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蜜汁大熊貓

    百姓被逼急了也會殺洋人,而滿清的官員可不敢。從三里元自發組織抗英,到義和團運動圍殺洋人,雖然最後失敗了,但還是給洋人造成了很大的震懾力。

  • 2 # 娛樂歷史雜談

    滿清後期主要是政府無能,幾次戰爭都被打怕了,領導層面怕洋人,那下面的人就上行下效,轉而去欺壓壓榨自己的百姓。而這裡的說洋人怕百姓,其實主要是那個時期土匪,義和團等民間組織比較多,他們的主要進攻物件就是洋人。一是洋人有錢二是可以找到仇恨的出發口。這裡的百姓不是普通的勞苦大眾百姓,是官逼民反的百姓,是走頭無路上山的土匪等。如果綁架了洋人,不但會在洋人身上拿到錢,還會從懦弱的政府官員拿到錢,因為官員怕洋人的怪罪。

  • 3 # 黑色牛奶糖

    主要是清政府一方面懼怕洋人的船堅炮利,又想利用洋人的新興技術,有求於人,另一方面清統治者一味諂媚洋人,使得上行下效,官員們不敢得罪洋人,百姓怕官自古有之,官員代表著封建時代的集權制度,百姓懼怕權利,這是封建時代人們的劣根性,民不與官鬥思想根深蒂固,洋人跟地方官員的雙重壓迫下,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只能走起反抗的道路,官員代表皇權,百姓不敢與之爭鬥,只好把怨氣撒在洋人身上,加上清政府的默許,百姓給洋人造成了一點的傷害,洋人漸漸懼怕百姓

  • 4 # 縹緲峰下一粒沙

    官裡面也不是都怕洋人,百姓也不是都怕官,標題太片面了。

    官裡也有骨頭硬,林則徐,鄧世昌,張文軒,楊用霖,劉步蟾,林泰曾,林永生,邱寶仁,黃建勳,林覆中,這裡面的人物,多數都戰死了,活下來的也就一兩個吧,骨頭硬的多了去了,只是我知識量少,知道的就這麼多。

    怕洋人的不是官,是朝廷是慈禧,他們怕滿清滅亡,他們怕失去榮華富貴,國家危亡之際,有好多當官的殉國了,我說的殉國不是為清廷殉國,而是為華夏民族殉國,當官的只要有點良心的,沒有不對清廷失望憤慨的,孫先生武裝起義的時候,也有不少在職官員響應的,說白了,心都傷透了

    百姓也不是怕官,怕官也不會出個太平天國,怕官也不會鬧革命,百姓和官談不上誰怕誰,誰能讓百姓吃得飽活的有尊嚴,百姓就會支援誰,相反的,誰要讓我餓肚子,讓我在外華人面前抬不起頭來,那是絕對不答應的。

    清廷無能,首都丟了慈禧嚇的帶上一家老小就跑了,百姓往哪跑?

    最直面尊嚴被腳踏,隨時會失去生命的就是百姓,兔子急了還蹬鷹呢,中國五千年來,最不缺的就是不要命的,請不要質疑華人捍衛自己尊嚴的決心。

    秦漢時期,兩家人一言不合,你敢侮辱我,那可以了,回家準備紙筆帶上刀子,咱們找個沒人的地兒,簽了生死狀,白刀子進紅刀子出,反正得見紅。

    歷朝歷代,私鬥就屢禁不止,就算到了法律健全,全民素質提高的近代,有可能因為一句傷及他人尊嚴的話,就會發生爭鬥,說句不算誇大的話,華人可以說是這個世界最看重尊嚴的民族。

    清末那時候,慈禧膽小怕事兒,那不代表老百姓就怕事兒,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可把老百姓禍害慘了,老百姓不拿刀子捅您他捅誰?怕就對了!捅的就是這群道德淪喪的東西。

