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漢宣平裡

    有人說雍正篡改遺詔,奪了皇十四子的帝位:康熙臨終傳旨招十四皇子回京繼位但卻被隆科多留中不發,才使胤禛有機會問鼎皇位。我認為以康熙帝的謹慎應不會行此舉動。如果康熙屬意十四皇子為何在他從西北迴京後不將其留在身邊,明知自己時日無多卻仍將他派往西北領軍,飽經風雨的康熙帝不會不明白一個遠離權力中心的儲君是不可能順利繼位的,期間難免有著不可預知的變故,十四子朝中實力較小,一旦京城有變更是鞭長莫及。至於隆科多留中詔書則更顯牽強,皇帝不會不明白隆科多與胤禛的關係,如此重要的詔書又豈會假他之手,是皇帝對隆科多的過度自信還是決策失誤?按正常程式,十四皇子官居撫遠大將軍,領軍西北,傳於軍中的詔書應由兵部下發,絕不會落入身為步軍統領的隆科多之手;按非正常程式,皇帝身旁親信護衛何其之多,只需將密詔交於其中任何一人,情形也將大不相同,難道康熙帝身旁只有一個隆科多可信任了嗎?絕對不會。我個人認為:康熙將十四皇子派往西北的真正用意是為了保護這個兒子,皇帝深知即或選定繼承人,自己身後京城也必將危機重重,將愛子派出可使其在京城變亂時置身事外,不會捲入爭儲風波,從而保其安然一生。但十四皇子卻並未理解父皇的良苦用心,處處以皇位繼承人自居,對新皇雍正絕口否認,最終釀成了自己一生的悲劇。

    有人認為雍正繼位後封鎖訊息,緊閉九門,秘密調集軍隊,明顯是一種心虛表現,側面證明了其皇位來歷不正,從而將此作為了雍正奪嫡的鐵證。我認為這種說法相比於篡改遺詔之說更為荒唐。眾所周知,當新舊交替之時是一個王朝各種矛盾最為尖銳、鬥爭最為敏感之時,當此之時,繼位新君或主政權臣都會採取一些非常措施以最大限度的穩定朝綱、安定天下,防止各種勢力覬覦皇位;秦孝公薨於函谷關,商君衛鞅秘不發喪,而先遣太子嬴駟趕回咸陽穩定朝局、儘早繼位;秦武王東征洛陽,舉鼎身死,丞相甘茂下令封鎖訊息,以武王染疾,戰事不利為名,班師咸陽,直至白起從燕國迎回新君嬴稷方始釋出武王死訊。古今中外,此等事例不勝列舉,本為安定天下之非常舉措何以至雍正皇這就成為篡位奪嫡的鐵證?此等說法未免太過荒唐。

    因而從康熙皇自身性格與其晚年舉措加以推斷,胤禛是康熙帝生前選定的唯一繼承人,用其話說:“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因而我認為雍正繼位是名正言順的,是正位而非奪嫡。但此終歸一家之言,究竟雍正繼位真相如何,尚賴史學家與考古學家的不斷考證。

    無論雍正皇正位或是奪嫡無論雍正皇正位或是奪嫡,他都沒有辜負康熙皇晚年期望,鐵腕手段整飭吏治、力排眾議銳意改革、設軍機處加強中央集權、改土歸流、攤丁入畝、管理西藏、安定邊河,治理朝政,夙興夜寐、嘔心瀝血,終使大清國富民強、府庫充盈、四夷臣服、萬國來朝,終成乾隆時期“康乾盛世”之局面。從此而論,無論其帝位來源如何,雍正皇無疑都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君主,為中國歷史發展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斯人已去,歷史無法重現,但我相信,隨著現代科技不斷進步,雍正繼位之謎終有一天會被揭開,這段隱秘的真相終會大白天下,歷史定會給我們一個真實的答案。

  • 2 # 愛的頂點

    雍正皇帝的皇位之謎,一直是被後世議論紛紛,很多人認為雍正的皇位是篡改遺詔得來的,但是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現存有康熙遺詔,就是立雍正皇帝的那份,遺詔的繼承人就是雍正,傳位遺詔用的是漢蒙滿三種文字,根本不可能輕易修改。雍正能夠即位也是有原因的,康熙皇帝的諸多皇子中,太子在被廢以後,各個位謀求儲位,結黨營私,對帝位展開激烈的爭奪。然而,雍正卻表面採取不結黨,對康熙竭盡孝心與忠心,,博取了康熙的好感與信任。然後又依靠隆科多的特殊地位,外借四川總督年羹堯的兵力,在隆科多宣讀康熙遺詔下,繼承了皇位。

  • 3 # 魔方歷史觀

    關於清朝雍正帝繼位這個事,有著“雍正帝是篡改遺詔方登基為帝”這個說法,有這個說法的原因,還是在於雍正帝登基時,情況比較複雜,皇子之中並非雍正帝一家獨大,再者,康熙帝的駕崩也比較突然。在這樣的情況下,雍正帝登基的事,就有了一些爭議,那麼雍正帝是不是篡改了詔書才登基為帝的呢?

