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輕雲淡147847477
-
2 # 剛剛圖774
不是不封,是不能封!再說歷史上也沒有封自己的哥哥為皇帝的!只聽說過追封自己父親為皇帝的,從沒有聽說過封自己的哥哥為皇帝的!
一旦孫策被追封為皇帝,那麼他的後代孫紹從禮法上來說也有繼承皇位的權力,那麼孫權怎麼辦?是讓位於自己哥哥的後代?還是立孫紹為太子?可是從心裡,他更偏向於立自己的兒子孫登!
從法統上來說,孫權也不能追封孫策為皇帝,如果孫策是皇帝,那麼孫權的皇位是承繼孫策的還是孫堅的呢?按照順序來說,孫權的位置得自於孫策,如果孫策也是皇帝,那麼孫家就是兄終弟及咯?要知道兄終弟及是遲早要出事的!當初春秋時因為兄終弟及,公子光弒殺吳王,這是警鐘啊!
雖然說後面東吳也亂了,但是不是因為孫權不追封孫策為皇帝的錯誤,而是權臣當道。
總而言之,孫策不被追封皇帝是最好的方案,如果兄弟都是皇帝,那肯定要亂套,西晉八王之亂怎麼來的?就是因為司馬師、司馬昭都是皇帝,所以後來覬覦皇帝位置的人就很多很多了,結果誰也不服誰!
-
3 # 翻出歷史那一頁
孫權稱帝后,若追封孫策為帝,會給自己帶來很多潛在的是是非非,他不是不封,而是理應不封。雖然說孫策死後,東吳局勢不穩,為王圖霸業著想,他傳位給弟弟孫權,而不是傳位給自己的親生孩兒,孫權接管東吳大權純粹是“兄終弟及”的模式,追封孫策為帝也不是不可以,但卻沒有。其實仔細分析,也無可厚非。
如果孫策當時已是皇帝,傳位給自己的弟弟,那麼孫權無論如何都不能否認他先帝的身份。可既然孫策死時離帝位還差太遠,為皇位傳承的正統性著想,孫權追封父親,祖父為皇帝,便向後世人說明,他建立的國家是自己多年來嘔心瀝血之作,他做皇帝是承天命,順民心,既是如此,自然不能追封兄長為皇帝。
另外,如果追封孫策為帝,孫權那些侄兒便成了先帝之子,與自己這個在位皇帝的兒子,都有可能成為皇位繼承的人選。人都有偏私之心,皇帝更加不例外。其實仔細看看孫權追封孫策為長沙桓王后,並沒有冊封孫策之子為王,說明孫權在意父子相繼的關係,他斷然不會留下這種潛在的威脅。
再看看孫策本人在東漢末年是有一番作為的,智勇雙全,雄姿勃發,人稱“小霸王”,可以說是他奠定孫權日後稱帝的基礎。可惜他26歲時遇刺身亡,不然他日後的作為一定不遜色於孫權。對於這樣一個有著亮麗光環的兄長,孫權內心深處是忌諱的,所以他稱帝后,不情願追封孫策,也不會追封。
-
4 # 每日趣評
問題的邏輯其實是這樣的:孫策平定江東,創業有功。孫權在稱帝后應該在道義上追封孫策為皇帝,況且孫權還是孫策親自指定的接班人,孫權哪怕是顧及到恩情也應該追封孫策為皇帝。那麼孫權為什麼不追封孫策呢?
諸葛亮在《出師表》裡有句話叫: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這句話用在孫策身上也很貼切。不一樣的是,孫策創業還未達到一半。這就跟許多人想象中不一樣了。
在眾人眼中,江東都是孫策打下來的,而孫權只是守住了而已。為什麼大家會這樣想呢?主要還是因為受了孫策臨死前那句話的矇騙:
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孫權真的像孫策所說的那樣,只是一個守衛疆土的人嗎?不是的。孫策有點小看了他這個弟弟。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可以比較一下孫策和孫權兩人的功績。
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歷史上的東吳誕生,請看下圖,這就是當時東吳的版圖(綠色部分)。其中以藍線為分界線,東吳分成兩個部分,東邊的部分是孫權和孫策兩個人共同打下來的,西邊的荊州部分是孫權打下來的。
重點說東邊的部分,注意紅圈的位置,丹陽、吳、會稽、廬江、豫章這五郡是孫策平定的,其餘部分是孫權平定的,而藍線以西的荊州部分也是孫權平定的。換句話說,以東吳建國的疆域來算,孫策只貢獻了1/4的疆土,而孫權貢獻了3/4的疆土。而且在孫策被刺客(許貢的門客)突然刺殺時,那五郡剛剛被平定,還沒有來得及治理。因此當孫策死後,江東一片大亂。
首先是孫氏家族內部的亂,孫策臨死之前,孫策的重要大臣張昭主張立孫翊為接班人。孫翊是三弟,性格和為人處世的方式非常像孫策。但是孫策堅持立二弟孫權為接班人。最終孫權被立為接班人。
孫權接班後面對的是一副爛攤子,家族內部的孫輔裡通外敵,想迎曹操南下江東。孫輔是孫權的表弟。後來有人舉報,氣的孫權把孫輔軟禁起來,然後將孫輔的親信全都斬殺。孫權不解的問孫輔:
權謂輔曰:“兄厭樂邪,何為呼他人?”意思是:兄弟之間有不愉快你就明說,為什麼要叫外人呢?
