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考古軍中馬前卒
-
2 # 博彤琳
有很多,在古代不見得武藝不行就不能當好將軍。一個將軍擁有的是統帥能力、戰場運籌能力,而不是自己只會去衝鋒陷陣的莽夫。
戰國時期的孫臏,著作了《孫臏兵法》,被唐德宗封為古代64名將之一。孫臏和龐涓拜的是鬼谷子為師,主要學習的是兵法。先不說孫臏會不會武功,孫臏真正成名是在雙腿被龐涓挖去膝蓋骨之後。連走路都不能走了,照樣可統領齊軍,擺兵佈陣,威名赫赫。
南梁名將陳慶之,只是梁武帝身邊的一個隨從。從小體弱多病,手無縛雞之力。但就是這麼個人物能率領7000多人,大破十萬魏軍,從南到北連奪32個城池。當時有個歌謠稱“王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可見其英勇。
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北宋名臣范仲淹,是個不折不扣的文臣。當西北李元昊大破宋軍形式危機時,范仲淹前去解決西北邊事,立下了不朽功勳。被稱為“胸中自有萬甲兵”,令李元昊不敢輕易來犯。
能領兵者,為將才。能領將者,謂之帥才。打仗不是靠的蠻力,而是頭腦。兵行詭道,方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
3 # 肖虎tiger
能當上將軍,最主要的是其具備統兵能力、指揮作戰的能力,絕大多數將軍都是行伍出身,身經百戰,沒有一定的武藝一般是混不上將軍的,但極個別人可能武藝不一定行,但也取得了赫赫戰功。舉例來說,商鞅、張儀,他們在治國方面是頂級人才,給世人的印象基本是文治無雙的形象。他們文人出身,武藝如何真沒人知道,但兩人其實也取得過赫赫戰功。商鞅曾降安邑,虜魏公子卬,迫使魏割河西之地於秦;張儀降蒲陽,取陝,亦取得了不小戰功。前秦的戰爭,戰功的取得除了將士們英勇殺敵,統帥的智謀也能起決定因素,不一定需要統率將士的將軍有沒有武藝。不過這是特例,智謀更多的是來源於實戰經驗的積累。
-
4 # 辛西亞聊八卦
1、白袍將軍陳慶之
亂世出英雄,尤其是像魏晉南北朝這樣的大亂世,而戰神陳慶之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一生未嘗敗績,每次都是與兵力數倍或數十倍於己方的敵軍對陣周旋並能出奇制勝,曾創下了以三千人對陣一萬人鎮守虎牢關並以三天攻破的軍事奇蹟。
“白袍戰神”陳慶之的戰績在歷史上赫赫有名,創造了南北朝少有的不敗神話。然而,他卻出身寒門庶族,僅憑藉下棋的愛好而得到了梁武帝蕭衍的恩寵,並在18歲的時候被任命為主書,於是他開始不斷結交有志之士,冷靜地觀察時局政事,終於在他41歲的時候,梁武帝給了他顯露軍事天賦的機會。
公元525年,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投降南梁,梁武帝任命陳慶之為威武將軍並帶兵前去接應元法僧。然而,北魏並不甘心徐州落入南梁之手,立即調集元延明、元彧率領兩萬人馬前來截阻,而此時這個從未指揮過大型戰役的將軍卻以硬碰硬的方法與兩萬大軍對陣,甚至以摧枯拉朽的方式攻破了敵人防線,顯示出了過人的軍事才能。
與此同時,陳慶之在渦陽大捷中挺身而出,採取速戰速決的策略,打破了戰場僵局,也標誌著他已經具備了獨立指揮大規模軍團進行大型戰役的能力,甚至還讓他聞名大江南北,就連梁武帝也親自表彰:“本非將種,又非豪家,觖望風雲,以至於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終。開朱門而待賓,揚聲名於竹帛,豈非大丈夫哉!”
