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四川達州人
-
2 # 木頭男
安祿山(703年-757年),營州(今遼寧朝陽)人,本姓康,名軋犖山。其父可能是康姓胡人,母阿史德氏是個突厥族巫婆。安祿山是如何獲得唐玄宗信任的呢,小編給分析一下:
第一、安祿山這個人確實有能力,總能在面臨危難時候不退縮,而是勇於面對解決問題。安祿山還精通六國語言,驍勇善戰頗受幽州節度使張守珪賞識,收為義子,這位安祿山進入大唐高層的視野打下了基礎。
第二、,這個人很會拉關係,他在任節度使的時候,經常賄賂朝廷派來的大臣,並讓他們再唐玄宗面前說自己的好話。他很會攀附權貴,以李林甫為首的幾個唐玄宗重臣都被他拉下水,這些人在唐玄宗面前沒少說他的好話。
第三、以肥胖之軀在唐玄宗面前跳胡旋舞,動作卻快得像旋風一樣,投巧博得唐玄宗和楊玉環的喜愛,並被收為御兒幹殿下。
第四、唐玄宗年老昏聵,寵幸楊玉環,在他眼裡只要楊玉環喜歡的人,他就認為是有能力的,所以說安祿山獲得重任與唐玄宗後期的昏庸不無關係。
第五、一人得道全家富貴,天寶十載(751年),安祿山進宮朝拜唐玄宗,又請求擔任河東節度,唐玄宗就授給了他。他有十一個兒子:大兒子安慶宗,任太僕卿;小兒子安慶緒,任鴻臚卿。安慶宗又娶皇太子的女兒為妻。
天寶十四年年十一月,安祿山聯合史思明從范陽起兵造反,史稱安史之亂。
-
3 # 萌妹子軟軟
安史之亂,是唐朝重要的轉折點,也是唐朝由盛世慢慢走向了衰微。這其中很大原因要歸咎於這次安史之亂的策劃者——安祿山。安祿山是怎樣的人,為何唐玄宗對他如此信任,委以重任呢?
第一、安祿山雖出身地位不高,是營州的一名雜胡,但他作戰本領十分勇猛。在每次去打契丹人的時候,他總能抓數十個契丹人回來。因此,安祿山在軍隊總能得到上級的肯定。
第二、安祿山擅長察言觀色,阿諛奉承。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朝廷派遣人到平盧視察,安祿山藉此機會賄賂了視察人員,讓他們在唐玄宗說自己的好話。因此,經過他們在唐玄宗說安祿山的是怎麼的好,安祿山的作戰勇猛形象逐漸在唐玄宗面前樹立起來。不久,安祿山被擔任了營州都督,充平盧軍使,黑水等四府經略使。
第三、安祿山為人處事十分圓滑,左右奉迎。安祿山本人長的挺肥胖,腹垂過膝,自稱腹重為三百斤。有一次,他去面見唐玄宗,唐玄宗看他這麼肥胖,於是問他的肚子有什麼,怎麼如此肥胖呢?安祿山笑了一下,回答說:“更無餘物,正有赤心耳!”這話惹得唐玄宗哈哈大笑起來,這也使得唐玄宗認為此人淳樸,沒有什麼野心,於是漸漸的對他放下了戒心。另外,安祿山身體雖然十分肥胖,但擅長跳舞。每次在唐玄宗跳舞時,身體卻十分自如,讓唐玄宗對他連連稱讚。
縱觀安祿山的一生,可以看出他善於偽裝,靈活機變,致使他發動叛亂的很大原因是晚年唐玄宗的昏庸,過於享樂和寵信奸臣等。如果唐玄宗晚年不這樣,會發生後來的安史之亂,唐王朝會逐漸衰微下去?
-
4 # 春易盎然
第一:唐玄宗身為封建社會的君主,有著封建社會君主的通病,好諛惡直,晚節更甚。而安祿山能投其所好,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還能讓唐玄宗不對他寵愛有加嗎?
