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言閒語還碎

    有句成語叫做“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事實上,100%的純金並不存在。原因一是在於提煉技術上,二是由於黃金飾品或金條在加工的過程中,所使用的焊料是特定的合金材料,其本身的構成是以黃金為主,另外含有少量的銀、銅或錫。

    但是提到黃金文物,我首先想到的是下圖中的文物。

    天明四年 ( 1784 ) 由名叫秀治和喜平的二位佃農,在耕作挖溝時偶然發現的。金印出土以後輾轉百年,直至1979年一個家族的後人把它捐獻給了日本福岡市博物館。

    漢委奴國王金印是一件文物,印面正方形,邊長2.3釐米,印臺高約0.9釐米,臺上附蛇形鈕,通體高約2.2釐米,上面刻有“漢委奴國王”字樣。

    《後漢書·東夷列傳》中曾記載,“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這是發生在公元57年的事情,算來快二千年了。據記載,日本派遣使者前往洛陽進貢,貢品是一捆麻繩和10個奴隸。

    雖然此印真偽在出土後不斷有爭議,如果是真的,將承認日本在漢朝時,就向中國朝貢,並且是一種上下關係。所以有的日本人很難接受這種關係,所以他們極力不承認這枚金印是漢朝賞賜,並認為是一枚偽金印。

    但是1956年,中國在雲南省境內發現了一枚金印。這枚印章經過考證是當年漢武帝給雲南滇王的,這枚印章與日本的那枚印章在花紋、大小、用料方面都很相似,都是標準的漢朝皇家材質。

    1981年,揚州市邗江縣一婦女在甘泉二號漢墓附近的田間,發現了一顆漢代諸侯王璽“廣陵王璽”。後漢書明帝紀載:“永平元年(58年)八月卯子徒山陽王邢為廣陵王,遺就國。”參照附近漢墓中刻在其它銅器上的年號推定,這顆金印既是東漢明帝劉莊於永平元年封劉侀為廣陵王時所賜給他的。這與光武帝劉秀所賜漢倭奴王印的中元二年(57年)只相差一年;而且兩顆金印的字型和手法極為相似。大約出自一人之手。

    這些文物出土才逐漸打消大家的爭論懷疑。

  • 2 # 蒼松SH

    黃金文物見過很多,純金的應該沒有見過,因為古代的冶煉技術相對落後。想必大家也沒見過吧?下圖黃金文物欣賞一下,也不是純金的。

  • 3 # 米飯熬成粥

    說起純黃金文物,腦海裡第一個想到的是唐代的“黃金碗”和“小金龍”。這兩件文物都在陝西曆史博物館,這個號稱僅次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全國第二大博物館(若輪館藏文物的價值,也是名副其實)是中國第一座大型現代化博物館,這一點足夠陝西人驕傲的。

    “黃金碗”全稱“鴛鴦蓮瓣紋金碗”,據說當時出土時有兩件,我們看熱鬧的只覺得造型飽滿莊重,做工精細,紋飾精美絕倫,富麗堂皇,有濃厚的波斯風格,融合了東西方的工藝和審美,符合大唐包容、極致的大國氣質。睹物思史,這也許就是文物的價值之一。這兩件金碗都是國寶級的文物,也是陝歷博的鎮館珍寶之一。

    既然是國寶級的文物,附上相關資料:兩件金碗都是純金制,一件高5.5釐米,口徑13.7釐米,足徑6.8釐米,重392克;另一件高5.6釐米,口徑13.5釐米,足徑6.8釐米,重391克。遙想一千多年前,手工捶揲製作,尺寸相差微乎其微,實屬不易,而且如此精美,令人歎為觀止。

    “小金龍”全稱為“唐赤金走龍”,只有2.1-2.7釐米高,4.1-4.3釐米長,小巧玲瓏,造型優美舒展。出土時共12條,均為行走狀,長吻細頸,頭頂雙角,尾帶回勾,12條小龍身姿步態各不相同,各具神態。

