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數字

    康有為這個名字在近代歷史上可謂是如雷貫耳,他被看做開眼看世界,接受西方科學先進思想最早的華人之一,康有為作為清末維新派領袖,發動“公車上書”,與梁啟超領導“戊戌變法”,在歷史教科書上一直作為正面人物出現,學生眾多,聲望甚高,因是廣東南海人,當時曾有“南海聖人”之稱,這稱呼上下五千年也沒幾個人。

    撕開“南海聖人”的面具,真實的康有為是一個貪財好色的卑鄙小人。

    康有為忽悠了一大幫人跟著他搞維新變法,其實他本人無非就是藉此入仕,直接和光緒皇帝搭上關係,想要走上仕途快車道,但投機失敗,慈禧老妖婆太厲害,動動手指頭就把維新派全給滅了。

    老康不愧是老油條,跑也跑得快,趕在慈禧下手前一溜煙跑之大吉,卻把譚嗣同和自己的親弟弟甩在國內,成就了“戊戌六君子”的悲壯事蹟,六君子估計把他恨的牙癢癢。

    康有為和他的太太們

    老康逃跑後,繼續在世界各地忽悠,他很有創新意識地偽造了光緒皇帝的衣帶詔,和自己合影的照片,堪稱中國PS技術鼻祖,成立了“保皇會”,還在香港、北美、歐洲、日本等地到處發表煽情演講,把自己打扮成一個飽受慈禧迫害,忠君報國的熱血英雄,還發動華人捐款,短短几年募集資金數千萬元。

    有了這些錢,康有為信心大增,甩開膀子大幹一場,但他不是救亡圖存,而是大力開辦實業,購置產業,四處投資。康有為在香港擁有酒店、賓館、銀行等產業;在墨西哥投資銀行、有軌電車和輪船產業;在美國開辦銀行、餐廳、旅館;在日本舉辦印書局,儼然成為產業遍佈全球的跨國企業巨頭。

    康有為和他的太太們

    在推動戊戌變法時,主張實行西方的民主文明,實行君主立憲,男女平等,反對中國的一夫多妻制度。不過他的很多行為實在是令人不齒!

    提倡反對一夫多妻制,自己卻擁有一妻六妾,其中還有日本小妾!而且大多數還是屬於老牛吃嫩草,一樹梨花壓海棠!40歲娶了第一個小妾梁氏,當時梁氏18歲;50歲的康有為在美國娶了第二個小妾,17歲的何小姐,後來又在日本娶了第三個小妾,市岡鶴子16歲。57歲時,娶了年芳17歲的廖氏,61歲時,娶了第五位小妾張氏,張氏才16歲!60多歲的康有為在泛舟時又看上了19歲的船孃,又收到家中!不知道他是不是還記得曾經倡導的一夫一妻制!

    章太炎先生曾做過一幅對聯來諷刺康有為,上聯為:“國之將亡必有”,下聯是:“老而不死是為”,各取兩句最末一字,便是康有為的名字。這兩句分別截了兩句古語:“國之將亡必有妖孽”、“老而不死是為賊” 。

    這幅對聯加上“康裝大道”這個橫批是最合適不過了

    康有為是為了自己的榮譽希望得到光緒皇帝的賞識。

    而梁啟超是真正的為國家復興圖強而努力奮鬥之。

  • 2 # 吳名浪子

    一個是為了民族大義轟轟烈烈的犧牲,一個是好死不如賴活著的人生贏家,如果你是一個國家領導人,你會提倡哪一種精神呢?

  • 3 # 雲水禪心168808369

    康梁在戊戌變法中的地位決定了在以後的歷史評價中的不同,從公正的立場上來說,在戊戌變法的整個過程中,康有為確實起到了主導性的作用,而梁啟超作為康有為的學生,不可能也不願意超過乃師,是梁啟超的無奈之舉。康有為的思想主宰了整個戊戌變法,不論是政府架構,還是施政理念,康有為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這是梁啟超所不及的,不必為梁啟超叫屈。但戊戌變法的失敗,也因為康有為,康有為在政治上是投機者,他之所以主張變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自己想進入國家權力的中樞機構,帶著這樣的投機心態,康有為開啟了表達機制,但一旦變法失敗,康有為就溜之大吉,而留下戊戌六君子引頸受戮,康有為卻風流瀟灑地旅行世界各國。梁啟超卻是個十足的書生,一個標準的學者,在變法失敗後,梁啟超忠實記錄了戊戌變法的過程,用他的當事人和嚴格的學者身份,給後人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歷史記錄。今天的中國,一部分所謂的儒家學者抬高康有為的歷史地位,認為儒家的復興,就是要接著康有為的公羊春秋學的思路走下去,純粹是無稽之談!中國政治的發展,是要破除君主立憲的藩籬得制約,充分發掘民主自由的政治理念,在政治上進行徹底的改革,賦予人民充分的權力,使人民成為國家治理的真正的主人!

