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歷史阿Q

    諸葛亮,字孔明,是三國時蜀漢政治家、軍事家,劉備稱帝后,任蜀漢丞相,後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當政期間勵精圖治,推行屯田政策,改善與西南少數民族的關係,促進當地經濟、文化發展。他曾五次出兵伐魏,意圖中原,未能如願。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病死於五丈原(今陝西省勉縣境內)軍中。

    諸葛亮死後,後人為了緬懷他的功績,曾在他居住過的地方建造了一座武侯祠堂,以示追念。自西晉以來,歷代的文人墨客絡繹不絕來此憑弔,留下了一副副膾炙人口的名楹佳聯。在這些楹聯中有一些對聯巧妙地將數字嵌入其中,別出心裁,獨具匠心。

    位於河南南陽市的臥龍崗相傳是諸葛亮當年躬耕之地,這裡景色幽雅,建築別緻。武侯祠內有這樣一副對聯:“收二川,擺八陣,七擒六出,五丈原設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按金土木爻之卦,水面偏能用火攻。”從這副楹聯中不難看出,上聯嵌入了數字一至十,下聯嵌入了“五方”和“五行”,對諸葛孔明的一生作出了高度概括。

    四川成都市南郊的武侯祠,是西晉末年十六國李雄為紀念蜀漢丞相諸葛亮而建的。祠內古柏蒼鬱,殿宇雄偉,這裡也有一副對聯,是讚頌諸葛亮在蜀川的功德的:“一生惟謹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尊教受;十倍荷褒榮,八陣名成,兩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銳,三分功定屬元勳。”此外,“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這副對聯僅用了短短的十個字,讚頌了諸葛亮才高睿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一生功績。所謂“兩表”是指諸葛亮入川后為蜀漢大業所作的前、後兩個《出師表》;還“一對”是指當年劉備三顧茅廬時所作的《隆中對》,在文中諸葛亮有“三分天下”的精闢分析。

    我看諸葛亮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字孔明,東漢末年,南陽人士。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他留給後人了“智慧”、“節操高尚“的光輝形象,是東亞地區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留下了不少流傳千古的故事和膾炙人口的名言。這裡,就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談一下自己的管窺之見。

    諸葛亮生於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亡於蜀漢後主建立十二年(公元234年),享年54歲。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問計於諸葛亮,諸葛亮是年27歲,精闢地分析了天下大勢,提出鼎足三分,聯孫抗曹,進而統一天下之路,即著名的“隆中對”:

    “自董卓造逆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 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 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 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 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含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這裡引用“隆中對”,主要為本文作證。我們先來分析一下諸葛亮為什麼會為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原本“躬耕於南陽,不求聞達於諸侯”,據查資料,諸葛亮隨叔父諸葛玄之襄陽後,叔父去世後,與公元197年至公元207年,已經隱居十年了。已是毫無出仕之心了,徐庶走馬薦諸葛時,諸葛亮聞言,做色道“君以我為享祭之犧牲呼”,因劉備“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隨許先帝以馳騁”。可見,諸葛亮原本不願入仕,因被劉備三顧赤誠感動而出仕,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劉備“三回請,兩行淚,一張嘴,賺的諸葛把命賠”。

    劉備一個勢單力薄的寒族人士,先後投靠公孫贊、陶謙、袁紹、曹操、劉表,居無定所,到處流浪,惶惶如喪家之犬,自得到諸葛亮後,依靠紅寶書“隆中對”的政策,方才建國。查三國史料,蜀漢在當時三國之中,面積最小,國力最弱,地薄民少。蜀漢地處荒蠻,只有四川平原和江漢平因是糧倉,可資國力。蜀漢需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蜀漢要想統一天下,必須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可見,諸葛亮的計劃是兩路兵馬,克復中原。