    應當不是,因為雍正帝篡改遺詔這個做法,有著疑點。

    篡改方式

    所謂篡改,自然是對已經寫好的詔書進行一下改動。當時雍正帝是皇四子,雍正帝改詔書這個說法的來源,就是康熙帝本來是想傳位給皇十四子的,在詔書上寫的是十四阿哥的名字。而雍正帝改這個詔書,就是加了個一筆,把“十四”改成了“於四”,這樣詔書上面就顯示康熙帝選擇的儲君是雍正帝。

    疑點

    這個說法是有著疑點的,就是這個詔書不是加一筆就能改的了的。

    疑點一:在清朝,寫這種關於“儲君”的詔書,是大事,是比較官方的,在寫這種詔書的時候,不是用一種文字去書寫,因為清朝是由滿族人建立的,在詔書這種官方書面檔案上,是有著滿文的書寫的,而滿文的“十”改為“於”,不是拿筆加一橫就能改的。

    疑點二:就是這個書寫格式的問題,皇室傳位詔書上,傳給哪一位皇子,前面加的有一個“皇”字,就是“傳位於皇x子”,如果康熙帝是傳位給十四阿哥,詔書上面的書寫應當是“傳位於皇十四子”,若是把“十”改為“於”,那就語句不通了,很明顯就能看出來。

    疑點三:傳位詔書上,應當不單單是隻有說傳位第幾子,是會加上名字的,即傳位於皇X子XX,數字能改,名字不是那麼好改的。

    歸納

    雍正帝經歷了“九子奪嫡”,最終登基,也是比較曲折,而關於雍正帝改詔書篡位這個說法,應當是不成立的,再者,雍正帝本人也是有實力的,不是無能之輩。

  • 4 # 微史春秋

    雍正篡位的說法在當時就已經產生了,以致於雍正皇帝親自編纂《大義覺迷錄》以正視聽。

    為了增加可信度,《大義覺迷錄》除了有雍正的上諭外,還公開了很多大臣的奏報和證詞。

    其中就有一段題為:我雍正是將遺詔的“十”改成“於”字而謀取皇位的嗎?

    在這個題目下,引用了雍正的一段上諭:

    現據廣西巡撫金奏報,有造作逆語之兇犯數人,陸續解到。訊據逆賊耿精忠之孫耿六格供稱,伊先充發在三姓地方時,於八寶家中,有太監於義、何玉柱向八寶女人談論:聖祖皇帝原傳十四阿哥允天下,皇上將“十”字改為“於”字。又云:聖祖皇帝在暢春園病重,皇上就進一碗人參湯,不知何如,聖祖皇帝就崩了駕。皇上就登了位。隨將允調回囚禁。太后要見允,皇上大怒,太后於鐵柱上撞死。皇上又把和妃及其他妃嬪,都留於宮中等語。又據達色供,有阿其那之太監馬起雲向伊說:皇上令塞思黑去見活佛,太后說:“何苦如此用心!”皇上不理,跑出來。太后甚怒,就撞死了。

    也就是這時候便有雍正篡位的流言,而且言之鑿鑿,雍正是將康熙遺詔中的“十”字改為“於”字。

    接下來雍正講了很多事實來證明自己的清白。

    他不惜頒佈《大義覺迷錄》發行天下,結果使得天下人皆知他篡改遺詔的流言。

    其實只要細看這個流言本身就能發現這個故事是不可信的。

    因為“於”在古代的寫法是“於”,根本就不可能把“十”篡改成“於”。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遺詔不能篡改遺詔。

    現存的康熙遺詔完全可能是雍正偽造的,而且這個可能性極大。

    我不改個別字,直接偽造得了,然後頒行天下。

    現存的《康熙遺詔》一式四份,遺詔分漢文滿文兩部分,但是無論是臺灣故宮還是遼寧省檔案館收藏的滿文部分繼位人部分缺失。

    這又為後人留下足夠的想象空間了。

  • 5 # 小崔說歷史LanyaLanya

    首先,為什麼人們會對雍正皇帝繼承皇位一事眾說紛紜。這是因為,當時康熙皇帝兒子眾多,據史料記載共有24個,其中成年且具有資格繼承皇位的有9個,他們分別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

