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布衣學堂

    培養孩子思辨能力的話題,基本都是關於如何回答孩子問題的。今天不妨再深入一步,培養孩子的思辨能力,還得教會孩子如何問出優質的好問題。

    說到這裡,可能有家長撇撇嘴:“娃就跟個活人版的‘十萬個為什麼’似的,煩都煩死了,還用教他?”

    可問問題不代表會問問題,更不代表能問出好問題。

    為啥問一個好問題那麼重要

    這個問題的答案,最有發言權的莫過於愛因斯坦了。

    天才之路,始於一問

    1905年,26歲的愛因斯坦開啟了物理學的新時代。

    那時還在專利局工作的他,用一支筆寫出了五篇足以改變人類歷史的論文:

    《關於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啟發性觀點》

    ——探討光量子及光電效應

    《分子大小的新測定》

    ——推匯出計算擴散速度的數學公式

    《關於熱的分子運動論所要求的靜止液體中懸浮小粒子的運動》

    ——證實原子確實存在

    《論動體的電動力學》

    ——提出“狹義相對論”

    《物體的慣性是否決定其內能》

    ——推匯出最著名的科學方程式:E=mc2

    每一篇都足以達到諾貝爾獎的水準,而愛因斯坦也獲得了1921年物理學諾貝爾獎。

    百年後,聯合國大會決定將2005年定為“國際物理年”,以此紀念愛因斯坦一手創造的這個奇蹟年。

    如今,愛因斯坦已經去世60多年了,可卻一直有個疑問徘徊在人們心中:

    在那個沒有計算機、對撞機的年代,愛因斯坦憑什麼能提出那麼多超前理論?

    在查閱眾多資料後,找到了一個答案。

    原來,這一切偉大成果始於愛因斯坦16歲提出的一個問題:

    如果我以光速在光線旁邊運動,會看到什麼呢?”

    這就是被後人譽為天才思考的“追光實驗”。在此後的十年裡,他一直苦苦思索,最終發現狹義相對論,成為比肩牛頓的科學家。

    一個問題,改變了愛因斯坦的一生,也改變了我們這個世界。

    而愛因斯坦一生中,最重視的就是提出問題。

    如果有一個小時解決困局,他寧願用55分鐘確定該提出一個什麼問題。

    他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

    一個好的問題,能驅動思考,打破既定模式,展開想象,探索無限可能性。

    像這樣的優質提問,在科學發展史上比比皆是,幾乎每一個重要的科學理論或創造發明,背後都藏著無數個疑問。

    但是很遺憾的是,中國學生最缺乏的往往就是提出問題的能力。

    提問的差距,就是人生的差距

    記得和吳軍博士一次訪談中,常爸曾問他一個問題:

    中美在高等教育上的學術水平差距,要怎麼才能趕上?

    吳軍博士認為鼓勵孩子多提問題是一個解決辦法,他說道:

    “中國的學生非常善於解決問題,但並不是特別擅長問問題。在提出問題上,的確略遜一籌。”

    “但是在前沿的學術界,問出好問題非常重要。因為沒有人給你佈置課題了,課題要你自己選的時候,問出什麼樣的‘研究問題’(research question)就非常重要了。”

    的確,雖然說能很好地解決問題是好事,但再困難的問題,隨著時間和努力總會找到解決辦法。

    可如果提不出問題,就相當於是大海中漂泊的船隻,都不知道該向何方努力。

    為啥我會這樣呢?因為一個孩子能問出好問題,背後隱藏的資訊是:

    我在聽——專注力

    我聽懂了——理解能力

    我思考了——發現問題

    我找到了漏洞——思辨能力

    表明孩子已經進入到高階思維能力區間。而那些提不出問題或只是隨口一問的孩子,要麼是沒聽懂,要麼壓根兒就懶得想。

    這背後的差距可是思辨力、專注力、理解力等一系列綜合能力。

    說了這麼多,父母們一定想說了:我不希望孩子每天問的都是雞毛蒜皮,沒有技術含量的問題,我希望他也可以問出一些好問題。那麼,

    我們該如何教孩子問出好問題呢?

