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克什米爾地區對印度而言有何戰略意義?
7
回覆列表
  • 1 # 吃飯不刷碗1

    這一點得得從印度的大國雄心說起。印度在南亞一直就是扮演著美國之於歐洲的角色,但他們並不甘心只偏安一隅,而是想成為真正的“美帝”。如圖,圈中的就是印巴雙方的“火藥桶”。印度想要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大國,增加存在感,並順便圍堵中國,那麼就必須拿到克什米爾的土地,這樣才能將勢力延伸至阿富汗,進而在中東、西歐等地區插的上嘴。另外,控制了克什米爾,也就切斷了中巴之間的聯絡,這樣才能把這個老冤家壓制在角落裡,趁機打悶棍。順便,可以截住中國“一帶一路”的經濟走廊,卡住這條通道。

    而對巴基斯坦來說,克什米爾如果被印度拿下,那麼不僅是領土被拿掉一塊的事,而是印度佔據地理優勢,對巴形成居高臨下的氣勢,斷絕巴方與外界的聯絡,使巴方隨時都有覆滅的危險。

    因此,對於印巴來說,這絕不是意氣之爭,而是事關國運前途,戰略發展方向的問題。

  • 2 # 東西縱橫彈

    在我們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看印度的國家戰略目標是什麼?

    印度中心論和稱霸南亞

    在印度淪為英帝國主義的殖民地的時期,英國殖民者把印度建成了它在東方殖民體系的中心,英屬印度變成了英國在東方擴張的基地。印巴分治後,印度政府十分希望恢復昔日大印度的繁榮。從國家戰略上講,印度的戰略大目標是:亞洲地區領袖國,並躋身世界大國行列。而印度的第一個戰略小目標就是要稱霸南亞。

    獨立之後,印度決心繼承大英帝國的“印度中心”地位,建設“大印度聯邦”。早在獨立之前的1944年,尼赫魯就在《印度的發現》一書中說:

    “印度以它所處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麼就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就銷聲匿跡。”

    同時,尼赫魯還斷言:

    “小的民族國家是註定要滅亡的。它可以作為文化上的自治地區而苟延殘喘,但不能成為獨立的政治單位。”

    尼赫魯的“印度中心論”和“小國滅亡論”表明他對大英帝國政治戰略的繼承。對於“大印度聯邦”,尼赫魯論述得更早,1934年,尼赫魯就說過:

    “我個人對於未來遠景的看法是這樣:我認為將來會建立一個聯邦,其中包括中國和印度,緬甸和錫金,阿富汗和其它國家。”

    這一思想當然產生在印度獨立之前。而在獨立之後,印度最大的企圖是繼承大英帝國的邊界和安全體系。但是,戰後的世界格局並未能使尼赫魯實現其“大印度聯邦”的設想。

    儘管如此,從獨立到1964年,尼赫魯及其以後的領導人一直都想領導印度為實現其夢想而努力。

    克什米爾的戰略地位:

    從地圖上我們到,克什米爾地區被中國、印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所環繞,其中最大最富饒的一部分克什米爾谷地現在被印度實際佔領。但這裡需要指出是由中國中控克什米爾雖然面積最小,卻是最具戰略價值的一塊,牢牢掌控著中亞地區和阿三的命門。我們依託喜馬拉雅山脈,遠端火箭炮能直接覆蓋三哥的首都——新德里。印度如果能拿下整個克什米爾地區,就直接切斷了中國向巴基斯坦輸血的管道,所以印度想制霸南亞,克什米爾是一個兵家必爭之地。

    1947年第一次印巴戰爭印度獲勝獲得該地區大部分的實控權,但1965年第二次印巴戰爭由於中國的干涉而退兵。1971年印度透過第三次印巴戰爭肢解了東巴基斯坦,使其獨立成為孟加拉國,以方便自己控制。

    而現在印度為了實現稱霸南亞的目標,只剩最後一個目標,就是巴基斯坦。而使巴基斯坦無力化的最佳手段,就是實際控制整個克什米爾。這樣巴基斯坦就會像孟加拉國一樣,因為缺乏其它國家的幫助,而最終逐漸被印度慢慢蠶食或控制。

  • 3 # 讀歷見聞

    對於信奉“印度中心論”和“小國滅亡論”的印度來說,任何一片南亞次大陸上的土地都應當是其大國志向的拼圖,曾經的錫金王國是這樣,克什米爾地區在他看來更應是這樣。

    從地緣上講,克什米爾地區位於南亞次大陸的北部,背靠喜馬拉雅山脈,是南亞與中亞之間的重要聯絡通道,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曾直言:“沒有克什米爾,印度就不會在中亞的政治舞臺上佔據一個重要的位置。”

