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千和十二宮

    德雲社最吸引人的是它的生命力,傳統與創新,傳承與融合時代,尤其是郭德綱培養了這麼多年青的相聲新秀,聽他們的相聲覺得是生生不息的表演與互動,而不是死板的相聲架勢!

  • 2 # 月輪皎皎

    德雲社最讓人喜歡的點就是郭德綱和他的徒弟們還原了傳統的相聲。

    相聲誕生之初就是一群來自於社會最底層的老先生在天橋底下表演,講的都是老百姓的喜怒哀樂,諷刺的都是老百姓生活中的醜惡,所以我們看到,相聲的諷刺功能遠遠超過歌頌功能,講老百姓身邊事遠遠比虛構的故事精彩,這也就是為什麼老郭的小劇場相聲火爆,而之前被改革過的相聲走向衰亡的原因。

    第二,老郭曲藝底子太深厚了,他精於相聲,評書,戲曲,不論需要什麼都信手拈來,所以他的相聲特別充實,以前的相聲可能幾分鐘就結束了,但是德雲社的相聲就可以演很長時間,觀眾還不覺得厭煩,老郭對傳統相聲研究的透,把一個包袱怎樣鋪陳開來都特別科學的設計,讓觀眾覺得特別自然,一點都不尷尬。

    第三,老郭不避諱德雲社出現的各種爭議,甚至可以說是迎難而上。很多演員身上都有爭議,本人對此諱莫如深,觀眾不敢說也不敢問,老郭不這樣,非常巧妙的把德雲社的故事變成了段子,滿足了吃瓜群眾的需求。比如"郭德綱又打人了啊","反三俗","大蒜和咖啡理論","世界三大預言,東郭先生與狼,農夫與蛇,郭德綱和他的徒弟們",老郭直面觀眾最關心的東西,這份智慧和自信無人能比。

    郭德綱和德雲社為我們創造了很多經典包袱,比如老虎不發貓你當我有病啊?住的房子千瘡百孔,一下雨算要了親命了:外邊小雨屋裡中雨,外邊大雨屋裡暴雨,有時候雨實在太大了,全家人都上院裡避雨去。

    你要捨得死,我就捨得埋。 大夥是願意聽啊,是願意聽啊,還是是願意聽啊,我決不強求。

    這些年,郭德綱用自己對相聲的堅持把相聲推向了高峰,是中興相聲的功臣,感謝他為觀眾帶來的笑聲。

  • 3 # 墨菊九朵

    德雲社的奌是什麼?我認為一是大俗大雅接地氣。二是傳統相聲的淵源很少追求高大上。三是郭德綱疾惡如仇的捍衛德雲社相聲,不辜負恩師侯耀文先生。

  • 4 # 梓煜清

    德雲社最大的吸引力就是能讓觀眾把他們當家人疼愛,遠處老郭別墅事件停演一個月,復演那天觀眾喜極而泣,雷鳴般的掌聲不絕於耳!他們真是跟臺上的演員心連心!近期張雲雷大上壽碰觸敏感地名事件多少人陪著流淚徹夜不眠,都害怕讓不良媒體毀了這個曲藝寶貝!她們是真的把他當家裡孩子疼,每說一句話都小心翼翼很怕對他有什麼影響!這份情哪裡是金錢能衡量的!從古到今又能有誰真正能做到觀眾是衣食父母,德雲社做到了!一如既往支援德雲社,支援老郭,支援雲雷!只要條件允許就會去看你們!

  • 5 # 綱絲濟公

    傲骨錚錚,敢問天下男兒銅頭鐵臂誰似我

    威風凜凜,揮灑三尺方臺嬉笑怒罵皆文章

    比起郭德綱的幽默,更喜歡他的傲骨。

    現實中我們一次又一次被逼的認慫,老郭做了我們不敢做,說了我們不好說的。他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

  • 6 # 桃之謎右岸

    郭德綱成立德雲社的時候正是相聲沒人待見的時候,這魄力這全身心專注的投入,用一個喜歡可以拿自己的全部人生來換也不為過。佩服老郭同志,繼續加油哦!

