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叔影視

    我們時常聽說的是得中原者得天下,歷史上的經驗也不斷驗證這個命題,現在我簡單說一下自己理解的其中的道理。

    我們首先會想到的是中原在歷史上的富足,但是這個富足只是一段歷史時間的富足,並不是長期的富足,在中國南宋以後,江南的財富就已經遠遠超過北方,其後的朝代很大程度上北方的經濟均依賴南方的漕運支援,所以富足不是導致這個命題成立的主要原因。

    再者,我們就可以想到了上一篇歷史文章提到的古代的作戰半徑問題,古代受運輸能力的限制,作戰半徑是有限的,而中原地處中國地理位置的中央,這樣從中原而徵四方,到哪裡作戰半徑均不會太遠,佔有了中原,作戰半徑的問題就解決了,而且在歷史上的各種征服活動也是均要透過征服中原再征服四方,所以佔有中原解決作戰的半徑問題是一個主要的原因。但是歷史上更多的得中原是在諸侯從中原的混戰後脫穎而出的,所以這個原因也不是問題的全部。

    到底是什麼原因,我們就要認識到戰爭和統治最關鍵的力量之所在,這個力量就是人的集中,古代冷兵器時代人數就是戰鬥力,誰能夠迅速聚集大量的作戰人員誰就是王。中原的地理地貌,是廣闊的華北平原,是中國最大的人口密集的平原,那時東北還是原始Forester口稀少。在古代的通訊和國家管理水平下,人口密集的平原最容易集中,而江南雖然富足,但是水網密集,山川丘陵,人很難大量集中,反而成為戰亂的避難所,而為戰爭而集中人口進行作戰,自願的事情除了戰國時期為了不當奴隸外,基本都是帶有強迫性質,江南的地理情況通訊不利又太有利躲藏,是很難集中戰爭資源的。而中國的東北人口稀缺,草原、西部的荒漠、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等就更不用說了,即使是現代在平原上徵兵也是很重要的,中國的河南、山東等地均為中國最重要的兵源地,而其他山區省份就比較少,這些都有歷史的因素。

    所以歷史上的征服者一旦佔有了中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中原徵集大量的人口進行戰爭,當年李自成的重要謀士李巖建議安撫河南結果被殺,已經成為李自成失敗的歷史原因之一,而李世民、曹操等佔有了中原,就佔有了天下,因此得中原最重要的就是要得到這些戰爭資源,有了它才能夠得天下,這是中國版圖區域內最好的戰爭資源。所以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

  • 2 # 看經典品百味人生

    得中原者得天下,歷史上的經驗也不斷驗證這個命題。

    首先會想到的是中原在歷史上的富足,但是這個富足只是一段歷史時間的富足,並不是長期的富足,在中國南宋以後,江南的財富就已經遠遠超過北方,其後的朝代很大程度上北方的經濟均依賴南方的漕運支援,所以富足不是導致這個命題成立的主要原因。

    再者,就可以想到了古代的作戰半徑問題,古代受運輸能力的限制,作戰半徑是有限的,而中原地處中國地理位置的中央,這樣從中原而徵四方,到哪裡作戰半徑均不會太遠,佔有了中原,作戰半徑的問題就解決了,而且在歷史上的各種征服活動也是均要透過征服中原再征服四方,所以佔有中原解決作戰的半徑問題是一個主要的原因。

    但是歷史上更多的得中原是在諸侯從中原的混戰後脫穎而出的,所以這個原因也不是問題的全部。到底是什麼原因,我們就要認識到戰爭和統治最關鍵的力量之所在,這個力量就是人的集中,古代冷兵器時代人數就是戰鬥力,誰能夠迅速聚集大量的作戰人員誰就是王。

    中原的地理地貌,是廣闊的華北平原,是中國最大的人口密集的平原,那時東北還是原始Forester口稀少。在古代的通訊和國家管理水平下,人口密集的平原最容易集中,而江南雖然富足,但是水網密集,山川丘陵,人很難大量集中,反而成為戰亂的避難所,而為戰爭而集中人口進行作戰,自願的事情除了戰國時期為了不當奴隸外,基本都是帶有強迫性質,江南的地理情況通訊不利又太有利躲藏,是很難集中戰爭資源的。