    特別是學齡前的孩子,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還不發達,又該怎麼教呢?

    關於這一點,國外有很多研究,常爸給大家總結了一下。

    好好回答問題,不壓抑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從來都不缺問題。據英國一項調查顯示,一個四五歲的好奇寶寶,每天平均會問73個問題。

    也就意味著,只要跟孩子在一塊兒,就要被問題轟炸。這個時候父母最需要做的一件事兒首先是:好好回答問題,不打擊孩子問問題的積極性,這樣,孩子才有可能問出更多的好問題來。

    知道答案,就用孩子能聽懂的方式告訴他;不知道答案,誠實地告訴孩子,然後一起尋找答案,整個過程中千萬不要有不耐煩。

    複述提問,教孩子說出完整的問題,精準表達

    孩子問題雖然多,但受早期語言發展的限制,能表達得清晰、完整的卻很少,往往就是三個字——“為什麼”。

    但這種表述不清、支離破碎的表達方式對孩子思維訓練的幫助實在有限,而且很容易引發歧義。想要教孩子問出一個完整的問題,一個很實用的方法就是:大人重複和重新整理孩子的問題。

    國外的一個爸爸就做了很好的示範。他剛剛洗完澡,4歲的女兒很好奇,兩個人就洗澡這件事展開了一次談話。

    爸爸其實不是不知道孩子在問什麼,但卻不厭其煩地複述問題,完善表達,其實是在教女兒如何問問題,在重複的過程中,孩子的思路也會被引導得更加清晰,經常進行這樣的訓練,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就知道如何能夠把自己的疑問表達得更加清楚。

    除了重複,父母還要及時鼓勵。當孩子問出一個好問題時,抱抱孩子,大聲稱讚:“這是一個好問題。”讓孩子更有動力提問題。

    清晰、完整、有邏輯地表達疑問,在這點上,別說孩子了,很多大人都不一定做得夠好,很可能就是因為我們從小沒有經過這樣完整表達的訓練。除了複述問題,教孩子如何正確表達外,讓孩子學習思維導圖,也是幫助他們理清思路,提高邏輯思考能力,最終問出好問題的辦法。關於思維導圖,我們今後會有專門的文章來介紹,敬請關注。

    讓孩子理解Thin/ Thick Question

    到了這一階段,難度升級,需要孩子理解兩個概念:Thin Question(淺層問題/封閉式問題)、Thick Question(深層問題/開放式問題)。

    如何區分呢

    國外有個網友用三明治做了生動的比喻。

    Thin Question(淺層問題/封閉式問題):指的是能夠在書本上直接找到答案的問題;通常情況下,答案很窄、無細節,且只有一個正確答案。

    Thick Question(深層問題/開放式問題):指的是不能在書本里找到答案的問題;答案通常是詳盡的並且包含了你的觀點;每個人都可以自圓其說,有自己的答案。

    區別起來例子有很多:

    明天是幾號?(Thin)

    明天你準備做什麼?(Thick)

    你想吃麵包還是米飯?(Thin)

    你覺得哪一種食物更抗餓?(Thick)

    鼓勵孩子多提開放式、深層次的問題。

    如何讓孩子拓展自己思維,問出更多的問題呢?問題遊戲是一個好辦法。

    遊戲盒子,三個問句引出好問題

    遊戲盒子,被國外很多老師交口稱讚,因為輕鬆易操作。

    首先打印出下面的插圖,剪出形狀並粘成一個立方體:

    然後,把三個問句寫到盒子表面,每一個問句都很有深意:

    Why is it actually…?——想找到問題根源,先問一句“為什麼”

    What would happen if …?——想找到創意方案,腦洞大開說“如果”

    How could I do that?——想找到使用的解決方案,就要想想“如何做”

    最後,像擲骰子一樣丟擲盒子,哪一面朝上就按照哪一面問問題。

    例子時間到。比如讀完《小紅帽》的故事,就可以引導孩子問出這樣的問題:

    WHY——為什麼小紅帽會相信大灰狼呢?