  • 7 # 於小小

    相聲在上個世紀末期開始跌落低谷,差點成為“遺產”,這種局面的形成,不是因為沒有人喜歡相聲,而是當所有的相聲都是一個套路、而且接觸相聲的途徑太單一時,相聲愛好者逐漸失去了對相聲興趣,以至於使這門曲藝形式越來越冷門,人們對相聲的關心只是偶爾從電視媒體上瞧上幾眼相聲而已。

    但是有人卻偏偏要扭轉相聲於頹勢,要使相聲重新回到劇場,要使相聲迷們有聽相聲的地方,這個人就是郭德綱,天橋德雲社劇場則是專門說相聲的小園子。

    德雲社最大的特點就是作品接地氣、表演接地氣,他們真正意義上把觀眾當成了衣食父母,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口頭上。

    郭德綱沒有成名之前,相聲在觀眾們的思維裡形成了一種定式:一個作品十多分鐘,講兩個笑話,唱首歌,就鞠躬下臺了。而且有的相聲演員窮其一生就會10多個段子,觀眾們聽厭了也是常有的事。

    而德雲社呢?每個有資格上臺表演的演員,最少得保證會50段作品,而且每個作品不能低於半個小時。這是郭德綱在質和量上對德雲社演員最基本的要求,用他自己的話說,在藝術上不嚴格要求自己和德雲社的其他成員,就是對衣食父母的不負責任。

    拿郭德綱自己來舉例,他和于謙表演的每一個作品都能讓人聽入迷,特別是他改編的《西征夢》、《夢中婚》;自創的“你”字、“我”字系列等早期作品。老郭用他獨特的語言魅力給大家述說一個又一個精彩故事的同時,還能讓大家哈哈一笑,而且聽後還想聽,偶爾想起來還會會心一笑!這就是“相聲是一門語言藝術”的魅力,老郭把這一魅力無限放大了!

    包括現在,儘管娛樂方式越來越多元化,但聽著郭德綱相聲入睡的人反而越來越多了!

    德雲社有各種型別的演員,總有“一款”適合你

    德雲社相聲演員擺脫了人們以前的觀念,本世紀初的幾年裡,人們還認為長相太帥氣的人不適合說相聲。從事這門藝術的演員首先要有自己的、能讓人看一眼就能記住的特點,太帥氣反而沒有優勢。

    德雲社打破了這一傳統,德雲社的張雲雷、孟鶴堂除了相聲水平一流之外,長相也為自己加分不少;秦霄賢則更是因為長的太帥,在主持“德雲三寶”張雲雷組商演的時候,被眼尖的觀眾發現,現在走紅之勢以已經現!

    德雲社有岳雲鵬、孫越這樣“上人見喜”的胖子;有燒餅、曹鶴陽這種不按套路出牌的活躍分子;有郭麒麟這樣不驕不躁、穩紮穩打的少班主;更有閻鶴祥這樣邏輯嚴密的高學歷人才!總而言之,在德雲社,總有一個演員適合你的品味,引起你的注意!

    藝術的多樣性,人才的多元化,才能更吸引觀眾,德雲社恰恰做到了這兩點。所以才會有今天的可喜局面!

  • 8 # jiji6699

    有些著名相聲演員在生活中是名副其實的偽君子,吃喝嫖賭不許正義,卻口口聲聲要在舞臺上說相聲.教育人,滿嘴仁義道德,滿肚子男盜女娼,試想,觀眾有幾個傻子,誰還願意聽啊,所以導致相聲越來越沒人喜歡聽,幾乎已經沒落了。是郭德綱的出現,讓相聲重現生機,在網路時代多元化文化爆發的今天,讓觀眾花錢進劇場聽相聲。雖然有些個段落有點兒俗,但在大家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因為在生活中同事間,朋友間也斷不了開類似的玩笑,所以大部分人並不反感。尤其是郭德綱個人,包括他管理的社團,都很正能量,有些人拿著放大鏡專職雞蛋裡挑骨頭,也極少挖出貨真價實的緋聞,反而德雲社發展越來越好,且有強大不可撼動的群眾基礎。這說明了什麼?說明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大眾是有自己的判斷力和價值觀的,現在那些德雲社的對立面兒。光靠黑他不行。光靠罵特三俗更不行。必須得拿出過硬的作品。讓觀眾喜歡,讓觀眾信服,這才是正道。

  • 9 # 邱峰的Vlog

    你好,我是@海里都是魚

    說到德雲社讓人喜歡的地方,就得介紹介紹德雲社的成立

    1995年,郭德綱和相聲界前輩張文順以及青年演員李菁,開始在京味茶館、廣德樓等地演出。1996年開始,演出場館也從茶樓擴充套件到茶館戲樓裡,並取名為“北京相聲大會”。2003年,演出隊達到了十幾個人,並且從那年開始改在天橋樂茶園演出,更名為“德雲社”。

    德雲社之所以讓人喜歡,是因為德雲社能滿足你的多方面的娛樂需求

    你喜歡傳統藝術,京評梆韻、太平歌詞、西河大鼓、評書、快板書、唱歌,舞蹈,rap等,德雲社演員一應俱全。

    德雲社師兄弟之間的氛圍很吸引我

    老兩口的神仙友情,嶽越的別放手,張雲雷孔雲龍敢死隊隊長組合,郭麒麟拍戲閻鶴祥寡婦失業,慫萌可愛的堂良CP,大黃小白,最義氣的燒餅等,德雲社是一個其樂融融的大家庭,師哥從來不欺負師弟(不是玩笑哦)

