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活躍小雨魚

    每個人的性格都有優缺點。是崇禎皇帝所做的決定,付出的代價太大太大而已。這個問題更像是戴著有色眼鏡來看問題。

  • 2 # 努力的黃小爬

    崇禎雖然是明朝的亡國之君,但當代歷史對他的評價還挺高。崇禎在位期間確實是兢兢業業的想要振興明朝,可他換來的不是王朝的振興,反而是王朝的滅亡!很多人認為因為當時的明朝已經腐朽得不可收拾,官員們也不給力,所以他獨力難支。

    崇禎性格敏感,多疑,又極其自尊

    但小爬覺得除了以上的理由,還有就是來源於崇禎偏激的性格!他敏感、多疑,自尊心又極強。既要求手下有十二分的付出,可是自己卻只願意給予五分的回報,極其苛刻。和他的名字一樣,朱由檢,節儉過頭了。說白了就是吝嗇!一代國君,一旦類似守財奴一樣的節儉,對於國家來說只有害無益!以下幾點可以看出來他的守財奴本性。

    一、崇禎剛繼位沒多久,就撤了很多驛站,因為他覺得驛站讓很多官員從中牟利,中飽私囊,還得花國家的錢養大量的驛卒。最後導致了大量失業人員加入到農民起義中,這些驛卒中,有一個就是李自成。而撤掉驛站,節約的開支僅是30萬兩銀子,皇宮一個月的開支而已。可是卻給國家的滅亡埋下了禍患。

    二、崇禎對於官員也是非常的苛刻,明朝的官員俸祿非常的低,可是他們還要養活一大家子,為了能夠讓自己生活能夠好過點,很多官員都避免不了利用手中權利去貪汙受賄。畢竟沒幾個官員能夠餓著肚子做到清正廉潔。

    守財奴似的節儉,為了一百萬丟了三千七百萬和江山,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三、李自成建立政權之後,從西安出發,平陽和太原相繼被攻陷,北京城也是危在旦夕。崇禎召見各個兵部的官員們,討論放棄寧遠城,要調吳三桂入京護衛。可是這樣需要軍費大概一百萬兩。可是崇禎卻肉疼這一百萬,放棄了這招。

    因為當時國庫裡僅有四十萬兩白銀,如果堅持調吳三桂進京,就要從自己的私人口袋裡掏錢!他不願意,並且還和大臣們哭窮,實際上後來李自成攻佔北京後,從他的宮殿裡搜出了三千七百萬多萬兩白銀。(歷史上唯一一個要錢不要命的皇帝) 因為省這一百萬,最終丟失了三千七百萬甚至大明的江山!

    被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後,崇禎上吊自殺

    崇禎在位十七年,的確是一個非常勤勉,殫心治理國家大事的好皇帝,但是由於他的性格缺陷,導致了原本就是千瘡百孔的明朝更加一團亂,用這種俱有缺陷的性格去治理國家,不僅不能振興國家,反而最終導致了亡國!

  • 3 # 自由自在144327449

    是人就會有性格缺陷,只不過崇禎皇帝所處的位置和內憂外患的環境把他的弱點或者說缺點無限放大了!

    歷代中興明君除了自身勤勉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知之明,明白自己不是神,不可能做到事事完美,要懂取捨,分主次。退一步講自己分不清這些,可以聽勸諫,有一個緊緊圍繞在自己身邊的高管團隊,對這些人自己是可以放心去授權做事的,自己要堅定的做這些人的靠山,給予無限的信任!

    反觀我們崇禎皇帝,不但沒有自己信任的團隊,甚至信任的一個半個人都沒有。為何如此,除了他上位前膽小甚微外,最重要的就是不肯擔責,有鍋第一時間就甩給臣民,就連臨死前還在推責“群臣誤我”,這樣的領導誰敢在他手底下幹實事,天大的功勞抵不過一次錯誤,要求臣子一直正確!結果呢?“無過就是功,與其做事找死不如不做事等死!”的情緒漫延整個朝堂!崇禎皇帝不但沒認識到這種情況,儘快扶植和拉攏核心團隊,竟然妄想透過頻繁換人來改變,這才是真的作死了!

    終其一朝,崇禎皇帝只有打卡上班的大臣,沒有一心為皇帝的重臣,甚至連個心腹寵臣都沒有,如果王朝中期還可能混過去,到了人心惶惶的王朝末期,不滅亡才是沒天理了!

