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港影穿梭機
-
2 # 白日莫空過青春不再來
本片是日本電影天皇黑澤明對夢的勾畫,全片共有八個夢境,分別是:太陽雨、桃園、風雪、隧道、烏鴉、紅色富士山、垂淚的魔鬼和水車之村。這八個夢幾乎貫穿了人類生活的所有主題,戰爭與和平、社會與人生。在不同的夢境裡有著不同的場景,配合不同的色彩,把人類所面對的所有主題一一呈現。
黑澤明晚期最抽象化的一部電影!第一段狐狸嫁女,象徵著人類對自然的原始崇拜。第二段桃花仙人,象徵著人與自然的共生關係。第三段指揮官象徵著戰爭對於人心的摧殘。第四段登山,象徵自然對人的救贖之恩。第五段牛角怪物,諷刺了人性本貪。第六段梵高,象徵人對美好本質上的追
逐。第七段核電站,暗示了人的未來。
《夢》是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在80歲高齡時拍攝的影片。它是大師晚年對電影表達新方式的一次大膽探索。影片由八個零碎的夢境組成,每個夢境時長十多分鐘。表面上看來,八個故事各自陳述,似乎沒有太大的關聯。然而在表達主題和情緒營造上卻彼此呼應。大師籍由這些小故事,對人類進行深刻的反思。
夢一,我們因為害怕而不敢去做,但夢裡卻可以,雖然得到媽媽的“懲罰”,但因為突破枷鎖而獲得美景;
夢二,不是不知道有些事不好,而是有其他(利益)的因素趨勢,但內心其實還是掙扎,希望回到滿園桃花;
夢三,遇到極限的時候,喚醒內心的小宇宙,還是可以突破自己的,我感覺雪妖並不存在,只是夢中夢而已;
夢四,生者面對不願相信自己已死的死者的角度,來表述反戰的思想;
夢五,用梵高為主體更突顯天馬行空,夢就是毫無理由;
夢六,毀滅(警示);
夢七,毀滅的繼續,最後一幕人狂奔,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夢,疲憊、絕望;
夢八,迴歸質樸,其實因為回不去,才會掛念。
-
3 # 橘貓剪影
在《夢》這部電影裡,每個夢看似毫無關聯,甚至每個獨立的篇章都能單獨變成一部電影,但這種所言未盡,豁然開朗,又富有深意,帶著開放式結局的單元劇的演繹形式,將夢的特性表現了出來,一種無頭無尾的間斷性與突發性,同時利用這種特性將原本很難表達完整的人生,透過片段擷取的方式很自然的演繹完整,在情節上以時間順序與富有深意的首尾設計帶給人對人生的思考。電影在色彩的運用上也十分精彩,用不同的色調錶達出夢境所要帶給人的意境,例如“隧道”陰冷的藍色系帶個人不寒而慄的感覺、“葬禮”部分用清新的綠色與各色自然界的小花表達出人生最後返璞歸真的美好境界。同時不得不佩服的就是日本將動畫技術與電影的融合,“烏鴉”這個章節中將油畫與人物的結合,在十幾年後看來依舊顯得真實,而不會因為時間的推移而顯得虛假。
-
4 # 傑傑帶你看影視
《夢》這部電影所要表達的主題很明顯的包含:祈禱世界和平、反對戰爭、保護自然環境 。黑澤明的電影鏡頭很寬廣,有很多長景、全景的鏡頭,這部電影的一大特色是色彩十分絢爛,想象力十分豐富,寓意的表達也很深刻。是一部很美麗的電影。本片在故事的整體構架上已經完全脫離了情節性因素而轉入對生命的深層思考之中,使用了大量的長鏡頭配合卓越的視覺特效表現了夢境中的不同世界。所有的夢似乎都表現出人類迷失和不確定的主題,但本身又充滿了一種絕望的緬懷。
-
5 # 花開十一堂
以前是偶爾搜到了這部電影。
剛開始以為這只是一部真正有關夢的電影,
不過的確是部有關夢的電影。看了之後真是讓人值得反思。
這是導演黑澤明個人的夢,更是日本人整個民族的夢,亦是全人類的夢。所以,且不論這部電影的構思,亦不論電影的畫面處理,單從這部電影所涉及到的廣度及深度來說,不愧為一部好作品。
身為日本電影界的天皇級大師,黑澤明就像燈塔一樣,在影迷心中代表著某種精氣神,他的電影《夢》,值得一看再看!
