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朝史暮想

    李清照的《夏日絕句》:

    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誠然,李清照對項羽的描述和理解,可能有很大一部分人持認可態度,但是絕對不應該作為對項羽唯一的解讀。

    對於項羽,我們有太多的解讀,太多的角度。而李清照的《夏日絕句》,其側重點在於描述項羽的英雄氣概和不肯過江東的不妥協,不認輸精神。

    就比如對於項羽的“不肯過江東”,李清照是持欣賞態度,但也有很多人認為項羽的抗壓能力不行,輸一場就被打得抬不起頭。要知道他的對手劉邦,可是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在亥下之戰之前,可以說劉邦一直都被項羽壓著打,好不容易贏了一次。

    再說“不肯過江東”,到底是李清照所認為的項羽不肯妥協,寧可轟轟烈烈去死,還是因為項羽自知已經無力迴天,任命了,抑或是項羽明白即使自己過江,江東勢力也不一定會支援或者饒恕自己云云。

    讀史,希望朋友們獨立思考。

  • 2 # 張江office

    秦始皇帝遊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然而,時間荏苒,出身貴族的梟雄項羽,卻被劉氏集團圍困在垓下。在垓下之戰,面對劉氏集團的重重包圍,項羽突圍無望時,縱有幾多無可奈何,但是他依舊想改寫自己的夢想——恢復封建制,廢除郡縣制,或者帝國制度。此刻的項羽依舊保持自己應有的本色—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自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後,成百上千的勇士們為了恢復封建制度的理想而奮鬥。其後,王莽也曾試圖為之,結果都無功而返。

    回顧當初,項羽滅秦,初衷就是恢復六國,分封六國貴族。尤其約定諸將“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然而,劉邦先卻攻破咸陽,但是卻遲遲不進咸陽成,等候項羽。

    其後,並是中國歷史事件中較為知名的“鴻門宴”。按照政治家的邏輯,項羽可以直接除掉劉邦,但是項羽卻沒有這樣做,他放走了劉邦。

    很多人說,劉邦是逃走的。按照當時的項羽的實力,劉邦是不可能逃走,只有一個解釋,就是項羽不想在鴻門宴除掉他的對手。

    很多人由此認為,放走劉邦是非常愚蠢的。然而,項羽卻不這樣認為,殺掉劉邦需要充分的道義,一旦沒有,這樣做是不可接受的,這是項羽的自我約束的底線。

    鴻門宴後,項羽東歸,而劉邦卻“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即使在垓下末路時,此刻的項羽依舊有機會的逃走的,尤其是項羽憑藉二十八鐵騎衝破劉邦幾千騎兵的圍追,已經來到烏江邊,此刻的烏江亭長已經備好船隻,急勸項羽過江。

    然而,劉邦面臨白登之圍,何曾想到自己的去處。所謂白登之圍,是指公元前200年(漢高祖七年),一向戰無不勝的漢高祖劉邦,親自率領32萬大軍迎擊匈奴,先在銅輥(今山西沁縣)告捷,後來又乘勝追擊,直至樓煩(今山西寧武)一帶。

    時值寒冬時節,此刻天降大雪,劉邦不顧前哨探軍劉敬的勸解阻攔,輕敵冒進,直追到大同平城,結果中了匈奴誘兵之計。就這樣,劉邦和他的先頭部隊,被圍困於平城白登山,竟然達7天7夜,完全與主力部隊斷絕了聯絡。

    至少目前的版本有兩個,第一,劉邦採用謀士陳平的計謀,行賄於冒頓單于閼氏(冒頓妻),其後才得以脫險。第二,劉邦被捉,接受冒頓單于的要求,甚至是長公主和親。由於呂后不答應,劉邦不得已改為宗室女為公主,嫁給冒頓單于,同時派和親大使劉敬陪同前往。此外漢朝每年送給匈奴大批棉絮、絲綢、糧食、酒等。

    相比於劉邦,面對敗局,項羽拒絕度過烏江。正是這樣的行為,項羽自己也沒有想到,在自己烏江自刎1000年後,一個孱弱的、名叫李清照的女子,居然讀懂了自己的情懷和那寧死不屈的底線精神——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之所以把項羽視為人傑,即使是鬼,也是鬼中的英雄。此刻想起項羽,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不肯回江東苟且偷生。

