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蘇菀

    學什麼東西都怕放棄的!其實孩子都是一開始喜歡,越學越難的厭煩,到克服困難後真正的喜歡。其實感覺都是家長的堅持才造就的!家長不堅持,孩子學了一段時間後覺得不想學了了,就算了,這樣我覺得真的不要去浪費錢的好!

  • 2 # 玥公主

    孩子11歲了,是男孩還是女孩呢,要看他喜歡學什麼,哪方面有天賦,既然放棄了曾經學的專業,那肯定是不適合的,可以跟孩子多溝通,多瞭解一下,問問他平時喜歡做什麼,喜歡學什麼,孩子的興趣愛好是最重要的,不能耽誤了,父母喜歡的專業不一定孩子也喜歡,畢竟每個人的想法是不同的,要多瞭解孩子,一切都可以迎刃而解

  • 3 # 小韭漫談教育

    已經11歲的孩子,我估計她很有自己的見解與主張,所以暑假報什麼興趣班,我建議尊重孩子的意見。否則,之前學過的畫畫與舞蹈不了了之的情況,還會發生。

    現在的孩子個性都很強,她不喜歡的事,如果家長強制,她會給你消極怠工,故意讓你白花錢。

    其實,假期也不見得非得報班學什麼吧,如果孩子很不願意,何不讓人家放一個輕鬆的假期呢?

    今天教育部還發文,嚴禁學校留太多作業,鼓勵留些活動性,探究性,實踐性的作業,那麼家長為什麼不試著放過孩子,如有可能,帶她出去走走逛逛,看看外面的世界不好嗎?

    雖然在書本上或電視上都可以看到,但與自己親自去走過的感覺終究還是有很大差別的。11歲的孩子,已經懂得欣賞一切美的東西。

    如果孩子也不想出玩,那麼我個人建議去學個書法,毛筆書法與硬筆書法均可。

    如果孩子不反感,最好兩種都報名學習。建議先寫學毛筆書法,後學硬筆書法。其實悟性好的孩子,可以從毛筆書法的“按提頓回”中,悟出來硬筆書法的書寫方式。

    書法可以說是中國的國粹了,也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瑰寶。練定時,教毛筆書法的老師,通常都會讓孩子寫詩詞,讓孩子在寫字的同時,感受到祖國優秀的文化歷史與深厚的文化積澱。

    雖然上小學後,老師也會強調要練字寫字,九年義務教育中也會每學期發字貼,但能主動練的孩子不多,而且那與專門請書法老師指點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很多孩子因為字寫得不好,在考試的時候吃了大虧,或許我這個說法到大家會覺得功利了一些,但是我們學什麼,又沒有些功利的成分在呢?

    要說的是,無論學書法還是別的其它,都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家長要給予足夠的耐心,多給孩子一些鼓勵,堅持長久才是最重要的。

  • 4 # 樂觀佰愛

    這裡我想跟你分享一下關於培養孩子興趣愛好的兩條原則和三重境界。

    原則一:只要好好走,沒有白走的路

    這個世界只有少部分人在很小的時候就知道自己的興趣,而且能夠按照自己的興趣發展下去。

    大多數人的興趣可能一直在改變。孩子會隨著年齡、心智的成長而轉移興趣,甚至進了大學,興趣還會再變。1995年艾美獎得主彼得·巴菲特(股神巴菲特之子),就是幾經轉折才走上音樂之路。

    他有個朋友更厲害,幾乎每學期都在轉系:大學一年級讀的是機械工程,後來覺得工程太呆板,轉去讀抽象的物理;讀了物理後,又發現他最愛的其實是物理有秩序的模式,所以轉修數學;數學吸引了他兩學期,又覺得數學只空談模式,缺乏動手做的實際感,所以轉去讀藝術;藝術仍不能滿足他,也不確定自己是否真的有藝術天分,又轉去讀建築。

    建築既是藝術又是科學,建築的設計要用到物理和數學的知識,建築藍圖的繪製使他的藝術訓練可以派上用場,照講是很理想了;但是他又發現,很少人肯花大錢實現建築師的理想,反而要聽僱主的意見,覺得很挫折,又想轉專業。在讀建築時,他發現對各種建材所表現出來的美感很有興趣,所以轉去讀材料科學。

