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時尚派

    對孩子的愛要適當,該放手的就要放手,過度的愛就是害!很忙年齡該具備什麼能力!幼兒養性,童蒙養正,少年養志,成年養德。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正確路線!

  • 2 # 90後爸媽育兒心理

    因為這種付出是父母自身的意願,沒有真正看到孩子的意願。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內在的小孩”,這是童年和父母相處內化在心裡形成的。舉個例子,比如父母那個年代物質貧乏,被餓害怕了,所以成年後很希望把自己的孩子或孫子喂得胖乎乎的,於是做了一大堆有營養的食物,叫孩子吃,可能孩子並不想吃,還是強行要求吃掉,因為有營養,父母只看到有營養,沒看到孩子不想吃,所以類似這種付出,孩子當然反感。

  • 3 # 曉說育兒那些事

    父母為孩子付出的越多,孩子越反感,在現在越來越崇尚個性的的社會環境下,這種現象越來越明顯了。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

    父母過分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把自己未實現的願望都嫁接在孩子身上,壓的孩子踹不過氣來。父母難以割斷與孩子的連結,不願放手,事事躬親,不讓孩子嘗試,不給孩子自由。把自己的主觀意願強加給孩子。美其名曰為孩子好。父母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反覆的嘮叨,目的就是讓孩子聽自己的建議,不聽就上升到大逆不孝的道德層面。萬一孩子沒出息,朋友笑話,自己沒面子,養兒防老,自己的老沒保障怎麼辦?我得監督他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而正確的方向也只是父母以為的正確。

    父母這些做法導致孩子本能的想逃,逃離管制。父母應該多聽聽孩子的意見,根據孩子的興趣適當做出幫助,適當的放手,不要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多關注自己的需要,一個懂得愛自己的人才真正懂得愛別人。

    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尊重他的發展,給以自由。

  • 4 # 情似故人

    孩子反感的不是父母的付出,而是父母藉口付出而理所當然的插手孩子的生活。

    我朋友的女兒參加工作後,每次朋友去看望她,她都一副狼來了的樣子。

    朋友女兒大學畢業後,朋友託關係讓女兒進了很好的單位,從事行政管理工作,工作相對輕閒,報酬高,朋友又早早的在單位附近給孩子買了房子,讓孩子真正實現了“事少、錢多、離家近”的理想生活。

    那天我和朋友一起去看望她,朋友一進門,放下提包就開始忙碌起來,先是將帶來的豬肉、豬骨、新鮮的蔬果,一一擺放在冰箱裡,然後拿起吸塵器打掃衛生,完了又開火洗菜做飯,第二天天沒亮就起床做早餐,擦試窗戶玻璃,將櫃裡的衣服騰挪移放……女兒一副無語的樣子,說媽媽完全沒必要起早做早餐打擾了她睡覺,櫃子裡的衣服也沒必要老是換來換去,有時她想找自己的衣服還找不到。

    期間母女倆還發生了二次爭吵,一次是朋友讓女兒早點去洗澡,結果女兒在看手機,朋友叫了幾次見女兒沒動,奪過女兒的手機扔在沙發上。還一次是逛商場時朋友想給女兒買一件衣服,女兒不願意,兩人各執己見不歡而散。

    孩子長大了,希望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來生活,而做父母的自認為閱歷豐富經驗充足,擔心孩子走彎路,對孩子所做的事情不放心,什麼都想幫孩子安排妥當,孩子在享受父母付出的同時不得不違背自己的意願聽從父母的安排,時間長了,孩子覺得憋屈反感,尤其是當自己的想法和父母相沖突時,矛盾更加突出,容易造成雙方關係緊張的局面。

    因此,當孩子已經長大,做父母的要學會放手,讓孩子過好自己的生活,哪怕因此摔跤失誤,這些經歷也可以幫助孩子迅速成長,只有當孩子能夠主宰自己的生活,才能真正成為父母期望的能幹獨立自信Sunny的孩子。

  • 5 # 親子俱樂部

    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在父母,作為父母應該好好反思下自己的家庭教育方法了!