    可能讀者會問,李清照為什麼能讀懂項羽呢?這源於當時的社會背景。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北方的金國,覬覦北宋豐富的物產,以及千里的沃土,於是伐兵。

    其後,北宋戰敗,金國直接擄走北宋的徽、欽二帝,趙宋王朝的都城被迫南遷。在國破城滅的時刻,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出任建康知府。

    由於城中爆發叛亂,此刻的趙明誠,沒有立即解決叛亂的事情,居然臨陣脫逃。讓一腔熱血的李清照悲憤不已,同時也看到北宋這個帝國抗金的態度,也為當時以其夫為代表的北宋官員感到恥辱,由此認為他們的做法,還不如千年之前的項羽,雖然可以度過烏江,走進深山老林度過餘生,但是項羽卻選擇了自刎,這樣的悲壯,激發了李清照的認同感。

    當然,項羽之所以這樣做,源於項羽自身的教養和潛移默化的對祖訓的遵從。作為楚國大將的後代,垓下失敗可以自刎,但是卻絕不允許玷汙自身的人格。

    楚漢戰爭之後,直接影響華人的不再是信條和契約的遵從,而是“成王敗寇”,以及“不擇手段”。

  • 3 # 步步為營007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是李清照讀懂了項羽寫出的詩。北宋重文輕武后,雖然兵力很多,但軍事實力並不強,無論與遼,還是金,西夏或者蒙古都是敗多勝少,打不過怎麼辦,求和,可以說一味的求和也助長了外族的囂張氣焰。作為一個才女,在隨朝廷逃跑的過程中是顛破流離,吃盡苦頭。後來丈夫病死了,自己更是孤苦伶仃,帶著一些字畫逃跑,是她唯一的精神寄託。到了紹興一戶人家,自己和丈夫嘔心瀝血收集的金石古卷,一夜之間被盜,對她打擊很大。再後來嫁給了一個叫張汝舟的,張貪圖其字畫書籍,加上興趣不投,兩人離異。李清照晚年生活孤苦伶仃,時常想念故鄉,以及死去的丈夫。在楚漢之爭中,項羽知道虞姬死後,心中淒涼,心灰意冷,霸業沒了,心愛的人也死了,以後漫長的歲月怎麼過,就追隨而去。想必李清照也是一樣,活著的時候有一番事業真摯的愛情,所以發出“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感慨,做人就應該向項羽一樣。

  • 4 # 經典守望者

    感謝邀請。這個問題應該從李清照個人的經歷,和項羽經歷的相似點入手。首先我們要來看項羽的所謂底線精神。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自刎烏江可以說是無奈,但也可以說是他一種英雄貴族主義的最大化闡發。項羽一家起於亂世,擁立懷王,鉅鹿之戰,火燒阿房,戲亭封王,彭城大戰。項羽在一步一步書寫自己的輝煌。但是面對韓信彭越英布的聯軍,他敗了,最終單騎單馬,自刎烏江,何其雄壯。寧死不墜威名,這就是貴族精神。人民遭難,身為貴族要挺身而出。出師不利,當自刎以謝天下。不連累百姓士兵做無謂的犧牲。

    很多人都在講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為他的自盡感到惋惜和悲傷。但是筆者認為,這種情況恰恰是由於項羽自身本身的性格所決定的,史書當中記載項羽為人謙遜有禮,禮賢下士。即使在廣武間捉到了劉邦的父親要烹殺他,但最終還是放了他一條生路。就是因為項羽本身所具有的一種貴族優越感,不殺老弱婦孺。他不像劉邦可以無所不用其極。而他作為貴族的身份象徵,也註定了他在一些事情上他輸不起。因為他自己是帶了太多的責任和包袱上的戰場。而作為劉邦而言,劉邦只是一個小小的亭長,可以說是身無分文上的賭桌卻最後贏的盆滿缽滿,這樣也就導致劉邦輸得起,即使是被項羽一敗再敗,但是他仍然堅持不懈的與項羽周旋。但是作為項羽而言,他率領8000子弟過江,回江東卻只有一人,這在他的內心中是無法平復的。他無法說服自己,捲土重來,而且從當時的社會大勢上看來。

