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挖了恐龍侃歷史

    首先,有關床的記載出現以後,我們知道古人也是睡床上的。華人應該是最早就睡在床上的民族,因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關於床的記載就出現在商代的文獻上。關於床的發明,又能追溯到上古時期,據說是由嘗百草的神農發明的。當時的生產力低下,人們只能在地上鋪上乾草和獸皮,就直接睡在上面,但地上的昆蟲時不時的爬了上來,人們不堪其擾。後來,就有人發明了編制技術,人們將有味道的草編制城草蓆,覆蓋在乾草獸皮上,大大緩解了蚊蟲叮咬。後來人們發現,如果將睡覺的地方加高,效果會更好,於是最早的床便應運而生。

    其次,最早的關於床的記載出現在商代,其形為“爿”,事實上,在古代,“爿”和“床”是通用的文字。床繼續隨著歷史的程序演變,慢慢兼顧了多種功能,古人在床上可以放置案几,在上面寫作、讀書甚至吃飯,到了晚上,便在上面睡覺,沒錯,有點像今天的東北大炕。床在最早的時候還有接待賓客的作用,床的一種“榻”,便是專門用來接待貴賓只用,比如那句“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便是取自於此。但到了唐朝,桌子和椅子得到了很好的推廣,於是用來接待客人不必再搬出榻來,一個椅子就足夠用了,所以床的作用也就越來越單純,成了專門睡覺的地方。中國古代的床可不像現在,大部分都是架子結構,三面圍欄,只有正面可以出入,用料多也就給了匠人們雕樑畫棟的機會,現存的古代木床,很多都是不可多得的木雕珍品。

  • 2 # 南閣水哥

    答:睡覺是所有人都要做的事情,而睡覺的地方就是床。那麼我們就來聊一下 這個床的演變歷史。在傳說中,是神農氏發明了床;按記載,床則是起源於商代,商代的甲骨文中,已有像床形的文字.從已發現的實物看,春秋戰國時期床作為睡覺的用具已經出現。人類總是在不斷的研究如何吃的飽睡的暖。這個睡是非常重要的問題,不解決睡覺的問題對於人類來說就無法談論進步了。

    一春秋戰國時代的床。

    遠古時代人們都是睡大石板上面鋪一些草被植物就好了。在後來就有了用木板墊著睡,這樣會增加舒適感。春秋時代開始有了漆器雕花的木床。1957年在河南信陽長臺關一處出土了戰國漆繪圍欄大木床,他是目前所見最早並儲存完好的實物。大木床由床身、床欄和床足三部分組成,周圍有欄杆,欄杆為方格形,兩邊欄杆留有上下床的地方,長2.18米,寬1.39米,足高0.19米。這張床又大又矮,適合人們席地而坐的習慣。床框由兩條豎木,一條橫木構成,在此床框上面鋪著竹條編的活床屜。床身通體髹漆彩繪花紋,工藝精湛,裝飾華麗。

    在《戰國策,齊策》裡就有紀載,“孟嘗君出行國,至楚,獻象床”。你就可以想象一下用象牙做裝飾的床。已經足夠華麗了。

    二、秦漢時期的床

    漢代的床都比較寬大和極矮,兼有坐具和臥具的功能,床的名稱和使用更廣泛,漢代的人們起居方式仍是席地而坐,在那時候人們的各種活動都在床上進行,如宴飲,待客,讀書寫字等,床是漢代的主要傢俱,而且使用最於,造型也極為豐富,四足平臺床是漢代最普通的床,在漢代床是通常放置在堂上最顯著位置的傢俱,是家中長者和來貴客所坐的位子,這一習俗一直沿至唐朝們無多大的變化。而且在此時的床已經增加了不少的附屬設施。比如扆。《釋各》所說“扆,依也,在後所倚也”,合稱為“屏扆”,漢代的家對前期的舊俗已不盡遵循,床的腿比以前升高了,床腿的升高,是一個訊號,它標誌著中國兩漢時期起居方式,即將發生重大的變化。

    三、床榻時代

    到了唐朝之後,中國的床有了重大的變化。

    榻是床的第一種形式,《釋名》中解釋道:“長狹而卑曰榻,言其塌而近地也”,低矮、狹長、近地的便是榻。一般來講榻身窄而長,可坐可臥,以坐為主,側臥為輔。早期的榻狹長低矮、無欄杆、無圍子,就一個平面,四腳落地。發展到後來,榻開始複雜起來,一些帶有圍子的榻也開始出現。宋太祖趙匡胤有一句名言:“臥榻之畔,豈容他人鼾睡”,這裡的榻,顯然是睡覺用的。