孫暠在孫策死後,領兵想要武裝造反,被虞翻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最後撤軍。孫暠是孫權的表哥。
策薨,權統事。定武中郎將暠,策之從兄也,屯烏程,整帥吏士,欲取會稽。會稽聞之,使民守城以俟嗣主之命,因令人告諭暠。會稽典錄載虞翻說孫暠曰:“討逆明府,不竟天年。今攝事統眾,宜在孝廉,翻已與一郡吏士,嬰城固守,必欲出一旦之命,為孝廉除害,惟執事圖之。”於是暠退。這就是孫權面臨的窘境,自家人先亂。
隨後地方勢力也開始造反,廬江太守李術率先叛亂,孫權權衡利弊,寫信給曹操,讓曹操不要援救李術,然後派兵圍剿了李術。孫翊、孫河隨後遭到部下殺害,豫章郡、會稽郡告急,東南方山越人伺機作亂。
孫權臨危不亂,在文臣張昭,武臣周瑜、程普、黃蓋等人的幫助下,逐漸的平定了內亂,安撫了江東的民眾。因此,可以說孫權對於江東的貢獻要大於孫策。
後來,孫權並沒有滿足於江東五郡的地盤,他繼續領軍平定了山越,向南勢力範圍達到了交州,向東達到了大海,甚至派兵到達瞭如今的臺灣地區。在赤壁之戰後更是偷襲荊州成功,直接將版圖擴大了一倍。直到孫權稱帝,東吳囊括了荊州六郡,大半個揚州,南方山越和富庶的東部沿海地區。
因此,論功勞孫權要比孫策要大得多,而孫權稱帝后追封孫策為長沙桓王,其實已經很對的起他了。
孫權不追封孫策的第二個原因就是防止直系皇室宗族太多,孫權已經是皇帝,孫策就不能也成為皇帝,雖然此時孫策已經死掉,但是孫策有兒子,孫策的兒子是孫紹。為了防止皇權旁落,從私人角度出發,孫權也不會追封孫策。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孫權不追封孫策為皇帝不是因為孫權人品壞,而是孫權對於東吳的貢獻要遠遠大於孫策,孫策只是攻佔了江東五郡而已,只佔東吳國土面積的1/4,而孫權則平定了江東南方,後來又兼併了荊州。可以說是孫策開頭,孫權努力才有了東吳。因此孫權論功封孫策一個長沙桓王就可以了,追封皇帝根本不可能。另一個原因就是孫策有兒子,為了防止皇權旁落,孫權私心一點沒有錯。
-
5 # 史學達人
孫權是個成熟且合格的政治家,政治家考慮問題就是要考慮長久。雖然他的王位確實是從哥哥孫策這裡繼承來的,雖然哥哥孫策為開闢江東基業,立下了漢馬功勞。但是,他無論如何也不能追封孫策為皇帝?
追封孫策為皇帝對於孫權來說,只有壞處沒有一點好處?
原因如下:
第一、若是追封孫策為帝,那麼孫權的皇帝之位,來的就有點不明不白。因為古代尤其是帝位,都是父子相傳,你這個兄弟相傳算是什麼。
若是兄弟相傳的話,孫權在功勞上就擺脫不了孫策的影子,好像就是孫策是開國君一樣。
但是,實際上守護江東,擴大地盤,孫權的功勞要比孫策大很多。不說其它的地方,單單說荊州這麼大的地盤,全部都是在孫權掌權的時候拿過來的。
若是把江東的基業劃分為三份,其中有兩份都是孫權的功勞。這樣說一點都不為過。
第二、若是追封孫策為帝,那麼孫策的兒子長大了會怎麼想?
本來皇位是我們這一支上的,就是因為我們當時還小,選了你來接替當初的王位,成就了你後來的皇帝霸業。
現在我們已經長大了,可以把帝位讓給我們噹噹嗎?