  • 4 # Sea城

    康有為與梁啟超,倆位曾是中國近代史上向西方尋求真理著名的開拓者,是極好的搭檔與師徒,在中華由舊封建向資本主義轉型過程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然而,同為倡導者,他倆在中國近代極為重要的“戊戌變法”運動之中與之後的作為,歷史對其評價卻大相徑庭、完全不同。

    大致可分為:維新運動中、維新失敗~辛亥革命前、辛亥革命中三個階段進行評判。

    1)、基於甲午海戰的失敗,中國大地到處瀰漫社會變革、維新思潮,1898年戊戌年6月(迄今恰好120年),轟烈的維新運動拉開帷幕,康有為是這次變革運動的總設計師,主倡導者,沒有之一,其主張:裁撤冗官、鼓勵工礦鐵路私企、開辦新學堂廢八股文、削減舊官訓練新式海陸軍、大力引進西方文化與書籍等,政府框架釆用君主立憲與議會制。而此時的梁啟超雖然稱得其副帥,但影響力及作用是輔助性的。變法雖然得到光緒帝的支援,但因危及舊清頑固勢力尤其是慈禧太后的利益,所以遭遇強烈反對與鎮壓,運動僅進行了103天便夭折,變法以光緒帝被囚禁、著名的潭嗣同等六君子被殺而止。

    2)、維新失敗後~辛亥革命前

    維新運動失敗後,康梁倆堅難逃脫清府追殺,先後流亡了東瀛日本。那時,康有為常拿著光緒帝的詔書,募集資金進行保皇宣傳活動並藉此維持生計;而梁啟超在此期間思想逐漸有了較大變化,這裡不得不提到另一位重量級的人物—孫中山先生,當時孫也是在日本進行革命黨活動,經朋友介紹,這倆位歷史性人物從認識起,即刻產生思想火花的碰撞,慚而交往密切,他們在“君主立憲”與“廢君共和”間有過長時的爭論,在聯合建黨也有切磋,甚至經常於秉燭夜談。

  • 5 # 史海起航

    作為師生,康有為、梁啟超的思想具有淵源關係;作為戊戌政變的領袖,兩人擁有相同的政治訴求。儘管如此,康有為、梁啟超在學術上、政見上存在諸多差異,分歧時有發生,甚至兩人不合的傳聞在坊間不脛而走。有人說梁啟超的宣傳和護法成就了康有為,也有人說,康有為的掣肘阻礙了梁啟超思想的自由發揮。胡適更是評價梁啟超不得良師,直接將矛頭指向康有為。於是,康有為、梁啟超的關係隨之成為百餘年來道不盡的常新話題。梳理康有為、梁啟超的思想異同,探究兩人的相互關係,不僅有助於客觀評價康有為、梁啟超的思想,而且有助於從宏觀上把握戊戌啟蒙四大家的關係。

    戊戌變法後,康有為原形畢露,康梁二人分道揚鑣

    在戊戌政變失敗逃亡日本——特別是接觸到大量西方學說之後,梁啟超的思想發生巨大轉變,轉變的直接後果之一便是在平等、自由和宗教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上與康有為產生差異,甚至發生激烈衝突。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對此毫不隱諱,並且說明了其中的原因:“啟超既日倡革命排滿共和之論,而其師康有為深不謂然,屢責備之,繼以婉勸,兩年間函札數萬言……啟超自三十以後,已絕口不談‘偽經’,亦不甚談‘改制’。而其師康有為大倡設孔教會定國教祀天配孔諸義,國中附和不乏。啟超不謂然,屢起而駁之。”引文的前半段記載了康有為對梁啟超的訓斥,透露出由於梁啟超日倡革命排滿共和,主張興民權,導致與康有為在關於自由與服從、“開民智”與“興民權”等問題上的分歧;引文的後半段記述了梁啟超對康有為思想的反駁,表明此時的梁啟超已經放棄了早期“述康南海之言”時對孔教和諸子百家關係的認識,由於找到了自由和其他西方思想作為武器,不再像康有為那樣,假借孔子託古改制而倡言社會改良——隨之而來的是,梁啟超不再像從前那樣,極力為康有為的這些主張搖旗吶喊,而是屢次奮起予以駁斥。

