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史磚家
-
2 # 縹緲峰下一粒沙
宋太祖打落大臣牙齒這件事兒,雖然聽起來奇葩,卻是件真事,記錄在司馬光所寫的《涑水紀聞》中。
提起司馬光,大家想到的肯定是“司馬光砸缸”這件事,人家長大了也很厲害,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以他那嚴謹的學術作風,《涑水紀聞》的可信度也很高。
這是一部語錄體筆記,記載著北宋六個朝代(960-1070)的國故時政,起於宋太祖趙匡胤,終於宋神宗趙頊,反映了許多社會問題,是極其珍貴的史料。
根據《涑水紀聞》中的記載,趙匡胤打落大臣兩顆牙齒是這麼發生的:某天,趙匡胤帶著宮人們在後苑玩“彈雀”,這是一種彈射鳥雀的遊戲,正玩得開心呢,有個名叫張靄的御史說有急事求見,趙匡胤雖然很想繼續玩,但畢竟軍國大事更重要,就出來接見了張靄。
不料張靄稟報的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趙匡胤非常生氣,覺得自己受到了戲弄,怒道:“你是不是吃了熊心豹子膽?故意拿這些小事來煩我!”
張靄頗有點泰山壓頂不動聲色的意思,慢條斯理地說:“臣以為尚急於彈雀。”意思是公事再小,也比你彈射鳥雀重要。
趙匡胤好沒面子,更怒了,直接抓起大殿中的斧頭砸過去,他還有點分寸,沒想要張靄的命,只是用“斧柄撞其口”,撞掉了兩顆牙齒。
拔過牙都知道,拔牙是很痛苦的事,張靄卻沒呻吟,彎腰拾起牙齒收入懷中。
趙匡胤也沒想到自己手這麼準,愣了一愣道:“怎麼?你是留著證據準備控告我嗎?”
張靄一板一眼地說:“我不會控告陛下的,但史官會把這事兒記下來。”
果然,這事兒流傳下來了,說明當值的史官真的盡職盡責。《涑水紀聞》中沒說趙匡胤給張靄道歉了,只說“出為河中府判官”, 河中府即現在的山西省永濟縣蒲州鎮,從中央到地方,職位又沒有太大提升,這算是被貶官了。
可見趙匡胤雖然沒治張靄的罪,但也不想再看見這位耿直的御史了,直接打發出京。直到趙光義登基,張靄才被召了回來,很得趙光義的信重,做到了御史中丞,後又任大理寺丞(即大理寺三把手)。
但不管怎樣,趙匡胤都算得上一位寬容仁慈的皇帝了,收回兵權的方式相對柔和,也正是因為他是這樣的皇帝,才會有張靄這樣的直臣。
-
3 # 史海撲通
古代再英明的君主,也有犯錯誤使性子的時候,作為大臣就會想盡各種辦法與皇帝鬥智鬥勇,來勸諫皇帝,約束皇帝的言行。作為一位英明的君主虛心接納,就會傳為一段美談。
宋太祖趙匡胤喜歡在後園彈鳥雀。一位大臣聲稱有緊急國事求見,趙匡胤一聽有緊急事,馬上放下了彈弓,召見這位大臣。不料,並沒有什麼急事,只是普通的一件小事,於是,趙匡胤很生氣,責問他為什麼欺騙自己。這位大臣趁機回懟他說:“臣以為再小的事也比彈鳥雀要緊。”藉機提醒趙匡胤不能因為玩樂耽誤了朝政。趙匡胤一聽,更來氣了,就用斧子柄砸向這位大臣,正好打中了他的嘴,直接打掉了兩顆牙齒。這位臣子沒有叫痛,反而不緊不慢的撿起自己的牙齒,揣在懷裡。趙匡胤不解,反問說:“你把牙齒收起來,是想去告我?”大臣回答說:“臣無權告陛下,只是自有史官會把今天的事記錄下來的。”趙匡胤馬上氣就消了,趕緊道歉賠不是,並下令賞賜他,以示嘉獎。
不過,為什麼宋太祖趙匡胤會畏懼一個史官呢?
還真的很怕呢!