很明顯這樣做的話,不利於孫權統治國家,更不利於他們家族人的和睦。所以無論如何這個皇位也是不能追封的。
第三、孫權也沒有封孫策為皇帝的必要。
他若是追封的話,也是追封自己的老子孫堅,因為孫策所繼承的所有東西,還不是從老子孫堅那裡繼承來的。當然地盤的擴大,以及江東的獨立,確實是孫策功不可沒。但是,也不要忘記孫權繼承王位之後,也有自己的功勞呀。
生子當如孫仲謀,連那時候不可一世的曹操都羨慕孫堅有孫權這樣的兒子。可見,孫權在當時是少有的人中龍鳳。
最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孫權建立的吳國,是魏蜀吳三國之中,最後滅亡的人,可以說在那三個常年爭霸的國家之中,只有孫權的吳國是笑到最後的一個國家。
總之,無論如何孫權是不能追封孫策為帝的。
-
6 # 如彼遊川魚11
因為孫策是有兒子的,古人大多都是權力勝於一切的心理,孫權斷不會給侄子提供更多的“遐想空間”。
皇帝是一國之本,具有唯一性,排他性,歷代開國皇帝一般會追諡自己的老爹為皇帝,那是血脈相承,人之常理,無可厚非的。而追諡自己的兄弟為皇帝,是不合常理的,假如皇帝要是有幾個兄弟呢?難道都要追諡為皇帝?追諡為皇帝之後,那麼這個被追諡的皇帝如果有兒子呢?有孫子呢?
從法統上來說,孫權也不能追封孫策為皇帝,如果孫策是皇帝,那麼孫權的皇位是承繼孫策的還是孫堅的呢?按照順序來說,孫權的位置得自於孫策,如果孫策也是皇帝,那麼孫家就是兄終弟及咯?要知道兄終弟及是遲早要出事的!當初春秋時因為兄終弟及,公子光弒殺吳王,這是警鐘啊!
因為孫策是孫權的哥哥,是孫堅皇位的第一繼承人,如果孫策沒出意外遇刺身亡,皇帝寶座就跟孫權沒什麼關係了,孫策如果是皇帝,孫策的第一繼承人就不是孫權,而是孫策的兒子。因此孫權為了保證自己的正統,就絕不能追封孫策為皇帝,事實也是如此,他最後追封孫策為長沙桓王,這樣孫策的兒子在法統上就沒資格繼承爺爺的皇位,而只能繼承父親的王位了。
-
7 # 微史春秋
公元229年,吳王孫權正式稱帝。
黃龍元年春,公卿百司皆勸權正尊號。夏四月,夏口、武昌並言黃龍、鳳凰見。丙申,南郊即皇帝位,是日大赦,改年。稱帝之時,孫權便開始對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進行追封。
追尊父破虜將軍堅為武烈皇帝,母吳氏為武烈皇后,兄討逆將軍策為長沙桓王。孫權追封父親孫堅為武烈皇帝,追封哥哥孫策為長沙桓王。
孫權為何沒有追封哥哥為皇帝呢?
最重要的原因是:禮法上,兄終弟及與父死子繼的區別。
雖然孫權是實在兄長死後成為東吳之主的,但是稱帝后在禮法上孫權沒有選擇兄終弟及還是選擇父死子繼。
也就是說孫權選擇的是地位來自父親孫堅,而不是來自兄長孫策。
若是孫權也追封孫策為皇帝,而意味著孫權的地位來自孫策,按照嚴格的禮法制度,孫策的子孫也有資格繼位孫權的王位的,這對東吳以後的帝位繼承帶來隱患。
正如孫盛所言“後嗣罔猜忌之嫌”,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這個隱患對孫權的子孫來說是個威脅,也會造成孫策子孫滋長野心或帶來災禍,當然也會給一些奸佞之人以理由干預插手孫家的帝位繼承事宜,不利於東吳的穩定。
若是選擇父死子繼,從禮法上這些隱患都將大大減輕。
孫權給孫策封王,給孫策的兒子封侯,從待遇上看,的確是有低的,連《三國志》作者陳壽都感覺不恰當,認為“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而權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義儉矣”。
陳壽認為孫權是在“義”方面太儉了,我們雖然無法猜測孫權的真實動機,但是維護孫權一脈帝位的因素一定是存在的。
到了孫策孫子孫奉時就發生悲劇了,此時孫皓為敵,“訛言謂奉當立,誅死”,猜疑和殺戮還是發生了。
回覆列表
孫權不追封孫策為皇帝這也正常,孫權追封孫堅為皇帝這正常子承父業,孫策是孫權的哥哥,如果追封孫策為皇帝的話,孫權的皇帝從哪裡來的?牽扯將來繼承權的問題,那樣就會涉及到孫權繼位的正統問題,國家就會混亂。這是孫權不願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