    而中國的東北人口稀缺,草原、西部的荒漠、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等就更不用說了,即使是現代在平原上徵兵也是很重要的,中國的河南、山東等地均為中國最重要的兵源地,而其他山區省份就比較少,這些都有歷史的因素。所以歷史上的征服者一旦佔有了中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中原徵集大量的人口進行戰爭,當年李自成的重要謀士李巖建議安撫河南結果被殺,已經成為李自成失敗的歷史原因之一,而李世民、曹操等佔有了中原,就佔有了天下,因此得中原最重要的就是要得到這些戰爭資源,有了它才能夠得天下,這是中國版圖區域內最好的戰爭資源。所以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

  • 3 # 福自福地來wjf

    中原: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發祥地。遠古不說,從伏羲到三皇五帝,到夏商等,都是各部落聯翌或諧王室的相爭而擁的領地。即是西周也是在中原得的天下。自春秋戰國直到大清,哪個諸侯國,哪一朝哪一代不是為中原而戰的?

    中原,華夏的中心,放眼天下,北可守,南可攻,東可進,西可退,而中原是帷幄之地,儘管山水屏障不多,然卻是天下必爭之地。為什麼呢?因為中原乃中國之中心,坐中洲可俯瀚四方。而一方有戰,可利於調兵增援。若中央吃緊,而四方即可快速勤王。按古代說,坐鎮中洲,南有長江而衛,北有黃河而守,西有秦嶺以遁。東放大軍壓吳地,則中原可保萬無一失。

    得中原者得天下,實際意義是得天下者必得拿下中原。中原拿不下,你任何一個江山都坐不穩。說明什麼呢?原因是中原無山水可依,一切均暴露四野。最大的屏障就是長江和黃河。這兩個險要即戰略要地。這兩個要地你若保不住,哪會有江山可保?哪能一統天下。話又說回來,即是你若能拿下長江和黃河,那你就算拿下了中原,就等於你已得到天下了。若是一個長江和黃河你都拿不下,說明你的物力,人力,軍力和戰術還沒有達到可控中原的力量,因為中原是沒有山可做屏障,防守最難的地區,這些沒有大屏障防守的長江黃河你都拿不下,你怎會撐控中原擁有天下呢?

  • 4 # 梓元小維

    “得中原者得天下”最早見於《史記·範睢蔡澤列傳》,戰略家范雎在向秦王評說天下大事時說:“今夫韓魏,中國之處而天下樞也,王其欲霸,必親中國以為天下之樞,以威楚趙”。這被認為是 “得中原者得天下”的最早出處,隨後千年此論不衰,於是乎很多人論證“中原”到底在哪裡,緣何“得中原者得天下”理論如此盛行,孜孜於此,屢言屢辯。我認為所謂“中原”在各朝各代,甚至各國,是有差異的,它應該指的是有中原之勢的地方,而不是稱之為中原的地方,進而得中原者得天下,也應該是得如中原那般形勢的地方而非只是得今河南,晉南一帶就可以得天下的。唐之長安,宋之汴京,雖不在傳統所稱之中原之地,卻也可謂有中原之勢,得之亦有可能得天下。

    那為什麼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呢?我認為不外乎以下三點:

    一,中原地帶人口眾多。

    中國古代是農業大國,是冷兵器時代,無論是生產還是打仗都很大程度上依賴人員的多少,中原地帶普遍是平原,谷地,人口相對密集,便於集中管理,合力可以做成很多事情,比如修建城防,修築水利設施等。人力作為第一生產力,對於和平年代的統治階級至關重要,對於紛亂時代的各地諸侯也是必勝的前提。現在政府常常掛在口頭的“人口紅利”就說明了,有人才能有一切。

    二,中原地帶經濟繁榮,生活富足。

    中原地帶由於人口眾多,社會化大分工就會比較精細,進而使得整個社會物質充足,手工業,商業發達,使得人民生活富足並物質多樣化。繁榮的經濟也為進一步的大生產,基礎設施建設和多元化的娛樂提供了物質基礎,確保了社會文明階段性的提升。

    三,中原地帶交通發達,路通四方。

    中原地帶一般處於文明交匯處,地勢平坦,易於墾荒開路,跟周邊各個區域都有或寬或窄的道路用於商貿活動和人員往來。戰時,相對也有利於駐紮於此的軍隊快速響應,靈活機動的調動和協調。

    既然有中原之勢的地方有如此多之好處,為什麼還有人說“得中原者得天下”是萬惡之首呢?雖然我覺得這個說法有些過重了,但是“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說法確實有為禍天下之嫌。因為提此言論者必不在中原地帶,正是由於以上論述的中原之地的種種優勢,才可能讓居心叵測之人,欲執天下牛角之人蠢蠢欲動,不偏安一隅,存攻擊,掠奪,侵佔中原之心。