    依照諸葛亮的計劃第一步佔有益州、荊州,進而建國。然後蜀漢需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可惜這一計劃被關羽的大意失荊州打破,由此,諸葛亮只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劉備奪取劉璋的益州沒有奪取韓中,卻東出與東吳爭江南三郡,與孫權發生矛盾,後又頭腦發熱,令關羽北伐,結果關羽守土,貪而棄義,剛愎自用,小看東吳,又逞匹夫之勇,終於敗走麥城。使劉備為一時之意氣而與孫權交惡。失去荊州,失去與東吳的聯盟關係。與東吳交惡,就陷入兩線作戰,腹背受敵之地;失去荊州,就失去了一個糧倉,失去東線力克中原之途。結果,兵疲民乏,元氣大傷,蜀漢失去了統一天下的實力。

    諸葛亮這時當退歸桑,梓頤養終年。然,劉備白帝城臨終託孤,可憐汪汪,又提出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可自為成都之主。劉備明知劉禪師昏庸渾惡之徒,假惺惺的先提出來,賺的諸葛亮盡忠。結果,諸葛亮聽後,寒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呼”,劉禪昏弱無能,以當世的情況,只能是退守川中,以求自保,但諸葛亮即以答應劉備一定要統一中原,就只好不斷的北伐、北伐。

    諸葛亮深知“補綴天地,恐不易為,徒費心力耳”。然感先帝知遇之恩,託孤之情。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他深知自己往後劉禪必亡國,自己在一日就盡一日的忠,所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況且,與其坐以待斃,不若拼死一搏,或有一線生機。只好蠶食魏境,可起到挑起事端,瓦解敵人陣線的作用。

    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還表現在臨終殺魏延上。有的人說,魏延又大才,諸葛亮殺之無理,莫須有。我覺得諸葛亮是寧可錯殺,也不漏殺。魏延又大才不假,但是他太有大志,諸葛亮死後必然會威脅到昏庸的劉禪的統治地位,為劉禪好,諸葛亮只好藉口殺了魏延完事。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所謂“士為知己者死”。人人都說關羽是古今中外“義”的化身,我看諸葛亮的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才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義”的化身,諸葛孔明流芳千古,永垂不朽!!!

    我眼中的諸葛亮——由孔明的“三哭”談起

    公元220年,諸侯並起,天下紛爭。山清水秀的竹林間,茅舍內,一位中年男子頭戴綸巾,手握羽扇,身在茅舍,心繫天下,看興亡成敗,胸中盡萬點河山,道:“人和者,得天下也。”於是三顧茅廬的佳話造就了一代偉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諸葛孔明以其卓越的政治軍事才幹,建蜀國,興漢業,歷經圖治,嘔心瀝血。以其智,以其情,以其義,展現了一代蜀相偉大的胸襟氣魄,令天下人為之敬仰,讓我醉,讓我痴,令我狂。

    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有通天徹地的才幹,深謀遠慮,有扭轉乾坤的力量,呼風喚雨。他神機妙算,料事如神。草船借箭,三氣周漁,借東風赤壁之戰。六出祁山,七擒孟獲,司馬面前擺空城。威鎮八方,“真乃神人也。”他調兵遣將,知人善用。赤壁之戰中,明知關羽乃情義深重,知恩必報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結果華容道上關羽顧念舊恩,寧捨己而放走了勁敵曹操。有人道,此乃孔明之過也,錯失良機。然卻不盡然。看,當主公劉備急切地加以阻止時,:“雲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賢相怎可讓其扼守要道?”孔明聽罷,仰聲長嘆曰:“此乃天意,天不滅曹。若魏國亡,東吳勢必崛起,此乃一勁敵,又佔地利只勢,蜀國必難與其相抗衡,勢必亡矣。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勢,我等趁此良機,興農業,固糧倉,養精蓄銳,方可破敵。而云常經此一戰,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計也!”由此看來,放走曹操絕非偶然,亦非孔明之敗筆,實乃形勢所逼,無奈之舉也。

