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爾勳

    曾國藩湖南湘鄉人,道光進士。清末湘軍首領。他不僅在軍事上卓有名聲,其辦事精神及治家和文章有過人之處,在道德方面也律已甚嚴。其為人做事,以"誠,實,勤,敬"自勵,尤重力行;其治身如墨子之勤儉:其齊民如管子,商鞅之嚴整;其治事則廣採各家,存乎一心,實事求是,針對具體情況靈活運用,……真所謂"道德文章,冠冕一代",成為中園封建統治最後一尊精神偶像。古人說:"人有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曾國藩三者兼而有之,在歷史上受到中國士人的廣泛尊重,在近代尤受卓越人士的推崇。

  • 2 # 穿梭在城市的光影

    縱觀曾國藩的一生,他以儒家的“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訓示嚴格激勵自己,一方面篤於修身,精研理學,格物致知,雅好詩文,另一方面又適應時勢的要求,探討解決內憂外患的治國方略,同時接受近代西方文化的影響,倡導洋務。曾國藩實現了儒家所謂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在人格修養上稱得上是人之楷模。

    一是透過靜坐,凝聚心神,在冥冥之中與聖賢之道相互對照,每天深刻反省自己的一言一行,充分體現了一個修行臻於化境的君子堅持自我修身養性的心路歷程。二是透過日勤三省,來提升自己的人格修養。不斷總結檢討自己的言行舉止,並對自己的過失進行深刻的反思。採用“克己”的方法,將那些不合“禮”的私心雜念通通消滅在萌芽之中,對自己進行最直接最深入的心靈觸控和自我批判。

  • 3 # 百邦的詩

     晚清重臣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被譽為“晚清第一名臣”、“官場楷模”。他力挽狂瀾扶晚清王朝垂而不死,在“同光中興”時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他學問、文章兼收幷蓄,實現了儒家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理想境界。曾氏家族更是歷史上數得著的侯門望族,一百多年來沒有出現過“敗家子”,曾國藩繼承發揚儒家教育思想取得了巨大成功。

      曾國藩作為一個政壇上的大人物,之所以區別於其他政客最為顯著的地方,是非常注重完善自己人格的修煉,促進仕功的建立。

      誠、靜、謹、恆來修身

      曾國藩強調的自身修為要目光向內,即自我管理,是中國傳統的“修身治國平天下”的順序。修身與氣勢龐大的治國、平天下相比顯得簡單,事實是一旦真正實行起來,它遠比戰略困難得多。正人先正己,曾國藩上承三省吾身的教誨,下啟自我批評的風氣,時刻不忘修身養德。他的修身功課主要為誠、靜、謹、恆。誠為誠實、誠樸,為人表裡一致。靜,指的是心、氣、神、體都處於安靜放鬆的狀態。謹,主要指言語和行動上的謹慎,不打誑語,不講無根據之話,不做無勝算之事。恆,指的有恆心,生活有規律,做事有毅力。

      他從三十一歲起,給自己訂了個“日課冊”,稱為《過隙集》,“凡日間過惡,身過、心過、口過,皆記出,終身不間斷。”不但內心反省,而且努力改正。《過隙集》剛寫到第九天,他便猛省從前與某人結仇怨,錯在自己當初“一朝之忿,不近人情”,當晚他即到某人住處“登門謝罪”。長談之後,又請吃飯。從此前隙盡釋。自此曾國藩時時反求諸己,處處修德養望,在人格、聲望等幾方面,為日後的絕大事業作好了充分的準備。還有,他寫有,也不外出,不應酬,而深省內心,讀書寫字,這是積蓄能量的最好方式,每天都在練功,與古人所秉承的“功夫在詩外”一致。

      許多人都認為人格修煉是空虛的東西,認為修身是虛無縹渺的東西,甚至還是迂腐的,但曾國藩一生的事業,修身才是他事業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曾國藩的修身,人格修煉對他事業有幫助,他靠人格的魅力成為卓越的領袖。有極高的威望,全國各地的優秀人才投入到曾國藩麾下,幕僚多達三四百人,當時第一流人才都是出自他手下。野史記載,許多新科進士不願意履朝廷之任而願意進入兩江總督的幕府,曾國藩的一個手令就可以使他們千里趨之。

      他如飢似渴讀很多實學的書,使他一生能夠遍兼五個部的部長。培養自己的聲望、知名度,當時沒有媒體,沒有電視,他靠什麼呢?靠詩文。三十歲時他自信詩已經達到很高的地步。在北京城裡的知識分子圈和他的家鄉湖南知識分子圈中建立了自己的聲望,回到湖南一呼百應。還有無數反映民生的奏摺,老百姓喜歡不喜歡?有政治之心的知識分子喜歡不喜歡?真正想為國家做一點事的官員也不會反對。這些奏摺副本在社會上廣為流傳,使得曾國藩建立了很高的社會聲望。