    小龍都是手工製作,據介紹,工匠先用金條掐編出身體,然後插上尾巴和角,最後用鏨子鏨出魚鱗紋的裝飾。做工精細巧妙,群體組團出行,氣勢磅礴,令人震撼。

    據專家學者分析,認為這些小金龍是古時道教投龍儀式中所用的法器。

    黃金碗和小金龍都是出土於西安南郊的何家村,多年前,我曾租居在何家村一帶,也因此對這兩件文物印象深刻。

    知識連結——投龍儀式

    投龍祭祀的活動來源於道教的天、地、水三官信仰。古代帝王祭祀山川,慣用“沉埋”形式,祭山用“埋”,祭水用“沉”。早期用於“沉埋”的祭物,有金銀器、銅器等。唐代逐步形成了沉埋金龍玉簡的固定禮儀。它的一般方式是將寫有願望的文字玉簡和玉璧、金龍、金鈕等器物一塊用青絲捆紮,待舉行醮儀後,再投入名山大川之中,作為升度之信,以奏告三元。

  • 4 # 遊動態

    在江西省博物館看到過。大名鼎鼎的海昏侯。

    海昏侯墓主墓已出土金餅285枚、馬蹄金48枚、麟趾金25枚、金板20塊,金器總數達378件。這也是迄今為止中國漢墓考古發現金器數量最多、種類最全的一次。   經過文物部門測量,展覽中的麟趾金重量在76.12克到83.36克,馬蹄金重量則基本在237.66克到246.29克。而且,包括金餅、金板在內的這些金器純度在99%左右。

  • 5 # 老豬的碎碎念

    【實拍古代黃金文物!】

    熟悉筆者的粉絲都知道,我是個博物館文物愛好者,去年一年中已經刷過上百個國內外的博物館,在博物館的各種古代大展中,親手實拍了N張實拍的文物照片,在這些文物中,最老的有夏商時代的,最近的也有清代的,但是黃金文物一直是古人最鍾愛的一個品類,在各朝各代的出土墓葬中,很多都有黃金文物出現,話不多說,下面發幾個曾經實拍過的古代黃金文物,咱邊看邊說。

    第一件,2006年甘肅省馬家塬戰國墓地出土的戰國獸面紋金帶扣。是的,你沒看錯,這件黃金的帶扣是幾千年前戰國時代的牛人打造並擁有的,它的做工極其繁複,通體黃金,鉤身運用浮雕的手法,雕出獸面和雙龍纏繞狀。而且它並不是那種表層鎏金的製品,可以說古人的智慧你無法想象。

    第二件,是一件很有藝術感的金覆面,它來自於中國歷史上最牛的朝代,大唐!這件器物是當時的權貴死後使用的,具體的方法是將此物覆蓋在死者的臉部,此器物作用奢華,在純金之上還填充了很多更為珍貴的綠松石。

    第三件器物,1992年出土於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遼耶律羽之墓,目前保存於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是大遼時代的純金配飾,它通體採用黃金鑄造,在細節上同樣採用的寶石鑲嵌,最牛的是它的造型竟然是現在十二星座中的摩羯!

    第四件,來自於大明朝,它是最為簡單粗暴的存在,是一坨五十兩的大金錠,上面的銘文詳細的標明瞭其出處,他是永樂年間,名震教科書的大太監鄭和下西洋帶回來的物件,而且此物是進口於西洋的物件,歷史意義甚為重要!

