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金融救生員

    “複利”作為一種計息方式,在投資時間被拉長後,有著迷人的魅力,日常生活中我們接觸最多的複利基本有熟悉“高利貸驢打滾”、股市投資複利、年金保險複利等。在日常理解中,炒股的朋友一般最有感覺的就是雖然每個漲停只有10%漲幅,但當一支股票連續7個漲停後,它的價格就翻倍了,我們也就掙得了1倍左右的盈利。

    在對複利的利用方面,首先要明確所投資產品的風險性,拋開風險性問題,我們僅就目前普通人接觸比較多的風險較低的固定收益類產品進行分析。

    1.定期存款:目前大多數銀行定期存款支援本息自動續存,也就是存1萬元1年期定期存款,假設按照1.3%年化利率計算,本息自動續存,到第54年,能實現100%收益,而不需要等到近100年。也就是第54年本息共計2萬元左右。

    2.銀行理財:目前大多數銀行固定收益類理財(非淨值型產品)年化收益率約為4.3%左右,我們按照4.5%計算,1年期,每年到期後都將本息取出重新購買(假設不受金額限制),那麼第16年即可實現約100%收益,這時候如果跟定期存款對比,複利情況下利率高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一個需要54年,一個僅需16年即可實現翻倍,而到第54年的時候,4.5%收益率下的複利已經能夠實現超過本金10倍的收益了。雖然在利率上只差了不到3倍,但長期來看收益差距會越來越大。

    3.保險:年金型保險保障期結束後資金全部進入滾存戶,其年化收益率約4.5%左右,跟銀行理財差不多,但是有個區別在於,年金型保險全部資金進入滾存戶大多需要十幾年時間,在此之前是不會全部複利計算的。

    4.地方政府平臺融資信託、債權:目前這類產品一般起點為20w或100w,年化收益率維持在8%左右,風險性來看的話適中吧,肯定不如上述產品安全性高,但相對來說屬於風險可控範圍內,畢竟國家新規嚴禁政府拖欠債務或拒絕償付債務,如果按照8%年化複利計算的話,9年左右即可實現100%左右收益,16年實現約350%收益,54年實現約64倍收益。

    綜合來看,在運用複利的過程中不能拋棄風險性單獨談,所以在這裡沒有列舉如股市期貨私募等風險性較高的投資產品,因為如果出現虧損,如股票下跌,它也是有下跌幅度大於漲幅的問題的,比方說今天跌10%,明天即便再漲10%也會比昨天未跌前的價格要低,所以在投資容易產生虧損的產品中沒法具體討論複利。

  • 2 # 總編輯時間

    你好!想保持資產複利,首要任務是保持資產安全。在資產安全的前提下,追求利益最大化,夏普比率就可以很好的衡量目前的投資組合是否收益最大化。以你有1000萬投資款舉個例子,如果1000萬都存銀行定期,每年利息2%左右,可以輕鬆實現複利,但是卻沒人願意這麼做,因為利息所得跑不過通貨膨脹。為何最近兩年居民銀行存款的金額越來越少,因為越來越多人把錢用來購買理財,貨幣基金,債券基金等產品。如果你有1000萬,不妨拿200萬存銀行定期,因為這是接近無風險的。拿200萬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拿200萬購買貨幣基金,貨幣基金流動性高,容易變現。拿兩百萬購買債券基金,債券基金收益相對不錯,但是有一定風險。最後拿200萬買混合基金。為什麼不買股票和股票基金呢?因為以目前市場行情表現來看,此類投資去到不利於複利管理,風險係數太高。最後你會發現,你的存款變成了一個投資組合,可以得到一個比存在銀行收益好很多的福利投資組合。這也是目前市場上常用的投資方式。祝你早日實現財富自由!

  • 3 # 幷州阿健

    有一則這樣的故事:

    印度一國王打算重賞象棋的發明人,國王問他有何要求。他說“陛下,請您在圍棋棋盤的第一個小格內,賞給我一粒麥子,在第二個小格內給2粒,第三格內給4粒,第四格給8粒,以此類推...”