      曾國藩為自己立下課程十二條:(即著名的曾國藩修身十二法)

      主敬:整齊嚴肅,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早起:黎明即起,醒後勿沾戀。

      讀書不二:一書未完,不看他書。

      讀史:念三史(指《史記》、《漢書》、《後漢書》),每日圈點十頁,雖有事不間斷。

      謹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保身:節勞、節慾、節飲食。

      日知其所無:每日讀書,記錄心得語。有求深意是徇人。

      月無忘其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的多寡,養氣之盛否。不可一昧耽著,最易溺心喪志。

      作字:飯後寫字半時。凡筆墨應酬,當作自己課程。凡事不待明日,取積愈難清。

      夜不出門:曠功疲神,切戒切戒。

      治學篇

      曾國藩曰“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古之精相法者,並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

      為學之首要在立堅卓之志。(今有幾何?我做不到,甚至想都不敢)

      其二,“求業之精,別無他法,曰專而已矣。諺曰‘藝多不養生’,謂之不專也。”(雖有心博學而精深,卻總是淺嘗輒止)

      第三,“學問之道無窮,而總以有恆為主。”

      有志、有識(既博且專)、有恆,治學之三要素。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

      治學之法:“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修身篇

      克己之學——反省自己

      剛柔並濟——“近來見得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

      講求清廉——“不貪財、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者,自然鬼伏神欽,到處人皆敬重。”“蓋凡帶勇之人,皆不免稍肥私囊。餘不能禁人之苟取,但求吾身不苟取。以此風示僚屬,即以此仰達聖主。”

    事事謹慎——三實:不說大話、務虛名,不行駕空之事,不談過高之理。

      三忌:天道忌巧,天道忌盈,天道忌貳。

      三薄:幸災樂禍,一薄德也;逆命億數,二薄德也;臆斷皂白,三薄德也。

      三知:知命,知禮,知言。

      三樂:讀書聲出金石,飄飄意遠,一樂也;宏獎人才,誘人日進,二樂也;勤勞而後憩息,三樂也。

      三寡:寡言養氣,寡視養神,寡慾養精。

      三致祥: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細思古人功夫,其效之尤著者,約有四端:曰慎獨則心泰,曰主敬則身強,曰求仁則人悅,曰思誠則神欽。慎獨者,遏欲不忽隱微,循理不間須臾,內省不疚,故心泰。主敬者,外而整齊嚴肅,內而專靜純一,齋莊不懈,故身強。求仁者,體則存心養性,用則民胞物與,大公無我,故人悅。思誠者,心則忠貞不貳,言則篤實不欺,至誠相感,故神欽。四者之功夫果至,則四者之效驗自臻。

      以上編輯自網路資料,我最近閱讀曾國藩文集,深感文正公修身功夫了得,而自己讀來覺得很慚愧,缺點太多還自以為是,若不修德進業,空談高論而已,無益於身心,但長浮華。世上的農夫躬耕隴畝,而每一個都需要耕好這片心田,心靈的雜草需要慎獨,在慎獨中上無愧於天,下無愧於心。有哲人說過,能改變一個人命運的是他所遇見的人和所讀的書。無怪於巴菲特說,告訴我有怎樣的朋友,我就知道十年後你是誰。

      立德、功、立名,三不朽也。仰慕往聖高賢,其臭如蘭,當為我等及後世千秋楷模。

     

  • 4 # 閱讀者芳菲

    晚清重臣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被譽為“晚清第一名臣”、“官場楷模”。他力挽狂瀾扶晚清王朝垂而不死,在“同光中興”時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他學問、文章兼收幷蓄,實現了儒家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理想境界。曾氏家族更是歷史上數得著的侯門望族,一百多年來沒有出現過“敗家子”,曾國藩繼承發揚儒家教育思想取得了巨大成功。後人稱其與王陽明並稱“完人”。《曾國藩家書》是我最敬佩的書。

      曾國藩作為一個政壇上的大人物,之所以區別於其他政客最為顯著的地方,是非常注重完善自己人格的修煉,促進仕功的建立。

    曾國藩為自己立下課程十二條:(即著名的曾國藩修身十二法)

      主敬:整齊嚴肅,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早起:黎明即起,醒後勿沾戀。

      讀書不二:一書未完,不看他書。

      讀史:念三史(指《史記》、《漢書》、《後漢書》),每日圈點十頁,雖有事不間斷。

      謹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保身:節勞、節慾、節飲食。

      日知其所無:每日讀書,記錄心得語。有求深意是徇人。

      月無忘其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的多寡,養氣之盛否。不可一昧耽著,最易溺心喪志。