    正是因為人口眾多,所以一旦戰亂人口損失才就會更大,主要勞動力會被廣泛徵召,老弱婦孺會由於無人扶持,交通管制而陷入缺醫少藥,吃不飽,穿不暖的困境,成為戰爭的殉葬者。據說每次朝代變更都會有百分之六七十的平民百姓因為直接或者間接原因而死去,有些家族甚至直接被我滅族。

    正是因為經濟繁榮,所以一旦開戰,經濟基礎和貿易關係會直接受損,財富的縮水率會比正常消亡來的更猛烈,更猝不及防。永泰二年,道州刺史元結就曾用對比來說明了安史之亂前後的經濟狀況:“開元天寶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內,高山絕壑,未耗亦滿。人家糧儲,皆及數歲,太倉委積,陳腐不可較量。……當今,三河膏壤,淮泅沃野,皆荊棘已老,則耕可知?太倉空虛,雀鼠猶餓。至於百姓,朝暮不足,而諸道聚兵百有餘萬,遭歲不捻,將何為謀?今欲勸人耕種,則喪亡之後,人自貧苦,寒餒不救,豈有生資。”所以但凡建議挺近中原,稱“得中原者得天下”的人也就是鼓動反叛,企圖破壞原有中原經濟的始作俑者。

    利於人民的阡陌交通,在戰爭時期會化為武裝力量的交通要道,各種關卡會鱗次櫛比,這不僅嚴重的影響老百姓的出行,還可能影響附近生存環境,嚴重的會由於亂兵,流民頻繁滋擾周邊而導致百姓背井離鄉,流離失所,甚至死亡。道路或許多了,但是卻失去了章法,大道不行,小路遍野,慢慢的,隨著百姓遠遁,荒草蔓生,阡陌交通不復繁華。

    而最重要的一點是,佔領中原並不一定就能統一天下,它是一個豐足的糧倉,是有廣大的人員儲備,和經濟支援,可是一般都無天險可依,卻易攻難守。平坦的地勢和四通八達的交通很容易變成拉鋸戰的征戰之地,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幻大王旗,幾場大仗打下來沃土就變成了焦土。曹操當年挾天子以令諸侯,定都許昌,確保了中央政權的合理性,但是長期被中原原地方勢力袁氏兄弟,張繡等侵擾,雖然屢戰屢勝,但是始終無法快速發展,直接導致三國之勢成型。

  • 5 # 龍泉市龍飛刀劍123

    這個問題我要分為兩部分說明:

    一.得中原者得天下。

    1. 財富:中原在歷史上的富足,但是這個富足只是一段歷史時間的富足,並不是長期的富足,在中國南宋以後,江南的財富就已經遠遠超過北方,其後的朝代很大程度上北方的經濟均依賴南方的漕運支援,所以富足不是導致成立的主要原因。

    2. 運輸能力:就是古代的作戰半徑問題,古代受運輸能力的限制,作戰半徑是有限的,而中原地處中國地理位置的中央,佔有了中原,作戰半徑的問題就解決了,而且在歷史上的各種征服活動也是均要透過征服中原再征服四方,所以佔有中原就能解決大部分作戰的半徑問題

    3. 人口:古代冷兵器時代人數就是戰鬥力,中原的地理地貌是廣闊的華北平原,是中國最大的人口密集的平原。

    在戰國末期的秦國,當時是秦昭襄王時期,丞相范雎就和秦王諫言過如果想要稱霸天下,必須先佔據這個中心地帶的意思。後經過秦,漢,魏,晉,唐,宋,直到近代的華人民的解放戰爭,都說明了中原地區的重要性。

    二.此乃萬惡之首也。

    古代中原的大致位置在哪呢?指的是洛陽至開封周圍的黃河中下游,狹義地說,它指的是今天的河南省。從春秋時期到民國時期,僅在河南就記錄了2800場戰鬥,平均一年一次,其次是陝西2200場,江蘇排第三1800場河南自古以來就是主要戰爭的所在地,戰爭代表這是許多人會家破人亡,也就是我理解的萬惡之首。

  • 6 # 鬥轉方星移

    首先,這句話本身就有問題,元朝和清朝的祖先都是來自北方草原或者東北森林,他們是依靠北方的基地建立政權的。

    提問者想表達的意思可能是擁有了中原的領土就意味著擁有了正統的地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肉牛養殖常見的寄生蟲症狀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