  • 4 # 折緣

    任何人的性格,大體來說都不是完美無缺的,不能因為個人性格契合工作崗位就說是好性格,反之,不契合就說人家性格有缺陷。

    崇禎大抵也是如此,如果要論,大概更準確地說,應該是崇禎的政治人格有瑕疵。

    權力的控制性造就了個人人格,高度專權的皇帝也就成為了專制時代最有個性的人,君主的政治人格也就成為實際政治權力執行中政治倫理的主要表現。

    崇禎皇帝於此卻極為不幸,在個人操守、行政風格尤其是從權力行為展露出的人格特徵上,表現出嚴重的多疑、暴虐、自大、妄想、騙紙等人格障礙。

    多疑

    崇禎的多疑是學術界的一致意見,在記錄崇禎史實的著述中,對其政治人格的基本評價第一點就是疑懼,不相信一切人。

    崇禎出山時環境險惡,在客魏勢力的裹脅中勝出,必要的防範是韜晦權術的基本功,本無可厚非,但一疑懼心理針對一切任務,必然使得自我走向恐怖。權力走向暴戾。

    崇禎刻意求治,經常鼓勵諸臣工大膽建言,但臣下一旦有所建言,他卻習慣性地懷疑臣下諫諍動機與幕後活動。

    如,當某大臣攻擊或讚頌另外一位大臣的事蹟與品德時,必以為是黨攻或結黨;當直截了當批評君政時,比以為是大言釣譽。總之,只要不合己意,就是別有用心,居心不良,最後造成愈求建言、愈疑臣下,愈得諛言、愈為自大、愈為懷疑的惡性迴圈。

    暴戾

    暴戾與多疑是一體兩面的病態心理表徵。

    崇禎朝四年,遼東局勢開始惡化,陝西匪患日甚,國家進入國事日非、疲於應付的艱難時期。日理萬機的崇禎焦頭爛額,原先積累的權威資源喪失殆盡。為了維持穩定,控制權力,他就將焦慮、怒氣、怒火轉化為騰騰殺氣,崇禎朝由此進入了十多年的恐怖政治時期。在這一時期,崇禎的政治人格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喜怒無常

    喜怒無常是專制時代常用的一種政治權術。崇禎疑懼群臣結黨,經常力排眾議,破格提拔低級別官員,在朝議時鼓勵諫諍、辯駁、似乎有明君風範,但一旦抓住權柄,哪怕是些微瑕疵,亦痛下辣手,予以嚴懲;一旦任用,務求急效,稍有差池、延緩、立馬撤職查辦,甚至誅戮。

    2、嗜殺

    以喜怒無常對付群臣,是權術的應用,但權術只是智慧、技術,需要心理較量,殺人立威更能求得實效。崇禎從在國事上,從不有任何的示弱、示愚,國事日非只能以殺人免責,再見權威。厲行“用重法以繩群臣”的重刑主義。

    據不完全統計,崇禎年間換了50個大學士(其中處死2人、充軍2人)、11個刑部尚書、14個兵部尚書。誅殺總督7人、巡撫11人。所以時人張岱批評說,崇禎“用人太驟,殺人太驟,一言合則欲加諸膝,一言不合則欲墮諸淵”。

    專制時代的政治權術,殺人立威是樹立皇帝權威的一種有效手段。人都有貪生怕死的本能,掌握群臣生死權力的帝王,如能理性運用,卻能造就群臣俯首、萬民懼服的秩序局面,秦始皇和朱元璋時期就是典型。

    但恐怖政治與個體生命尊嚴相悖,一味強迫服從甚至違背本意、良知和利益的強制性屈從,會使社會成員的尊嚴受損、人格分裂乃至扭曲,多以明哲保身的庸碌哲學處世,扼殺社會活力與創造性,導致社會的侏儒化。

    無信

    崇禎朝政治倫理的另一大缺失在朝廷失信,或者說政府信用破產。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治民稅負政策的朝令夕改、變本加厲的攤派,一是治臣政治行為的有始無終、反覆無常、

    崇禎在治民政策制定上,過分強調汲取社會資源以應付迫切的穩定問題,取重稅盤剝主義以支付龐大的軍費開支和行政經費,導致自耕農破產,兼之官員貪腐、特殊利益集團轉移負擔,社會出現嚴重不公平、不平等,激化了官民矛盾,使農民群相為盜,為明末強大的農民暴動提供了最大的人員支援和群眾基礎。

    另一表現是統治階層內部的信用破產,即上下級之間尤其是作為國家最高領導人崇禎皇帝的信用破產。

    之前英明自詡、眾人景仰的權力主宰成為官員爭權奪利的工具性憑藉,敷衍搪塞、欺上瞞下、阿諛奉承等欺瞞式品格成為官場的基本倫理,緣由的對朝廷忠誠、工作的賢能和操守的清廉不僅成為奢侈物,而且很有可能演變為晉升的絆腳石,成為政敵攻訐、誣陷的重要砝碼,官場的政治生態急劇惡化。

