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李彬文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

    一一唐.韋應物【觀田家】

    驚蟄,古稱"啟蟄"。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第三個節氣,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這時天氣轉暖,漸有雷聲,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而"驚蟄"即上天以打雷驚醒蟄居動物的日子。這時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

    "春雷響,萬物長"。驚蟄時節正是大為的"九九"豔陽天,氣溫回升,雨水增多,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回升到零度以上,到處一派融融春意。

  • 2 # 浩然文史

    杏花村酒寄千程,佳果滿前莫問名。

    驚蟄未聞雷出地,豐收有望看春耕。

    ——《驚蟄》吳藕汀

    伴隨著新年的第一聲春雷,二十四節氣的驚蟄已走到了我們面前。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也是仲春時節的開始。陶潛有詩曰:“仲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伴隨著陣陣春雷,經歷了早春的懵懂,仲春時節,這春意也漸漸濃了起來。

    一、驚蟄的氣候

    驚蟄,古時候最早叫做“啟蟄”,後來到漢朝的時候為了避漢景帝劉啟的諱而改為驚蟄,唐朝的時候曾有短暫的恢復,然後就以驚蟄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了。驚蟄節氣一般在每年陽曆的3月6日左右,太陽達到黃經345度時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裡面解釋說:“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春雷一響,沉眠在土裡的蟲子都醒了過來,所以這個節氣叫做驚蟄。當然,今天我們知道,這個說法只是古人對自然現象的描述。蟲子自然是聽不見雷聲的,之所以醒來是溫度變化的結果。

    驚蟄,倉庚鳴

    古人將二十四節氣中的每一個節氣都分為三候,用來更準確地描述節氣的氣候特徵。驚蟄的三候是:“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鳴;三候鷹化為鳩。”桃始華,便是桃花盛開的意思。倉庚,就是我們常說的黃鸝鳥。這個鷹化為鳩比較有意思。鳩,就是布穀鳥。古語有:“仲春之時,林木茂盛,口啄尚柔,不能捕鳥,瞪目忍飢,如痴而化,故名曰鳲鳩”,說的就是這種鳥。仲春之時,天空尚不見飛翔的雄鷹,只看到鳴叫的布穀鳥。在古人的觀念裡,就好像是鷹變成了布穀鳥一樣。七十二候中有很多這樣的表述,比如“腐草為螢”(大暑)、“雀入大水為蛤”(寒露),等等。其實這也反映了古人對世間萬物變化消長的一種樸素認識。

    二、驚蟄與百蟲

    “蟄蟲驚而出走”,驚蟄,是一個和百蟲相關的節氣。當然,中國幅員遼闊,說驚蟄前後,初雷滾滾,百蟲復甦,這實際上只是相對靠南的長江流域的情況。而在二十四節氣的發源地黃河流域,相似的情況可能要再晚上一些。但二十四節氣的影響是巨大的,不管這一天是不是打雷,有沒有蟲子驚醒,在中國很多地方,在驚蟄前後,都形成了一些和百蟲有關的習俗。當然,不管是傳播疾病還是啃食莊稼,蟲子對古代的人們來說大都不是什麼好東西。所以,驚蟄的習俗也多和驅蟲、殺蟲有關。

    驚蟄,百蟲復甦

    比如在江蘇的邗江一帶,有個照蚊蟲的習俗。在驚蟄這天的晚上,當地人要點燃春節祭祀的時候留下的紅蠟燭,然後拿著在屋裡、院子裡到處照,還要念念有詞:“驚蟄照蚊蟲,一照影無蹤”云云,據說這樣可以驅走蚊蟲。然後呢,當地人還會把送灶王爺時留下的糯米加糖炒成飯吃掉,叫做“炒蟲兒”,就好像把蟲子吃掉了一樣。

    在江西、廣西的一些地方,當地人有用撒石灰的方式驅蟲的習俗,牆根屋角都要撒遍,據說這是唐代藥王孫思邈的遺澤。有的地方還要把住宅周圍全都撒上石灰,還要撒出一把弓的形狀,這可能是遠古某種巫術的遺存吧。而在湖南的醴陵地區,當地人有驚蟄時節在屋裡放鞭炮的習俗,叫做“爆驚蟄”,有嚇跑蟲子的意思。

    驚蟄,撒石灰

    而在湖北天門、孝感等一些地方,不只是蟲子,連田裡的青蛙也要打,當地人叫做“打蝦蟆”或“趕蝦蟆”。民國時候的《天門縣誌》記載:“驚蟄節晚,兒童輩敲鑼鼓、木梆歌唱,謂之趕蝦蟆”,小孩子們敲鑼打鼓,田裡的青蛙可就遭了殃。

