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樊賢澤

    地球內部溫度高,是因為吸收了宇宙中的輻射能。

    大破炸理論或許是真的?高於-273攝氏度的有質量的物體都存在向外輻射能量的特性,宇宙中充滿帶能量的輻射。各種不同的天體輻射的這種能量,像光一樣,不疊加,互不干擾,且傳輸方向穩定,能獨自傳輸。這種輻射能量只能被高壓下的物體所吸收。如果天體的質量大到一定程度,隨著能吸收輻射能的物質的比例增大,吸收的輻射能足以引起天體因內部物質的升溫而引發地震、火山、表面發光、甚至發生爆炸。地球因質量還不足夠大,內部物質的升溫膨脹只能引發火山、地震等,但不至於使地球表面有高於現在地球表面的一般溫度,多於的能量最終以輻射的形式輻射出去(地球表面溫度高於-273攝氏度,有輻射)。太陽所吸收的輻射能,除了引起火山、地震等現象外,還能維持太陽表面有能輻射可見光的溫度,但還沒達到引起太陽爆炸的程度。如果一個天體的質量大到一定程度,吸收的輻射能會引起該天體的爆炸。宇宙中不會有超大的星體。星體的壽命是有限的。星體靠萬一有引力俘獲小天體,質量越來越大 ,質量大到一定程度就爆炸了。

    宇宙不是透亮的,與能量的轉換有關。輻射能可轉換成可見光,可見光照射物體,物體吸收光能後,溫度高於-237攝氏度,向宇宙中輻射能量。這樣迴圈往復,總能量既不增加,也不會減少。

    純屬猜猜,不要當真!

  • 2 # 伊棋科學漫話

    有趣的是,人類對太空的探索比探索地球的深度更深。限制對地球內部探索的主要原因是壓力和熱量。那麼為什麼地球的中心是熱的呢。目前推測有三種原因。第一種是地球形成初期所遺留下來的熱量。第二種是潮汐力和地球自轉對岩心施加的重力壓力。第三種則是地球內部元素的放射性衰變。

    圖源網路1.地球形成初期遺留的熱量

    地球已經有40億年的歷史了,人類其實還沒有完全瞭解它的形成歷史。地球形成過程中,通過吸積作用的引力拉進了更多的物質,並壓縮形成了地球。當物質以高速碰撞時,就像太陽系發展的早期階段一樣,所有的動能都會流向某個地方。在地球形成時,產生的能量被轉化為熱。這種熱量是地球內部溫度的最初來源。

    圖片來自網路2.地球內部巨大的重力和壓力

    下一個熱源是重力和壓力。由於太陽、月球和太陽系其他行星所施加的潮汐力量,地球正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地球自轉也使核心受到巨大的壓力。這種壓力基本上使地球的核心保持與壓力鍋類似的情況。這就導致地球內部熱量的流失減少。

    圖片來自網路3.元素裂變產生的熱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熱源是地球內部重元素髮生的核裂變。簡言之,地球內部存在一個天然的核引擎。從某種角度來說,也要感謝地球內部元素的持續裂變,彌補了地球失去的熱量。這種裂變過程以放射性衰變的形式發生。它還會在地幔中產生對流,驅動板塊構造。

  • 3 # mcz107436431

    地球中心附近的原子核和地球中心有著無窮小的距離r,根據萬有引力公式F=GmM/r^2,地球中心附近的原子核和地球中心有著無窮大的引力(壓力),所以地球中心和附近的原子核在無窮大的壓力下,每時每刻都發生著輕核聚變成重核或超重核的反應,並釋放出大量的熱能。

    太陽的質量是地球的33萬倍,所以太陽向空間輻射的能量最多。木星的質量是地球的318倍,所以木星向宇宙空間輻射的能量是地球的3倍。

    由此可見,各種天體向空間輻射的能量多少與它們的質量有關,質量大的天體輻射出的能量多,質量小的天體輻射出的能量少。

    眾所周知,太陽中心在高溫高壓下存在著大區域的輕核聚變成重核的核聚變反應區,每時每刻都產生大量的核聚變能量,不斷地輻射到宇宙空間。

    地球也一樣,地球質量是太陽的33萬分之一,地球中心的高溫高壓區比太陽中心小得多,因此地球中心存在著小區域的核聚變反應區,不斷地產生聚變能量,保持著地球內部的溫度基本不變,並把多餘的熱能輻射到宇宙空間。