    首先,從父母的角度來說,每個父母都非常的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得把握好尺度,不能過度溺愛。有些父母對孩子是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全家人圍著孩子轉,恨不得包辦了孩子的所有事情,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什麼事情只要孩子一哭鬧就順從孩子,孩子做錯了事,也總是以孩子還小為理由,不把原則底線和是非觀告訴孩子。更不會要求孩子為自己做些什麼。

    其次,從孩子的角度來說,他從小就生活在以自己為中心的環境裡,所以他覺得父母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更不用說理解父母的艱辛。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慢慢會有自己的想法,提出的要求也越來越多,甚至越來越過分,只要父母不滿足他,他就會發脾氣,覺得父母對自己不夠好或者對自己要求太嚴格,自然就越來越反感父母,越來越叛逆。

    此時,父母就會覺得為什麼自己為孩子付出了這麼多,孩子卻越來越反感。

  • 6 # 中山路1號1

    付出的方式可能有問題,一味地付出容易讓孩子越來越不滿足,適當的讓孩子承擔些小責任很有必要。雖然不提倡“棍棒教育”,但孩子違背承諾應該給予相應懲罰(提前約定好),否則孩子會越來越過分地要求多多而父母再累卻不以為然。

  • 7 # 橙子桔了

    思想觀念的不同;

    站在父母的角度考慮,他們對孩子的付出主要出於以下幾個方面:

    1.年輕的時候吃過虧,為了不讓孩子和自己掉進同一個坑,避免孩子多走彎路,反覆告誡;

    2.父母有著豐富的社會閱歷,知道很多年輕人不知道的潛規則和陰暗面,怕孩子受傷害,不告訴孩子,為孩子擋住外來的風風雨雨;

    3.在父母眼中,自己的孩子不管長到幾歲,始終都是需要自己保護的那類,不自覺地就在行動上為孩子做的更多,包辦了孩子能做的事;

    4.父母小時候缺失的,想做又沒做成的,就在孩子身上實現,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

    5.父母聽多了“別人家的孩子”,怕孩子落後於人,給孩子增加輔導作業,請老師補課;

    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他們的反感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父母犯過的錯,我不一定會犯;

    2.父母總會老去,日子還是要自己過,不多經歷一些,怎麼能從失敗中學到寶貴的經驗;

    3.父母認為好的,不適合我,我另有追求;

    4.父母的思想太老土,跟不上時代;

    5.我是獨立的個體,不是父母的替代品;

    6.因為別人的優秀而給自己帶來課業負擔,簡直匪夷所思,莫名其妙;

    交流方式不對;

    父母和孩子的溝通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父母習慣以“你必須……”“不許……”“我不準……”等命令式的話來教育孩子;

    2.,父母採取責罵,呵斥,大吼大叫,體罰等手段讓孩子“長記性”,聽從自己的安排;

    3.父母認為孩子的想法幼稚,不成熟,拒絕傾聽,無視孩子的要求;

    4.父母言傳,身不教,說一套做一套,對孩子說要孝順老人,背地裡打罵老人;

    孩子面對父母的付出,反感態度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默不作聲,裝作沒聽到,左耳進右耳出;

    2.頂嘴,抗議,“你說要往東,我偏要往西”;

    3.和父母零交流,開心的事不與父母分享,被人欺負不告訴父母,有事都憋在心裡;

    因此,在思想觀念,年齡代溝,生活體驗上父母和孩子有著許多不同點,再加上雙方溝通不當,就會激化矛盾,引發衝突,造成一方說話,另一方不耐煩的局面,說的越多越反感,惡性迴圈;

  • 8 # 土豆媽媽育兒

    如果從小父母只是一味地付出,且不管孩子是否需要或喜歡,只按大人的喜好為孩子做好或安排好一切,剝奪孩子成長的機會。在孩子小的時候,也許孩子會覺得有這樣的父母真好,什麼都不用自己操心,多省事,多幸福啊。但是一旦成長帶來的現實,讓孩子無所適從的時候,孩子會慢慢反思:到底是什麼造成了今日這樣的我?習慣了享受一切的孩子,會自然而然地把責任推到父母身上。而父母的所作所為,確實為孩子帶來了一系列不良影響時。沒有危害到孩子切身利益的時候,孩子不會有什麼感覺,覺得一切理所當然:父母就該為我忙碌為我辛苦。一旦因為父母為孩子做得太多而讓孩子在某些方面有所損傷或損失的時候,你認為孩子還會感激你嗎?

