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甄成83880053

    魏延,季漢頂級一流大將,精通兵法,身經百戰未嘗一敗!以私人武裝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破廣漢,雒城,後隨軍征討漢中,升漢中太守鎮遠將軍以鎮國門!先主大會群臣問延:今委卿以重任,你打算怎麼辦?延朗聲答道: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至,吞之!以錯守諸圍之法,鎮守漢中十年穩如泰山,並使後輩受益以破魏軍!後隨諸葛亮五次北伐,大破郭淮費瑤於陽溪,陣斬司馬懿甲首三千於滷城,首次出征見關中空虛進子午谷奇襲之計,諸葛亮不能用而棄之,拔馬謖為先鋒致大敗而歸!

    延每隨亮出皆請兵萬人,獨立作戰以為奇兵,亮制而不許,延以亮為膽小,不知兵要,常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 2 # 鷹嘯雲間飛

    那肯定是很重視的,諸葛亮對不同的將領採用不同的對待方式,這是一種心理學。張飛粗中有細他就激將法,知道關羽傲氣忠義就折其鋒芒,知道魏延野心勃勃就以氣勢鎮壓魏延,說他有反骨不過是託辭而已,因為魏延三番兩次反城主要跟隨劉備,這種行為雖然看似忠心於劉備,實際上是想跟隨建功立業。也就是說一旦魏延感覺自己的主人不值得跟隨時,那就又會生異心,劉綜如是,韓玄也如是

  • 3 # SundaySeventeen

    魏延只是守城之將,進攻只能做副將,無思慮周詳不可以為帥。比如子午谷奇謀,只想取不想取了怎麼守,連孫權都知道壽春一馬平川之地,強渡河取下,損失巨大,連夜就會被曹操騎兵奪回,所以背後捅了關羽一刀。魏延只能依靠險峻的地形,足夠計程車兵和補給,才可以北拒曹魏。當初魏延投降劉備,差點被諸葛亮砍了腦袋,所以北伐都帶著魏延,你說重視不重視,反正不是什麼好重視。

  • 4 # 章魚說歷史

    歷史上的魏延在蜀國還是比較受重用的。

    至少備受劉備的重視,命令其鎮守漢中,要知道劉備最輝煌的時候也不過是兩川之地,半個荊州,其中兩川即東川漢中,西川為益州成都。劉備把漢中一地交給魏延鎮守說明劉備對魏延還是非常信任的。

    劉備死後,魏延多次隨諸葛亮北伐中原,屢建功勳,諸葛亮也並未不重用魏延,如果非要說不重用,那就是所謂的“子午谷奇謀”沒有被採納。

    北伐中魏延多次提出分一支精兵給自己,走子午谷偷襲長安,這樣便可以速戰速決,取得成功。但是諸葛亮並未採納,因而心生不滿。諸葛亮死後,魏延因為和長史楊儀不和,互相爭鬥,最終被馬岱所殺。

  • 5 # 兵卒在江湖

    不過魏延這個人,驕傲剛矜,誰也不服,另外軍事策略過於激進,和諸葛亮的軍事策略差距很大。所以,諸葛亮臨死前,稍微算計了一下他,結果魏延走向了人生悲劇。下面是全文:

    提到蜀漢大將魏延,很多人印象都不太好,這主要是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在演義中,魏延腦後有反骨,是一個反覆無常的小人,最後因謀反死於諸葛亮的錦囊妙計之下,可謂大快人心。

    其實這是天大的冤枉。真實歷史上,魏延是個悲情人物,他一生對蜀漢忠心耿耿,立下汗馬功勞。但諸葛亮死後,魏延被安了個背叛的罪名,落了個身首異處、夷滅三族的下場。

    魏延其實忠於蜀漢的

    那問題就來了,為啥忠心耿耿的魏延會落得如此淒涼的下場呢?

    魏延有勇有謀,對蜀漢政權的穩定功不可沒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還原下歷史上魏延的真實形象。《三國志·魏延傳》記載,魏延在劉備入蜀時,率領部曲隨劉備征戰,逐漸在軍中嶄露頭角,因軍功升遷為牙門將軍,開始受到劉備信任。

    公元219年,劉備當了漢中王,出人意料地提拔魏延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鎮守軍事重鎮漢中,這事當時震驚了蜀漢全軍。

    因為對蜀漢來說,漢中的戰略地位實在太重要了。《讀史方輿紀要》記載,漢中“北瞰關中,南蔽巴蜀,東達襄鄧,西控秦隴”,進可攻,退可守,既是北伐曹魏的軍事前沿,又是穩守益州的咽喉要地。

    魏延鎮守漢中要地,劉備對他極為信任

    因為當時關羽正在鎮守荊州,所以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漢中會由劉備另一個老鐵張飛來鎮守,就連張飛自己也這樣認為的。但劉備破格提拔魏延,讓所有人大吃了一驚。魏延原本聲名不顯,就此扶搖直上,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將。