2、令古代日本恐懼的將軍劉仁軌
大唐將領劉仁軌出身隋末平民之家,雖生在動盪年代但恭謹好學、博涉文史,雖為一介書生但主要成就卻在軍事方面。龍朔元年,唐軍留郎將劉仁願率數千唐兵留守百濟城,以左衛郎將王文度為熊津都督,不久王文度病死,詔以劉仁軌代之,在百濟起兵之時,劉仁軌率軍赴救,於熊津江大敗百濟。然而,唐軍因戰事外利,又值大雪,遂退出平壤,劉仁軌自請留守;龍朔三年,日本毛野稚子等率二萬餘人攻新羅,八月劉仁軌水軍率行至白江口並致使百濟王扶平逃奔高句麗、王子忠勝等人投降以及日本勢力退出北韓半島。
劉仁軌身為文官,卻在古稀之年仍能為國家建功立業,非常難能可貴。白江口海戰的勝利,也使劉仁軌成為中國戰爭史上為數不多海軍名將。在與高麗、百濟的戰爭中,唐朝統治者對東征將領可謂精加選擇,充分發揮了這些軍事將領的指揮和作戰才能。此外,相較於薛仁貴、龐同善、高侃、李績等將帥,劉仁軌似乎要高出一疇,不但智勇雙全,而且有較高的政治才能,雖然孤立百濟,卻能使當地百姓“大悅”,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為戰爭的最後勝利起了重要作用。
劉仁軌指揮的白江口之戰讓日本大敗,此後日本一直數百年間不斷派使臣向唐朝拜師學藝,逐漸形成其一整套政治、經濟、文化制度,幾乎成了唐朝的一個“具體而微”的翻版模型。直到1592年,豐臣秀吉侵略北韓,近一千年間日本未敢再對中國叫板。
3、書生將軍虞允文
虞允文是個天才式的人物,雖進士出身,卻以文入武,成為了統領士兵獲取戰役勝利的剛勇武將,很是令人欽佩。當時,金國大將完顏亮率兵南侵,希望橫渡長江並一舉吞食南宋,此時位於採石磯的宋軍因主帥未到而軍心不穩,時任江淮軍馬府參謀軍事的虞允文當即決定親自督師,並鼓勵前線士兵:“若金軍成功渡江,你們又能逃往哪裡?現在我軍控制著大江,若憑藉長江天險,為何不能於死裡求生?何況朝廷養兵三十年,為什麼諸位不能與敵血戰以報效國家?”
就這樣,在他一番曉以大義的鼓勵之下,宋軍將士團結在一起,成功的將金軍阻擊在了長江以北,這就是聞名於世的“採石磯大捷”。因此,虞允文在此戰役中立下大功,在南宋朝野上下獲得了極高的讚譽。
虞允文以文入武,不忘國恥,積極備戰,然而可惜的是他儘管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思考著北伐之事,最終卻未能成行。在四川處理軍政事務,計劃被罰之時,因為長期的勞累,虞允文積勞成疾,病倒在床,最終與淳熙元年病卒,享年64歲,後被追贈太傅,上諡號忠肅。
4、“學者軍閥”吳佩孚
從清末到民國初年的那些軍閥,讀書人出身的吳佩孚是北洋軍閥中少有的“書生將軍”,還曾登上了美國的《時代》雜誌封面,並被美國史學家稱為“學者軍閥”。
吳佩孚本是秀才出身,後投效北洋政府,成為了直係軍閥曹錕的第一戰將與智囊,他善於用兵、富於韜略,軍事才能在當世中國武將中首屈一指,曾一戰安湘、再戰敗皖、三戰定鄂、四戰克奉,有“常勝將軍”之名。
與當時的那些軍閥相比,吳佩孚注重修身,廉潔自守,為人忠直,至性至情,稱得上是北洋集團中乃至民國政壇軍界中的佼佼者,尤其在華北淪陷之後愈顯得晚節彌堅,甚至最終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中華民族偉大而不可侵犯的氣節。
“得意時清白乃心,不納妾,不積金錢,飲酒賦詩,猶是書生本色;失敗後倔強到底,不出洋,不走租界,灌園怡性,真個解甲歸田。”這是他自撰的一副對聯,將他的一生事蹟總結了出來。因此,在他去世後,北平的日本佔領軍和漢奸政權重重祭奠了這位不肯屈就的大人物,就連日軍侵華最高司令官也參加了公祭儀式,而華北淪陷區的各省市三日之內均下半旗誌哀,甚至國民政府與最高國防委員會還分別決議,追贈吳佩孚為一級上將,更在重慶的報紙上稱讚他為“中國軍人的典範”。
回覆列表
在歷史題材的電視劇中,尤其是根據演義小說所改編的文藝作品裡,打仗的時候,將軍們往往躍馬揚鞭率軍衝殺,衝入敵陣之後,手中兵器上下翻飛,敵軍是挨著死、碰著亡。
不過,在真實的古代戰場上,將軍的作用並不是體現在個人的武力值上,而是對於軍隊的指揮。古代沒有電話、電報,更沒有無線電通訊。一場戰鬥,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聚集在一起廝殺,非常容易混亂。這時候,如何指揮全軍、如何統籌全域性、何時進攻、何時撤退,才是將軍需要關心的。因此,將軍們原本就不需要自己上去砍人。
當然,在歷史上出現過不少文武雙全,既能上陣搏鬥,也能指揮軍隊的將軍,如關羽、張飛、岳飛、辛棄疾等等,不勝列舉。但是,也的確存在個人武藝平平,但戰績又非常突出的人。以下就選取可能很多人不太熟悉的一位進行介紹。
杜預說起杜預,可能不少人還覺得挺陌生。此人是三國西晉時人,後世對他的評價是軍事家、政治家、學者,從這兒您大概就猜到了,這人最起碼是有學問的。
沒錯,杜預很有學問。
相信一提到關羽,不少人都會想到關二爺夜讀《春秋》的形象。
《三國志·關羽傳》裴注引《江表傳》記載:“羽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因此,有學者指出,在當時關羽所讀的應該不是《春秋》,而是《春秋左傳》。
既能斬顏良,又能讀《左傳》,關二爺厲害吧?