    眾所周知,地磁場是由於地球的自轉而產生的,假如沒有地球中心的高溫高壓把原子電離成正離子和電子,地球自轉多快都不會形成地磁場,強大的太陽風就會殺死地球上的生命,地球上就不會出現生命。

  • 4 # 震公常平

    這個問題我得詳細解釋,首先要知道地球怎麼形成的?追溯時間張衡《靈憲》裡,有最早描述地球由渾沌宇宙,沉澱後形成的,那麼其它星球也是啦。渾沌沉澱好比東北亂燉菜,各種材質都有的一鍋菜,熟了上面出現清湯是天空,下面沉澱物質是地球,完整認識這一鍋物質,是個整體存在,湯裡有沉澱物質,沉澱物質裡還有湯。這就我們的家園地球性質,就是鼻祖先人留下的,認知地球東方文化遺產。

    上面清湯裡的滋味,不斷滲透下面沉澱物質,如果清湯放入催化劑,相隔一段時間,下面固態肉、菜也可以改變性質。這種催化劑如果由上向下到底層,由底層開始向上反應,那就是震能量候風射入地下,出現微震中反應。

    例如大海波浪就是風的作用,這是氣態物質作用液態物質;物質分四種狀態存在著,水流也可以衝動固體物質;當今氣象學預報天氣幾級風、颱風,都是溫差和氣壓形成的,我的研究發現四物質第四種狀態,等離子體天體內部湍流,主宰物質第三種狀態氣體運動。這裡就得到一個科學定論:“物質這四種狀態,下一種主宰前種狀態而且不能逆向主宰;這就補充了‘流體主宰固體運動定律”;也解釋了地球自然現象地震之迷;東方自然科學文化給出了,地球形成和構造,伏羲先天八卦就是地球構成存在的特殊現象,山、水“”火“”澤“”雷‘風、天‘地把它們看做地球特殊要素,就知道了地球物理性質。伏羲畫卦拿廣意的世界矛盾體,陰陽巽與震關係註解地球。

  • 5 # 平SS

    我們是否可以用一個物理實驗來說明這一問題,或者這一物理實驗可以詮釋宇宙星體(包括恆星)引發內熱的原因所在。這個物理實驗就內壓壓力發熱物理實驗,也就將沾有少量燃油的火棉放在玻璃管上壓縮發燃實驗,當然這裡不討論化學燃燒問題,只討論壓力生熱引燃問題,從這一物理實驗我們可以發現,物質受到壓力是會發熱的,而且壓力趆大,發熱趆劇烈,溫度也就越高。所以,我們不排除所有宇宙天體,包括恆星初始的內熱,都是由強大的內部壓而引發,也就是本星體強大萬有引力作用擠壓內部核心而引發的內熱。

  • 6 # 雪松127947852

    我是雪松,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只要是有內部活動的物質都會產生熱量 。比如含有放射性物體,表體死亡的植物,還有地球內部的岩漿等。堆積時久的谷堆核心會產生熱量,成堆蔬菜核心也會產生熱量 。

  • 7 # 普慈賢

    地球的過去就類似於現在九大行星中遠離太陽的幾大行星,例如木星,海王星等。幾乎都是氣態型行星,隨著逐漸向太陽中心靠攏,這些氣態型行星就會逐漸向液態型行星和固態型行星演變。目前我們的地球已經演變成內部是液態型,外部是固態型的行星了。在這樣的“濃縮”演變過程中,這些氣態型或液態型行星可能會被太陽所“點燃”而燃燒發熱並且逐漸凝固,而且執行的軌道越靠近太陽就越向固態型行星轉變,直至最終被太陽吸引並“吞食”……