    但現在克什米爾地區被一分為二,雖然印度佔有了大約60%的克什米爾,而整個西北部的克什米爾則掌握在巴基斯坦手裡。所以,印度向中亞地區發揮影響力的通道,目前仍是斷頭的。這對志在四方的印度來說,實在是一個巨大的遺憾。

    從安全上講,如果印度能將整個克什米爾地區掌握在手裡面,對於其國家安全形勢也是一個很好的改觀。印度面對的外部安全威脅,主要來自於巴基斯坦以及克什米爾地區的穆斯林反印武裝。

    所以,印度若能完全掌控整個克什米爾地區,無疑會對巴基斯坦造成更強有力的戰略壓迫,因為屆時巴基斯坦與中國之間的空陸直接連線就全被阻斷了,巴基斯坦北部戰略要地以及連線拉合爾、伊斯蘭堡 、日內瓦之間的交通線,都將承受印度的直接威脅。屆時,印度面對西面穆斯林勢力的滲透和蔓延,能應付的更加得心應手。

    從政治上講,印巴雙方截然不同的立國理念,特別是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對於克什米爾問題的表態,以及其立志將印度建成世界上“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的理想,實際上已經封死了其後歷屆印度政府的在這個問題上的退路,因為這已經不是單純的領土之爭,而是帶上了非常濃重的民族主義情緒。

    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講,印度如果要放棄克什米爾,其政治代價是不可承受的。放棄克什米爾就意味著對巴基斯坦“兩個民族”理論的妥協和承認,就意味著對尼赫魯及其“世俗主義”立國理念的背棄,而印度國內民族主義情緒一旦因此瓦解,那麼其本就脆弱不堪的國家凝聚力將更加虛無縹緲。

  • 4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印度自獨立之日起就一直在謀求繼承英國在南亞的殖民遺產:堅持維繫與尼泊爾、錫金、不丹三個位於中印邊境喜馬拉雅山麓的內陸小國的特殊關係;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地區大打出手;要求繼承英國殖民者非法劃定的麥克馬洪線......從1955年開始印度要求葡萄牙交還位於印度半島西海岸的果阿地區,但遭到了葡萄牙方面的拒絕。1961年底印度調集3萬軍隊擊潰了駐守果阿地區的葡萄牙軍隊,在經過48小時的激戰後成功收復了果阿。果阿戰爭的勝利使印度信心大增,於是在第二年印度又在中印邊境製造事端,儘管遭受打擊後的印度暫時有所收斂,卻並沒放棄獨霸南亞和印度洋地區的野心。1971年印度利用巴基斯坦國內矛盾策動東巴基斯坦地區獨立,由此引發了第三次印巴戰爭,戰後東巴基斯坦地區成為了獨立的孟加拉國,印度由此完成了肢解戰略對手巴基斯坦的目標。1974年印度成功在拉賈斯坦邦的博克拉進行了代號為“微笑的佛祖”的核試驗,由此成為繼美、蘇、英、法、中五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後全世界第六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1975年印度又吞併了錫金,與此同時印度仍保留著對尼泊爾和不丹內政外交的指導權,從1983年9月起印度又插手了斯里蘭卡內戰。迄今為止尼泊爾、斯里蘭卡、馬爾地夫等國的新領導人上任首站必然是印度。環顧整個南亞除了巴基斯坦被印度視為戰略對手之外其餘國家幾乎無一例外受到印度不同程度的控制。我們分析克什米爾對印度的戰略意義一定要將其置於印巴博弈以及印度圖謀獨霸南亞的大背景下來看待。

