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寺的前身玄德古寺,據史書記載:南宋寧宗二十五年(1219),山東蔡氏遷徙來到黃光山下,為懷念北極玄天上帝之德,於南宋寶祐元年(1253),在黃藤崗山腰,在唐代高僧大顛雲遊足跡之處,建立一座寺廟,寺名稱“玄德古寺”,祀北極玄天上帝。草創之初,寺廟簡陋,明、清兩代曾多次維修,逐漸完善。原寺坐北向南,背依南山,面臨深谷。寺前有兩層6米水高的壘砌石壁:廟宇莊嚴,正面飛簷凌空,寺內雕樑畫棟,前後殿奉祀釋迦牟尼佛祖與彌勒佛,兩側為前後兩列廂房。寺院內構建精緻,香火旺盛。信徒遍及潮陽、海豐(今潮陽、惠來、普寧和海豐、陸豐)與海內外各地。
寺內有明代銅錢,有皇封聖旨牌,有摩崖石刻等珍貴文物。在寺院前面有一片寬闊的場地,為清代惠邑武舉人練武之場所。土地革命時期與抗日戰爭時期,玄德古寺還曾作為中共地下活動根據地。但自清末開始,由於戰亂與歷次政治運動的影響,玄德古寺長期失管失修,破陋不堪。
20世紀80年代,由居士陳糧存、黃乃城等籌資進行擴建與全面修復。寺分前後座,前座為山門與前廳,並有左右房;後座為正殿。正殿兩旁建有鐘樓和鼓樓,樓外有雙層包廂。全寺建築面積擴至1500平方米。寺前有廣闊的前埕,前臨陡城,在6米高的石砌護壁上,鏽有“黃光山”三個大字,1985年2月8日,惠來縣人民政府(惠府第l 0號文)公佈為第三批歷史名跡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990年被汕頭市宗教局評為"兩個文明建設先進單位"。1992年傳正方丈從緬甸塑造、迎來的佛祖釋迦牟尼的大理石雕像(也稱“緬甸漢玉釋迦牟尼尊像")供奉於前埕。1988年惠來縣人民政府批准為開放的佛教活動場所。寺院有僧尼8人。
佛光寺的前身玄德古寺,據史書記載:南宋寧宗二十五年(1219),山東蔡氏遷徙來到黃光山下,為懷念北極玄天上帝之德,於南宋寶祐元年(1253),在黃藤崗山腰,在唐代高僧大顛雲遊足跡之處,建立一座寺廟,寺名稱“玄德古寺”,祀北極玄天上帝。草創之初,寺廟簡陋,明、清兩代曾多次維修,逐漸完善。原寺坐北向南,背依南山,面臨深谷。寺前有兩層6米水高的壘砌石壁:廟宇莊嚴,正面飛簷凌空,寺內雕樑畫棟,前後殿奉祀釋迦牟尼佛祖與彌勒佛,兩側為前後兩列廂房。寺院內構建精緻,香火旺盛。信徒遍及潮陽、海豐(今潮陽、惠來、普寧和海豐、陸豐)與海內外各地。
寺內有明代銅錢,有皇封聖旨牌,有摩崖石刻等珍貴文物。在寺院前面有一片寬闊的場地,為清代惠邑武舉人練武之場所。土地革命時期與抗日戰爭時期,玄德古寺還曾作為中共地下活動根據地。但自清末開始,由於戰亂與歷次政治運動的影響,玄德古寺長期失管失修,破陋不堪。
20世紀80年代,由居士陳糧存、黃乃城等籌資進行擴建與全面修復。寺分前後座,前座為山門與前廳,並有左右房;後座為正殿。正殿兩旁建有鐘樓和鼓樓,樓外有雙層包廂。全寺建築面積擴至1500平方米。寺前有廣闊的前埕,前臨陡城,在6米高的石砌護壁上,鏽有“黃光山”三個大字,1985年2月8日,惠來縣人民政府(惠府第l 0號文)公佈為第三批歷史名跡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990年被汕頭市宗教局評為"兩個文明建設先進單位"。1992年傳正方丈從緬甸塑造、迎來的佛祖釋迦牟尼的大理石雕像(也稱“緬甸漢玉釋迦牟尼尊像")供奉於前埕。1988年惠來縣人民政府批准為開放的佛教活動場所。寺院有僧尼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