    早些年德雲社=郭德綱,除了他,也沒什麼其他形象在腦子裡能留下印象。

    這幾年,隨著小角兒們逐步成熟,一個個開始可以獨自跳梁商演,不同的性格形象開始豐富,尤其是小辮兒出事兒之後,整個德雲社展現出來的大家庭一樣一家親,結合德雲社一路走來的風風雨雨,大家突然就看見了一個活生生的江湖。德雲社的小夥子們要顏值有顏值,要實力有實力,都是實打實的童子功,我自己對德雲社的感覺就是越深入越喜歡,都是寶藏男孩。

    如果單純從相聲這個曲藝的角度,一些其他社團的年輕的新演員也非常出彩,可能某些能力比一些小角兒顯得更加出眾,為什麼熱度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呢,因為去看他們的相聲就是在消費,捧德雲社是滿足夢想。

  • 10 # 布蘭Stark

    德雲社相聲的吸引力已經變味兒,能滿足時刻需要飯圈女孩追星追的就是新鮮感,在特定的時間滿足自己特定的心理需求而已,哪有多少人是真心愛一個陌生人,所謂“我們哥哥沒有實質性黑點就不脫粉”這種話當笑話看就好了,飯圈脫粉是稀鬆平常的事。對於時時刻刻都在追求新鮮感的飯圈女孩來說,德雲社這個寶藏能夠在一定時間內滿足他們追求新鮮感的要求;注意,僅僅是一定時間內,具體有多長真不好說。德雲社能夠提供給飯圈女孩的新鮮感主要來自於人和作品,德雲社號稱有四百多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值得飯圈女孩們慢慢發掘,可以確保飯圈女孩們總能發現驚喜,這種驚喜可能來自某個演員的顏值、經歷、技能、作品等方方面面;每一個飯圈女孩都有一雙擅於發現的眼睛,從而在德雲社這個坑裡躺的時間長一點,再長一點。每一個德雲社演員都要學會50段作品才有資格登臺演出,而且同一段作品在不同的時間點也要演出新意來,這都是最基本的要求。50段作品,說多不說,說少也不少,足夠演兩個月不重複,可以滿足飯圈女孩對新鮮感的追求。

    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飯圈女孩關注相聲圈,大都始於張雲雷,然後慢慢轉化為社粉;社粉雖然號稱粉整個德雲社,但是有多少人能靜下心來去發現一些不知名演員的亮點?相聲從來都是角兒的藝術,舞臺之上只有一個焦點,其他人都是配角;在主角的光環照耀之下,配角的亮點比主角還亮才有可能被關注到,所以想要脫穎而出並不容易。

    我關注德雲社有十多年了,真正認識和了解的演員也那二十對左右吧,一般在小劇場能攢底的演員才會關注到,至於其他人都是略過;不能說其他人不優秀,一個人的經歷真的是有限的。

    那些透過張雲雷入坑的飯圈女孩,聽慣了張雲雷的相聲,再去聽別人的相聲難免會有比較,先入為主的印象決定了所有人在張雲雷面前都相形見絀。雖然張雲雷一直強調德雲一家親,時常安利誰誰誰對他非常照顧,誰誰誰是他的發小等等,幫助師兄弟引流,但關鍵在於師兄弟們有沒有能力留住流量。

    張雲雷一直在更新自己的能力庫,每一個專場都能給觀眾以驚喜,各種曲藝形式輪番上演,但是實話說,大部分的師兄弟並沒有這個能力。

    來自靈魂的拷問

    名義上德雲社能上臺的演員要會五十段作品,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經常表演的節目也就二三十段吧;如果真心要追一個演員,理論上用一天時間就能看完全部影片,接下來怎麼尋找新鮮感?

    有很多演員在演出開始的墊話常年不更換,聽一兩次覺得新鮮,三五次覺得習慣,十次以上怎麼辦?

    同樣一段作品,每個人都演,翻來覆去的演,理論上需要每一個人都應該演出自己的特色,但實際上有多少人可以做到?

    德雲社未來往何處去

    面對洶湧而來的飯圈女孩,德雲社一直被動應付,缺少主動管理的意願和能力,關於演員的宣傳、推廣、營銷和維護過於依靠演員的粉絲後援團,而大部分後援團並沒有專業的能力,所以經常有負面傳聞流出;無論對演員,還是對德雲社這個集體,都是一種損耗。

    目前,飯圈湧入相聲圈的流量已趨於平穩,甚至有退潮之勢,德雲社更需要一些切實的動作來留住粉絲;否則大潮過後,裸泳的人都將面臨尷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滅火器箱2019新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