    兜了一大圈,結果又回到了工程,但是這一圈的經驗使他變成獨一無二的都市計劃專家。他知道造型的美感、建材的選取會影響在裡面工作者的心情,因此開始做“綠建築”,所學所用,現在過得非常愉快。

    所以,一開始的迷惘沒有關係——遊蕩的人未必都是迷路的人。人生的路,只要好好走,沒有白走的。

    原則二:要有允許孩子只愛玩洋娃娃的勇氣

    人的興趣是要花時間去尋覓的,它可能隱藏在很多面具之下,但只要是真的,終究會浮現出來。反而是出現後,人不見得有勇氣去走這條路,因為這條路往往不容易走;人有好逸惡勞的天性,喜歡走阻力最小的路。

    父母不必急著去找孩子的興趣在哪裡,時機到了,孩子會告訴你;更不要用自己的興趣代替孩子的興趣(不少父母潛意識裡希望自己的夢想透過孩子來實現)。

    只是當孩子告訴你時,你要能放手讓他去走。美國第一夫人的“御用”服裝設計師吳季剛,還是小男孩時就愛玩洋娃娃,長大後除了裁布、做手工,什麼都不感興趣——包括讀書考試。

    英國通訊行業監管部門Ofcom兩年前釋出了一份報告,稱在數字時代,一個人一生獲取知識以及情商發展的潛能是一條拋物線,6歲與45歲的能力相當,14到15歲則達到頂峰,也就是說,6歲到15歲是孩子找到自己真正興趣的黃金時期。具體怎麼做?

    第一層境界:允許孩子“廢寢忘食”

    在探討“如何引導和培養孩子的興趣”之前,首先應該談“如何保護孩子的興趣。”

    創新教育發燒友王文哲先生曾在任教的大學、中學裡做過一個簡單的調查——“你的興趣是什麼”,每次都有將近80%的人說“我不知道”,其實,這種茫然從不是與生俱來的,更多是受到家庭或學校的扼殺。

    孩子4-5歲時都是“好奇體質”,嘴裡永遠是“10萬個為什麼”,對任何事情都感興趣,想探個究竟,但不少父母這時候會覺得“你好煩”。

    當孩子問你“你可以把月亮給我摘下來嗎”、“月亮上為什麼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等等一時你回答不上來的問題時,你可能隨便就打發了,又怎麼能要求孩子一直保持提問的熱情?

    “四歲大的孩子會不停地追問大人為什麼;但到6歲半的時候,孩子們就不太問為什麼了,因為他們知道老師更喜歡他們給出所謂“正確”的答案,而不是提出具有啟發性的問題。高中生就更別提了。等到他們踏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的時候,殘留的那一星半點好奇心徹底被磨光了。有80%的公司Quattroporte花不到20%的時間琢磨著新想法。”

    家庭中非常常見的一個事情是——“天大的事情先吃飯”,比如說孩子在畫畫,在組裝一個玩具,但馬上要吃飯了,或者要洗澡了、睡覺了,大部分家長都會選擇讓孩子先停下來吧,明天再做吧。

    但將心比心,我們也有做某件事情做得非常入神的時候,什麼吃飯、洗澡、睡覺,不管它,等我做完再說,這是一種非常難得的專注。有人來叫你,你可能還特別生氣,說我這會兒正忙著呢,幹嘛找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把我拉出來?

    但當我們對待孩子的時候,我們往往就想不到這一點,你可能覺得,小屁孩,能有什麼事那麼重要?該吃飯就得吃飯,難道要全家人等你嗎?……

    看孩子是不是真的對一個東西感興趣,而不是三分鐘熱度?專注的程度就是一個很好的佐證,好不容易孩子做一個事情做到都廢寢忘食了,我們反而去阻止,這是自相矛盾的。

    當然,家庭中的一些問題也不全然在父母身上,有些家庭是老人幫忙帶孩子,他們對衛生、安全,特別是吃飯問題,非常看重。我們身邊最常見的一些情況就是比如小孩子在玩泥巴、玩水,老人家會很介意,覺得太髒了,不衛生。

    我們可能不方便與老人直接衝突,這需要我們與老人多溝通,找他們可以接受的邏輯進行描述。有一些家庭的老人對這方面介意一點,沒那麼好溝通,就只能是父母儘量多地投入一些時間了。