    有些朋友可能就覺得奇怪了,青蛙是益蟲啊,為什麼要打青蛙呢?這個原因呢有這麼兩個說法。一種說法是光緒八年的《孝感縣誌》裡記載:“近水家以荊條擊池陂水際,曰‘驚蟄打蝦蟆,一打就啞’,蓋惡其聒噪也”,這是說因為蛙鳴太吵而打青蛙,這也太霸道了。另一種說法比較靠譜,光緒年間湖南《耒陽縣誌》載:“驚蟄喜寒,不聞蛙鳴則秧種不壞。”也就是說對農業生產來講,驚蟄時節氣候稍微寒冷一些,是有好處的。而青蛙的習性,只有在天氣比較暖的時候才開始鳴叫。所以如果驚蟄時節青蛙開始鳴叫,那往往預示著一個不好的收成了。

    三、驚蟄話雷神

    《周禮》雲:“驚蟄,……蟄蟲始聞雷聲而動”,可見驚蟄這一節氣,與打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古人也自然地在隆隆雷聲的“薰陶”下,構建出了雷神的形象,這種對自然現象的神話,也是遠古時期很多民族都有的一種普遍現象了。驚蟄始於雷,所以在古代的民間,在驚蟄前後也有很多祭祀雷神的民俗活動,比如貼上雷神的畫像,擺上供品,以及去雷神廟裡上香禱告等等。

    雷公廟

    說到這個雷神,或者叫“雷公”吧,這個神靈的形象從古到今還是經歷了挺大的變化的。最早的雷神的形象,是“龍身人頭”的,有種說法認為,中國先民構建的這個龍的形象,和雷的聲音就有一定的關係,所以最早的雷神有個龍的身子也並不奇怪了。

    大約到了漢代以後,雷神才逐漸的人格化了。東漢王充的《論衡》裡面記載,當時的人們在給雷神畫像的時候,一般都是畫成一個大漢的形象,一手拿著連鼓,一手拿著上方下尖的錐子。當時的人認為,轟隆隆那個雷聲,就是雷公用連鼓發出的;而比較尖利的雷聲,則是雷公揮錐的聲音。壯士奮揮錐,這雷公可謂是“爆裂鼓手”了。這個雷公的形象流傳時間很長,唐代敦煌石窟裡的雷公形象,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再到了後來,大概明清時期,雷公的形象又有了變化,變成長著鳥嘴肉翅,手持斧鑿的形象。

    初唐雷公圖(莫高窟329窟)

    咱們中國的古人在構建神靈形象的時候,總是喜歡把世俗生活中一些美好的東西加入到裡面。比如大家都認為夫妻和睦是好的,於是古人們就給很多神安排了“物件”:看著西王母很孤單,就造了個東王公給她;看著雷公沒人陪,於是設計了電母。電母的形象在典籍中出現,比雷公要晚得多。《宋史》中說當時的儀仗隊裡有“雷公電母旗”,到了《元史》裡才說得比較清楚:電母旗上的電母,是一個繡衣、朱裙、白褲,兩手運光的巾幗英雄形象。

    雷公和電母

    文史君說

    春雷隆隆,驚醒的可不只是地裡的蟲子。依農時而論,驚蟄也標誌著春播的開始,耕作的農民也要忙起來了。而對我們每一個工作、學習的普通人來說,寒冷而蟄伏的冬季已經過去,伴隨著陣陣春雷,大家也該打起精神好好生活了吧?

    參考文獻:

    張勃、榮新著:《中國民俗通志·節日誌》,山東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宋英傑:《二十四節氣志》,中信出版社2017年版。

    殷登國:《二月驚蟄談雷神——雷公信仰與雷擊的怪誕傳說》,《紫禁城》2010年第3期。

    賈鴻源:《清末民初湖北驚蟄打蝦蟆習俗》,《尋根》2015年第5期。

  • 3 # 心齋網易經明師

    驚蟄是什麼意思?“驚蟄”中的“墊”,是藏的意思,動物鑽到土裡休眠過冬叫“入蟄”,至第二年回春後再鑽出土來活動,古時人們認為是被雷聲震醒的,故稱“驚蟄”。

    “驚蟄”也是春雷驚動萬物的意思,這個節氣氣溫逐漸升高,從“驚蟄”日開始,春雷聶鳴,可以聽到雷聲,蟄伏地下冬眠的昆蟲和小動物被雷聲震醒,出土活動,也是萬物復甦的意思。