  • 5 # 海納百川233699882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先要了解一下,中國的封建統治,官本位,民下賤,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官府可以對百姓橫徵暴斂,百姓少有反抗就被頂為造反,抓去蹲大牢。所以百姓怕官。滿清政府更是繼承了這一制度,而且有過之無不及。滿清的制度是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當時滿清自詡為天朝,閉關鎖國,封建自制,當朝者更是井裡蛤蟆不知天多大。滿清對百姓是盤剝巧取豪奪,反對維新變法。鎮壓屠殺改革人士,致使國力衰弱,百姓貧窮。有些官員唯心認為洋人沒有張膝蓋,腿不會打彎。剛開始有通商的洋人來中國,滿清的官員是瞧不起洋人,對待洋人上傲慢無禮。對洋人敲竹槓,收授洋人的賄賂。當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一路殺進北京城,慈禧太后一路倉惶外逃山西,才知道洋人的厲害。劫後回到北京就和洋人簽訂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給予洋人在中國的特權。當時的滿清有沒有不怕洋人的官員,有的像曾國藩、林則徐、丁汝昌、鄧世昌、張文軒、楊勇霖、林泰曾、林永生等人就不怕洋人。其實李鴻章也是不怕洋人。但是大多數與洋人打交道的官員是怕洋人的,怕得罪洋人丟了頭上花翎頂戴,甚至殺頭。而百姓為什麼不怕洋人呢?百姓命不值錢,天生不怕死。“義和團”的成員就是平民百姓他們不怕洋人,敢於拿刀同洋人開戰,敢於燒教堂砸洋行,殺洋人。洋人需要僱傭百姓為他們工作,洋人對待勞工不好,勞工可以罷工。洋人怕中國的百姓是一種心裡恐懼,華人如此之多,稍微寧成一股繩,就可以使洋人在中國寸步難行,百姓殺死個洋人丟進荒野,就算報官,官府也難查案。這些洋人心知肚明,你說洋人能不怕百姓嗎?

  • 6 # 大汕十

    百姓怕官、官怕洋人、洋人怕百姓。這是晚清時期在社會上流傳甚廣的一個經典民謠。透過這個民謠說明了當時晚清政府與老百姓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折射出當時的社會現實,同時也能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晚清政府奴化老百姓的政策。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當時晚清時期的國內政治體制。

    一、晚清時期的清政府為了一族寄生之私利,對內實行極端的專制和奴化制度,對外崇洋媚外。晚清王朝不但不要宰相,連內閣也取消了,它設立軍機處,由皇帝一手處理軍國大事,皇帝一人說了算,臣子只有聽命的份。“天下即朕,朕即天下”。可以說晚清政府將專制制度發展到了極端。

    二、我們來看看明王朝,明王朝雖然廢了宰相,但還是內閣制,明王朝官員們可以按大明律與皇帝辯論,不聰明、不精通法律的皇帝是辯不過大臣們的,所以,明王朝的皇帝最怕上朝的。

    明王朝老百姓是可以告官的,如果老百姓有冤情,可以一直告到皇帝跟前。如果官員審理案子有錯,被皇帝稽核出錯來,要一杆子擄到底。厲害的說不定還有人丟了性命。

    清王朝就不可以民告官,老百姓告官很難,對官員老百姓只有聽命的份,沒有任何反對的權力。這是滿清政府培養奴隸思想的重要手段。所以,晚清老百姓最怕官,這種怕官的思想與滿清政府長期的奴化教育分不開的。

    三、晚清時期帝國主義勢力的入侵給清政府和中國社會造成巨大創傷,這種創傷致使國家積弱和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譚中越陷越深,腐敗無能的滿清政府一味退讓,期望以割地賠款來求得一時苟安,對內變本加厲,加劇對老百姓的鎮壓和剝削,甚至以鎮壓人民的反帝鬥爭來換取帝國主義列強的歡心,這種行為使國民、特別是上層官僚的精神受到極大奴役。

    當時政府中一些官員對下屬作威作福、蠻橫無理,在洋人面前卑躬屈膝,一幅奴相和媚態。一些官員因懼怕洋人而產生的敬畏已經融入血液中。另外,我們也不能否認,還有很多外華人為中國的發展進步做了很大貢獻,只不過華人知之不多。

    四、洋人為什麼怕老百姓?義和團的興起,使洋人大為震驚。義和團運動沉重的打擊了帝國主義,表明華人民是不可戰勝的。義和團在反帝鬥爭中精神奕奕,置生死於度外的勇敢精神,震撼全球。他們沒有想到中國的老百姓還有這麼強大的反抗力量,從而迫使西方列強放棄瓜分中國的狂想。

    今日看來,我們透過這個民謠瞭解到睌清腐敗黑暗、懼洋媚外的社會現實。從中就可以體會到貧窮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如果大家想進一步瞭解有關知識,可以看看《官場現形記》這本書。

  • 7 # 唯二歷史筆記

    “百姓怕官,官怕洋人,洋人怕百姓”,這是晚清時期中國社會普遍流傳的一個民謠。這四句話總結很經典,高度概括了晚清的社會現象。而這種現象反應了在中國尤其是晚清時期悲哀的社會現狀,我們來仔細分析一下。

    一,百姓怕官

    在中國的歷史上,百姓怕官不是清朝獨有的。這個社會現象從有歷史記載就存在了,這和中國數千年的封建社會有關。在封建社會里,統治階級為了強化自己的統治,在理論上故意強調了君權神授的意識,使得普通百姓對能決定自己生死的皇帝和代表皇帝的官員們有一種本能的畏懼和順從。而統治階級把自己放在百姓父母的位置上,官員也號稱父母官,他們認為是替老天爺管理子民,所以皇帝也稱為天子。而這種思想潛移默化的被灌輸進了老百姓的心裡,慢慢的老百姓就對朝廷官員產生了極大的畏懼,這就是百姓怕官的原因。