中國自古以來就很注重歷史,夏朝時就設立了史官,用來記錄國家大事和帝王的一言一行。史官分兩種,一種是記錄史官,時刻跟在皇帝身邊,記錄皇帝的一言一行,好的壞的都記,而且皇帝不能閱讀這些內容;另一種是編撰史官,像司馬遷,參照記錄史官記錄的內容,專門負責編撰前朝的歷史。史官們都以“君舉必書”為自己的職業操守,儘管面對強權的壓迫下,也不會輕易動搖。
古代帝王都很在乎自己在後世的評價,尤其是文治武功的皇帝,更是不希望自己有一丁點兒的汙點。當年唐太宗李世民因為得位不正,而且玄武門之變時弒兄殺弟,就是他這一生的大汙點,所以他就用武力強制史官進行修改,不過也阻止不了事實的真相。
而宋太祖趙匡胤又是一個心地清正,以身作則的人,他不屑於用武力手段來強迫史官篡改歷史,並且他自己也非常在乎自己的後世評價,有史料記載,有一天趙匡胤悶悶不樂,別人問他什麼原因,他說,“你說當皇帝容易麼,稍有過失,就會被史官記錄下來,一想到這裡,我就開心不起來”,可見這個史官給了他很大壓力,要隨時約束自己的言行,都已經焦慮了。
所以當這位大臣提到史官會記錄的時候,正好戳中了趙匡胤的敏感神經,於是趕緊賠禮道歉。
-
4 # 翼凱文史
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篡奪政權建立了大宋,定都開封。趙匡胤憑藉自己的文韜武略,對大宋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進行了大力改革,使大宋社會各方面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趙匡胤平時勤於政務,善於傾聽大臣們的進諫。然而,這段時間,他心情煩悶,鬱鬱寡歡。
原來,趙匡胤最近有了一個業餘愛好,那就是彈射麻雀。一有空,他就帶著隨從去後花園玩,從而迷上了彈射麻雀。若是平常百姓倒也罷了,可他是一國之主,這樣下去玩物喪志,恐怕日後要亡國的。
於是,群臣議論紛紛,爭著上書勸諫趙匡胤,勿要玩物喪志,應以國事為重。
趙匡胤心裡十分不悅,心想,我堂堂一國之君,難道連這點小小的愛好也不能有嗎?所以,趙匡胤對群臣諫言充耳不聞,我行我素,心裡十分鬱悶,窩了一肚子火無處發洩。
一日,趙匡胤帶著一干隨從在後花園彈射麻雀。正玩到興頭上,有人來報,說伺御史張藹有要事求見。趙匡胤心裡不悅,但又怕是國家大事,所以他下令召見。
沒想到那張藹所奏之事只是一些平常小事,令趙匡胤十分生氣。於是,趙匡胤粗魯地用隨身的玉斧柄打了張藹的嘴。
只見那張藹嘴上鮮血直流,兩顆大牙掉落在地。張藹強忍疼痛,隨即用手撿起牙齒放入口袋。趙匡胤見了更加生氣,難道你還想儲存證據去告我嗎?張藹回答道,臣咋敢狀告陛下呢?不過今天的事情史官會記載下來的。趙匡胤一聽,立即笑了起來,向張藹承認了錯誤,還命人重重賞賜,以示褒揚。
從此,趙匡胤戒掉了這個愛好。一時傳為佳話,流傳至今。
這個故事,說明了歷代君王都非常重視個人的榮譽和後人的歷史評價
。
-
5 # 大史官
據司馬光的《涑水記聞》中記載,有一天,宋太祖趙匡胤正在後花園裡和嬪妃們玩彈射鳥雀的遊戲,玩得正高興,興趣正濃之時,有太監奏報,御史張靄聲稱有緊急軍國要事彙報,前來求見。趙匡胤聽說有軍國要事,立馬整理衣冠,然後到大殿接見大臣張靄,可是,當見面後,趙匡胤才知道大臣所彙報之事不過都是些尋常事務。
趙匡胤感覺自己被大臣給“耍”了,於是心裡不高興,便斥責大臣張靄為何要欺騙他,而且還害得他不能盡興玩耍。然而,面對皇帝的指責,張靄反而直言不諱的說,他所彙報之事雖然都是尋常事務,但比皇上用彈弓打鳥重要的多。趙匡胤本來就很生氣,聽到如此狡辯,是氣不打一處來,順手抓起大殿柱子上的斧柄,將張靄的兩顆門牙給打掉了。張靄被打後,是一隻手捂著嘴,一手撿起被被掉的牙齒,並將其揣在懷中。
趙匡胤見狀是愈加氣憤,質問說:“你把牙齒放在懷裡,是想當做證據將來告朕嗎?”張靄不慌不忙的回答道:“臣不敢告陛下,但今日之事我準備和史官聊一聊。”趙匡胤沒想到張靄會如此回答,是直接被搞懵了,當然他也知道自己已經犯了錯誤,為了挽回自己的光輝形象,於是便急忙和顏悅色的向張靄賠禮道歉,並命人賞賜金帛以表彰其直言進諫。