    高階的架子床來了。

    架子床也叫蹦架床,因床頂有架而得名,四角安立柱,床面兩側和後面有圍欄,上端四面裝橫楣板,頂上有蓋,俗名曰“承塵”,圍欄常用小木板作榫拼接各種幾何圖樣。最傳統的架子床正面床沿上多安兩根立柱,兩邊各置方形欄板一塊,名曰“門圍子”。月洞門架子床則更加精巧,此類架子床身的正面裝有橢圓形的床罩,民間稱之為月亮門,月洞門架子床由此得名。

    架子床是中國傳統傢俱中體型較大的一類,它充分運用傳統的榫卯結構,牢固可靠,再加上它一般都使用珍貴紅木材質,實屬古典傢俱之精品。

    四、精美的拔步床。

    明清時代人們對於床已經有了更深刻的改進,出現了豪華大氣的拔步床。

    拔步床,又叫八步床,是傳統傢俱中體型最大的一種床。拔步床的獨特之處是在架子床外增加了一間“小木屋”,從外形看似把架子床放在一個封閉式的木製平臺上,平臺長出床的前沿二三尺,平臺四角立柱,鑲以木製圍欄,有的還在兩邊安上窗戶,使床前形成一個迴廊,雖小但人可進入。

    拔步床給人的感覺是繁複、累贅,有的拔步床簡直就是一間小屋子,床前的廊子放置了許多應用之物,真有足不出“戶”,盡在其中的功能,是一個封閉的私人小天地。

    明代晚期,在江南一帶的富貴人家中非常流行一種千工拔步床。“千工”是指製作這樣的一張婚床需要花費工時有千工之多,足見此床做工繁瑣,費工浩大。千工拔步床是古代富貴人家必不可少的嫁妝,多用以為婚床,人們在製作此類婚床的時候也很講究,工匠和主人在製作傢俱之前都要祭拜神靈,祈求多子多孫。這些已經突破傢俱本身的概念,成為家族繁衍的標誌。

  • 3 # 文利wenli

    現代人的床比較舒適多樣化,裝飾幹更強,古人以床、榻、炕為多。床一字早在殷商已有,那時是貴族專用,涼爽通氣。且有南床北炕之說。北方寒冷炕便於取暖。南方潮溼床便於防潮通風。炕和榻除了休息還有接待貴賓作用。總之古人的床以硬床為主,鋪被褥於其上。

    古代的床不僅僅是用來睡覺的,古代的床的用法和現代的床相比更為多種,有點和我們現在的炕有些相似,工藝設計和材料使用上也有很大區別。生產力低下,造成傢俱都很昂貴,比如說我們現在餐廳裡必須要有的餐桌和椅子,在古代很多平民家都沒有。只不過,睡眠非常重要,為了不生病什麼的,一張床還是要的,這張床因此也承擔了除了睡覺外的讀書寫字,聊天交流,喝茶吃飯,彈琴鼓瑟等多樣職能,這些往往只要在床上在放一個小木桌子就可以完成。再來說樣式和材料,我們現在睡的床有各種木頭做的,還有墊子都是席夢思什麼的,而古代的床開始都是直接在地上鋪一些秸稈、樹枝枯草等,家裡條件好的會有獸皮、絲帛,後來隨著生產力進步,便有了竹蓆等,再之後就發展成了想長椅子一樣的床,這樣床很多都是有圍欄的,只留一面開著,這可能是為了安全考慮。

    我們現在睡覺都是在床上睡,現在床的作用也就是睡覺用的,現在的床也有很多種,有實木的,有包皮的,還有各式各樣的床墊,古代時期的人們床一般都是在地上鋪上一些樹枝,蒿草或者獸皮等東西來睡覺,到了後來才慢慢的有了竹蓆,葦蓆,到了這時才接近現在我們睡的床。

    目前出土的最早的一張床是出現在河南信陽的楚墓裡面,出土的這張床上有非常精美的雕刻,床的周圍都有圍欄,床的下面有六個床足,大概是十九釐米的高度,從這個床來看,在古代的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床的存在了,在那時已經是大多數人都有用到的了,在古代的時候床其實不僅僅是晚上躺著睡覺的,還有一個作用就是用來坐的,從許多電視劇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人們坐在床上中間擺放上一個桌子當座位。