    二,官怕洋人

    官怕洋人才是晚清真正的特色。這也是我們近代中國的屈辱!晚清的中國,西方列強蜂擁而入,以堅船利炮開啟中國國門,強迫通商割地賠款。英法聯軍入侵,火燒圓明園,咸豐逃到承德。八國聯軍來犯,攻陷津京,慈禧光緒西逃至西安。愚昧、軟弱的清廷一個接一個簽訂喪權辱國條約,什麼《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天津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等。歸根結底,朝廷怕洋人,捱打還不是最怕的,最怕的是,自己的統治被洋人推翻。總之,晚清的屈辱帶給中國的是捱打,割地,賠款,直到最後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悲慘境地。

    三,洋人怕百姓

    這個明顯也是晚清特色,因為只有晚清的中國,才有那麼多洋人進入中國,與中國普通百姓進行距離接觸。真正要說洋人怕百姓,這個說法並不全面。怕也只是在天津教案、義和團扶清滅洋的情況下。大部分攻擊洋人的百姓都是在清政府的暗示或鼓動下所為。也就是說,洋人真正怕的是中國百姓的愚昧無知。所謂無知者無畏,正是因為當時的中國普通百姓對西方的無知,所以他們在朝廷有意識的煽動下,對洋人做了許多現在看來也是非常殘暴的舉動,這樣的做法讓西方的洋人恐懼不已。所以才有了洋人怕百姓的說法。

    總之,“百姓怕官,官怕洋人,洋人怕百姓”這句民謠其實是對當時晚清政府的巨大諷刺。也只有在晚清時期才會發生這樣悲哀的事情。

  • 8 # 史海尋蹤

    不止是滿清時期的百姓怕官,歷史上各個朝代的百姓都“怕官”。這是有深刻原因的:

    朝廷有的是收拾老百姓的手段

    生產資料的層面,都是農耕時代,土地是最重要的資源。恰恰是這個賴以活命的資源,被壟斷於一小部分人手中,廣大的底層百姓,只能依靠出賣勞動力生存。這種生存方式是極為脆弱的,一旦失去勞動能力或是被剝奪了出賣勞力的資格,一家人就會陷入困境。如能有口飯吃,決不會去招惹官府或土地主。

    古時的思想控制是極為嚴格的,以皇權為核心的法令制度,時刻維護著尊卑等級,造成了事實上的三六九等。這種觀念經過不斷的灌輸強化,形成了構成封建皇權最主流的思維。而且,社會最大構成主體——農民,被牢牢鎖定在土地上辛苦一生,只為餬口,無心反抗。

    嚴苛律法對於“犯上”的制裁是十分嚴厲的,朝廷官員是“命官”,是至高皇權的執行者,觸犯他們,就是間接觸犯了皇帝的威嚴,論情節輕重下獄、殺頭、直至誅族。

    到了清末,對於思想和行動的控制,更是到了變態的地步,已經是主子和奴才的界限,至於百姓們,只要聽話、服從就好。

    滿清官員們對百姓有辦法,對洋老爺們卻一籌莫展

    洋人沒打進來的時候,自恃天朝上邦,對蠻夷們鄙視一番。等嘗試過西方列強的堅船大炮的威力以後,這種天生優越感蕩然無存。他們手中沒有和這些先進科技對抗的一點點資本。

    官員們本就是皇帝的奴才,既是當慣了奴才,多一個幾個主子也無甚大礙。對於洋人的態度,也從滿身是毛的野蠻人,毫無阻礙的上升為洋老爺。

    百姓們沒了活路,別說洋人,官員照樣是個屁

    廣大民眾本就一無所有,即使掙扎於貧困線上艱難維生,只要還能活下去,也還是能忍受並麻木悲摧的討生活。一旦這一點都無法保證,唯一的出路只能是起來反抗。

    對於滿清官吏,還能有歷年積累的些許“餘威”震懾。對於洋人,管不到他們頭上,被招惹了,馬上起來幹。

    清末的民眾尚未受到新文化的薰陶,他們對洋人的反抗宗旨也僅僅限於“扶清滅洋”。甚至這種自發的組織,也被清廷當成了利用工具,如義和團組織,用的著暗中支援鼓勵一番,看到擋不住洋人,馬上掉過頭配合洋人殘酷鎮壓。在統治者眼中,失去利用價值的民眾們,只是穿破的襪子,隨手丟棄。

    沒有覺悟的民眾是麻木的“愚民”,覺悟了的民眾是無畏的“猛士”。當他們被喚醒時,爆發的力量是無可阻擋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雲杉根部發白黴是什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