    無論是康有為對梁啟超的“屢責備之”,還是梁啟超對康有為的“屢起而駁之”,都可以想象兩人之間衝突甚多,爭議不斷。其中,最本質的分歧簡言之都可以歸結為自由問題。對此,梁啟超寫道:“中國思想之痼疾,確在‘好依傍’與‘名實混淆’。若援佛入儒也,若好造偽書也,皆原本於此等精神……康有為之大同,空前創穫,而必自謂出孔子。及至孔子之改制,何為必託古?諸子何為皆託古?則亦依傍混淆也已。此病根不拔,則思想終無獨立自由之望,啟超蓋於此三致意焉。然持論既屢與其師不合,康、梁學派遂分。”在梁啟超看來,康有為將孔子包裝成託古改制的祖師爺和孔教的教主,使孔子帶有“神秘性”,無異於在打倒一個權威的同時,又別立一個權威,是對自由的蔑視;更何況康有為所講的孔教實質上則是“康教”,既然離孔子思想甚遠,卻又依傍孔子的權威,是缺少獨立和自由精神的表現。這些做法都是對精神自由如飢似渴的梁啟超所無法容忍的。於是,梁啟超對康有為的思想發生懷疑和動搖,開始別求他途,轉而輸入西學。這用梁啟超本人的話說便是:“啟超以教授著述,大弘其(指康有為——引者注)學。然啟超與正統派因緣較深,時時不慊於其師之武斷,故末流多有異同。有為、啟超皆抱啟蒙期‘致用’的觀念,借經術以文飾其政論,頗失‘為經學而治經學’之本意,故其業不昌,而轉成為歐西思想輸入之導引。”由於輸入歐西之學,梁啟超持論屢屢與老師不合便在預料之中,由此而來的“康、梁學派遂分”也就是或早或晚的事了。

    康有為私德混亂,欺世盜名

    康有為一生中很多次遭到清政府緝殺,數次流亡國外,中學西學在他思想內激盪,因此他身上折射出諸多矛盾,往往言行不一。比如,他提倡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制,可是自己卻妻妾成群,且處處留情。在辛亥革命後,他宣稱“冒萬死以保舊俗語”的五俗之一便是納妾。

    戊戌政變後的9月24日,康有為在上海被英國船隻“重慶輪”所救,《我史》聲稱聽說光緒帝遭遇不測,“痛不欲生,即預為蹈海計”,並當即寫下絕命詩和遺書,結果為英華人濮蘭德攔阻。但根據英國領事的報告,康有為沒有欲投海自盡和寫遺書之情事。康此處自述,顯然是自我標榜對光緒帝的忠心,彰顯儒家強調的君難臣死之節義。

    變法思想幼稚,康有為屬於極端的理想主義者

    康有為奏請廢科舉、辦學堂、練新兵、興商務等,無疑具有進步意義。但是,他一本正經提出的變法措施,常常包含荒誕、無厘頭、根本不具備可行性的內容。《我史》一書中,康有為還透露了一個比售賣邊疆領土更為瘋狂的“救國之道”:中日合邦。康說:“時與日本使矢野文雄約兩國合邦大會議,定稿極詳,請矢野君行知總署答允,然後可以大會於各省。而俄人知之,矢野君未敢。”

  • 6 # 風談天下

    梁雖為康的弟子,但兩人從戊戌變法之後,就是完全不同的人生軌跡了。

    兩人道路的分歧,從早期兩人的學術追求就可見端倪。

    康有為在戊戌變法前就已經是名滿天下,數篇文章可謂是聲動天下。

    而在他自己看來,也確實自負生平所學,可以獨步天下,無人能比,自封為“文聖人”。

    既成“聖人”,就意味著不需要再學習新的知識,所以,從戊戌變法之後,康就趨於保守。

    而梁則恰恰相反,戊戌變法的失敗,徹底驚醒了梁啟超,他從此堅定地開始放眼看世界,思想趨於開放。

    故此,以戊戌變法為起點,康完成了自己的封聖儀式,而梁則視其為人生新的啟點。

    師徒二人,從此分道揚鑣,便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康因保守而固步不前,漸被時代所拋棄而成保守勢力,待1917年張勳復辟時,康有為成為歷史上跳樑小醜,便也不令人覺得意外。

    而梁因思想解放而與時俱進,進入民國後,先後任北洋政府司法部長、廣州軍政府參政等職,成為北洋時期重要的政治人物,自是對其努力奮進,不落伍於時代最好的寫真。

    人一旦自以為聖人,便失去了前進的動力,更會迷失了前進的方向。

    真正的神聖與偉大,從來都不是自封的,從來都不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孩子11歲了,曾經學了畫畫和舞蹈,但放棄了,不知道暑假該報什麼興趣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