    “驚蟄”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位於春天,所以“驚蟄”節氣來臨,也意味著春耕即將開始了。俗話“過了驚蟄節,耕田不停歇”,也是表示新的一年農事即將開始了。

  • 4 # 小琪寶爺爺

    落葉植物,龜蛇蟄蟲等動物,寒冷天氣進入冬眠,每年冬天地理產生變化,土層水份下行,落葉植物根頸水份不充足,樹葉漸漸掉落,龜蛇蟄蟲寒冷進入地下保暖,寒冬防止冬傷冬僵。

    驚蟄地層水份上行,萬物自然復甦,龜蛇蟄蟲地層潮氣上擁,驚蟄天氣漸暖雨水增多,龜蟲自然驚醒,驚蟄三月五號,植樹節三月十二日,驚蟄Sunny普照,雨水充足,樹木自然生長,枝葉自然茂盛,綠草油油,花紅柳綠,景色宜人。

  • 5 # 神經坦克天為誰春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便進入“驚蟄”節氣。元代吳澄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驚蟄是春回大地,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昆蟲的意思。驚蟄,古稱啟蟄。《左傳·襄公七年》稱:“啟蟄而郊,郊而後耕。”這裡的“郊”,為封建帝王舉行郊祭以祈五穀豐登之意。

    有趣的是,漢景帝以前的古籍文獻中,稱“驚蟄”為“啟蟄”。中國最早的一部傳統農事曆書《夏小正》曰:“啟蟄,言始發蟄也。”“啟蟄”的稱謂,與一位皇帝有關。西漢後元七年(前157年)六月,46歲的漢文帝劉恆駕崩於未央宮,太子劉啟繼位成為西漢第六代皇帝,是為漢景帝,因其名啟,為了避諱而將“啟”改為了意思相近的“驚”字。南宋禮部尚書、經史學者王應麟在《困學紀聞》中考證:“改啟為驚,蓋避景帝諱。”

    大唐以降,“啟”字的避諱已無必要,天文學家僧一行創制大衍曆,再次使用了“驚蟄”一詞,並沿用至今。“坤宮半夜一聲雷,蟄戶花房曉已開。野闊風高吹燭滅,電明雨急打窗來。頓然草木精神別,自是寒暄氣候催。惟有石龜並木雁,守株不動任春回。”“坤宮”指西南方,“蟄戶”指昆蟲冬眠的巢穴,在這首宋代詩人仇遠的《驚蟄日雷》詩中,形象地歌詠了驚蟄之後雨驟風急、電閃雷鳴以及草木萌發、春回大地的景象。

  • 6 # 白溪釣客

    【今日驚蟄】2021年3月5日//星期五

    晴雲映接山波遠,暢意寒消。幾許風騷,倚望江天萬裡遙。〇 知思凍土隨春暖,草樹含苞。遍野靑苗,一醉輕歌歲月陶。

    一一辛丑驚蟄江行(閬水漁民白溪釣)時在正月廿二於閬中古城無曉書齋

    驚蟄,又名“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驚蟄的到來,預示著仲春時節的開始。此時,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時節。春雷一響,萬物復甦。

  • 7 # 一介須翁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三個節氣。它反映自然物候現象,春雷響動,驚動萬物。從這一天起,冬眠的生物甦醒。《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周代的《禮記·月令》中也說:"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這時,天氣轉暖,漸有春雷,開始震響,蟄伏在泥土裡的冬眠動物將甦醒過來,出土活動,所以叫"驚蟄"。驚蟄也是昆蟲和許多植物復甦的節令。

  • 8 # 朱增林呀

    何為驚蟄?驚蟄就是上天用打雷震醒蟄居動物的日子。古人曾說,驚蟄有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鳴,三侯鷹化鳩,”。就是說,驚蟄到了,桃樹開始繁盛,桃花陸續開始綻放。天空中黃鸝鳥唱著婉轉的歌兒。平時常見的鷹不見了,斑鳩在田間地頭,大樹村莊之間飛來飛去。

    在自給自足的農耕時代,驚蟄驚醒了蟄居的動物,也驚醒了辛勤的農民。“一年之計在於春”的農忙季節拉開了序幕。早春的油菜花成了田野裡的苐一抹綠色,農民們一邊澆水,一邊在井臺邊種下早春的小菜園。大田裡,到處扶犁耕田的老農,趕車揚鞭運糞的後生,不斷的牛馬嘶鳴聲形成了一幅繁忙的春耕圖。家家戶戶忙個不停,為得是整好地,好迎接“清明前後雨紛紛”的寶貴春雨。只要墒情合適,農戶就把穀子,棉花…,自己準備的種子播到地裡。一年的豐收盼望就以此為始。

