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丨為天地立心丨
-
2 # 小小xiaoxiao鳥
我給你分析一下當時的情景,首先吳三貴據析有兵二十於萬!把手邊關,吳三貴什麼都不需要做,只需一句話。開啟城門,放胡人進關。這就夠康熙喝一壺的。其次與胡人勾結,你想一想“你要是康熙你怕是不怕”這都不是主要的 , 在當時而論, 有二十萬人擁護你 ,只要一句話就是皇帝 ;誰能不怕。當時國家的兵力也不一定有吳三貴的多啊!
-
3 # 大白白野
吳三桂直接有效管理的部隊三五萬人吧,他率領的關寧鐵騎從三海關打到雲南中間有減員有補充,但清政府始終對這些藩王採取即使用又限制政策,但滿清軍隊數量始終很難掌握,軍隊數量基本保密狀態,像純粹滿州八旗兵薩爾湖大戰時六萬多人,以後也都是估算。吳三桂起兵時純滿洲八旗軍二十多萬,綠林兵數量多,能打敗吳三桂主要靠綠林兵。
吳三桂是有準備造反的,他大量提拔自己人,造反時影響面很大,響應人很多,但康熙帝反應挺快,撤銷了尚可禧和耿精忠的撤藩決定,又平定了北京周邊蒙古部落叛亂,實現了各個擊破目的。
三藩之亂開始規模不小,但配合不好,臺灣鄭經有水軍優勢,應該沿海派兵直搗遼東,但鄭經部沒有走這步棋,吳三桂打到長江邊也沒有渡江,吳三桂說沒有年輕時的勇氣了,其實打到長江邊想劃江而治是保守做法,想劃江而治王朝沒有幾家成功的,守江必須守淮是現代人得到的共識。
吳三桂軍隊如果渡過長江,或者派小股部隊,都有可能獲得一乎百應效果,因為清朝入關不久,政權沒有完全鞏固,清朝又實行留辯子習俗,改變漢族人生活習慣,順治時期由於留頭留髮問題遭到漢族人反抗,被清政府鎮壓下去,但不少漢族人對清政府推行剃髮留辯子制度是有反感的,吳軍如過江作戰,會得到許多人支援的。
吳三桂帶頭反叛,打過長江,擴大規模,其他反清勢力才會誠信悅服跟隨,否則,發展不起來,其他勢力也容易出現別的想法。
吳三桂原是明將,投降清朝,引清軍入關,殺明永曆帝,又打著反清復明旗號,他父親等族人被李自成殺不少,反清時兒子又被清政府殺掉,鄭成功父親等親屬也被清政府殺掉。吳三桂是投降清兵還是借清兵消滅農民軍現在有些爭議,有人說吳三桂反清如果堅持五十年就會有新的評價。吳三桂反叛清朝勢力很大,清朝用八年時間才平定,跟安史之亂時間差不多。所以,吳三桂的造反兵力不會少的,如果不是康熙帝在位清朝是很難處理好三藩之亂的。
-
4 # 最後的騎兵90
吳三桂先是明朝山海關總兵,後是滿清的平西王,一人即可以決定是挽救大明還是成就滿清江山,吳三桂選擇了後者,即明朝的終結者,甘願揹負永世罵名。
吳三桂能夠威脅康熙的統治不光軍隊實力強大,而是一生所做的三件事:抗清 滅明 再反清形成的巨大軟實力,勢力最盛時幾乎顛覆滿清。
一、吳三桂一生所做的三件事
吳三桂字長伯,明朝遼東人,出身軍人世家,其父吳襄,其舅是祖大壽,崇禎帝時任山海關總兵,又是武科舉人。
(1)駐守山海關,抗擊滿清
崇禎時東北地區被滿清逐步侵佔,遼東防線收縮到山海關一線,成為抗清的前線。
吳三桂受到崇禎帝器重,出任山海關總兵,抵抗滿清入侵,麾下有袁崇煥組建可以與八旗軍抗衡的關寧鐵騎。
關寧鐵騎真實戰鬥力怎樣,誰也不知道,多是靠吹捧起來,實際上遇到戰事,關寧軍更多的儲存實力,甚至直接撤出戰鬥,
(2)引狼入室,親手斷絕明朝國祚
當李自成的農民軍攻入京師,崇禎帝自殺殉國,吳三桂猶豫再三決定投降滿清,對外宣佈是借兵為崇禎復仇。
此後吳三桂充當滿清急先鋒,徹底撕下偽裝,四處攻城掠地,一路南下撲滅抗清勢力,在昆明親手處決明朝最後的皇帝永曆帝朱由榔,徹底斷絕明朝復興的希望和旗幟。
(3)密謀造反—反清
為滿清立下汗馬功勞的吳三桂也得償所願,坐鎮雲貴,官拜平西王。
滿清康熙帝8歲時繼位,由孝莊太后輔政。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佔據半壁江山,擁有地方官員任免權,財政收入歸自己支配的特權,滿清還要負責其軍費開銷,隱隱成為滿清的威脅。