    9人之間又分為3大黨派,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太子黨、四爺黨、八爺黨。太子自作自受被康熙廢了,太子黨失敗。接下來就是四爺黨和八爺黨的激烈鬥爭,四爺黨核心成員就是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最終在爭奪皇位的鬥爭中勝出。八爺黨核心成員主要有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禵,最終在四爺黨的競爭中完敗。其餘的大阿哥胤禔自不量力且太過張狂,康熙根本就瞧不上,眾兄弟也瞧他不上;三阿哥胤祉比較清高,專注學問,對皇位不甚感興趣,在三黨之中,誰也不去依附。這兩位在爭奪皇位中的影響和可能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清代康熙朝九子奪鏑事件,在中國歷史上可謂是皇位鬥爭最為激烈,爭鬥時間最為長久,社會影響最為深遠。所以自清代康熙朝中後期以來至今300多年,關於雍正繼承皇位的歷史真相就一直眾說紛紜,既是歷史領域專家學者研究爭論的重點焦點,也是文學藝術領域演繹歷史故事的重要題材。

    下面來說一下雍正繼承皇位到底是奉詔繼承,還是逆取上位。關於雍正繼承皇位,主要有三種說法:一種是奉詔繼承,另一種是矯詔繼承,還有一種是無詔繼承。

    這三種說法,各有各的道理和解釋。但以我看來,還是第一種奉詔繼承說比較靠譜。《清聖祖仁皇帝實錄》記載,康熙61年年底康熙皇帝病重期間,曾將三阿哥胤祉、七阿哥胤佑、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二阿哥胤祹、十三阿哥胤祥,以及隆科多等少數幾個心腹大臣召集至病榻前,交待: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另外 一個有力證據即是現存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康熙遺詔》,遺詔上面寫得和上述康熙在病榻前的交待一模一樣: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關於第二種說法矯詔(也即篡改遺詔)繼承說,本人認為不成立,也經不起推敲。此說法主要說的是,皇四子胤禛將康熙遺詔中“傳位十四子”這句話篡改為“傳位於四子”。要知道,在清朝,朝庭公文一般都用滿、漢兩種文字行文,不用說遺詔這樣極其重要的公文了。漢文行文方式將“十”字改為“於”字尚可能讓人相信,那滿文呢,是沒法進行這樣的篡改的。因此,這種說法基本上就只是一個傳說而已。

    至於第三種說法無詔繼承說,與其說是太子黨和八爺黨在皇位鬥爭中失敗後的一種情感發洩,還不如說是造謠蠱惑人心更確切一些。我們普通小老百姓在於人爭鬥中落敗還心生不滿,心說勝者一方的壞話呢,何況是皇子之間皇位鬥爭這樣天大事情呢。

  • 6 # 職業減肥營養師

    我是勃勃,我來回答,我個人認為不是篡位來的,至於原因有下面幾點:

    1、清朝的繼承人制度

    清朝的繼承人制度在康熙年間已經很完善了,是皇帝寫好繼位詔書以後,放在一個非常隱秘的地方,然後等他死後,在由人把這個那出來宣讀。

    這樣的地方,沒有幾個人知道,而且皇宮太大了,裡面到處是重兵把守,你也不可能把到處翻個底朝天。退一萬步說,就算你能拿到詔書,根據留言裡面的說法,把“十”字改成“於”字是也是不太可能的。因為以前的於字是這麼寫的“於”,這個字根本不能從十字改過來,所以是騙人的。

    2、雍正當年的政策

    雍正當時繼位的時候,國家財政虧空的很厲害,為了恢復經濟,實行了“攤丁入畝”的政策,廢除了人頭稅,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同時也損害了很多人的利益,這些人處於自己利益的考慮,也為了出口氣。

    弄出這樣的謠言不足為奇,就算起不到什麼作用,噁心一下皇帝也不錯。所以,我認為這是別人傳出來的謠言。

    3、詔書3種文字,很難仿製

    雍正的繼位詔書是由於滿蒙漢,三種文字書寫,仿製難度大大增加。就算漢子可以改,其他倆種文字改起來也很難。而且根據現存記錄,漢字上面寫的是“雍親王皇四子”繼承皇帝位,這樣的詔書基本上上很難改動。

    綜上所述,我認為這個很難改的,說雍正篡位不過是流言而已,是因為雍正朝太嚴了,很多人不滿傳出來的流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對德雲社角兒們的初印象和現印象分別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