    忙碌的農民在明媚的春光裡,顧不得欣賞美景,那邊老師領著孩子春遊。孩子們看見什麼都新鮮。桃花,油菜花,綠柳,野草,天上的飛鳥,河邊的流水,都給他們留下了無盡的遐想。

  • 9 # 荊山來客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一般在每年公曆3月5日,6日或者7日。驚蟄來臨,此時氣溫上升,土地解凍,春雷始鳴,百蟲甦醒,蟄伏過冬的動物開始活動。

  • 10 # 魯南製藥

    一鼓輕雷驚蟄後,細篩微雨落梅天。

    驚蟄,古稱“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寫道:“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古代分驚蟄為三侯:“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

    驚蟄三候所代表的花信為:“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薔薇。”

    一候桃花紅: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春雷響,萬物長”,驚蟄時節正是大好的“九九”豔陽天,氣溫回升,雨水增多,農家無閒。桃花作為早春時節最早開放的花朵,也成為驚蟄一候的信使。從古至今的詩人們也留下了很多關於早春桃花的詩句。“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

    二候杏花白:林外鳴鳩春雨歇,屋頭初日杏花繁。

    驚蟄二候,杏花也逐漸開放,杏花的白,是白中帶粉,古人有云:不學梅欺雪,輕紅照碧池。小桃新謝後,雙燕卻來時。

    三候薔薇開:一夕輕雷落萬絲,霽光浮瓦碧參差。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

    驚蟄綿綿春雨,伴著輕微的雷聲,飄灑了一夜,到清晨卻已停息。芍藥花含情脈脈,花瓣上飽噙著隔夜的雨珠兒;薔薇花斜躺著身子,伸出了嫩枝,是那麼地嬌慵無力。

  • 11 # 回憶

    瘴地風霜早,溫天氣候催。

    窮冬不見雪,正月已聞雷。

    震蟄蟲蛇出,驚枯草木開。

    空餘客方寸,依舊似寒灰。

    《聞雷》(唐:白居易)

    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3個節氣,也是仲春時節的開始,時間點在每年公曆3月5日-7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345°。 在二十四節氣之中,驚蟄反映自然的是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

    驚蟄,二月節。《夏小正》曰:正月啟蟄,言發蟄也。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 12 # 3奇乙丙丁

    驚為驚醒,蟄為蟄伏。春雷開始轟鳴,驚醒了蟄伏在泥土裡冬眠的昆蟲和小動物,過冬的蟲卵快要孵化了,這個節氣表示春意漸濃,氣溫升高。

  • 13 # 晴天的小故事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為“驚蟄”。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的冬眠動物。蟄是藏的意思。

  • 14 # 樂天派小陳

    驚蟄,是24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即為驚蟄。

    這時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

  • 15 # 日邊明月之心靈有感1

    就是小蟲子都睡醒了的意思!

    長大以後,那麼多說詞都忘了!

    只記得小時候奶奶說的!

    可見:啟蒙教育多重要!

  • 16 # 盒子不想說話

    驚蟄。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也是最準時的一個。這個節氣最初的名字叫 啟蜇,因為避漢景帝劉啟的名字,被改為驚蟄。

    蜇是藏的意思,冬天,動物鑽到土裡冬眠叫入哲。到了立春節氣,我們講,"哲蟲始振",說的是冬眠的動物雖然還沒起來,但是已經醒了,只是還在賴床中。春雷響,百蟲生,萬物長。到了驚蟄,春雷會像鬧鐘般叫醒沉睡的小蟲們,告訴他們,春天來了,該起床啦。

  • 17 # 懷揣夢想的舒利

    驚蟄:又名“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鬥指丁,太陽到達黃經345°,於公曆3月5-6日交節。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時至驚蟄,陽氣上升、氣溫回暖、春雷乍動、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驚蟄節氣在農耕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自然節令的反映。

    驚蟄時節,春氣萌動,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所謂“春雷驚百蟲”,是指驚蟄時節,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越冬的蟄蟲。驚蟄節氣的標誌性特徵是春雷乍動、萬物生機盎然。從中國各地自然物候、氣候程序看,“驚蟄始雷”僅與中國南方部分地區的自然節律相吻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讀書可以讓你改變你的情感觀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