    再如用魏延。其時三足鼎立,蜀國力量較為弱小,諸葛亮苦撐危局,自然注重網羅人才。蜀中名將除關張趙馬黃外,還有一位就是魏延。諸葛亮在對其的使用上可謂煞費苦心。魏延也算能夠 驍勇善戰,屢建功勳。但此人頭後有“反骨”,不夠忠誠,諸葛亮料定他日後定會謀反,但國家正值用人之際,此人不可不用,尤其在關張趙馬黃等人凋零之後。況且你如不用,就有可能為敵所用。諸葛亮一邊用他,一邊又防範著他 。待到諸葛亮操勞過度,病危之際,密令魏延斷後。當夜魏延忽作一夢,夢見頭上長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謀反,果應孔明之言。還是諸葛亮早有安排,並留下錦囊妙計,才有馬岱砍下魏延首級之舉。知道其有謀反之心,還要用之,如走鋼絲一般,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其有懼怕之心還不敢公然造反,不用可惜。在其造反之前殺之,又讓將士們寒心。只有在其身邊埋下伏兵,待其反時一舉殺之,一般而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特定形勢下,如何變通的取得最佳之效,實乃大智慧也。

    魯迅在評價諸葛亮時認為他太神而近乎於“妖”。對前人的評價,我不能深入領會。在我看來,即為“妖”,那意味著貶義。我以為不然,儘管諸葛亮的才智近乎神話,但稱其為“妖”不免過於尖酸刻薄,他只是一個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一個重情義的人。

    街亭之戰中,馬謖爭先,一再狂言不休,沒有引起他的注意,這是他的失察。派王平,豈知馬謖怎肯聽王平之言,這是再度失察。結果失去戰機,失去所的之地,失去了將得的勝利,失去了銳氣,失去了滅魏興漢的大業,失去了政治家、軍事家所應有的明智,可謂“一失足成千古恨”。此乃孔明人生的一大敗筆。這當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之過,卻也不盡其然。看,馬謖請兵時,孔明雖有疑慮,但因素對其有好感,抹不開面子,故委以重任,究其根源,乃一“情”字。事後孔明揮淚曰“吾與汝義如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囑。”這一哭,一揮手之間,深深的自責,貽誤戰機,用人不當,也害了馬謖,累及其全家,可見其“情”之深。對馬謖家屬的安置照顧,又可見其“義”之重。孔明二哭,當參軍蔣琬求情時,孔明流涕而答曰:“惜孫武所以能制勝於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爭,兵戈方始,若復廢法,何以討賊耶?合當斬之。“這一哭,又交織著多少情感。馬謖將斬,雖心中不忍,奈執法嚴明,為不得不斬而哭,恨自己知人不能善用而哭。街亭失守,戰局不能扭轉,興漢渺茫,於是悲從中來,怎不流涕?馬謖斬畢,孔明又大哭不已,蔣琬問曰”今幼常得罪,既正軍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為馬謖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臨危之時,曾囑吾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今果應其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將士,無不流涕。這一哭,多少悲憤湧上心頭,眼前曾經的茅林溪水;沙場點秋兵;與先帝縱馬與廣袤的田天地之間,談古論今 往事歷歷在目。思舊恩,悔自己不聽先帝之言,枉費先帝一片苦心。深恨己之不明,失去了興漢大業,對不起先帝的知遇之恩,一片深情,又是一個“情”字。

    說孔明不“明”,我認為只有一點。先帝白帝城託孤之時曾說:“幼主劉禪昏庸無能,貪圖享樂,萬不得已之時,丞相可取而代之,興我漢室。”然儘管先帝如此之說,孔明決不違“情”犯上,依舊忠心耿耿,一生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此怎可“情義”二字所能盡表?“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後世有評諸葛亮雲:

    三顧頻繁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表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一代諸葛武侯,其情,蒼天可表;其義,大地為之動容;其智慧,千百流傳;其忠誠,為後世人所景仰,可謂:一縷清魂天上逝,留得清白在人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預算10到14萬左右,自動擋車有哪些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