,李鴻章認為當時國力沒有準備好,戰爭會影響大清的武器上的戰略發展。雖然中法戰爭有可能勝利。但那在於他看來只是區域性的勝利。更可能迎來的是更多的列強的進攻。從而把中國再一次打壓下去,打壓到沒有崛起的希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無土種瓜的種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