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有書共讀
-
2 # 大中醫智慧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的最著名的—部悲劇,它突出地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義思想。莎士比亞曾經說過,他的作品是“給自然照一面鏡子,給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給荒唐者看一看自己的姿態,給時代和社會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記 。《哈姆雷特》也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哈姆雷特是在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理想人物。因為他是王子,按照傳統他是王權的當然繼承者。但是 他的美好前途被顛倒了的時代給顛倒了。戲一開頭,作者就展現了醜惡的一幅社會畫面:國家發生宮廷政變,國王被害 陰謀家們竊取了王位、王后改嫁;滿朝臣子趨炎附勢等等等等。世界彷彿到了末日。於是這個王子喊出了“時代整個兒脫節了”的吼聲。人們強烈地感受到這是“時代的靈魂”本身在呼喊。哈姆雷特本是個正直、樂觀、有理想的青年,在正常的環境下,他當然可以成為一位賢明君主;但是現實的社會迫使他不得不去裝瘋賣傻來進行復仇。他是英國在那個特定的動盪不安時代的產物。
“一千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意思是—— 每一個人看《哈姆雷特》,都有不同的感覺,也就是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本義是——“一千個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哈姆萊特出身高貴,舉止優雅;接受人文主義的教育,博學多才,深受百姓的擁戴。他敬愛父親,深愛母親,但突如其來的變故將他變得憂鬱,母親的背叛令他痛苦,復仇的艱難令他焦慮、失常。但他逐步堅定起來,最終戰勝了自己的弱點,懲治了罪人。 一說:哈姆萊特是勇敢的,也是不怕死的;但是,他由於敏感而猶豫不定,由於思索而拖延,精力全花費在做決定上,反而失卻了行動的力量。他一直未能主動履行復仇的使命,而是在命運的幫助下完成了使命。 一說:一個美麗、純潔、高貴而道德高尚的人,他沒有堅強的精力使他成為英雄,卻在一個重擔下毀滅了,這重擔他既不能掮起,也不能放下。他被要求去做不可能的事,這事本身不是不可能的,對於他卻是不可能的。他是怎樣的徘徊、輾轉、恐懼、進退維艱,總是能觸景生情,總是回憶過去;最後幾乎失卻他面前的目標。
哈姆雷特一個永恆的孤獨者。
-
3 # 茶識
很多人說哈姆雷特很奇特,因為他不是一個真實的存在,但讓人透過他看到了自己。很明顯,哈姆雷特並不是一個典型的英雄角色,甚至被冠以“懦夫”之名。他優柔寡斷,他惶惶不安,可在我的眼中,他是平凡人中的偉大者。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是我們芸芸眾生的代表。當哈姆雷特遇到父親的靈魂,得知父親慘死的真相,他並沒有被仇恨矇蔽雙眼立刻去報仇,反而他親自設計戲劇劇本邀請叔叔前來看戲,以此觀察叔叔的反應來判斷父親亡靈所言的真假。在翻閱很多對主角哈姆雷特個人分析時,我看到有些人表示,他之所以要設這個局,是因為他不想復仇而且心存僥倖∶如果可以證明鬼魂的話是假的,他就不必承擔復仇的重擔,不必讓雙手染血。這是猶豫不決嗎?這並不是。偏偏相反,這是一種睿智,可以看出哈姆雷特有著自己的判斷能力,即使在仇恨沸騰的時刻。他不衝動,他要親眼確定何為真相。
當然,在哈姆雷特的心底存在著懦弱,比如在他叔叔祈禱時,他因為宗教等等顧慮沒有下殺手;比如他曾在知道真相後裝瘋賣傻;比如他直到最後的殺了叔叔都是因為叔叔先設了毒劍毒酒,顯而易見覆仇是被動的。這就是懦夫嗎?並不是,我認為這正是人性的體現。哪怕復仇之火熊熊燃燒,可對於殺人這種惡事的猶豫害怕才是人的正常反應不是嗎?比起嫉惡如仇,手起刀落的英雄,哈姆雷特才是我們平凡人的代表。
生活、命運對這個有思想有理想出生不凡的丹麥王子似乎太不公平,敬愛的父親被信賴的叔叔所害,喪期未過母親就違背倫理嫁給殺父兇手,親近的朋友背叛自己向仇人諂媚,深愛的女子因為自己誤殺她的父親瘋癲而死,本應在外求學的自己困於腐朽的丹麥王城,得知真相無力報仇,反被追殺……讓這個朝氣蓬勃的年輕人步步陷入抑鬱,儘管如此,哈姆雷特仍然有著高尚的人格。面對雷歐提斯時,他有著後悔;面對死亡,他淡然將王位傳給了他欣賞的人。
說到了哈姆雷特是平凡人的偉大者,這就說明他也如普通人有著缺陷:例如,他至始至終都是孤軍奮戰,不像雷歐提斯在知曉父親妹妹死去之後召集人馬揭竿而起攻打王城,哈姆雷特,這個名望很高的王位繼承人一個人走在他的復仇之路上。讀者當然無法揣測他的心裡在想什麼,但這種獨自復仇平添了幾分悲壯。
每個人心裡都如哈姆雷特般有一個懦夫,但我們卻很少有人有走到他的困境。那句一直流傳的“To be,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也同時適合我們捫心自問,面對命運贈予的困境的痛苦和迷惑讓我們穿越時空直觀感受到了哈姆雷特對人生的懷疑。
生存還是毀滅呢?活著覺得人生沒有意義,不如一死百了,可是又對死亡本身充滿了恐懼,那麼在迷霧中進退維谷時應該坐著等死還向著看不清的前方走去呢?莎翁將目光投向遠方,看到了過去幾代人對答案的苦苦追尋,看到了現在仍然沒有人能給出答案,看到了未來幾百年,甚至更遠對答案的探索。
然而早在悲劇結局,哈姆雷特倒在摯友霍拉旭時就給出了答案。
他說,The rest is silence.