朝廷有意削蕃的訊息,早已傳到西南,吳三桂也不甘坐以待斃,開始密謀造反,要恢復漢家江山。
因為吳三桂早前所作所為,早已刻上首鼠兩端狼子野心的印記,最後果然是自己稱帝建國,註定得不到普通百姓支援。
二、吳三桂何以能夠威脅滿清
吳三桂坐鎮雲貴後,滿清康熙藉口財政壓力要求吳三桂載軍到二萬四千人,吳三桂象徵性得載去老弱,仍舊保留有4萬多人,滿清只負責二萬四千人的軍費,其餘的還是依靠雲貴自行補充。
1673年,吳三桂藉口滿清削蕃,聯合其他二藩及分佈在川陝桂等地的舊部聯合起兵發動叛亂,史稱三藩之亂,總兵力達到30多萬人。
造反的軍隊並不多,叛軍主力是跟隨吳三桂的關寧軍約4萬多人,這也是叛軍的精銳部隊。
但由吳三桂舊部分佈廣泛,加上平南、靖南二王舊部,致使叛軍短時間內擴軍到數十萬。
聲勢浩大的叛軍暫時一開始憑藉兵多將廣打的滿清措手不及,康熙後來調集軍隊首先消滅其他叛軍,剪其羽翼,最後對吳三桂發起總攻,
吳三桂這個人並不複雜,從現在來看,吳三桂背信棄義、死有餘辜,鐵桿漢奸叛徒,因為當時還沒有國家和民族概念,吳三桂所做的只是出於自己野心。
三藩佔據半壁江山,財政收入一分不給滿清,滿清削蕃是必然的,雙方遲早會兵戎相見,沒有一個王朝會容忍一個異姓王的存在,特別是功高震主的。
-
5 # 路漫漫獨樂不如眾樂
順治年間裁員吳三桂軍隊數量從6萬人減至24000人剩下的都是精銳。裁撤三藩起兵之後,新招募的軍隊很多,三藩及其響應的軍隊一併算上叛亂起兵的時候是10萬人。
在發動叛亂之後,迅速擴充到了30多萬。在不長的時間裡,吳三桂已經控制了雲南、貴州、四川、湖南等地區,整個西南地區幾乎都在吳三桂的手裡。面對複雜的局面,康熙皇帝雖然沒有料到,清朝方面根本沒有準備。吳三桂的兵力其實很強,起事前期也是一路順風順水,主要是響應的明朝舊臣比較多,僅憑自己手下的兵力,他很快就打到了長江南岸。吳三桂糧餉充足,這幾十萬軍隊中,還有當年鎮守山海關的明軍精銳,十分善戰,清王朝就是靠吳三桂洪承疇這些降臣打下了大半的江山,八旗軍隊在於袁崇煥作戰的時間裡損失相當嚴重,導致兵力不足,只能依靠漢軍打天下。
吳三桂畢竟是60多歲的人了,野心已經消磨殆盡。在佔領湖南等地之後,吳三桂的軍隊開始進行防禦,如果趁機繼續渡江北上,把江北各戰略要地拿下,吳三桂將佔據絕對優勢,但正是在這樣一個關鍵時刻,吳三桂選擇鎮守江南,待觀察形勢後再做決定,這麼一觀察就是三個月之久,清朝則利用好這段時間,從全國各地調兵遣將。
由於吳三桂在軍事上犯了錯誤,他的軍事攻勢持續了幾年就停止了。雙方在西北、西南、中南、華南相持了八年。公元1678年,吳三桂七十八歲,等不及了,在湖南衡陽匆匆忙忙地登上皇帝寶座,國號大周。可是到這年秋天,他就病死了。
1681年,清軍分3路攻進雲南昆明,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自殺,清軍最後平定了叛亂勢力,統一了南方。
-
6 # 歷史在記錄
之前,清廷為方便與南明作戰,將雲南軍政全權交付吳三桂。順治帝曾頒佈上諭:“……命平西王吳三桂、移鎮雲南。今思該藩忠勤素著。練達有為。足勝此任。當茲地方初定之時。凡該省文武官賢否、甄別舉劾。民間利病、因革興除及兵馬錢糧一切事務。俱暫著該藩總管奏請施行。內外各該衙門不得掣肘。庶責任既專。事權歸一……”三桂逐漸利用此特權擴大自己的勢力。他茲令各部委派其中意之人為官,各部畏於其勢,即便之前已選定委任官員,仍然按其意思改易,因此一時有“西選”之稱。
此外,三藩的軍事實力也較為雄厚。仿照八旗兵制,尚、耿二王麾下各轄漢軍旗3,000人,加上綠營兵各6,000至7,500人,然而兩藩轄下人口眾多,壯丁、役伕人數數倍於此,因此尚耿二藩所轄不下三十萬之眾。吳藩之軍事實力甚至高出尚耿之總和,吳三桂旗下所屬漢軍五十三佐領共10,600人,加上麾下綠營兵組織“四鎮十營”的21,600至24,000人,還額外自行招募了大量雲南土著“猓猓兵”。由於常年與南明、緬甸、雲貴土司作戰,三桂麾下精兵猛將聚集,有都統吳應麒、吳國貴、夏國相、胡國柱;總兵馬寶、王屏藩、王緒等將領,實際兵力遠超朝廷規定之編制。為知己知彼,力保權力不失,三桂還使其子吳應熊以額駙地位之便利結交朝廷大員、探聽內部資訊。吳三桂設平西王府於永曆帝五華山之舊宮、並將前明沐王府莊園納為己有,又私自開山鑄錢,與蒙古貿易購買軍馬,儼然有獨立王國的架勢,三藩遂漸形尾大不掉之勢。