    IF——如果小紅帽沒有開門,會怎麼樣呢?

    HOW——發現壞人後,小紅帽可以怎麼做呢?

    提出問題後,和孩子一起頭腦風暴,說出自己的想法。

    五個Why,找出深層問題

    為了最佳化生產流程,摸清公司問題所在,豐田的創始人豐田佐吉提出了“5個為什麼”方法。

    他們認為遇到一個問題,只要在“答案”的基礎上持續提出5個“為什麼”,就能找到深層次的原因。

    西方有一個流傳很久的諺語:For want of a nail the kingdom was lost(丟了一個釘子,失去一個王國)。

    乍看這句話,似乎很沒有什麼道理,但國外有小學老師透過這個諺語來演示如何用“五個為什麼”來推理,企圖找到問題的深層次原因:

    這則諺語還有同版民謠,充分展示了這一推理過程:

    “釘子缺,蹄鐵卸;蹄鐵卸,戰馬蹶;戰馬蹶,騎士絕;騎士絕,戰事折;戰事折,國家滅。”

    後來,西方人就用這個民謠比喻細節決定成敗,有點類似我們的成語“千里之堤毀於蟻穴”。

    當然了,雖然是“五個為什麼”,但這只是一個指引,不是說問到第五層就可以停止了。事實上,在常爸看來,就這個問題來說,僅僅問到“釘子缺”這個層次還是不夠的,完全可以繼續問下去:

    為什麼沒有足夠的釘子?

    是因為沒有充足的資金,所以軍備不足?(錢的問題)

    還是因為鐵礦產量不高?資源跟不上?(資源的問題)

    還是因為生產效率低下?或是沒有足夠製作鐵釘的工匠?(人的問題)

    順著不同的角度追問下去,直到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如果順著“為什麼釘子不夠”,再用5W的方式再提五層的問題,就會發現這顆小小的釘子問題背後折射出的可能就是國家經濟、社會管理的大問題。而這才是我們想要的答案。

    像這樣一環扣一環,甚至“窮追猛打”式的提問,完全可以複製到和娃的日常對話裡。不要只滿足於一個問題表面上的答案,多問幾個“為什麼”。

    至於原有的“五個為什麼”,我們完全可以把“五”當做一個虛數看待,只要娃感興趣,可以無限制地問下去。挖得越深,理解得越透徹,就越會有意外的發現,越能“逼”人養成深入思考的習慣。

    職場中的我們,一定也能深深體會到“找到痛點、直擊靶心、有的放矢、一語中的”是多麼寶貴的能力吧!

  • 2 # 高考劉老師工作室

    要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去發現問題,去思考問題,去回答問題!我們大人經常是自己發現問題,自己思考問題,卻讓孩子回答問題!

  • 3 # 陪娃成長的媽媽

    我覺得作為老師想要培養孩子的問題意識呢?首先就要讓孩子對其產生興趣,興趣是孩子探究的源泉,只有對其產生了興趣才會有想要去了解的心思,才會去思考去提問,從而進一步的去了解。其次就是要做好引導,準備好材料。孩子畢竟還小接觸的東西比較少,對大千世界中的眾多事物產生疑問是很正常的,但是要讓孩子的好奇心一直延續下去,卻需要老師的不斷引導。備課就顯的很重要了,準備好能夠引起孩子注意的那個問題點或者是材料很重要。可以是事物可以是PPT可以是一句話,只要能夠引吸引住孩子的注意力,從而引導上你想要講述的事物上就能夠很好的開啟孩子的嘴,讓話題不間斷。最後,雖然引導孩子的問題意識不錯,但是也要掌控好節奏,不然很容易讓孩子把話題帶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美軍聲稱已經造出第6代戰機的原型機?