    國王一聽,滿口答應。結果計算到第六十四格,即使拿來全印度的糧食,國王也兌現不了他的諾言。因為他要的是全世界在兩千年內所生產的全部小麥。

    這就是複利所產生的巨大價值。事實上,對於“複利”這個概念幾乎人盡皆知,就是簡單粗暴的“利滾利”。

    01.瞭解“複利效應”背後的原理

    複利效應是指資產收益率以複利計息時,經過若干期後,資產規模將超過以單利計息時的情況。簡單來說,複利效應是指在基礎上持續投入的結果將大於間歇式投入的結果。

    在瞭解複利效應背後的原理後,我們才能挖掘出背後巨大的價值。複利效應是在基礎上疊加,由時間的累計,給我們以巨大回報。

    好比如果企業老闆給你開工資,起點是1000元,第一天在基礎上+1,第二天加2,第三天+4,第四天+8,以此類推,一定大於當下立馬給你10萬多得多。

    複利效應的經典觀點莫過於巴菲特說到的“滾雪球效應”。剛開始只有零星雪花,越滾越多、越滾越大,最後成為了一個大雪球。

    02.找到讓你想“複利效應”的事情

    在上節中,我們提到了複利效應的原理。但是更重要的一點是,想要“複利效應”最大化,需要講究“永續性和穩定性”。說到“持久”就想到了另一層含義:堅持。

    我們通常在做什麼事情的時候最能堅持下來?一般來說,要麼是目標感特別強烈,有著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信念;要麼是,即時反饋特別強烈,你每做一件事情都能立馬看到反饋,你才會願意持續性去投入;

    複利效應是一個由質到量的突破,它需要你慢下來,一點點去積累。所以找到一件“你真正想複利的事情”就變得尤為重要。

    這件事情不一定是你喜歡的,也可以是你必須要去做的。

    好比我們的讀書年代,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再到大學,無疑是最能體現複利效應這件事情。小學一個字也不認識,每天學習一點點,到了初中我們掌握了大量的文字和各種成語作文。再有了初中、高中的積累,考一個意向大學就不那麼困難。可如果在沒有這些積累的前提下,想考上一所重點大學的困難程度無疑堪比登上珠穆朗瑪峰。

    讀書不一定人人都喜歡,但卻是人人都必須要去做的事情。

    去找到那件可以讓你達成複利效應的事情,併為之持續性投入和付出;

    03.將“複利效應”當成一種思維方式,而非一種計算方式

    複利的本質是一種計算方式,通常應用於資產利息的計息上。由此也產生了一個觀點:“複利”就是個毒雞湯,因為想靠“複利”獲得龐大的資產是需要前提條件的。

    其背後的前提條件是,假設長期指數是不變化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獲得複利。也就是說如果想要獲得企業老闆每天在基礎上給你加一塊錢,首先這家企業要有持續盈利的能力,才能持續給你工資。

    但是在變化的時代,我們無法確定對方的資產是否會發生變化。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說的:有一個農夫,家裡養了只雞,雞生下了一個蛋。農夫想起了複利效應這件事情,於是他把雞蛋放著等著孵出小雞,可是沒想到雞蛋一不小心被打碎了。農夫的夢落空了,不僅如此,還賠了個雞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計算複利的前提還要知曉那些不確定因素會帶來哪些改變。

    當我們想以複利去計算我們將會獲得多少價值的時候,倒不如摒棄這種計算方式。而是換個角度,將複利當成一種思維模型。

    複利效應=持續投入+時間的累積

    按時間累積,假設你能一個月看完4本書,一年就是48本書,3年就是144本;數量上不算太多,但卻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堅持做到的量。看完144本書意味著你已經和144位作者(當然,這個作者數量不一定正確,需要取決於你怎麼看書)分別進行了不同的溝通,而在與其溝通的過程中,你得到的是知識的力量。

    當你擁有了這些知識,你可以和身邊的朋友去分享,去輸出。如此一來,你不僅獲得了書裡的知識,你還把知識穿透了你自身,你創造了更多的新知識。

    以上所述就有一個典型的代表人物:彭小六。

    他就是這麼幹的,多讀書-多分享-多輸出,最後把知識修煉成了自己的知識,還設計並開發了一套“洋蔥閱讀課”。如果沒有前期的持續投入好而時間累積,怎麼可能成就現在的自己?