  • 8 # 維度開拓者

    地球內部的熱量從能量守恆的角度看,肯定是從地球形成初期帶來的。54億年前地球形成時是一個熔融的火球,地殼都是岩漿,現在的地球只有地殼內部才有岩漿和高溫熱量。由此看來地球是在不斷冷卻過程,但過程是十分緩慢的。

    這涉及到地球本身的結構和所處太陽系的軌道位置與太陽的距離,有磁場和大氣層的保溫隔熱層,阻止了快速降溫,還有太Sunny的能量輸入,從區域性時間段看是熱量是趨於平衡,但從長遠看,熱量是在不斷遞減中。

    其他的星球就不一樣了,如火星,其內部基本沒有火山運動,兩極也沒有磁場,大氣極其稀薄,極少地震,地心據推測可能基本沒有岩漿物質了,已經冷卻差不多了。

  • 9 # 使用者8189507149375

    從地核中來。因為地核一直在燃燒。從沒有熄滅,一旦熄滅,地球自身生命就結束了.。地殼的物質絕大多數是燃燒時化學反應生成的物質。

  • 10 # 北京得明

    良好的常識概念基礎是能夠明白科學問題的關鍵性基礎,否則,不可能真正明白。

    希望你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進步,快樂。

  • 11 # 兵器瞭望臺

    這和太陽表面的溫度是類似的,太陽表面的熱量來自內部的核聚變,源源不斷給表面提供能量,那麼地球核心的溫度也是來自核反應。但是這個核反應是核裂變,或者天然核素的衰變,產生的熱量。這些熱量只夠地球內部供能,地球表面的溫度影響當然是太Sunny照了,太陽熱量對大氣、地球表面的影響是巨大的,比核心大得多。

  • 12 # 科學探秘頻道

    地球的地心溫度極高,核心溫度可以高達5000-6000℃,如此高溫,不禁使得人們猜想其高溫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形成之初,地心就開啟了高溫模式。地球是各種石質物聚合形成,這些物質形成的時候,由於摩擦和擠壓作用,使得形成的地球平均溫度可以達到1000℃。之後,地球由於引力位能的釋放和放射性元素的持續性衰變,使得地球核心緩慢升溫。特別是地球內部的鐵,直接被高溫液化,由於其密度大,所以緩慢流向地心。這個過程伴隨著引力位能的釋放,導致地心溫度上升了約2000℃。所以,這些因素綜合作用下,造成了現在地心的溫度高達5000-6000℃。

    其實不止地球,很多巖質內部溫度也很高。

  • 13 # 崑崙還東國

    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要從地球形成之初說起。

    地球一直在產生熱量

    地球形成之初是一個擁有高度壓縮太空物質的巖團,重力作用熱和內部放射性物質衰變熱使得這個大巖團受熱,溫度升高,鐵鎳開始液化,誘發地球開始分層,熔化了的鐵鎳就開始往地球中心下沉,較輕的物質上浮,最終形成如下圖的地球結構,地殼,地幔,地核。

    其中地核主要成分是鐵,是地球具有較強磁場的重要原因。同時地核也具有較高的溫度,具體有多高呢?因為缺少探測條件,有說4000-5000度的,有說6000-8000度的,總之,地球內部具有大量的熱能是不爭的事實。

    而且,地球內部還會透過厚厚的岩層向外部散發熱量,據估算,地球內部每年向外部散發熱量大約有1.4x10^21焦耳,換算成W呢,大約是4.4x10^13W, 對比三峽總裝機容量2250萬千W,大概是1995座三峽水電站。

    這麼多熱量散發,地球怎麼維持內部的溫度呢?