    第二層境界:在玩耍中學習,做算術不如玩撲克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學校。有些老師會過度強調一些比較枯燥的東西,結果非但孩子成績上不去,連對某個學科、某些事情的學習興趣也消磨掉了,就好比我們自己在企業裡,企業三不五時給我們搞個培訓,教你一些東西和你的業務完全不搭邊的東西,你也不想學。

    學生們最喜歡問我的問題也是——我學這個幹嘛?學數學幹嘛?學物理幹嘛?……有些老師就敷衍說“不學就等著不及格”,那多掃興啊?你應該把這些東西到底有什麼用、它的意義和有趣的點,展示給孩子,而不是機械地塞一些習題給孩子。

    針對這一點,家長可以做的,就是去彌補這個“學習意義”、這個“趣味性”。現在有很多APP,都是最新的學習工具,有不錯的互動化、遊戲化和場景化的嘗試。

    除了學習工具,家長日常的引導也事半功倍。舉個例子,父母可以將成人玩的“21”點改為“10”點,這樣4歲左右的孩子就可以做10以內的加減法。

    這就是一種寓教於樂的行為,很簡單,但與其讓孩子很枯燥地在那裡算算加減法,你不如把這個東西變成一個遊戲,和TA一起來玩。

    再舉個例子,幫助孩子培養財商觀念,可以讓孩子們直接走到小區商店裡去調研價格、採訪店主心得,孩子就會發現,比如快速記錄對方說話要點、擴散主題隨時追問、比較各個商店採訪所得做成書面報告等等技能的作用,學起來就特別帶勁。

    第三層境界:做個“騙贊黨”,強化“儀式感”

    孩子對什麼東西最容易上癮?遊戲是吧?很多家長很頭痛,孩子愛玩遊戲,花了很多時間,但有沒有想過,把遊戲裡的機制借鑑到我們的家庭教育中?把“興趣培養”設計得像遊戲一樣,把孩子黏住,讓孩子自發地進入一個正向的迴圈,越學越帶勁。

    第一步,是給孩子基於事實的讚賞。

    遊戲裡最重要的設計是“反饋機制”,比如說你打了一個怪物,立刻就從天上掉一個金幣、掉一個裝備或者一點經驗下來,還有“叮咚”這樣的聲音刺激你,讓你的五官受到全方位的刺激,然後你就覺得,你做這個事情很帶勁。

    紐約大學精神病學博士朱迪絲·布魯克(Judith Brook)曾提醒家長,只有七歲以下的幼兒對錶揚信以為真,稍大點的孩子與成人一樣,會對錶揚心存疑慮。所以,讚賞必須基於事實——孩子掌握的一些技能,或擁有的天賦。

    第二步,是強化儀式感。

    遊戲裡經常會有一些勳章的設計,比如說美國中小學裡很火的童子軍,就有一級一級頭銜,需要你慢慢收集往上升,孩子就會有堅持下去的動力。這其實是一種儀式感,把孩子做的每一件小事變得值得褒獎和紀念,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尊重。

    家庭生活中,即使不設計勳章,或者用積分表,可以用別的方式強化這種儀式感。

    比如,有不少有心的家長,孩子寫了一本書,雖然可能是一個很粗淺、很單薄的小冊子,一本小小說,但爸媽就非常精心地把它打印出來,還用各種銅板紙裝訂起來,再在他們的親友圈子裡,甚至在學校裡傳閱,這時孩子就會覺得,我做的這個東西有了反饋,我得到了很多評價,雖然多少會有一些差評,但絕大部分的都是正面評價。

    這些方法,都是一種外在的反饋激勵,本質上,就是強化孩子發展自己興趣時的成就感。如果孩子們能夠將自己的知識投入到真實的現實生活中去,解決一個真實的社會問題的話,他們的成就感將會更高。

    比如,現在流行的創客教育,就是讓學習者直接參與到實際場景甚至專案當中,迴歸了最原始人類邊玩兒邊學 Play & Learn 的學習體驗, 融合了: 學習動機”,“學習情景”,“有關知識點”,“團隊協作”,“及時反饋”,“失敗乃成功之母”等教學原理於一體。學習者可以充滿動力的去發現問題,然後解決問題,新技能、創造力的獲得。

    總之,孩子15歲之前,與其一起探尋、挖掘真正的興趣愛好,是一門技術活,也是對家長教育理念的一次次梳理和自我審視。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愛自己所愛,充分發揮自己主動支配而不是被動接受人生的潛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些歌比較適合做手機鈴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