別急,關羽是讀《左傳》,而杜預呢,人家直接給《左傳》做註解。
《晉書·杜預傳》記載:
既立功之後,從容無事,乃耽思經籍,為《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又參考眾家譜第,謂之《釋例》……時王濟解相馬,又甚愛之,而和嶠頗聚斂,預常稱“濟有馬癖,嶠有錢癖”。武帝聞之,謂預曰:“卿有何癖?”對曰:“臣有《左傳》癖。”
就是說啊,杜預功成身退以後,精心研究《左傳》,自己寫了書。重要的是,他對《左傳》做的註解被收入《十三經注疏》,並且流傳至今,具有很重要的學術價值。當時其他人有的愛馬、有的愛錢,但杜預只愛《左傳》,自稱有“《左傳》癖”。
所以要論學問,那自然是比關二爺又高了很多。
還是繼續說杜預的戰功吧。
杜預的父親跟司馬懿不和,鬱郁而亡,杜預也受到牽連,很長時間裡不能受到提拔。一直到鍾會討伐蜀國的時候,杜預才擔任鎮西長史的職位。不過大家都知道,滅蜀之後,鍾會迅速膨脹,意圖割據造反,很快就被平息。鍾會造反時,殺了不少手下不聽話的人,而那些聽話的,在鍾會失敗的時候又被鎮壓。只有杜預,憑藉著自己的智慧,倖免於難。
之後,杜預的才能逐漸展現出來,不斷被重用,不過在這一階段,他的才能主要體現在戰略謀劃、發展生產之上,很少直接參加戰爭。當時人稱他為“杜武庫”,並非特指他的軍事才能,而是說他肚子裡主意多,就像大倉庫一樣。
杜預真正的機會來自於西晉滅吳。晉武帝司馬炎登基以後,一直想要滅吳,但是朝中大臣們意見不一。只有杜預、羊祜、張華支援滅吳的主張。羊祜曾經擔任晉軍主帥,坐鎮襄陽,為伐吳做了很多的物質準備,大有一舉成功之感。可惜,羊祜也是如同諸葛亮一樣身體不佳,沒等到滅吳戰爭打響就去世。羊祜病重時,特地舉薦杜預來接替自己的職位,可見杜預多麼受重視。
杜預到達襄陽之後,利用計策,使吳國臨陣換將,削弱了防守力量。與此同時,他不斷給司馬炎上書,陳述各種戰略規劃,堅定司馬炎的決心。
終於,西晉兵發六路,一舉滅吳!前後只用了四個月時間。
其中,杜預率軍從襄陽南下,進攻重鎮江陵。攻克江陵之後,又一路南下,達到了交、廣。《晉書》記載:
凡所斬及生獲吳都督、監軍十四,牙門、郡守百二十餘人。又因兵威,徙將士屯戍之家以實江北,南郡故地各樹之長吏,荊土肅然,吳人赴者如歸矣。
在討伐之時,還能夠安定百姓,功莫大焉。
不過呢,杜預骨子裡還是認為自己不是武將,史書記載:預既還鎮,累陳家世吏職,武非其功,請退。不許。
就是說,杜預跟皇帝講,你看我們杜家,祖祖輩輩當官都不是武職,所以軍事不是我擅長的,您還是讓我退休吧!皇帝不許。
皇帝不傻啊,你這麼能打,還說自己不適合,蒙我呢?!
最後,應該講講這位杜將軍的武藝。
(魏晉時期戎裝復原圖)
《杜預傳》對此的記載很簡單:
預身不跨馬,射不穿札。
就是說,杜預這人,騎不了馬,射箭的時候,連鎧甲都射不透。。。
嘖嘖,居然不如一個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