自此事之後,宋太祖趙匡胤似乎一下子就被張靄給“打敗”了,再也不玩什麼彈弓打鳥了,閒暇的時候就和大臣們聊聊天,一起探究一下治國理政的方法和道理,並且還鼓勵大臣們向張靄學習,能夠做到犯言直諫。趙匡胤正是憑藉著這種知錯就改、虛心納諫的精神,在位16年,基本上統一各國,百姓過上了安定富裕的生活。趙匡胤也成了一位被後世稱頌的、賢明的帝王。
回覆列表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宋太祖趙匡胤雖然是個馬上皇帝,但深知“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的道理,所以在位期間重用文臣、虛心納諫,由此取得一系列輝煌的成就。關於宋太祖虛心納諫的事例,史書當中並不鮮見,其中司馬光《涑水記聞》當中的一段記載,堪稱典型案例。
按照該書的記載,宋朝建立後不久,宋太祖因為某日閒來無事,便帶著幾名貼身侍衛在後花園彈射鳥雀。宋太祖出身行伍、射術精湛,雖然稱帝后便很少再能玩這種遊戲,可一旦“拾”起來,依然是彈無虛發,並引來侍衛們的陣陣喝彩。皇帝興致一起,索性便把其他事情都拋諸腦後,痛快地玩耍起來,不知不覺間便過去大半天時間。
可就在宋太祖興致正濃之際,卻得到內侍的通報,稱某位大臣前來面聖,並聲稱有軍國要事上奏。宋太祖雖然感覺有些掃興,但自知辦正事要緊,因此趕緊整肅衣冠,然後端坐在正殿接見大臣。然而見到大臣的面後,宋太祖才得知他彙報的事情,不過是尋常的事務罷了,並非什麼軍國重事。換句話說,宋太祖被這名大臣給“耍弄”了。
宋太祖發覺上當後很不高興,便厲聲斥責大臣為何要欺騙他。面對皇帝的責難,大臣卻並沒有慌亂,反而異常鎮定地說道:“微臣今日彙報的雖然是小事,但跟彈射鳥雀相比,卻是要緊事。”(“太祖嘗彈雀於後園,有群臣稱有急事請見,太祖亟見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詰其故,對曰:‘臣以為尚急於彈雀。’”見《涑水記聞·卷一》)。
聽完大臣的回答後,宋太祖臉上不禁青筋暴跳,認為他耍弄皇帝在前、狡辯在後,行為實在可惡,若不嚴懲的話,自己的面子往哪裡擱?宋太祖越想越生氣,便隨手抓起大殿柱子上的斧柄,然後狠狠地向大臣面部砸去,一下子便打落後者兩顆牙齒,令在場的臣僚、侍衛無不大驚失色。但反觀被毆打的大臣,卻依舊鎮定自若,只見他一手捂著腮幫子,一手將被打落的牙齒緩緩拾起,然後揣到懷中。
對於這個異常的舉動,宋太祖先是一愣,然後便理解成大臣對他心懷不滿。正因如此,宋太祖便再次厲聲責問大臣:“你這廝把牙齒放在懷裡,是想把它當做證據來控告朕嗎?”沒想到大臣並不畏懼,而是強忍疼痛向皇帝再次叩拜,然後緩緩地說道:“微臣不敢控告陛下,只是今天發生的事情,史官們都會如實地寫進起居注裡,至於後世會如何評價陛下,微臣不敢妄言。”
所謂的起居注,是古代專門用來記載帝王言行的史料,多采用語錄體的形式,由專門的史官按照事實書寫,以供後世編寫正史。由於起居注將皇帝的一言一行、美善醜惡全部記錄在案,並且皇帝本人無權翻閱,所以愛惜名聲的皇帝們對它甚是在意,很擔心自己的負面事蹟會載入其中,影響後世對他的評價。當然,在極端情況下,某些皇帝也會違規翻閱並篡改起居注,比如說唐太宗李世民。
但宋太祖無意效仿唐太宗的劣跡,所以在聽完大臣的回答後,不禁大驚失色,心想此事若被寫進史書,他豈不是要成為跟桀紂一般的暴君?一想到此,宋太祖便趕緊換了一副和顏悅色的面孔,並對大臣說道:“朕一時糊塗,以至於失手毆傷愛卿,這是朕的不對。”
宋太祖緩了緩,繼續說道:“愛卿直言敢諫,的確是位公忠體國的諍臣,朕理應重重的賞你,還望愛卿今後依舊保持本心。”說完,宋太祖賜給大臣大量的金銀、絹帛,以示安慰,在場的臣僚見狀,紛紛稱頌皇帝英明(“上愈怒,舉柱斧柄撞其口,墮兩齒,其人徐俯拾齒置懷中。上罵曰:‘汝懷齒,欲訟我邪?’對曰:‘臣不能訟陛下,自當有史官書之。’上悅,賜金帛慰勞之。”引文同上)。
自此之後,宋太祖便不再彈射鳥雀,而是把大部分閒暇時間都用在跟文臣們交談,探究治國理政的道理。正是憑藉著這種虛心納諫、知錯就改的精神,再加上孜孜求治的作風,在宋太祖在位的16年時間裡,宋朝得以削平列國,基本上實現海內一統。不僅如此,宋太祖還留下遺訓,要求後世子孫優寵文人士大夫,並不得殺害上書言事之人。從效果來看,後世子孫皆能遵循這條祖訓,直到宋朝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