第二:唐玄宗重用安祿山,是出於政治佈局需要。專制社會統治者多半喜歡部屬不睦,而不是部屬團結。因為部屬之間越是勾心鬥角,那這些參與內鬥的部屬越要依賴統治者,越要討好統治者。誰都知道,只有得到統治者的寵信,才有可能擊敗自己的對手。若是部屬團結一致,那統治者可能就會認為部屬可以聯合起來架空自己,讓自己成為有名無實的傀儡天子。當然,統治者最信任最喜歡的就是某些被大多數部屬所討厭或憎惡的部屬。可能在統治者看來,這些為人所厭惡的部屬,除了依賴統治者,就沒其他活路了。而這些部屬只要依賴統治者,那自然會對統治者忠誠。舉例為證,明代權臣嚴嵩為大多數朝臣所憎,可嘉靖帝卻對嚴嵩信任有加。
安祿山就屬於我所言的不討朝臣喜歡的人。根據新唐書記載,宰相楊國忠跟安祿山有嫌隙,而皇太子也不喜安祿山。楊國忠跟太子屢次跟皇上打小報告,說安祿山要造反。對於這些小報告,唐玄宗的反應是不信。
-
5 # 理工男讀歷史
安祿山的性格、功績兩點決定了唐玄宗對安祿山的信任。
安祿山年輕的時候“性巧黠,人多譽之”、“以驍勇聞”,為人聰明而且狡猾,周圍的人都讚揚他,打仗勇敢眾人皆知。也就是說安祿山此人情商極高,能夠很好的和周圍人相處,加上有軍事才能,脫穎而出就是必然的。
安祿山起家是在幽州,會多種外語,是市場上混的一個小角色。因為偷羊被幽州節度張守珪抓到,正要亂棍打死,被安祿山幾句話說得認為這是個人才,讓安史二人去和契丹和奚戰鬥,結果每次都有收穫,就提拔為偏將。這個過程安祿山在戰鬥中表現很勇敢,但在張守珪面前表現得像只小綿羊,深得張守珪信任,並收為養子。張守珪後來被貶,安祿山沒有受到影響,說明他為人處世的成熟、圓滑,並且已經有一定勢力和影響力了,積功升為中級武官。
這時安祿山開始“厚賂往來者,乞為好言”,對往來於京城和平盧的官吏刻意結交,大把撒錢乞求他們在朝中說好話。應該是這個時期安祿山才進入唐玄宗視野範圍,“玄宗益信響之”,耳邊聽到的都是安祿山好話,逐漸就有了對這個人的概念——“這小子不錯,是個人才”。之後安祿山又升官了,可以入朝奏事了,安祿山比唐玄宗小18歲,白白胖胖,會說話、會辦事兒,“玄宗益寵之”,安祿山也在征討契丹和奚過程中屢次立功,於是就不斷給安祿山加官進爵。還讓安祿山拜楊玉環為母,安祿山又表現出憨厚一面,深得唐玄宗信任和喜愛,最高把安祿山封為東平郡王,開了節度使封王的先河,十大節度使安祿山兼了3個,全國兵馬控制約三分之一。
但唐玄宗不是傻子,安祿山當時最怕朝中宰相李林甫,李林甫的智商完全能壓制住安祿山,二人說話的時候李林甫能夠猜到安祿山所想並提前說出來,安祿山以為李林甫是神仙。這個過程唐玄宗得知後大笑,覺得安祿山笨得可愛;同時楊國忠和安祿山不對付,總說安祿山壞話。唐玄宗年輕時是個英明的皇帝,善於提拔人才,雖然知道胡人不能絕對相信,但認為安祿山可控,而且有李林甫、楊國忠制衡,因此放鬆了警惕。
等到唐玄宗想要削減安祿山勢力之時,安祿山勢力已成,起兵謀反就成為必然,安史之亂於是暴發。
-
6 # 國史春秋
公元755年秋天,身為唐朝三方節度使的胡人安祿山,悍然發動叛亂,給睡夢中的唐朝來了個措手不及。持續8年之久的戰亂雖然最終平息,但昔日無比輝煌的大唐王朝繁華落盡,從此走向沒落的深淵。
一失足成千古恨,也許風燭殘年中的唐玄宗,也曾有過幡然醒悟。但是歷史的腳步不會為了誰去停留,也不會一個人的懺悔去倒退。
那麼,唐玄宗為什麼重用安祿山呢?