是的,唯餘沉默。
-
4 # 老喵玩遊戲
謝邀!十七世紀初歐洲的封建社會腐朽沒落,已成岌岌可危之勢,人們的思想開始孕育資產階級革命的萌芽,“文藝復興”實際上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的啟蒙運動,在這種情況下,偉大的世界文學大師莎士比亞刻畫了“哈姆雷特”這一人物。哈姆雷特開始是一個快樂的王子,思想單純,浪漫瀟灑,他與奧菲利亞建立了純真的愛情。然而,王室的重大變故使他的情緒一落千丈:其一,他的父王突然暴死,母親向他的惡叔投懷送抱,這對他是個重大的精神打擊。二,他遇到了父親的亡魂,向他訴說了暴死的真像和王室的黑暗和殘酷。三,他和奧菲利亞純真的愛情遭受玷汙。這三個方面促使他神魂顛倒以致裝瘋賣傻,苟活在惡劣的環境下,以期報仇雪恨,但是他沒有任何同黨和支持者,殘酷的現實逼迫他走向滅亡,他無限失望,無限悲哀和百般的無奈,所以他大聲激呼,“天上的神明啊!地啊!再又怎麼呢?!我還要向地獄呼喊嗎?!”要說哈姆雷特是個什麼樣的人,我覺得不過是莎士比亞塑造的一個時代人物而已,這個人物的出現敲響了腐朽沒落的封建社會的喪鐘,“與無聲處聽驚雷”,哈姆雷特的癲狂和無奈正好反映了封建社會上層的風雨飄搖。
-
5 # 桐琴候月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悲劇中最知名的作品,被視為莎士比亞全部創作乃至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性作品。該劇取材於12世紀的《丹麥史》。在莎士比亞之前,這個故事多次被人改編成流行的復仇劇上演。全書以三條線索展開,即:
① 哈姆雷特為父被謀殺篡權復仇;
② 雷歐提斯為被哈姆雷特無意殺死的父親波洛紐斯復仇;
劇中的哈姆雷特有多種人格,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
1.哈姆雷特是美好人性的化身。
2.哈姆雷特是脆弱人性的代表。
3.哈姆雷特是自我分裂的代表。
4.哈姆雷特是被“他者”異化的代表。
5.哈姆雷特是被殘酷命運追逐的代表。
6.哈姆雷特是“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回覆列表
說起莎士比亞,有書君想,你們應該不覺得陌生了。很多人會把莎士比亞稱為莎翁,這是對他文學藝術成就的一個膜拜。莎翁出名的著作太多了,但你要說最廣為流傳的,那就當屬《哈姆雷特》了。
《哈姆雷特》又名《王子復仇記》,它是莎翁最負盛名的劇本,同時,哈姆雷特也是該劇主人公丹麥王子的名字。
這個故事發生在十三世紀的丹麥。丹麥國王老哈姆雷特在花園打盹時突然駕崩。這突如其來的噩耗,讓我們單純的哈姆雷特王子慌了。禍不單行,父親逝世僅僅不到兩個月,自己的母親,王后葛楚德就和自己繼承王位的叔叔克勞狄斯結婚了。哈姆雷特眉頭一皺,覺得事有蹊蹺,但卻沒有勇氣去調查真相。
就在這時,詭異的事情發生了。老國王的靈魂出現了,他跟哈姆雷特說,皇兒啊,是有刁民害朕啊。哈姆雷特這才知道,是自己的叔叔和母親聯合謀害了父親。老國王大概知道自己的孩子有重度糾結症,所以在訴完冤屈之後,還不忘交代兒子一定要殺了克勞狄斯為他報仇,而王后,就交給上天來懲罰吧。看到這有書君覺得啊,看來老國王也是真心愛過王后的,所以依舊不忍心讓王后死在自己兒子的劍下。