      作字:飯後寫字半時。凡筆墨應酬,當作自己課程。凡事不待明日,取積愈難清。

      夜不出門:曠功疲神,切戒切戒。

  • 5 # 心情隨語吧

    “靜”可以讓人身體處於一種穩定、平靜中,進而長生、延年、自由。曾國藩常常“靜坐”,尋找修身的方式,併為自己的學術和事業、生活帶來理學理論的出發點。每日“靜坐半時,體驗來複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曾國藩重視“慎獨”,即獨處時保持自我高潔、勤奮勤勉。曾國藩認為,在沒人監督的情況下,個人很容易變得墮落、無知,甚至是貪婪,因此,他處處“省察”和“克治”。一個人能自我醒悟,往往表現在個人進步、發展和成功中。也就是說,“一念之妄,積妄而肆,而欺人之事成”,這就是所謂的“小人”;而“君子”則完全不同,即“懍其為獨而生一念而誠,積誠為慎,而自慊之功密”。這說明,曾國藩認為,真誠的“省察”和“克治”是獨處的最高境界,是順應“天理”的心思和行為。個人只有獨立於世界之上,才能真正形成一種對世界、生命、人生、知識和自然的體悟,才能“格” 一切世間道理,“省察”並“克治”人生中躁而好動、明而不理、知而不悟、能而不用、間而不恆等情況。

    為了實現“修身”的目的,曾國藩為自己設立了十二門課程,即“主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謹言”“養氣”“保身”“日之所亡”“月無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門”。這些,曾國藩都不遺餘力地貫徹下去。這些都是學問指導的,曾國藩又將實踐行為轉化為學問一增加了“寫日記”一項。至此,曾國藩的學術大師的地位獲得確立。自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臘月正式確立這十三項課程,到道光二十四年 (1844年)春又自定“五箴”,即“立志箴”“居敬箴”“主敬箴”“謹言箴”“有恆箴”。從此,曾國藩處處以這“五箴”為座右銘,生活檢點,學術高潔,行為嚴整。

    “十三項課程”與“五箴”是曾國藩一生治學、生活和官場生涯的全部組成部分,以此警醒自己,鞭策進步,並獲得全方位的個人發展。由此可見,曾國藩的理學與漢學交融的局面漸漸形成,併為他一生治學、生活和個人行為帶來良性的發展空間,針對性極強。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十月初 開始與日記,自己的一言一行、一思一念、一舉一動都記錄在案。一天下來,曾國藩的“身過、心過、口過”一一記錄,自我反省。

  • 6 # 獨釣寒江雪W

    曾國藩被稱為“晚清中興名臣之首”,又被譽為中國近代史上最後的理學大師和一代大儒。曾國藩的修身之道可以概括為“自省”和“靜功”這兩個方面。

    對於自省,荀子這樣說過“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曾國藩一生都在遵循荀子的這句話。

    很多人都認為曾國藩從小肯定就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其實曾國藩遠遠算不上聰明,甚至可以用笨來形容。這個觀點並不是一家之言,這是經過曾國藩的後代研究者所證實的。曾國藩除了不聰明之外,他的壞習慣也很多,他在剛進北京當官的那段時間裡,可以說是他壞習慣最多的一個時期。他喜歡和朋友聊葷段子、喜歡談論女人、喜歡抽菸,並且煙癮還非常的大。那時候的曾國藩和我們後來所瞭解的曾國藩簡直相差了十萬八千里,他也想改掉自己身上的壞習慣。但是反反覆覆好幾次,這些惡習還是沒有改掉。後來曾國藩拜理學大師唐鑑和倭仁為師,虛心向他們求教。

    倭仁大師教給曾國藩兩個自省的方法。第一個方法就是記日記。他告訴曾國藩,一個人最不容易原諒的是別人,最容易原諒的是自己。所以需要透過寫日記的方式,看清自己,面對自己。因為勇於面對自己的人,才會一絲不苟的把自己的錯誤記下來,進行反思、自省。

    有段時間,曾國藩妻子的身體很不好,成天病病怏怏的,曾國藩在家裡聽著老婆的痛苦呻吟,心裡煩躁得很,覺得無法忍受,大半夜的,他就跑到一個叫雨三的朋友家,非要雨三跟他聊些葷段子,以解心頭之苦悶。回到家後,曾國藩非常的後悔,他在日記中責怪自己 “聞色而心豔羨,真禽獸矣!”