  • 6 # 卓然堂

    黃金是財富和權力的象徵,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是其他任何金屬不能取代的。作為人類最早使用的金屬之一,早在公元前二千多年前的埃及象形文字已有金的描述。黃金憑藉其耀眼的光采及歷久彌新的獨特魅力成為統治者們喜愛的貴金屬。唐代國力強盛,皇家開始使用金質器皿。這一時期的金銀器代表作是西安何家村窖藏,其中271件金銀器皿中有5件為金質容器,銀器與金器之比例在五十比一左右,可見盛唐時期的金器仍是鳳毛鱗角,十分珍稀。

    唐代金銀器工藝發展迅速,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西域的金銀器製造工藝流入中原,與傳統工藝相融合並得到發展。其中錘鍱、模衝、鏨刻、編累、搯絲等技法均大量應用於金銀器裝飾,但更為華麗精美的金炸珠裝飾技法卻未能得到廣泛應用。甚至代表盛唐金銀器技術巔峰期作品的何家村窯藏亦無其蹤影。

    在眾多金鈿工藝技法中,金炸珠工藝是技術難度最高、程式最為繁複的製作方法。存世的中國金銀器中運用這一技術的最早範例當屬西安沙坡村出土的西漢時期的小金灶及河北定州東漢劉暢墓出土的累絲鑲嵌金羊。然而,這兩件金炸珠器僅代表這類器物的冰山一角。2015年春季,美國最大的亞洲古董鑑定公司兼古董商TK Asian Antiquities 展出了一套十一件精美絕倫的金炸珠器皿,這套金器經多種儀器測試後被斷代為東漢,定為皇家之器(見雜誌Fortune 8.1.15)。這組器物的面世,說明早在兩漢時期,中國金銀工匠已經嫻熟的運用金炸珠技法裝飾點綴金銀器,這種技術在東漢達到巔峰。唐代時西域傳來的其他金鈿技法逐漸取代了費時費工的金炸珠工藝,故唐代炸珠金器少之又少。

    金炸珠法又稱為"熔珠"或"吹珠"法,系將黃金熔化後的溶液注入水中,由於溫度差別,金溶液在冷卻瞬間"炸開"而凝固成極小的金珠。金珠的大小可能取決於水的溫度,也可能與金溶液的成分及注入水時所用器具、方式及速度有關。形成的金珠則用於裝飾器物。具體方法是先用白芨為粘著劑將金珠平鋪固定在器物表面,上施焊藥,然後加熱熔化焊藥,冷卻後細小的金珠則焊接於器物而不脫落。焊藥成分與被焊物相同,是按比例用金粉、銀粉、硼砂混合而成。可惜的是這一工藝流程早已失傳。筆者在與精於高科技技術鑑定的美國TK公司老闆交流時獲知,TK公司曾組織專家多次實驗,試圖重複金炸珠工藝,但未能成功。以現代高科技手段仍不能複製金炸珠工藝,其工藝訣竅、技術難度及操作經驗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1. 唐代金龍,長6.6釐米,高4.3釐米,重59.5克。元素測定儀測定成份:金80.65%、鐵17.05%、銀1.83%、銅0.47%。凡參觀過陝博何家村遺珍的人,應該記得那幾條赤金小走龍。這件金龍,與何家村金龍相似,唯角稍短,但形體要大出二至三倍。

    2. 唐代金盃,高6釐米,口徑4.6釐米,重65.5克。元素成分測定:金89.51%,銀9.53%,鋅0.76%,鎳0.12%,銅0.08%。此纏枝忍冬紋高足金盃與陝西臨潼慶山寺出土的鎏金高足銀盃形式及大小几乎完全相同,有可能出自同一皇家作坊,唯其為金質而非銀質,檔次更高一等。

    3-4. 唐代金炸珠狐紋金匜,高4.1釐米,口徑8.3-10.3釐米,重138.5克。元素分析儀測定:金77.49%,銀21.3%,鋅0.87%,鎳0.21%,銅0.13%。