    而這與崇禎用人不專、任人不信有官,更與其出爾反爾、信譽破產密不可分。

    崇禎在政治人格上的瑕疵導致了政治倫理的喪失。君主政治的核心在專制,皇帝以獨享利益、獨佔權力資源、獨立行使權力形成獨裁政治,其一言一行均為權力場的鐵律,權力執行模式為封閉型、自我迴圈的決策、執行與監督模式,君主言行是形成仕風的決定性因素。

    崇禎的問題,就在於他因為權力,出現了政治人格的缺失,導致了明末政治生態的每況愈下。而至於他的性格,或許沒有權力光環的加持,他也跟我們一樣,只是一個普通人而已。

  • 5 # 歷史總探長

    崇禎王朝並非單單是崇禎皇帝性格有缺陷,大臣們也都是離心離德,這種情況和前幾位皇帝的所作所為的是離不開的。

    似乎從大明王朝的嘉靖皇帝開始,君臣就變得極其的不和諧(注意!是極其的不和諧),嘉靖、萬曆、崇禎這三個皇帝已經徹底顛覆了一個臣子對於一個帝王的認知,他們之間已經成為了冰冷的動物,完全沒有了那種“為國為民”的憂患意識。

    從遼東總兵李成梁來看,自從萬曆皇帝將死後的張居正處置以後,東南抗倭名將戚繼光去世之後,也許是看到了朝廷的世態炎涼,李成梁開始消極備戰,甚至開始謊報軍情,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李成梁開始用一種曖昧的方式來處理遼東的努爾哈赤。

    我們再看看薩爾滸之戰中,明朝的四路大軍本來是主動進攻的戰役,結果深深被打成了被動的防禦型戰役。遼陽總兵、遼東總兵、山海關總兵、開原總兵四路大軍統帥居然各自為戰,拒絕相互支援,這種仗怎麼打?

    兩個例子就能夠看得出來,明朝晚期已經是“君非君,臣非臣”的格局,沒有人會想著天下子民,也沒有人會想著國家利益,他們更多的是將個人的生死存亡、個人利益放在了至高無上的地位。

    這種格局延續到了崇禎上臺的時候,明朝已經完全變成了一個爛攤子,崇禎的缺陷在於自己沒有一個帝王應有的責任心,無論是對於文官武將的屠戮,還是對於“南遷之事”的猶豫,他想做這件事情,可是又不想揹負丟掉宗廟社稷的千古罪名。

    所以崇禎皇帝想了一個很折中的辦法,讓首輔陳演來演一齣戲,為了點化一下陳演,崇禎皇帝親自下令讓陳演前來和自己下圍棋,於是便有了如下的一番對話:

    崇禎皇帝:如今闖王即將進京,愛卿以為如何啊?(說完,崇禎皇帝特意將手中的圍棋活在了江南之地)。

    陳演:(陳演可是聰明人啊,他豈能不明白崇禎的意思)摸了摸鬍子,裝傻充愣的說道,陛下以為如何啊?臣不敢妄言。

    崇禎皇帝:(你丫的還在這裝啊)聽完這句話,崇禎皇帝“咚”的一聲又將一顆圍棋用力摁在了南邊的棋盤上。

    陳演:這皇帝想要南遷啊???陛下此時南遷再好不過了。

    崇禎皇帝:愛卿真有此意?那明日朝堂之上見。

    陳演:腦袋“嘩嘩”的點了四五下。

    一番對話之後,崇禎皇帝心裡面樂開了花,終於有人替自己揹負丟棄宗廟社稷的罪名了,心裡越想越激動。

    第二天上朝,崇禎皇帝珍重的宣佈:朕欲南遷,愛卿們以為如何啊?說完這句話,崇禎皇帝樂呵呵的將腦袋和目光對準了首輔陳演,他不說話,朝堂之上就再也沒有人說話了,可是崇禎皇帝沒有想到啊,這陳演真是個老狐狸啊,陳演也在算計這崇禎皇帝。

    陳演低著頭默默說了一句話:臣不同意南遷!!!

    崇禎簡直要氣炸了,這尼瑪玩我呢?昨天不是說好的嗎?

    所以我們能夠看得出來,明朝晚期並非是崇禎皇帝有著性格上的缺陷,那些大臣也已經變得各懷鬼胎,沒有人願意為崇禎當替罪羊,也沒有人將“國家”的概念牢記在心中,此時在他們心中的僅僅是維護自己的利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5 為什麼善惡到頭終有報?善惡有報是真實存在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