    這也是眾說紛紜,有重力分異熱,潮汐摩擦熱,化學反應熱,但目前佔主流的是放射性元素衰變所釋放的能量。

    1,要足夠多

    2, 放射性產生的熱量要夠大

    3,放射性的半衰期同地球的年齡要相當,因為半衰期太短了,早過期了。半衰期太長的,還沒發揮作用。

    目前符合上面三個條件的有鈾(U),釷(Th),鉀(K)。

    如果放射性熱假說成立,由於放射性原子隨著時間推移而減少,說明地球形成時產生的熱量會比現在地球產生的熱量要多,據估算,大概為現在地球的4倍,不過地球形成時,冷卻速度也比現在要快。

    岩石圈保護著地球表面

    地球內部雖然很熱,但除了火山噴發,溫泉等自然現象之外,我們在地球表面很難感受強烈。這是因為有岩石圈保護。上地幔部分和地殼組成岩石圈,一方面抵禦外層空間隕石的襲擊,另外是一個良好的絕熱帶,阻隔著熱能向外洩,使得地球內部物質處於相對封閉空間。根據地質鑽探,溫度隨著深度增高,大概25-30度/公里,像冰島這種火山活躍地球甚至會到40度每公里。

    結語

    雖然地球散發大量的熱量,但地球表面佔主導的是太陽能,因為太陽向地球輸送的熱量大概是地球內部散發熱量的5000倍。太陽能掌控著地球的氣候,還有地球表面的生命。

  • 14 # 兔斯基聊科學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地球內部的溫度是非常高的,特別是地核內部的溫度和太陽表面的溫度差不多。

    地球的內部是非常的熾熱的。當年蘇聯留下的科拉超深鑽孔鑽到了地面以下12263米。雖然科拉超深鑽孔僅僅鑽透了地球半徑的千分之二。但是經過測量,鑽孔最底部的溫度就已經達到了300℃以上。

    科學家透過對地震波的研究發現,地球是由三部分組成的:地殼、地幔和地核。其中地核又可分為外核和核心兩部分。

    透過火山噴發流淌的地表的岩漿最高溫度可以達到1400℃,它來自地球地幔的上層。在我們看來岩漿已經是非常的熱了,但是它和地核處的溫度比較起來還是低很多。地核位於地球最裡面,半徑大約2900公里,只比火星的半徑小了500公里。外地核的溫度範圍在大約4000℃~6100℃;內地核的溫度更高從交界處的6300℃升高至地球中心的6800℃。這裡的溫度甚至要比太陽表面的溫度還要高出800℃呢!

    地球形成時的餘熱。

    地球是由星際物質相互吸引積聚形成的。這些星際物質在形成地球的過程中相互撞擊產生了大量的熱量,原始地球不斷增溫。密度大的鐵鎳元素開始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這過程中物質的位能轉化為熱能。雖然現在已經過去的40多億年的時間,這部分熱量依然是存在的。

    地球與太陽月球以及其它行星之間的潮汐摩擦加熱。

    在太陽系中很多星球內部的熱量來源於星球之間的潮汐摩擦加熱的。比如木星的木衛一,它是太陽系中火山最活躍的星球。它內部的能量就是來自於木星對它的潮汐力。類似的還有土星的衛星土衛二等等都是這樣的例子。地球雖然質量很大,星球之間的相互影響還是起作用的。

    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量。

    地球的內部存在著大量的放射性元素,它就像一個巨大的核反應堆。這些放射性元素透過衰變或者是核裂變釋放出大量的熱量。

    地球內部的熱量對地球來說非常的重要。它為地球上的火山運動和地球板塊運動提供了能量,併產生了地球磁場,讓地球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地球內部涼涼了,地球還會有生命嗎?

  • 15 # 魯陽揮弋

    研究地下熱能的學說叫地熱學,地熱亦稱地下熱。

    地熱慨稱地球內部的熱,地熱是隨著深度增加的。但各地相差很大,根據各地統計,平均每深100米,溫度增3度C。這種現象通常叫“地熱梯度”,根據目前所知,愈向深處“梯度”增加愈少。

    那地熱因何而耒?眼下能解釋的便是宇宙大爆炸後帶來。

    宇宙夲是很小,但密度卻超極的原子。幾十上百億年前突然大爆炸,碎片向四處飛散開來,隨著時間推移,烈度不斷降低,很多以相同速度,相同方向運動的碎片,終了紛紛結合成一體,形成如今宇宙佈局,地球也就這麼形成。