1673年(康熙十二年)春,平南王尚可喜因與其長子尚之信不和,上書朝廷請求歸老遼東,以次子尚之孝襲爵留守廣東。不久尚之孝因兄弟之爭主動辭退,康熙帝順勢宣佈裁撤尚藩,命尚氏父子一齊返回遼東故鄉。吳三桂聽聞尚家被削藩後,感到非常震驚,聯合靖南王耿精忠上疏朝廷請求撤藩以為試探。吳三桂自以為功勳高於尚耿,認為朝廷將仿效明朝沐英故事,使其世守雲南,並未完全作好造反準備。
然而,康熙帝贊同尚書米思翰、明珠、莫洛撤藩之意,以“撤藩亦反,不撤藩亦反”為由力排眾議,宣佈裁撤吳、耿二藩。訊息傳來,吳藩震動,但吳三桂苦於沒有適合起事的名義。三桂原計劃假意允諾朝廷,待率部撤至中原時突然發難。然而,雲南巡撫朱國治頻繁催問行期,監視甚嚴,吳三桂見形勢難耐,遂殺朱國治,自號“周王”,以“大明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之名義舉兵,恢復明朝衣冠,併發檄文表達其反清復明之意,聲稱其為託孤受命,為漢奸乃忍辱負重,然而對其親手殺死永曆帝則始終無法自圓其說,此成為其團結民間反清復明勢力的一大障礙。
回覆列表
在清朝康熙皇帝在位的前期,吳三桂一直是康熙皇帝最大的威脅。吳三桂名義上控制雲南和貴州兩省,實際上,就連四川、廣西等地也都在吳三桂的遙控之下。
那麼,吳三桂到底擁有多少軍隊,為何能夠對抗清朝康熙皇帝呢。其實,吳三桂的兵力不算太多,清朝一直沒有對付吳三桂的精力。吳三桂最後發動了叛亂,這也是有原因的。
清初,西南地區不穩定,南明的殘餘勢力仍然蠢蠢欲動。西南地區需要大將鎮守。出於各方面的原因,清朝把吳三桂留在了雲南,這最終出現了尾大不掉的局面。吳三桂擁有8萬多軍隊,雖然軍隊數量不算太多,但清朝根本沒有精力對付吳三桂。在康熙在位的初期,鄭氏集團一直對抗清朝。吳三桂則盤踞西南地區,屬於半獨立政權。在名義上,自己是清朝的平西王,但實際上,吳三桂在雲南的統治已經十分牢固。 清朝康熙皇帝長大之後,首先清除了朝中的權臣鰲拜。隨後,開始對吳三桂動手。其實,清朝內部大部分人是反對撤藩的,以為這可能會激怒吳三桂。另一位藩王尚可喜想告老還鄉,康熙皇帝趁機裁撤了西南三位藩王。在這樣的情況下,吳三桂發動了叛亂。
吳三桂自己只有8萬多軍隊,發動叛亂之後,開始不斷的徵召新兵。最後,吳三桂的總兵力達到了30多萬。一時之間,雲南、貴州、四川、湖南等地,都在吳三桂的手裡。 有人認為吳三桂既然擁有這麼多的軍隊,就應該一口氣打過長江去。其實,吳三桂沒有這樣的能力,也沒有這樣的野心。吳三桂已經是60多歲的人了,根本就沒有一統天下的野心。他只想保住自己的地位,在清朝撤藩之後,吳三桂才發動了叛亂。吳三桂雖然擁有30多萬軍隊,但這些軍隊分屬於不同的派系,軍隊的成分也非常複雜。吳三桂根本不可能大舉北伐,至於清朝的康熙皇帝則看透了這一點。 一方面調集各路軍隊鎮壓,另一方面對吳三桂的部下進行分化瓦解。經過2年多的戰爭之後,清朝方面開始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吳三桂的叛亂總計持續了8年,在叛亂期間,吳三桂還當了一把皇帝癮。在鎮壓吳三桂叛亂的過程中,清朝的八旗軍出現了戰鬥力下降的問題,漢人組成的綠營兵開始抬頭。這樣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到了清朝乾隆時期,八旗子弟已經徹底喪失了戰鬥力,只能依靠綠營兵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