    印度獨立後的首任總理尼赫魯在《印度的發現》一書中對印度在未來的國際格局中的地位進行了明確而清晰的界定:“印度以現在所處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麼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就銷聲匿跡。中間地位是不能吸引我的,我也不相信任何中間地位是可能的”。縱觀印度獨立以來歷代政府的執政理念幾乎都秉承尼赫魯提出的這一宗旨。在尼赫魯的設想中當時的兩個超級大國美國和蘇聯自然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級大國,而繼美、蘇之後能真正登頂世界強國的只有中國和印度。獨立後的印度滿懷大國豪情與理想——印度的目標絕不是成為南亞區域的霸主,而是要成為一個有聲有色的世界級大國。作為印度實現自己的“世界大國夢”的第一步就是確立自己在南亞及印度洋地區的獨霸地位:環顧南亞及印度洋地區的四十多個國家的綜合國力與印度不在一個量級上,唯一能遏制印度在這一區域確立霸權的就是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儘管在國土面積、人口數量、經濟實力、軍事實力都各方面都遜色於印度,但畢竟是一個人口上億且有核武器的大國。印度和巴基斯坦圍繞克什米爾地區的歸屬問題已持續交鋒數十年。那麼克什米爾為什麼會成為印巴博弈的焦點呢?這得從當初的印巴分治說起:當初英華人從南亞次大陸撤走之前把英屬印度殖民地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部分,隨後印度和巴基斯坦各自成為獨立國家。印巴分治方案完全基於宗教原則,而忽略了地理、人口、民族等其他各種因素,於是就留下了一系列後遺症。當初英國殖民時期為分化殖民地居民採取了以印治印的方針:英華人到來之前的印度更多隻是一種地理文化上的概念而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當時的印度境記憶體在著若干半獨立的土邦,英華人到來後允許這些土邦在服從英國統治的基礎上保留自治許可權。印巴分治之時各土邦被允許按自己的意願選擇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正因為如此才留下來克什米爾問題的隱患。

    印巴分治方案在海得拉巴、朱納加德、克什米爾三個土邦遭遇了尷尬:海得拉巴和朱納加德都被印度領土所包圍,居民也以印度教徒為主,偏偏卻是由信奉伊斯蘭教的土邦王公統治;克什米爾則恰恰相反——同印度和巴基斯坦領土都接壤的克什米爾以伊斯蘭人口居多,卻由印度教王公統治。這樣一來就使這三個土邦的歸屬問題出現爭議,印度依仗著自己在地理上的優勢搶先下手佔領了海得拉巴和朱納加德,對此鞭長莫及的巴基斯坦選擇了預設這一既成事實。但在克什米爾問題上巴基斯坦就不願讓步了——畢竟克什米爾相比對巴基斯坦而言鞭長莫及的海得拉巴和朱納加德不同的是:克什米爾直接和巴基斯坦接壤,又是以伊斯蘭教人口為主的地區,在心理上較為容易接受巴基斯坦,於是巴基斯坦派兵進入克什米爾,克什米爾土邦王哈里·辛逃往印度,印度隨即也出兵克什米爾,由此引發了第一次印巴戰爭。戰後印度得以控制克什米爾近四分之三的地域,而巴基斯坦控制了克什米爾四分之一的地域,然而這場戰爭並未解決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這就為日後的印巴關係埋下了隱患。1965年8月初巴基斯坦又和印度爆發了第二次印巴戰爭,1971年11月21日兩國之間又爆發了第三次戰爭。儘管第三次印巴戰爭結束至今印度和巴基斯坦沒再爆發過國家級層面的大規模戰爭,但兩國圍繞克什米爾地區的邊境衝突可從沒中斷過,以致於媒體在報道印巴衝突時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個詞就是“再度”。印、巴兩國之所以如此執著於克什米爾實在是因為克什米爾對兩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對印度而言:自己在南亞地區唯一的戰略對手就是巴基斯坦,而控制克什米爾即使削弱作為對手的巴基斯坦的手段,也是實現印度“世界大國夢”的途徑。我們翻開地圖就不難發現:巴基斯坦和中國接壤的地區正是巴基斯坦控制下的克什米爾領土,中巴經濟走廊就從這一地區穿過。一旦印度得以控制克什米爾全境,那就意味著印度將徹底切斷巴基斯坦同東亞的地緣聯絡通道,從而使巴基斯坦陷入到被印度從南、東、北三個方向合圍的困境之中。印度在取得整個克什米爾地區後將取得對印度河上游水源的控制,而印度河是巴基斯坦最大的河流,對巴基斯坦的工農業建設具有無比重要的意義,一旦印度控制了克什米爾地區就無異於扼住了巴基斯坦的咽喉。如果印度能完全佔領克什米爾,那麼其國境線將一直向北推進到阿富汗和塔吉克的邊界,這樣一來不僅能徹底遏制巴基斯坦這個多年來的戰略對手,實現自己稱霸南亞的夙願,甚至可以透過阿富汗進一步將自己的勢力向中亞、西亞等地擴張,所以克什米爾是印度實現大國夢的一大關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錶螢幕亮了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