    5-6. 唐代金炸珠天雞尊,高7.5cm,長9.5cm,重90.5g。元素分析儀測定:金92.76%、銀6.14%、鋅0.81%、銅0.28%、鎳微量。

    7-8. 唐代掐絲金蟬,重16.5克。金84.62%、銀12.47%、銅2.13%、鋅0.77%,鎳微量。掐絲工藝巧奪天工。

    9. 漢代金印,重175.3克,金88.77%、銀8.27%、銅2.08%、鋅0.87%、鎳0.01%。

    漢唐時金質器物含金量多在70-90%之間,多含有銀、銅及其他少量成分。這反映了當時的冶煉提純技術,也許還有其他因素如延展性、硬度等方面的考量。所謂純金質,並非今日的九九金。如果純度過高,反而要考慮其是否為古董真品。

  • 7 # 劍膽琴心01

    我見過的純金文物,是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分別照片如下:

    一,“滇王之印”金印,此印金質,蛇鈕,印鈕與印身為分鑄後焊接而成,印面鑿刻篆書“滇王之印”4字。此金印出土,證實了雲南地區的古滇國重歸西漢王朝版圖的史實。

    “漢歸義賨cóng 邑侯”金印 ,此印方形,駝紐,高2.5釐米,邊長2.3釐米。漢篆陰文。為東漢朝廷頒賜給賨人(巴人)首領的印信。

    二,狼噬牛紋金牌飾(圖左)、嵌寶石金牌飾(圖右),1972年內蒙古伊克昭盟杭錦旗阿魯登出土,戰國時期文物。

    狼噬牛紋金牌飾用黃金製成,牌面上壓制出四狼噬牛的紋樣,整個畫面充滿緊張、野性的氛圍,而對稱佈局的畫面又帶有中原藝術風格,金牌飾體現了不同文化的交融與創新。

    三,金步搖,步搖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帽飾,佩戴者行走時一步一搖,故稱“步搖”,這兩件步是北方遊牧民族典型的裝飾品。1981年內蒙古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出土,北朝器物。

    牛頭鹿角形金步搖

    馬頭鹿角形金步搖

    純金文物,沒見到的稀世之寶:

    1河南博物館鎮館之寶–武曌金簡,黃金純度在96%以上,應該是武則天在嵩山封禪祭天所用之物。

    2,明末張獻忠“西王賞功”金幣,傳世第一枚在光緒年間被融化,第二枚現存上海博物館,為稀世孤品。

  • 8 # 悠悠芳草心

    一個充滿詭異的黃金面罩。它的出土本身就是一個傳奇。

    盜墓者經歷了九死一生 ,突破了重重墓室的機關,才來到棺槨旁。

    本來就心驚膽戰,仗著膽開啟棺材,進入到棺材裡。突然,卻聽到一聲清脆的槍聲,使盜墓者受驚停下了動作。

    好在,是槍走火。一場虛驚,他暗舒一口涼氣,用手掀開了死者的被子。

    被子下都是金銀珠寶 ,在手電筒的照耀下熠熠生輝。他飛快的取出來這些珠寶。最後,他把目光停在死者的臉上。

    那裡有一個金黃的面罩,純黃金的。一直都有傳言說死者是開了天眼,不知道是也不是?

    壓抑著心跳,盜墓者用顫抖的手掀開面罩,果然見死者頭骨上有一個眼 ,天眼!

    他拿起面罩,飛快的撤出了墓室。

    多年以後,一對年輕人在外國的博物館裡看到了這個黃金面罩。旁邊分明的標註著產地:中國。

    純黃金面罩怎麼到的外國,故事很曲折。您可以抽空看看這個電視劇《國寶檔案之靚天寶匣》。挺好看的。

    至於題主說的黃金文物,我只是在電視劇裡看到過,沒有親眼看到。

    中國黃金文物很多,最著名的有商周太陽鳥金飾,它的工藝在那個年代是很罕見的。

    還有如意紋金盤,是元朝的,儲存的很完好,做工精細,價值連城。

    文物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寶貝,是人類歷史寶貴的遺產,我們都要珍惜。

    如果有緣一定親眼目睹一下它們的芳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家山裡要蓋房,輕鋼別墅到底怎麼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