    隨後,魏延就用自己傑出的軍事才能,證明了劉備識人之明。

    魏延鎮守漢中後不久,蜀漢政權就迎來了第一次大危機。公元219年,關羽敗亡,丟失荊州,蜀漢實力盛極而衰。公元221年,劉備為報關羽之仇,舉全國之力東征伐吳,結果在夷陵戰敗,不久去世。

    劉備去世後,蜀漢政權立即陷入了內憂外患之中。內部,南中地區發生叛亂;外部,要重新處理和孫吳的關係,又要防止曹魏伺機而動。而北防曹魏,大任正好落在了督軍漢中的魏延身上。而魏延治軍有方,屏障益州,讓曹魏不得窺視蜀漢,為穩固蜀漢政權贏得喘息之機。

    魏延鎮守漢中採用的策略是:佔據要地,利用壁壘,重兵防守外圍,“禦敵於外,使不得入”。事實證明,這種方法極為有效。魏延鎮守漢中十餘年,沒有丟失一寸土地,放進一個敵人。魏延死後,王平鎮守漢中,同樣沿用魏延的防守戰術。在興勢之戰中,王平以不足三萬兵力,成功抵禦了曹魏大將曹爽十多萬大軍的進攻。

    諸葛亮從沒有排擠魏延,相反,對魏延器重有加如此出色的魏延,為何最後下場悽慘呢?

    有一種觀點認為,魏延下場悽慘,是因為諸葛亮心胸狹隘,嫉賢妒能,在執政期間排擠魏延,在臨死時還算計了魏延。

    其實,這種看法並不客觀。諸葛亮在執政期間,不但沒有排擠魏延,反而對魏延器重有加。

    我們先來看看,諸葛亮執政期間,魏延在蜀漢的地位如何。

    《三國志·魏延傳》記載,公元230年,魏延晉升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魏延此時已成為蜀漢軍中,除諸葛亮外的二號實權人物,而且是開府治事的諸葛亮親手提拔的。

    諸葛亮讓魏延走上人生巔峰

    要知道,“南鄭侯”是縣侯,這是西漢以來異姓所能獲得的最高爵位。“徵西大將軍”是實職,當時軍銜最高。在蜀漢歷史上,到魏延死前,蜀軍將領中授“大將軍”銜的,僅魏延一人。假節,相當於尚方寶劍,權威很重。蜀國曆史上僅張飛、諸葛亮和魏延三人有此榮譽(關羽為假節鉞)。由此可見,諸葛亮對魏延是器重的。

    我們再來看看,諸葛亮北伐期間,是如何使用魏延的。

    按《三國志·魏延傳》記載,魏延每次隨諸葛亮出兵時,都想效仿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請求單獨率領一萬人馬,從子午谷進軍,與諸葛亮會師潼關,但諸葛亮卻以“懸危”為由拒絕不用。魏延常認為諸葛亮膽小,哀嘆不能完全發揮出自己的軍事才能。

    所謂的子午谷奇謀,根本不可能實現

    其實這都是一種過度解讀。當時魏延身為“丞相司馬”(相當於現在的參謀長),有提出軍事建議的權利,而諸葛亮身為主帥,也有否決建議的權力。這更像一次正常的上下級討論而已。而且,“子午谷奇謀”不可能成功,如果真正實施,很可能讓蜀國更早的敗亡,很多學者也討論過這件事。

    但整體上,諸葛亮對魏延是倚重和寬容的。

    首先,諸葛亮在北伐之前,已有重用魏延的打算。公元227年,諸葛亮進駐漢中,讓魏延督前軍,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其中,“督前軍”,也就是北伐軍的先鋒;“丞相司馬”一職,也就相當於北伐軍的總參謀長,掌管北伐軍的軍事。

    其次,諸葛亮對魏延很寬容,能夠容忍他驕傲矜高、批評主帥的性格,並不吝於給魏延的機會。

    第一次北伐中,諸葛亮重用“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的馬謖據守街亭,卻並非有意冷落魏延,而是諸葛亮看錯了人,才導致街亭大敗,喪失了蜀漢唯一的大好時機。所以,諸葛亮才會“自貶三等”,並將自己的錯誤公開揭露,以接受眾人監督。

    魏延的性格,簡直是低配版關羽

    第三次北伐中,諸葛亮給了魏延單獨領兵的機會。魏延奉命率領偏師西入羌中,在陽溪大敗曹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晉升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坐穩蜀漢軍中第二把交椅。