    除了記日記之外,倭仁大師還教給曾國藩另一個自省的方法——敬、慎獨。敬指的是心中要對自己信奉的理想和思想有所敬畏,要有一顆敬畏之心。這一點其實很多人身上都有這個問題,現在很多人口無遮攔、口吐狂言、胡說八道,想到什麼說什麼,歸根結底,就是因為沒有敬畏。越是知識分子、越是為官人員,越是要有敬畏、有信仰。只有這樣,你才能守住一個知識分子、一個為官人員的本分。慎獨指的是人們在個人獨處或無人注意之時,也能嚴於律己、潔身自好。在《曾文正公家書》中,曾國藩記錄了發生在他身上的一件事:有一天,曾國藩做了一個夢,夢見有人得到一筆額外的財產,他很羨慕。早晨醒來之後,他覺得自己很可恥,居然在做夢的時候都在羨慕別人的錢財。於是曾國藩對自己痛加指責。接著,夢醒之後,他到朋友家吃飯,席間,朋友說有一個人最近發了一筆橫財,曾國藩的心又為之所動,希望是自己得到了這筆橫財。回來後,曾國藩在日記裡寫到:“早晨剛批判了自己,接著又犯了相同的錯誤,我這個人真可謂是卑鄙、下流”。這件事充分體現了曾國藩對自己信奉的從政之德的敬畏,曾國藩嚴格的察知自己的每一個念頭,即使在他人看不到,而自己知道的念頭中,都嚴格的要求自己。

    曾國藩在晚年的時候對自己有一段評價:他說作為一個儒生,我這個人優點不多,缺點不少,要比照《論語》裡頭聖賢的那些要求,我差遠了,但是有一條我做得還是比較好的,那就是“吾日三省吾身”。

    但這個“省”字有個前提條件,你省一時容易,省一世難,所以一定要有水墨的功夫,這就是“靜”。

    曾國藩年輕的時候拜理學大師唐鑑為師,唐鑑把“靜”這個字送給了曾國藩,從拜唐鑑為師起,曾國藩就養成了每日靜坐的習慣,不管是戰事危急還是事物繁忙,曾國藩所養成的這個習慣都一直沒有中斷過。

    這是曾國藩的老師唐鑑對他說過的一句話:“若不靜,省身也不密,見理也不明,都是浮的!所以最是靜字功夫要緊。”意思就是,若靜不下來,什麼道理都是空的,一切都是浮的,當時的曾國藩最大的問題就是浮躁。現在我們處在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其實我們大多數人都存在這個問題,大家都很焦慮、很浮躁,而只有靜下來,我們才能看清自己,也才有改正錯誤的可能。

    曾國藩說:“既而自窺所病,只是好動不好靜,先生兩言,蓋對症下藥也。務當力求主靜,使神明如日之升也。即此以求其,繼繼續續。”曾國藩一直認為自己的毛病多,想要逐一突破,但往往都不能堅持多長時間,曾國藩的老師唐鑑幫他找到了問題的所在,原來曾國藩最重要的問題是好動不好靜。曾國藩決心在“靜”這個字上下功夫,果然過不了多久,曾國藩整個面貌煥然一新。

    曾國藩練習“靜”的最主要的操作方法就是靜坐。他有個親身的經驗,他說不管你有多累,晚上睡覺之前不能倒頭就睡,你一定要在睡之前坐一會,把心靜下來,把自己的心性收住了,再去睡,否則你的夢一晚上都在打架。

    《曾國藩家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先靜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我們經常講“三思而後行”,在思之前,曾國藩又總結,一定要靜。“臨事之靜,關乎成敗”。不論遇到什麼事,把心先靜下來。深呼吸,安靜,之後再去考慮事情應該怎麼做。

    “自省”和“靜功”是曾國藩的兩個最重要的修身之道,它們各自互相起作用、互相促進。“省”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如果說“省”就像一把火焰,那麼“靜”就是一種水墨的功夫。“省”能讓你直面自己的缺點、錯誤,能讓你有一種自我意識,讓你立刻行動起來,想要去改正這些缺點和錯誤,但“靜”能讓你內心清醒,“靜”能讓你直視內心,“靜”能提高你的自控力,讓你堅持下去,而不是兩天打漁、三天曬網。

    曾國藩年輕的時候資質平平、缺點不少,跟我們普通人沒有多大區別,但是他嚴以修身,透過“自省”和“靜功”改掉了這些自己身上的缺點,成就了輝煌的人生。

  • 7 # 梅中行

    近年來華人興起一股研究曾國藩熱潮,曾國藩作為晚清第一名臣,對延續晚清的統治確實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曾國藩被譽為"修身,齊家,治國千古第一完人″。曾國藩總結了修身十二款: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謹言、養氣、保身、日知所亡、月無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門。引自《曾國藩全書》.孫新剛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多情自古空餘恨有什麼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