一,歷史的客觀原因唐朝從中宗時期開始設立節度使,到唐玄宗時期的節度使,已經不僅僅是戊邊的藩鎮,而是一個集財政、軍政為一身的封疆大吏。節度使不缺錢,日子過得舒坦。一方面享受國家的供應,另一方面自己可以在管轄範圍內收稅。這就給藩鎮做大提供了直接的保障。藩鎮實力強大了,野心就會膨脹,對於朝廷的號令也就不當回事了。所以,唐朝對於藩鎮勢力是又恨又無奈,看著威脅逼近,同時又束手無策。最主要的是,邊疆的安寧還都寄託在這些很難安分守己的人身上。
節度使真正對唐朝構成威脅的時候是四方節度使王忠嗣的離去,胡人安祿山的崛起。
如果王忠嗣在,他本人當然不會造反,也沒有人敢造反。安祿山一輩子也就是個投機倒把的小商人,這就是歷史向唐朝開了一個玩笑。
王忠嗣是名將王海賓之子,父親在武階之戰中殉國。唐玄宗拉著還是年幼王忠嗣的手說“這是向霍去病一樣的遺孤,日後定能成為將軍”,並將其收為義子。長大後的王忠嗣果然不負唐玄宗的厚望,在唐朝對外發動的所有戰爭中,王忠嗣屢立奇功,深得玄宗信賴。諸如哥舒翰、李光弼等都是其手下的良將。
當王忠嗣被唐玄宗提拔為四方節度使時,有了出將入相的資格,也受到了奸相李林甫的陷害。王忠嗣是一個淡泊名利的人,在遭到貶斥後不久鬱鬱而終。
二,現實的無奈王忠嗣被排擠掉,范陽、平盧、朔方等節度使職位空缺,於是一手遮天,把持朝政的李林甫乘機提拔了安祿山。安祿山從一個混跡邊境的無賴,短短几年便成為一個呼風喚雨的封疆大吏。李林甫提攜安祿山的目的很簡單,他認為胡人頭腦簡單便於操控,不會威脅自己的地位,關鍵時刻還聽自己使喚。
後來,李林甫在唐玄宗面前舉薦了安祿山,沒想到面相粗弊心機頗深的安祿山,順著杆子爬的比猴子還快。沒多久,安祿山就混成了唐玄宗和楊貴妃身邊的紅人兒。唐玄宗認為有了可以倚靠的安祿山,邊境平安無憂,自己更加縱情享樂。
由於安祿山極善察言觀色,奉迎流須,為討唐玄宗歡心和信任,手段卑劣下作令人髮指。唐玄宗晚年愈加昏聵,認為安祿山就是大唐朝的擎天之柱,對其沒有絲毫的戒心。
後來,在宰相位子上混了十九年的李林甫終於死了,臭名昭著的楊國忠成功上位。楊國忠雖然不才,但是他很瞭解安祿山的為人,也知道他心裡面打什麼算盤。所以,楊國忠直言不諱地向唐玄宗告發安祿山有謀反之心,當然也不排除楊國忠覬覦節度使的位置,也想在有生之年把威風抖到邊疆大漠。
唐玄宗雖然昏庸,但是他也明白楊國忠根本不是那塊料,自然也不會相信安祿山會造反,而且堅信那有“兒子”造“老子”反的道理。楊國忠屢次三番的拿安祿山說事兒,唐玄宗每次甩個冷臉,後來楊國忠覺得很無趣,也就不說了。唐玄宗依舊渾渾然,紛紛然,楊國忠繼續幹他的壞事兒。
從某種意義上講,安祿山造反,楊國忠起到了推波助瀾逼迫的作用,另一方面他的野心已經昭然若揭,想掩飾也掩飾不住了。所以起兵叛亂也是安祿山唯一的選擇。
唐玄宗把自己的後半生都下注到了安祿山身上,結果輸光了江山,輸光了美人。一無所有,孤老終生。唐玄宗重用安祿山就是歷史與現實的無奈,也是他本人造就的宿命。
-
7 # 俗話俗事兒
一、背景:
唐朝到了唐玄宗,社會經濟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可是到唐玄宗後期,整個朝野認為天下繁榮較之以前更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這時統治集團開始慢慢的腐化,日積月累,上層社會內部矛盾日趨激烈,這時就有個非常明顯的李林甫、楊貴妃等標誌性的階級利益集團的鬥爭,在後來就發展到內部鬥爭的尖銳化。上層這麼一折騰,下層肯定也是好不了的,階級矛盾就越來越深。
二、角色:
安祿山實際上在唐朝史上是一個小角色,可就這小角色偏偏就整個大唐衰敗起到了推動作用,成了一個導火索。安祿山本胡人,後來被李林甫的重用胡人政策,被唐玄宗召見,被封節度使,這一冊封確實北邊的外族戰亂就很少了。實際上當時亂,主要指的就是安祿山這一支,這一下子做了大唐的臣民了,那當然也就一家親了。唐玄宗一看,政策有效,對安祿山也是很禮待,看年輕,又是加官,又是乾兒子的,親上加親,以至於安史之亂事實,當時唐玄宗都不相信。
三、禍亂:
可安祿山畢竟是外族人啊,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看看唐朝日益的腐化,也就準備了自己的春秋大業,開始向唐朝索要軍餉等物資,豐富自己的羽翼、實力,賄賂當朝的大臣,慢慢的就有了推翻大唐的能力。
安史之亂,只不過是歷史的一個轉折點,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是安祿山看明白了大唐朝的腐化到了極點了,起兵造反,一路南下,順風順水。為什麼呀,這時的唐朝地方割據,沒和中央一條心。安史之亂後,唐朝從此開始走下坡路。
回覆列表
唐玄宗認為,胡人憨傻、可愛,忠心。
李林甫則認為,胡人不通漢文,無法因邊將入相方式危及自己的宰相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