    曾經有位媽媽,教育孩子不遺餘力,什麼好吃的、好玩的、好穿的……一股腦兒地都給孩子,只要孩子喜歡,哪怕借錢也會買來。只為滿足孩子的要求。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孩子,在一次校外野餐活動時,被人給孤立了,沒人喜歡跟他一組。因為在平時的相處中,他除了指手畫腳瞎指揮之外,還什麼也不幹。雖然最後在老師的強烈要求下,勉強地加入了隊伍。但別人對他的態度,依然沒多少改變。

    孩子回家後就朝著父母發火:都是你們!是你們讓我變成了同學厭惡的樣子。既然你們無法二十四小時跟在我身邊,為什麼卻要讓我什麼也不會做?!我恨你們!!!父母那一刻懵了,看著孩子委屈又倔強的臉,開始反思自己。到底什麼才是對孩子好?萬事包辦?給孩子賺一輩子花不完的錢?……當最後意識到,自己無法陪伴孩子一輩子的時候,父母才恍然大悟: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對孩子也是如此。只有孩子有足夠的能力與資本屹立於社會的時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孩子總會長大,總會有需要自己親身經歷的事和人。父母需要做的,除了教會孩子生存的基本技能,還要教會孩子心理素質、社交能力、基本道德、學會感恩等成長中必不可少的一切。讓孩子有自己成長的時間與空間,在愛與被愛中茁壯成長!

  • 9 # 美可親子

    父母對孩子的付出本身並不會讓孩子反感,孩子反感的是父母帶著犧牲去付出,比如一個媽媽為了孩子工作非常辛苦,為了讓孩子努力學習,於是經常和孩子說:“媽媽這麼辛苦都是為了你啊!你一定要好好學習才能對得起媽媽今天所受的苦!”

    親戚朋友見到孩子也會說“你看你爸爸媽媽為了你,多辛苦啊,你要好好學習,將來報答他們啊!”

    我想這樣的畫面,我們很多人都不陌生吧,回顧一下,作為孩子的我們,那時候的感受是什麼呢?

    會不會覺得自己很不好,是自己增加了父母的負擔?會不會覺得很有罪惡感,不敢享受生命,不敢輕鬆愉悅?這樣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往往會出現兩種情況,過度與不夠,也就是說他要麼非常乖,非常努力,甚至努力過頭,不敢讓自己輕鬆愉悅;要麼不夠努力,或者乾脆放棄自己,我就是這個死樣子了,你能把我怎麼著?

    而更多的人可能是處於這兩種狀況之間搖擺,一段時間過度努力,努力到一定程度,心理承受不住了,就會垮下來,開始放縱自己......

    而無論是過度努力還是不夠努力,背後都是深深的創傷和心碎。所以,父母付出本身不是錯,錯的是父母覺得自己的付出都是為了孩子,錯的是帶著犧牲感去為孩子付出,付出完了又期待孩子達到我們的要求,而這才是讓孩子反感的真正原因。

    當然,並不是做父母的不要去為孩子付出,而是說,我們付出的時候,得清楚地知道,這是我自己選擇,我自己的意願,我願意為孩子付出,不為他的乖巧懂事,不為他的努力學習,僅僅因為我愛他,僅此而已。

  • 10 # 壹父母

    這句話不是絕對的,但是如果認為這句話表述的現象是成立的話,我想需要加上一個前提,那就是“自以為是”的父母為孩子付出越多,孩子越反感。

    這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已經聽說過太多“以愛之名”的道德綁架的事例了,這其中,親情綁架就是一種。父母因為自己為孩子付出了,所以就要求孩子必須聽自己的話,一旦孩子有自己的主意或者意見,父母往往就會暴跳如雷或者怨天尤人:“我都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為什麼要這樣對我!”這樣的父母,才會讓孩子感到反感。

    我一直認為,家庭中的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在“丈夫妻子”“爸爸媽媽”“兒子女兒”的身份之前,大家都是一個大寫的“人”,要擁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和生活,每個人更好地愛自己,才能夠做到更好地愛別人。

    這個道理很簡單易懂,當你全身心地不考慮自己,只為別人付出的時候,別人的一點點否定和不同意見,就會讓你驚慌不已,茫然失措,因為除了兒女,你的生活中不再有其他,當你發現對兒女失控了之後,就會導致心態崩潰。真正的愛,不是藉著為對方好的名義,去綁架對方,這是控制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古卷軸5》和《我的世界》,你覺得誰的mod更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