1990年,80歲的黑澤明在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上獲得終身成就獎,成為第一位獲得此獎項的亞洲電影人。同年,自編自導拍攝了這部夢幻般美妙的電影來回憶他兒時體驗,全片共有八個夢境,包含了童話傳說、戰爭反思、人生哲理等方方面面,整個電影由八個夢境所組成。沒有明確的主人公,在不同的夢境裡有著不同的場景,把人類所面對的所有主題一一呈現展現了,表現了他對現代社會的反思和對人類種種愚行的譴責。
第一個夢:童話傳說太陽雨。
晴天下雨,“我”沒有聽從母親的囑咐,在森林裡偷窺了狐狸娶親,被狐狸發現了。逃回家時,母親拿著狐狸給的短刀,要求男孩向狐狸道歉。最終“我”走向彩虹盡頭尋找狐狸的家。
第二個夢:
桃園。女孩節,“我”在家中發現一個女孩—一個姐姐與客人都看不見的女孩。在女孩的帶領下,“我”來到被砍光桃樹的桃園,與變成人偶的桃樹之魂對話,最終得到了桃樹諒解。
第三個夢:暴風雪。
暴風雪來臨,登山隊員在它面前顯得無力與渺小,雪女以雪為被蓋在“我”的身上,勸“我”入睡,而“我”掙扎著叫醒隊員們,最終,雪住風息,登山隊員們發現營地近在眼前。
第四個夢:隧道。
戰友們死於戰爭,作為軍官的“我”是唯一的倖存者。在戰後返回家鄉途經“隧道”時,“我”遇到了那些不願相信自己已經陣亡的戰友和部下。“我”不得不告訴他們事情的真相,這隻亡靈隊伍逐漸消逝在隧道的盡頭。
第五個夢:烏鴉。
喜愛繪畫的“我”在博物館中欣賞梵高的油畫,卻走進了畫中世界,遇見了梵高。
第六個夢:紅色富士山。
富士山熔岩噴發,核能電站發生爆炸,“我”隨著人群逃亡。人們逃到海邊,再也無路可逃。絕望的人們只能跳海,犯下嚴重過失才導致如此局面的核能工程師因內疚也投海自盡,海邊只剩下“我”和一位帶著兩個孩子的母親。輻射塵撲面而來,“我”徒勞地揮動衣服想保護孩子。
第七個夢:紅色富士山。
夢境裡是一幅煉獄的景象,在核戰爭中唯一活下來的“我”不得不面對一個荒涼陰森的世界,核汙染和輻射使地球上的植物和動物發生了基因突變,比人還高的花朵和頭上變異後長角的食人魔顛覆原有世界的一切準則。
第八個夢:水車之村。“我”來到一個人類心中的世外桃源,村民保持著自然傳統生活方式,與世無爭,怡然自得。“我”巧遇一名老者,他已有103歲高齡,正準備去參加“初戀情人”的送葬慶典。
八個夢,八個人類活著的主題,本片在故事的整體構架上已經完全脫離了情節性因素而轉入對生命的深層思考之中,使用了大量的長鏡頭配合卓越的視覺特效表現了夢境中的不同世界。所有的夢似乎都表現出人類迷失和不確定的主題,但本身又充滿了一種絕望的緬懷。
這部電影其實已經超出了日本範疇,值得整個人類的反思!看完之後總覺回味和思考,不覺會再看一遍,理解更會深刻,所以大師的作品就是這樣他值得你一看再看。
回覆列表
黑澤明,這個被譽為日本電影界天皇的大師,生前雖然在世界上享有盛譽,但作品在其國內一直備受爭議,拍片生涯並不像他的赫赫聲名那樣順利,也常常面臨資金詰據無法開拍的窘境。到了80歲高齡的時候,在其大洋彼岸的崇拜者鼎力相助下,他卻奢侈地用膠片做了一場長達兩個小時的大夢。也許,這也是世界電影史上最具雄心的一場夢。以老黑貫穿一生的絢爛深刻,和晚年返璞歸真的童趣天然,對這場夢我是心儀已久。待到終於有機會看到了輾轉而來的影像,卻嗒然若失,一時無語。
不是因為太深刻艱澀,相反,而是太淺顯,太明白;也不純是失望,靜下心來想想,好像拍成這樣也符合他的思想與風格。但,總是不甘,夢怎麼會成這樣?就像是年邁的黑澤明在頻繁變化著一張張油彩濃重、迥異現實畫風的幻燈片,還在一邊不停地旁白:世界將是這樣,世界就是這樣,這就是人類的未來,我們的現實——唯獨不像夢。
誠如cinekino所言,這場夢太實,不夠夢味,老黑的功力全用在很實的節奏處理上了。