    唐代詩人李白在詩中寫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這裡邊寫的床並不是睡覺用的床,而是井邊的圍欄,在當時井邊的圍欄也稱為床。古代時期的床與几案非常像,但是床要低一點,可以用來坐。後來到了時期,床又被稱作榻,或者臥榻,一直到了末年,這樣可以坐的床榻流傳了很久。除了可以坐之外,古代的床還可以讀書,寫字,吃飯,喝茶,彈琴等等,古代人們對床的禮儀非常重視,當時臨終前感覺自己家床上的竹蓆不合乎禮儀,讓家人立刻換掉,這才閉上眼睛死掉。

    古代時期的床除了刻畫精美的裝飾,還有櫃子上,抽屜等等都有刻畫。後來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皇帝與王公大臣們的床也不再僅僅侷限於木質的了,出現了許多其他的材質,比如說珊瑚材質的,象牙材質的,還有玉石的等等許多的奢侈材質,原來古代時期床的作用不僅是用來睡覺的,還有這麼多的其他用處。

  • 4 # 銜筆書史

    古人自然也是睡在床上的,但是,他們所睡的“床”與我們現在的床還是有著不小的差別的。

    在先秦時期,人們睡覺的地方與平時起居的場所高度重合,因此,這一時期,人們睡覺時用的傢俱,與其說是床,不如說是床墊,也就是我們經常聽說的“席”。

    在商周時期,在一般民眾家中已經出現了由竹篾、蘆葦等編制的席子,而貴族則多使用由絲、麻、毛編織的席子,也叫作“氈”。當然,如果天氣再冷一點,當時的人也會直接使用動物皮毛當做席來使用。

    這種“席”,起身是坐墊、躺下是臥床,相當方便,簡直是懶人的理想生活用具。

    到了兩漢魏晉時期,脫離地面的床榻開始普遍出現在古人的生活當中。在漢末服虔所著的《通俗文》中,對於床榻的區別是這樣定義的:“床三尺五曰榻......八尺曰床”。

    按照漢尺的長度折算,榻的長度大約在84釐米左右,而床的長度則不低於192釐米,可見當時床榻的尺寸已經與現代的床相差無幾了。

    這一時期,床榻的形制雖然與席有了根本的區別,然而基本上還是屬於坐臥兩用的器具。在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中,就描繪了兩個坐在床榻之上對談的人物,而席則成為了單獨的坐具,或是作為床榻的附屬物,基本退出了傢俱的行列。

    這種坐臥兩用的床榻從兩漢時期起,一直延續到了宋元時期。到了明清時期,隨著理學的興盛,臥房逐漸成為了人們生活的隱秘地帶,床便從日常起居的房間中退出,變成了單獨的睡眠用具。

    在這一時期,出現了架子床、拔步床、羅漢床等形制,配上以棕繩、藤皮製作的“軟屜”,舒適度與木板床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總而言之,床的發展,一方面與古人生活習慣的變化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也體現了人們對舒適、愜意的恆久追求。

    人,果然還是著迷於享受的生物啊~

  • 5 # 54劉小默

    人們常說,是人都離不開吃、喝、拉、撒,其實還有睡,也就是說,只要是人或者動物,都得睡覺。

    現代的華人睡床,那麼古代人睡在哪裡呢?今天就給大家講一講關於“睡”的歷史。

    華人應該是最早就睡在床上的民族,因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關於床的記載就出現在的文獻上。

    關於床的發明,又能追溯到時期,據說是由嘗百草的神農發明的。

    當時的生產力低下,人們只能在地上鋪上乾草和獸皮,就直接睡在上面,但地上的昆蟲時不時的爬了上來,人們不堪其擾。

    後來,就有人發明了編制技術,人們將有味道的草編制城草蓆,覆蓋在乾草獸皮上,大大緩解了蚊蟲叮咬。

    後來人們發現,如果將睡覺的地方加高,效果會更好,於是最早的床便應運而生。

    最早的關於床的記載出現在商代,其形為“爿”,事實上,在古代,“爿”和“床”是通用的文字。

    床繼續隨著歷史的程序演變,慢慢兼顧了多種功能,古人在床上可以放置案几,在上面寫作、讀書甚至吃飯,到了晚上,便在上面睡覺,沒錯,有點像今天的東北大炕。

    床在最早的時候還有接待賓客的作用,床的一種“榻”,便是專門用來接待貴賓只用,比如那句“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便是取自於此。

    但到了唐朝,桌子和椅子得到了很好的推廣,於是用來接待客人不必再搬出榻來,一個椅子就足夠用了,所以床的作用也就越來越單純,成了專門睡覺的地方。

    中國古代的床可不像現在,大部分都是架子結構,三面圍欄,只有正面可以出入,用料多也就給了匠人們雕樑畫棟的機會,現存的古代木床,很多都是不可多得的木雕珍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更換防凍液有什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