要說這哈姆雷特王子還是十分理智的。對於見到父親鬼魂這件事,怎麼說,也有點扯吧,所以他並沒有盲目相信,決定親自驗證。怎麼做呢——他開始裝瘋賣傻。哈姆雷特演戲那是演全套的,為了摸清真相,他還裝得不認識自己心愛的女人奧菲麗亞,這也讓大家相信我們的王子真的是瘋了。
一天,一個戲班子來王宮裡表演。哈姆雷特靈機一動想了一個絕妙的方法。讓戲班子在王宮上演了一出惡人殺兄、篡位、娶嫂的戲劇,然後借時觀察母親和叔叔的神情。怎料母親和叔叔看到這齣戲時頓時臉色大變,他也確信了父王鬼魂所說的事。
正當哈姆雷特怒火中燒,盤算著要怎麼報仇時,王后把他叫進了後宮。苦口婆心地告訴哈姆雷特要隱忍,但哈姆不肯讓步。兩人開始爭吵,還發生了一些肢體衝突。
這時,宮殿帷幕後有突然有男人大聲呼救,哈姆雷特斷定,那便是自己的叔叔克勞狄斯,於是,立刻拔劍相向刺向幕布,只聽一聲慘叫,男人死了,正當哈姆雷特以為大仇已報之時,拖出來的屍體讓他當場愣在那裡,自己殺錯人了,而且還是心上人奧菲麗亞的父親——御前大臣波洛涅斯。
曾經相愛的兩個人,如今卻同樣揹負上了血海深仇,哈姆雷特該如何面對自己的心上人,而當叔叔克勞狄斯得知此事後,又將怎麼對待之前裝瘋賣傻的哈姆雷特呢?
哈姆雷特一心報仇,啟料卻殺錯了人。而叔叔克勞狄斯也知道了自己的殺兄篡位搶女人的醜事被哈姆雷特識破了,於是便以哈姆雷特殺死御前大臣一事,將他送往英國,可是,事情沒有那麼簡單,克勞狄斯暗中寫信拜託英皇殺了哈姆雷特,以絕後患。
不料在前往英國的船上,王子一行人遭到了海盜的襲擊。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海盜在俘虜了哈姆雷特王子以後,竟被他身上的高貴氣息所折服,對哈姆雷特十分客氣,還把他給放了,這大概就是主角光環吧。
不過逃過一死的哈姆雷特在返回了王城之後就沒有那麼幸運了,他見到了人生中有一個悽慘的景象。城裡正在為自己的心上人奧菲麗亞辦葬禮。原來,奧菲麗亞因為父親離世、愛人遠離而精神崩潰,最後墜入湖中溺亡了。而奧菲麗亞遠在法國的哥哥雷阿地斯得知此事之後,連夜趕路回到了王城,紅著眼的想找殺了父親害死妹妹的哈姆雷特報仇。
這個時候最開心的是誰?當然是新國王克勞狄斯了。他在雷阿地斯那裡煽風點火,讓對方恨不得把哈姆雷特碎屍萬段。還特意找到藉口組了個局,讓哈姆雷特和雷阿地斯進行一場劍術比賽。比劍的當天,克勞狄斯給了雷阿地斯一把塗了致命毒藥的劍。卻不想,反而被哈姆雷特奪過毒劍回敬了雷阿地斯一下,就這樣,雷阿地斯成了國王奸計的犧牲品。
不過,在比賽的過程中,哈姆雷特也被毒劍刺中了,正當自己快不行的時候,聽到自己的母親慘叫。原來,王后誤喝了國王特地給哈姆雷特准備的一杯毒酒,中毒身亡。哈姆雷特看著害死自己雙親的克勞狄斯,用盡殘存的力量猛地向對方撲去,並把毒劍插進了他的胸膛,殺死了這個罪魁禍首。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之所以經典,不僅在於塑造了一個為父報仇的英雄式形象,更是因為哈姆雷特是從一個無知善良的孩子,一步一步的邁向成熟,最終成為一個英勇的戰士。他懦弱、多疑、猶豫不決,在積極報仇過程中表現出了自己的性格缺陷,而塑造這樣的形象會讓人感覺更加真實,貼近了觀眾的內心世界。
《哈姆雷特》之所以成為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首,不單單因為其悲慘的結局,而是在於作品本身帶給人們的反思,對當時文藝復興時期社會背景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