    江東除了要面對劉邦韓信的南征大軍,同時還要面臨近在咫尺的九江王英布。即使是回到江東也只能是把戰火引向江東。作為項羽而言,它不會將戰火引向自己的父老,所以他的自盡,可以說是最好的一種結局,李清照也是身處分裂亂世,面對著國家與個人際遇的多重磨難。但是她仍然可以堅持不懈的支撐下去,這就是她與項羽之間最大的不同,可以說是巾幗不讓鬚眉。

  • 5 # 歷史中的詩和遠方

    只有經歷相同的事情,才有共同的感悟,讀懂項羽感情色彩的文人墨客很多,只是能表達出來的名句不多,唯獨李清照寫出來歷史人物為眾人所認同的詞篇!@歷史

  • 6 # 盤達菌8a9W

    李清照真的讀懂項羽了嗎?未必!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人中也就有一千個項羽!每個人都會因為各自的世界觀、人生觀、方法論的不同對於同一個人物做出不同的解讀。這隻能折射出解讀者眼中和心中的世界,而並非人物本身眼中和心中的世界!對於項羽的評價也是一樣!

    杜牧對項羽的解讀就與李清照完全相反

    杜牧在 《題烏江亭》中寫到: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杜牧非但不贊成項羽不過江的行為,反而為之嘆息不已,認為這樣一個英雄人物理應忍辱負重返回江東,號集子弟再殺回來與劉邦一決雌雄。

    無疑很多那些遭受打擊而後捲土重來的英雄人物看到會感同身受,大為讚賞。

    王安石則認為項羽不過江實屬無奈之舉

    王安石作為一個政治家、改革家,對於天下生民的愛護和悲天憫人的心理似乎佔據了主導,所以他更關心的是人心向悖,認為項羽妄圖以力量征服天下帶來了太多的戰亂,反而讓劉邦統一天下休養生息對天下更有利。這與范仲淹的 “一家人哭強如一路人哭”頗為相似。

    王安石 烏江亭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每個人的評價都有各自的寄託

    歷代對於項羽的評價與李清照相似或者相反或者全無關係的大有人在,不能認為只有李清照讀懂了項羽,只能說各有寄託。

    李清照生於官宦世家,嫁於權貴子弟,生活優渥,這從她前期的著名代表作 《如夢令》 就能看出來: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要是生活優裕到什麼地步才能對酒當歌,酒醒了馬上要關心的卻是花兒是否尚好呢?

    然而這樣的生活終於是被戰亂給打斷了,宋朝朝廷偏安一隅,不肯作為收復故土,自然成為了當時在北方的李清照最痛恨的物件,所以在她南遷途中路過烏江亭時《夏日絕句》 自然應景而發,因情而發: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所以我們沒有辦法說李清照又或者任何一個人讀懂了項羽,只能說這裡面飽含了李清照一個女詞人對於項羽這樣一個英雄人物的內心寄託,希望南宋朝廷能夠以項羽為榜樣奮發有為收復故土罷了。

  • 7 # L蟲蟲飛L

    李清照對項羽的解讀源於她的一首詩——《夏日絕句》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對於前人的解讀,誰也不敢說真正瞭解其思想和當時的決定緣由。李清照解讀的只是她自己心中的項羽。

    只要是人,都有自己的主觀情感和意識。司馬遷寫《史記》也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將項羽寫的波瀾壯闊,鐵血柔情,反之寫劉邦就顯得有些平淡了,這也是所謂的春秋筆法。

    所以有句話說: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解讀一件事情或一個歷史人物都會潛移默化的受到自己的人生經歷和知識結構的影響。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認知。

    歷史只是記敘大事件,證明時間的長河裡確實發生過這件事,至於事件中每個人物的想法和心裡活動也許不是後人能斷言的。

    所以李清照解讀的只是帶有自己情感的項羽,並不能說明是真實的項羽。可以無限接近,但不能斷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天到了,百花盛開,蟬鳴脆脆,真是詩情啊,你想歌頌詩樣的夏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