    第四次北伐中,在諸葛亮的指揮下,魏延與高翔等人在滷城之戰中大破司馬懿,取得了斬首三千的戰績。

    由此可見,諸葛亮並沒有排擠魏延,而是對他器重有加。可以說,沒有諸葛亮的重用,就沒有魏延璀璨精彩的人生。

    魏延的致命缺陷,讓諸葛亮忍痛割愛,不得不除

    那諸葛亮臨死前有沒有算計魏延呢?這個是有的,諸葛亮確實對魏延有特殊的處置,但這並不是因為諸葛亮嫉賢妒能,而是形勢逼人,不得已而為之。

    《三國志·魏延傳》記載,諸葛亮臨終前做了個奇怪的退兵安排:在他死後,由楊儀統領大軍撤退,讓魏延斷後,姜維次之。諸葛亮還特意交代,要是魏延不服從命令,那就不用管他,大軍直接開拔。

    魏延缺席了這個重要的軍事會議,而且一聽到遺命,就十分不滿。因為魏延一貫以諸葛亮的繼任者自居,而且當時人們都是如此認為的。可現在倒好,諸葛亮死了,魏延這個軍方老大,非但沒能統帥全軍,反倒要聽一個文官的調遣。更可氣的是,壓魏延一頭的還是他的老對頭、仇怨深重的楊儀。這讓魏延無法忍受!

    楊儀和魏延勢同水火

    於是,魏延搶先領兵南歸,還一路走一路燒燬返回成都的棧道,阻撓楊儀的部隊返回蜀中。楊儀等人正是因為這一點認定背叛蜀漢。其實這明顯是個冤案,陳壽在《三國志》上也討論了這件事,說魏延如果背叛,那麼就應該帶兵向北投降曹魏,而不是帶兵向南,觀察魏延的動作,他只是單純地想要弄死楊儀而已。

    隨後,魏延率軍佔據南谷口,與返回的楊儀大軍對恃。可魏延沒想到,他手下士兵覺得魏延不對,一鬨而散。魏延帶著兒子等數人逃亡,被馬岱追上殺死,身敗名裂,被夷三族。

    那我們再回頭探討一下,諸葛亮臨死前,為何要做出這個奇怪的退兵安排,而且為何要在魏延缺席的情況下下達命令呢?

    有幾個原因。

    第一,魏延的缺席,是諸葛亮的算計。魏延性情高傲,人人都避其鋒芒,可以說是飛揚跋扈。比如楊儀不服魏延,魏延好幾次做出了要拿刀殺楊儀的動作,諸葛亮愛惜兩人的才華,只好常為二人調解。還有上面我們說的,諸葛亮否決了子午谷計劃,魏延就敢說諸葛亮“膽小”,可見他對諸葛亮也不是十分服氣。以魏延的性格,若是出席會議,得知諸葛亮臨死前將全權託付楊儀,極有可能當場翻臉,恐怕連垂死的諸葛亮也壓制不了。

    第二,魏延過於激進,與諸葛亮在北伐政策上有很大差異,為了繼續推行自己的政策,諸葛亮只能忍痛割捨魏延。

    姜維才是諸葛亮看重的軍事接班人

    很多學者用“以攻代守”四字來評價諸葛亮的北伐政策。實際上,諸葛亮清楚地意識到,以蜀漢國小民弱的客觀現實,是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一戰消滅強大的曹魏的。因此,他的北伐策略主要是穩紮穩打,逐步蠶食曹魏領土,擴大蜀漢國土。

    而魏延對北伐的態度,確是極端激進的,所以動不動就提出分兵兩路,會師潼關。因為他這種冒險激進的策略,所以諸葛亮不可能把軍權交給他。

    第三,諸葛亮割捨魏延,以便有效保障大軍安全回撤。

    諸葛亮深知,他一旦身死,全軍必定士氣低落,當務之急是將大軍安全撤回,儲存實力。所以,他必須在左膀右臂——魏延和楊儀——之間選擇一個負責的。

    上面我們說過,魏延對北伐是持激進政策的。如果他統領大軍,必定會繼續和曹魏交戰;而楊儀雖不足以託付國事,但卻能遵從遺命退軍。只要大軍能安全撤回,蜀漢內有蔣琬、費禕,外有姜維,政局還是可以維持的。所以,諸葛亮最終選擇了楊儀。

    事實證明,諸葛亮的判斷完全正確。楊儀遵從遺命退軍,而魏延不服,甚至還揚言:丞相死了,還有我魏延在呢,怎麼能因一人之死,而耽誤國家大事呢?

    由此可見,魏延的悲劇雖與諸葛亮有一定的關係,但究其根本,還是魏延自身存在兩個致命缺陷:第一,他的軍事策略激進,不符合當時蜀漢國情;第二,他驕傲剛矜的性格,無人可以壓制的形勢,讓諸葛亮不得不除掉他以防後患。

    所以,諸葛亮讓有才華的魏延走上了人生巔峰,也讓不聽話的魏延步入了悽慘結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公租房申請書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