    地球由含有各種化學物質的碎片體組成,各種化學物資相互生化反應,產生熱量,於是生成地熱。

    初始地球也如太陽般,是個熾熱火球,由於所處宇宙位置之因,最後地球表面慢慢冷卻下來,可深處地下的地熱不易散發,依然留存下來。

    闢如某地,溫泉多多,那是因該處地下地溫高所至。

    再闢如火山爆發,其實火山處夲無山,實因地熱熾烈,達到一定程度,衝破地面噴發出火紅的岩漿,久而久之地下噴發的岩漿,於噴口四周堆積起來,越堆越高形成山形,這種山便叫火山。

    ……

  • 16 # 理性科普者

    地球是一個半徑約為6370km的球體,有的人說是實心球,有的人說是一個空心球,球心處生活著外星人。科學家把地球分成三層,外表部分叫做“地殼”,厚度各處很不均勻,由幾千米到70km不等,地殼的下面是“中間層”,也叫“地幔”,主要是由熔化狀態的岩漿構成,厚度約為2900km,內部叫做“地核”,地核又分為外地核和內地核。這樣劃分實際上只是一種推理,人類並不知道整個地球的內部結構,主要是根據一些科學探測到的資料、地球表面發生的地震、火山爆發等自然現象推理得到的一種模型。

    目前為止,也只有前蘇聯保持著對地球深度探測記錄,但離地球的半徑還差遠了。就是各種探測儀器(如超聲波、放射性探測儀)能夠到達地球內部也沒有突破10 Km。例如下面的一組資料就是科學推理的根據之一:從地表以下平均每下降100米,溫度就升高3 ℃,在地熱異常區,溫度隨深度增加的更快。中國華北平原某一個鑽井達到1000米時,溫度為46.8 ℃;達到2100米時,溫度升高到84.5 ℃。另一鑽井,深達5000米,井底溫度為180 ℃。於是推理,地殼底部和地幔上部的溫度約為1100 ℃~1300 ℃,地核約為2000℃ ~5000℃。這是溫度推理。又有人推理,全球地熱能的潛在資源,相當於現在全球能源消耗總量的45萬倍,地下熱能的總量約為地下煤全部燃燒所放出熱量的1.7億倍,這是能耗推理。還有結構推理,力學推理 ,化學推理,運動推理等等,所以,地球是一個謎團,誰都沒有足夠的資料和圓滿的結構模型來表達地球的全貌!

    我回答的此問題也是推理呃。地殼內部的熱量是哪裡來的呢?我個人的觀念有以下幾種來源,大多數人認為,和太陽的熱量來源一樣,是由於地球物質中所含的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只是太陽還沒有冷卻下來,而地球卻冷卻下來了,這是根據太陽釋放能量的模式推理得出來的結論,大家說可靠嗎?為什麼火山爆發的岩漿沒有放射性?這麼大的能量怎麼沒有在地殼薄弱的地方(如礦井、海溝、盆地)衝開地殼和地幔?

    其次,地殼內部的熱量來自太陽,太陽輻射的能量是基本粒子,被地球萬物吸收後,一方面以化學能的形式儲存在植物中,並經過地殼的運動儲存在地球上,另一方面,地球表面吸收的太陽能,由於大氣阻礙、地球引力、地磁場的作用不會受到損失,最終以暗能量的形式累積在地球上,如果說損失,也只是透過暗能量、引力波輻射了一部分。

    再次,來自於能量的轉化,地球的自轉和公轉以及來自於月球、太陽等星球的引力,使地殼的板塊斷裂或移動,板塊之間相互擠壓、摩擦,使機械能轉化為內能,並以地震、火山爆發的形式釋放出來。人類對地球的開發以及颱風也可以促使地球板塊的移動而產生能量轉化。這種能量也可能來自於地球的造山運動,劇烈的造山運動使地殼中儲存了大量的內能。