    從一個三線城市的IT男,到成為簡書一哥,彭小六的付出和積累是背後每週末各個城市的連轉軸,是每天堅持輸出,更是大量學習和自我投資。

    這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突破,每天堅持一點點,時間帶來大改變。

  • 4 # 海螺008

    複利的力量

    複利就是連乘,連乘後的數值非常大,這是讓我們驚訝地地方。假設我們投資理財產品,每年僅5%的收益,但是如果是堅持了30年呢?

    F=(1+5%)^30=4.33倍

    但是,這裡有個前提,就是利率必須是正的。很多投資都是有風險的,比如炒股,一定賺錢嗎?股民都知道虧錢才是常態。如果虧錢,連續多年後會什麼樣?假設止損控制比較好,僅-5%,那麼30年後是多少?

    F=(1-5%)^30=21.5%

    呵呵,只剩1/5了。

    實際理財不是單純的上漲

    這是用了±5%看到結果,實際上,多數積極的理財,收益和虧損的範圍要大得多,比如股票投資,可能有±25%,那麼在這種利率下,10年的資產餘額變化如下圖:

    看看,這個圖形才是理財中資產的正常狀態。長期的坐過山車,實際上還有一定的成本。

    如果想提高長期理財收益,那麼,就要:

    1,提高盈利時的利率,或者降低虧損時的利率,也就是提高盈虧比。

    2,很重要的是提高盈利的次數,降低虧損的次數,也就是要有成功率。

    好了,假設我們把盈虧比提高大2倍,即盈利時是25%,虧損時是-12.5%,則圖形變成了下圖:

    如果提高成功率,變成2次成功,一次虧損,則資產變化成了下圖:

    盈虧比和成功率

    1,提高盈虧比

    提高盈利,就要適當冒點險,那種安穩的方式是不會有高收益的,比如買國債。但是,如果降低虧損,則正好要少冒點險,比如,不碰股票就不會虧損。

    這樣就產生了一個矛盾,到底應該冒險還不冒險呢?我覺得需要自己去辨別,找到風險適當的渠道,而且這個適當性與每個人具體的條件和喜好有關,沒有固定答案。

    一般情況下,低風險低收益,高收益高風險。筆者在以前的問答中建議,對於大多數的上班族,理財方式最好選擇2A~4A之間的收益率,其中A是當下無風險利率,約A=3.6%,即國債和貨幣基金的收益率。

    2,提高成功率

    合不合適,其中很重要的是自己能否把控這種理財方式的風險,即能否保證成功率。比如炒股,不可能每次都做對,但是,能多數情況做對嗎?如果做不到,不如不碰股票。所以,找到合適的理財渠道,與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有關。用句俗話就是:“不懂的不碰,不熟悉的不做。”

    3,高盈虧比+低成功率

    其實,這種做法的人很多,典型就是風險投資。風險投資的成功率很低,但是一旦成功,收益往往是十倍、百倍。實際上股市裡也有人是這麼做的,喜歡抓妖股,成功了往往是幾倍的漲幅,但是抓妖股的成功率不高。

    看看這種做法的資產變化圖:

    4,低盈虧比+高成功率

    高成功率,而且為了高成功率寧願放棄一點收益率,這種做法的人也很多,比如巴菲特。巴菲特的成功率很高,幾乎沒有失誤,但是他的投資收益率不高,有時僅10%。

    其實,多數實業投資也是這種模式,成功率不是100%,但是還是能超過50%,往往在70%,但收益率不是很高。

    5,需要自己測算一下

    我們需要自己測算一下,在估計的成功率和盈虧比情況下,長期的資產曲線能否是上升的,而,且能否上升較快。一般,如果增長曲線平均水平沒有2A,就不值得做,應該考慮調整。同樣,如果超過4A太多,最好謹慎點,看看是否有些風險因素漏算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義烏的小商品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