我向來以為,自日本向世界敞開大門,廣納百家之後,在日本的文學和電影中就逐漸形成了兩種傾向,或者說兩種審美觀,一種在敘事表情上注重東方韻味,傳承傳統寫意風格,一種更為寫實,手法西化,題材、主題向西方看齊,作品中的人事均要有所指,落到實處。文學中的兩派分以谷崎潤一郎、川端康成和三島由紀夫、大江健三郎為代表,稍後的電影,則由小津安二郎、溝口健二和黑澤明、大島渚分別達到了兩者的巔峰。黑澤明的電影,人們往往論其題材、意旨與西洋文學多有互通之處,而且在西方所獲評價也更高,當是這個原因。我本以為老來他會在《夢》這樣一部總結之作中返歸所生所養的東方土地,實際上東方風格也更適於表現夢境,但是大幕方啟,迎面而來的卻是一個比西方人、也比以前的導演本人更直接、更生硬的黑澤明。
黑澤明的電影,從最初古典主義者的溫情和絕望,存在主義者的懷疑、宿命,到後期變得執著起來,也許他也厭倦了懷疑和絕望的幻滅無力感,試圖找到出路。可出路在哪裡?並不是光有勇氣和執著就能找得到的,他的希望在現實中時時處處被扼殺,卻仍固執地尋找,終致在最後變成了呼喊。可尋找的姿態並不能掩蓋絕望的本質,這場尋找希望的夢,到頭來不過是一場噩夢罷了,還因為太過於執,而犧牲了夢和藝術本應具備的美感。
八個夢,其實就是一場夢,不論自然戰爭、社會人生,說的是同一個主題:人類的迷途。大部分的夢在我的眼裡看來都不像是夢,沒有了夢的不確定性、迷離飄忽,只是在頑強地用這種形式在訴說一個老人一生的執著。與其說是夢,不如說是睜大眼睛的黑澤明痛苦地直面了一生的幻象。或者是他的警世恆言,他就是要用魔幻的色彩、淒厲的鬼哭來不停地折磨你的神經,讓你對這個世界徹底絕望,然後有所行動。
我個人最喜歡的是第一個夢:太陽雨。美麗的田野風光,迷離的林中霧氣,恍惚到不真實的反射太Sunny芒的雨滴,神秘而頗具日本傳統儀式美的送親隊伍,彩虹下的家,以及狐狸嫁女的傳說。只有媽媽和幼子的簡單對話,沒有說教,也不故作玄妙,卻讓我一下子就喜歡上了那個彩虹下的家,其實,那不是狐狸的家,而是人類的家園,人類與萬方生靈互不侵擾,各安其命,和諧共處,生命在Sunny和雨露下以寒來暑往、春華秋實的節律悄悄滋長。
麥田之夢,簡單,乾淨,寂寞,過去與現在相遇,真實與畫作交融,那個象徵黑澤明本人的日本青年穿行在梵高的麥田和鴉群間,穿行在過去與現實、真實與虛幻之間,那是真正的夢,隱晦又清晰,漫無目的。年輕的黑澤明迷失於梵高的畫,就像扮演梵高的斯科西斯迷失於黑澤明的電影世界,像人類迷失於永恆的大地。
還有桃田。女兒節時花紛紛,稚齡小兒聞玄音,那幽玄清雅的意境,稚子情懷的想象,都會讓人在不經意間就被感染。
為什麼黑澤明不把他的夢用這樣的方式繼續下去呢?也許真的是因為老了,他只想把折磨他一生的東西急切地說出來,給自己、給後人一個交代?但是,我知道,另有總結之作,安東尼奧尼的《雲上的日子》,卻拍得那樣玄奧超然,一直是我的最愛。
一個固執、急迫、眉頭緊蹙、喋喋不休的老人。無論這部電影的成敗,看了黑澤明一生的追尋之後,我想人們應當對他的夢表示敬意。
在最後一個夢裡,黑澤明用水車村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圖景給了我們,也給他自己一個安慰。他藉著百歲紅衣老人的口說:“我不需要亮得連星星也看不見的光。”“人在世上好好盡完自己的本分,然後問心無愧地死去,是很可喜的事。”然後大師帶著他的夢去了,卻留給我們活著的人一個巨大的困境:那樣的夢幻田園,在我們每天面對的現實中哪裡會有?即便有,在那樣的田園,現代的我們又何以自存?
水車村的村口,有一塊孤獨的石頭,那是一個漂泊者的墓。每當人們走過,都要放一束花於石上,以慰漂泊者的靈魂。這篇小文,就權作放在黑澤明墓碑上的那束花,以此表達我對大師的敬意,以及對於我們記憶中已漸漸模糊遙遠、渺不可聞的夢的懷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