    最後,地殼內部的熱量來自宇宙形成的最初時期,宇宙形成後,由於大爆炸,地球在原始大氣層中高速運動,由於克服摩擦阻力的而做功,地球成為一個溫度很高的發光球體,直到被其他天體所吸引,運動的速度才慢慢地降下來,溫度也逐漸下降,後來,遇到了彗星這樣的天體後,地球上有了水,溫度下降的速度又加快,直到被太陽俘獲,就成為現在的地球了。太陽俘獲後,由於太陽的輻射作用,溫度下降變慢,但地殼的溫度仍然很高,火上爆發就成為釋放能量的一種形式。

  • 17 # 地外天使講科學

    對於地球內部的熱量從何而來?又是怎麼維持熱量的呢之話題,我個人觀點認為,地球內部的熱量是從有機碳化物累積而來的,是透過地殼固態圈層和地表液態水體圍封的雙重手段來維持熱量的情況。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因為,地球是太陽系唯一的一個積累能量物質的星球,是透過地表形成生物圈持續生存進化的自然手段,來實現無機物質向有機物質(碳化物)的轉變,而有機碳化物是一種可燃的能量物質。

    自地球上大約43億年生物圈形成以來,不斷能為地球生產、製造和積累能燃燒的有機碳化物,並透過地球圈層物質結構不斷運動與變化的自然手段,來實現地球地核和地幔圈層碳化物之核能物質的增殖積累。

    當地核和地幔圈層的碳化物數量積累到一定的程度,並在地殼固態圈層和地表液態水體的圍封作用下,會產生儲熱性和儲能性的物理現象,會使歷來儲存在地核和地幔圈層中的有機碳化物,在數量不斷增加的同時其內熱溫度會得到不斷地提升。

    到目前為止,地球地核內熱溫度可達8千攝氏度或以上,並能在溫度逐漸提升的超高溫狀態下逐步形成了燃燒能力特強的核能物質。目前,存在於地球地核和地幔圈層的能量物質,就是一種燃燒能力特強之核能物質的體現。

    由此可見,地球內部的熱量是從有機碳化物積累而來的,是透過地殼固態圈層和地表液態水體圍封的雙重手段來維持熱量的情況。不知這樣的回答是否準確?!如讀者閱後覺得我說的有道理,希給個點贊並關注我,可閱讀到我相關科學領域前沿上千個的原創答題,歡迎大家加入相關討論和學習。宇明於東莞市。(注:原創作品,版權所有,抄襲必究。)

  • 18 # 白興長

    地球內部的熱量是有地球本身生出來的,地球也和我們一個人一樣,是有生命有運動的,人是心臟跳動,促使血管全身流動,產生人體活力,地球也是一樣,在地球內部也有一個大的內臟,促使水源在地球內部流動,只要有運動就會生熱,這也是地球內部生熱的原理。

  • 19 # 星空星中心6866

    地球內部的熱量是地球本身自有的,因為地球有地核,地幔和地殼,地核是地球的心,會產生熱量,地幔包括岩石,岩漿層,是維持熱量和散發熱量的,而地殼是吸收熱量層,在吸收地下的熱量同時還吸收太陽的熱能,以此來保護地球的正常執行及人類和萬物的生長。

    地核就像人的心臟,也會跳動也有血流,血流應該是岩漿流動,平時正常的地心跳動及岩漿流動只是人感覺不到而已,人能感覺到的就是火山爆發和幾級的地震,突發情況應該是岩漿流動時遇到了阻力,或此路不通只能往地殼上湧動就產生了火山和地震海嘯等。

    地殼對人類就有直接的關係了,因為人類及萬物就生活在這上面,比如說冬冷夏熱,春暖秋涼,氣候的變化就是來自地殼的變化,比如,地殼夏天就像一層厚厚的棉絮,地下的熱量加上太陽的熱能就顯得特別熱,有時還能用眼睛看到地上冒出的熱氣流呢,而冬天呢,地殼就像一層厚厚冰冷的鋼扳,身上面蓋幾床被子還是覺得身下冷,而春天和秋天就好多了,此時的地殼變得鬆軟溫暖,春天不冷不熱,百花盛開鳥語花香,人類及萬物生氣勃勃,而秋天呢早冷晚涼,花也開始謝謝,秋風開始掃落葉,又準備迎接冬天的到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傳統文學寫作是吃力不討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